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10:04: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 要: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在德育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阐述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德育渗透;化学教学;化学史;课外活动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发展到成熟的急剧变化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受教育的影响,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李岚清同志曾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传授本学科系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我们每个人民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德育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化学实验的神奇魅力、化学工业的光明前景、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古今化学的辉煌成就中外化学家的典型事迹等都包含着许多宝贵的德育素材。这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提高教学技能,努力探索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阐述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在有些化学实验中,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看到理想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此时教师应该耐心地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而不是牵强附会地糊弄过去。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都要求规范、准确,遵循从下往上、从左往右的装置安装原则,药品取用方法、取用的量,铁夹或试管夹所夹的位置,试管的倾斜角度,操作的先后顺序等不可随意更改。
二、化学史的教育
通过化学史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化学家在研究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畏困难的精神。如,居里夫妇从数吨沥青铀矿中仅提取了0.18g纯净的氯化镭。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拉瓦锡质疑“燃素说”创立“氧化说”,阿伏伽德罗、道尔顿通过大量实验创立了分子学说和原子论。
3.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精神。如,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纯碱生产方面曾做出的杰出贡献: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成功地改进了生产纯碱的索尔维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在讲授“铁的性质”时介绍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发现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这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三、教材中的“课外活动”
教育内容应该尽可能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相联系:由于贴近生活,看得见,摸得着,生活气息浓厚,因而愿意认同。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巩固了学生所学化学知识,直接渗透了德育,达到了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
1.举办化学晚会,使学生在快乐中领略化学的无穷魅力。如,在学完九年级化学上册内容后,适时安排一次小型化学晚会,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可以这样进行:用碱液喷雾使酚酞变红显示晚会的开始,接着由学生表演“魔棒点灯”“今夜星光灿烂”,用击鼓传花让他们猜化学谜语等。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成就感。
2.组织专题讲座,讲述或让学生搜集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人的趣闻。如,发现多种气体的普里斯特利、“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发明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居里夫妇等等。用这些名人轶事去启发引导学生要有所追求,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人生才最有价值和意义。
3.组织参观化工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考察造纸厂的生产条件、设备以及化学知识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
四、教材中的“拓展视野”
教材中的“拓展视野”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充分挖掘。如,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成因,认识到常见的温室气体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甲烷、氢氟化物、全氟化物、硫氟化物等等,而南极上方的“臭氧空洞”主要是受到氟氯烃等气体的破坏。推荐使用环保产品,让学生养成高度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德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性任务。在以后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继续做好德育渗透工作,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努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索普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就明确规定了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这就明确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渗透德育,不仅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还要有利于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法探究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急剧变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最大,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此时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定向和奠基的决定性作用。初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就明确规定了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这就明确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渗透德育,不仅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还要有利于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不能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割裂开来,也就是说,在化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不能凌空而行,把化学课讲成空洞说教式的政治课,也不能讲成纯知识课,而要从新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出发,结合课本内容,结合时代要求,结合社会热点及当前社会问题,结合学生所处的实际社会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然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是德育教育收到最佳效果的关键。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具体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一、在化学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一部化学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发展史,这其中蕴涵着无数先辈的优秀品质和伟大成就。而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更多的是学习、了解先辈们在探索物质奥秘过程中所累计下来的知识,将德育渗透其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中,早在五十万年以前我国人民已知道用火;公元前8000年,发明了陶器;夏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巳能铸造青铜器、酿制米酒;春秋时期能冶炼生铁;战国时期能够炼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湿法炼铜及造纸术、制火药等四大发明都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近代,我国的化工业飞速发展,合成氨、染料居世界第2位,硫酸、化肥、农药产量居世界第3位, 化纤、有色金属产量居世界第4位。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重大成果,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功能的核糖核酸;近几年来自行研制并生产的航天材料最终促成了“嫦娥奔月”。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伟大成就都是我国化学工作者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方面材料的展示就容易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化学史的过程中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 渗透自强不息、永不气馁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化学史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历史,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推理和实验的全过程,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结果。初中教材中介绍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推翻“燃素理论”从而发现氧气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取植物色素制成酸碱指示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我国制碱专家侯德榜等其他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孜孜不倦地探索了一生的故事,让学生既能学习化学知识、了解科学史实,又能从中感受到: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失败、挫折,只有及时把握机会,多思考,多行动,不怕失败,不断追求,坚持不懈,永不气馁,才可能获得成功,明白“成功”来之不易。同时也让学生们很受鼓舞,激发了他们为人类和祖国的未来而勤奋努力的情感。
