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时间:2022-06-27 04:34: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

【前言】:

在“二期课改”中的一项改革是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随着英特未来教育培训在中国迅速展开,英特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这种理念又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

【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英特未来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因此我选择了我校的电脑教学实验班——高二(9)班的学生实施教学。该班学生属于我校扩招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其他平行班在各门学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加强电脑教学,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全班30位学生,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较强,其中几位学生还在区级以上的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获奖,他们在高一年级时也开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课件制作方面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但在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汇报时的表达方面我比较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阶段 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研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教后体会】:

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以便今后相互取长补短。唯一的遗憾是所花的时间较多,不能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实施,但就教学的目的来看是值得进行的。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能够反映日、地、月三者关系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等。教材选了人们最经常见到的月相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不大,便于学生们联系实际理解。由于大纲中没有规定讲述月相的内容,因此教材将本部分内容处理为选学。

虽然学生们对月亮的圆缺的各种形状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农历每月某一天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时间可见,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面(即半圆面)朝哪一个方向?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几乎没有文字说,只有一幅月相成因示意图。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月相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月相成因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月相成因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找到了月球仪,可以很好的演示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和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但是,在预演时我发现月球仪也有缺陷,就是仪器太小了,而且整个演示过程中只能靠近仪器时才可以看清楚。这样一来,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就无法看见。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和课程进度的要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花几分钟时间近距离观看。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我把篮球当月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月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相成因图。

在上月相课之前,我从隔壁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并且将篮球的一半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反射太阳光的一面。

“咦,老师,你收的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我先设置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并告诉他们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篮球上涂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找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时亮半面要始终朝向南边。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月相成因时,四个班级中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班级活泼的学生比较多,积极要求演示的学生也比较多;有的班级本身比较安静,学生不够积极。但是,最后,我还是在各班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月球”。在我的指挥下,地球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八个方位作为月球移动的位置。首先,我让“月球”站在观测者的右侧,(观测者要随着月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和月面的朝向。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及月面朝向,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我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月相与教材中的月相成因示意图总是一致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月相这部分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月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这一问题,是我的指导老师给我指出的,并且在后面的两个班时我也及时做了调整。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月相,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谈正确对待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产生的错误

心智模式是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具体的说,它是深植于心中的各种图象、假设、理论、故事,在日积月累之后形成我们的主观思维,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形象的把心智模式称为一张隐藏的心灵地图。这张个人心中隐藏的心灵地图的形成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它伴随着从小到大在各样经历的环境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的所见所闻,包括书本、老师、家长、同学们讲的故事,都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一幅幅特色各异的图像,并经过自我思维的加工,据此推论而得到各种不同的假设。正是这些图像、故事和假设,促使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或事物的判断会有不同想法、说法和采取各异的行为方式。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与他的成长环境[!]、教育情况密切相关,而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情况的不尽相同一样,使其形成的心智模式易出现差异性。

就是这张学生心中隐藏的心灵地图,它决定着学生所看到的事物,主观的想法左右了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心中隐藏的这张心灵地图的科学性的多与少,就会导致他们对事物看法产生多少错误的认识,从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结果。

1 如何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科学客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

我们先来了解心智模式的特点:

1.1 心智模式的四个特点

第一,根深蒂固于每个人的心中。理解为我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第二,大多数人自我感觉良好。极少意识到甚至根本不能意识到自己某些知识体系的不科学和不客观、不完整性。

第三,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缺点。世界上即使是很成功的人、很伟大的人心智模式也都有不同的缺点。所以必须唤起人们的注意,必须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中的不足之处。

第四,心智模式有时效性。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人类所处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心智模式会产生变化,它具有时效性。一个时期认为是正确的心智模式,到了另一个时期就有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

针对心智模式的这四个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观点的错误性入手,也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善观点改善学生的心灵地图着手……,从而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以下就是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心智模式的缺点而进行的改善对策与修改方法。

1.2 针对学生心智模式的缺点导致学生易犯的地理小错误,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的相应对策

1.2.1 缺点一:删减效应――主观偏好的作用:男女学生心理特质的差异,使男学生或女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对某一或某些内容的偏好或厌恶,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一些动力或阻力。动力式的主观偏好当然会激发该学生学习该模块的内容的热情的专注。但那种阻力式的主观偏好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厌恶产生其个人对地理知识的自行删减,用偷工减料的学习甚至不学来逃避该模块内容,从而使该学生个人的地理知识体系出现完整性的失缺和部分内容的苍白性,甚至无知。

1.2.2 缺点二:建构效应――主观补充产生的失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正确科学的自我主观补充其实是对其知识体系很好的一种建构效应,使其自身能对课堂上老师无法面面俱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完善和修补。但,由于处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本身知识体系的不够完整性和心智模式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缺点,使其个人在进行课后的自我主观补充过程中易导致知识内容的错误性判断与联接,甚至是知识内容主观补充后的错误性观点的产生。

1.2.3 缺点三:一般化效应――以偏概全:这个问题在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是非常常见的。引起的原因仍主要归咎于学生各学科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性。另,由于逻辑思维的不完善和思考的不全面,在使用规律和原理时出现以偏概全、套用规律的现象。

1.2.4 缺点四:曲解效应――自以为是:这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与一些学生涉及地理领域较深,从而易在部分知识点上自以为是和所谓的钻了牛角尖,不接受老师的正确观点;另外一方面归咎于学生自身的课堂不认真听讲与课后的不温书不练手,没有一点新知识的填充,只是全靠以往的旧知识来解决高中地理知识,这怎能不会出现自以为是的曲解效应?对于前一类学生,建议以心理战为突破口,从心理角度对其进行攻破。而后一种学生,我往往在小测验后以个别谈话为住,尽量让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认真是造成解题中曲解产生的主要症结所在。对于地理知识点的曲解,不一一作答,首先以督促其先看书先认真听课,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

