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4 03:55: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实践的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创新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上教师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创新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上教师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创新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上教师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1.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上教师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创新教学方法
摘要:教育心理学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1913年,美国著名学者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标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科学体系。教学心理学有着众多流派和分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个流派,并且都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应该把正确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应运到课堂实践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从教育学的形成发展展开论述,并着重说明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教学实践;作用研究
一、关于教学实践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现状的分析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教师的职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先锋使者,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对学生们的思想冲击也是巨大的,较之以前的学生而言现在的学生思想更加先进、更敢于摒弃旧观念,所以作为教师就任重而道远。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们解决各种实际需要的问题,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同时学生工作也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环节,以中小学生为例,他们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不甚成熟,心理发展水平也属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们需要掌握广博的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去,从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关于心理暗示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暗示是指人或者环境以不太明显的方式向个体传递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识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且根据影响而相应的做出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无论对于班级中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稍差的学生都同样适用,而且效果积极明显。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表情或言语的暗示跟学生进行沟通和诱导,让学生改变原本的不好的态度和自卑心理,让学生重新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达到让学生领会自己的意图,从而很好的鼓励学生学习。对于不善于表达而且性格趋于内向的学生来说,运用心理暗示这个方法会更为实用,老师的一个眼神就足以让学生领会老师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慢慢成长起来。
(二)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进步
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巧妙运用语言的艺术性,说话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因为语言的犀利而使学生不敢接近老师。学生通常也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因为讨厌这个老师而厌恶这门课程,长此以往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很是和蔼可亲,并且经常说一些鼓励的话,这样会温暖学生们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论述这个观点: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没能发挥好,成绩很不理想,作为老师而言,就应该及时跟学生进行沟通谈话,询问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帮她一起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鼓励学生在下次考试中要好好发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鼓励的温暖。试想一下,如果老师的做法不是这样,是看到了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就大加训斥,一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她觉得心理无所适从,一定会适得其反,在下次考试中未必会取得进步,甚至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对我失望了,让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多鼓励学生,老师的一句鼓励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斗志,获得更优异的成绩。
(三)关爱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关爱学生放在第一位,并且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要对她们进行表扬,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学生的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自己值得信赖的人,这样就更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现在的学生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受到了父母的精心呵护,都是娇生惯养,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心理失落,觉得老师不关注自己。这样下去,会体现在学生成绩上,学生不如以前自信了,学习积极性也不如以前高涨。对于学生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更加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春天般的温暖,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在第一时间积极进行问询,了解学生的困难,为学生提出积极中肯的建议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注意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在她们说出烦恼之后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们的问题迎刃而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善于跟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们心灵鸡汤似的辅导,达到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的默契,教师一定要担当好学生心理顾问这个角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教学实践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现状的分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等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着重说明了心理暗示、教师鼓励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这门科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久,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广泛学习关于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并且积累丰富的经验,并把所学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应运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始终把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放在首要地位,这也是教学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目的所在。
作者:谷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