一张隐藏的心理地图,学生有,老师当然也有。老师的这张隐藏的心灵地图于是也就有了心智模式存在的四个特点。包括老师的心灵地图也会存在着缺点等等。

2 师生共同改善心智模式的措施

2.1 首先把镜子转向自己。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缺点。所以师生必须共同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老师尤其需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心智模式的缺点,再帮助学生寻找他的心智模式的缺点。

2.2 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倾听。这种有效地沟通和倾听可以在师师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还可以由教师引导在部分学生之间进行。学生的选择尽量以取长补短型为主。

2.3 不断反思、质疑自己的想法。需要教师本人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质疑,通过再学习再充电与资料查找验证进而解决问题症结。学生同样需要在温书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自己较科学的逻辑思维思想。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对高中地理教学结构建立释解

一、设置知识冲突,保障新知识的顺应性

将学生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的旧知识或日常生活常识作为建立并优化地理认知结构的助推力量可谓上上之策[1]。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其主观上的认知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一些错误的认知反而会起到误导并阻碍其学习进程的消极效果,故而是利弊共存的。正因为学生还处在探索提高的阶段,暂不具有很完备的地理认知结构,教师就应该抓住并利用这一点。———设置知识冲突,打破其脑海中原有的一些错误认知,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求知欲,让其自身产生强烈的完善地理认知结构的冲动。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接触新鲜的地理知识的时候,总是惯于拿出自己脑海中已经形成的地理认知结构,希望达到同化知识的效果。当他们碰到的是一个逆于原有知识结构的问题,就涉及到新旧地理认知结构的更替。这种更替无论在其起始还是在其结束阶段,都是围绕着“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恰是学生汲取新知>!

二、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紧密贴合

问题的难易程度之所以值得推敲和考究,是由于学生无需怎么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不太需要到已学的知识中搜寻,故而很难甚至无法形成认知冲突,这就阻碍了新旧认知结构的更新[3]。但是,如果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无论多认真思考,无论思考多久,始终还是会百思不得其解。这样一来,不仅认知结构同样无法更新,其学习信心也会被严重挫伤。故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是那种让学生一看觉得似曾相识,但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样的知识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经历过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之后,丢弃以前不正确的认知结构,重建并优化新的、客观正确的认知结构。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认知结构的定义以及构建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再从运用生活经验,将知识“生活化”,设置知识冲突,保障新知识的顺应性、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紧密贴合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客观的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高中地理教学中怎么做好高初中知识的有机结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高初中地理教学产生巨大的“落差”,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初中地理为非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地理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砍掉被其他升学科目所取代,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非升学考试科目而不予以重视,如同虚设,致使大部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普遍薄弱。自从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之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加强,受到较大重视。高一学生必须学习《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上下册,到了高二、高三文科学生还得增加两本选修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高初中知识联系十分紧密,而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均较大,在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严重影响到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由于基础薄弱,在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中,不少同学学习地理非常吃力,甚至对地理产生畏惧情绪,看到地理就头疼、厌学。到了高二又不得不面临文理分科的现实,像我们这类生源不是太好的学校,选择读文科的学生,地理基础普遍薄弱。本着从实际出发,为了弥补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巨大“断层”,帮助文科学生打好坚实的地理基础,我校在高二的地理教学安排上,往往以复习初中地理即:《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为主要教学任务。高二是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新起点,高二地理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三的复习进程,甚至影响到高考的发挥,所以,高二的地理教学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搞好高二文科的地理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想,借此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地理的先决条件。受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不少学生把地理课当成放松课、休息课,要么不听讲,要么做其它科的作业,看其它书籍。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态度,学校、老师、家长都必修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以高度重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地理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老师不要光在纸上谈兵,要学以致用,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谈地理,解释地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知识与我们无时无刻不同在,以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要善于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率

针对我校现状,在高二地理教学中重点补上初中地理,由于初中地理教材是针对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难免比较浅显粗略,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熟悉高初中教材,吃透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把高初中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走一遍初中教材。

高初中知识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把知识进行罗列与堆砌,以及生硬的安插。要有机的结合就必须找出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高初中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初中地理侧重于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学习。然而,初高中地理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实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合理搭配,有机融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高中地理的内容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去呢?不管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上都有一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名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内容要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的时候,可以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知识融入到相关内容中。初中“北方地区”中“脆弱的生态”部分讲得很粗略,而在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国土整治”中出现时被细化。在“南方地区”的学习中借助南方地区治土治水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内容,可以把选修第二册中“山区资源的开发”“长江三峡”“浦东新区的开发”融进去;“西北地区”中加入“西北荒漠化”“西气东输”;在“青藏地区”中融入“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在讲完“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之后,再讲海岛资源的开发——海南岛。至此,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也随之讲完。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时,初中地理重点学习气候的特点与分布,最好把高中地理中相应的气候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融合进来。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所涉及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时,要有意识的融入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的区位知识。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三、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纷纭复杂的,但它的发生、演变和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深化及其应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对地理事物自然特点的分析,一般是从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方面进行

综合分析。对经济特点的分析,主要从经济属性、国民经济结构,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各要素时,应从他们的属性、内容和知识系统等方面考虑。例如,地形特征从地势、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表特征和特殊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要想学好高中地理,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处理好初、高中知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以提高复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研究 下一篇: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