在新教材中,这样的科学史话有多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对学生加强科学态度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德育教学
学生对化学实验一般觉得新奇,有的到实验室随便使用仪器,乱拿化学试剂。对此应明确指出:化学反应有一定规律,必须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实验或者尝试,否则不仅费事费物,还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如同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遵纪守法,讲公德,才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不然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有的学生因对化学试剂的腐蚀性、毒性产生恐惧,做实验时袖手旁观,对此要说明化学药品和化学实验看似危险,但只要按正确的操作要求动手实验则是很安全的。这些基本操作都是前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的结晶,有的科学家为此负伤致残乃至献身。作为学生要珍惜这些成果,首先掌握物质一般性质和基本实验操作,才能为以后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奠定基础。
三、在化学练习及试卷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改革后的化学试题“渗透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编写化学练习或试卷过程中渗透德育成为工作的一个方面。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一定要自然,使之在学生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即与化学知识水乳交融,这样才能锦上添花。相信只要我们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选择化学知识与德育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一定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南二十铺学校,甘肃 定西 748100)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也指出:“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以达到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现行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只要教师努力挖掘并积极地从课外搜集相关材料,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教育,而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依赖于德育教育。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程,我在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实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又能增加趣味性。既教书又育人,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
1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使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2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新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鬼火”、“水变油”、“点石成金”等的科学分析,使学生破除迷信,分辨是非,讲科学。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伪科学的现象,自觉地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 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4 在化学实验中渗透德育教育
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初四化学第五单元《化学与环境保护》一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验探究“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通过以上信息,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争做环境忠实的保护者。要通过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否则不仅费事废物,还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就如同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遵纪守法,才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不然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还有的学生因对某些化学试剂的腐蚀性或毒性产生恐惧,做实验时袖手旁观,对此要说明:只要按正确的操作进行实验则是很安全的。这些基本操作都是前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的结晶,有的科学家因此负伤甚至牺牲生命,作为学生要珍惜这些成果,首先掌握一般的基本实验操作,才能为以后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德育的内容丰富多采,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优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因势利导,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教书育人,就一定能够塑造出新一代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人才。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教材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一、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钢铁、化肥等方面产量的对比,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化学工艺上的新成就,如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之情、崇敬之情。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发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化学水平还比较低。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学生明白这一历史重任是我们学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的,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学生身上,激励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二、利用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18世纪,对于元素的分类从德伯莱纳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表”到纽兰兹的“八音律”都渗透着化学家的心血,门捷列夫面对庞杂凌乱的各种元素,他坚信元素间一定存在某种规律,终于在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表,并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由此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在学习“生活中的盐”时,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忱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厂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新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还有较多事例可以引用,这些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利用实验教学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所探讨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考证。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研究,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等优良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分组实验中,组装仪器,配合操作,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此进行的教育既没有强制性,也不存在丝毫的虚伪性,可以说是融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有关规定如:“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至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这也是对培养学生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的自然渗透。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不同的学生,观察结果不一样,老师的不同的提示,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我在让学生观察时先粗略的观察,再详细观察指定的部位,最后是有步骤的观察。老师通过提示学生要按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燃烧中,熄灭时的顺序过程观察,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现象。观察时充分调动除眼外的耳听、鼻闻、手感等器官的功能认真仔细观察,并提出为什么。这样,学生观察活跃,提出问题也很多,这对学生观察初中化学实验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四、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五、结合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方轻环境保护,导致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许多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水土大面积流失;草原退化加剧;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经摆上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优势,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实现有效的渗透。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教书育人,努力塑造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学生。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二中学)
摘 要:学科教学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素质、进行德育教育的使命,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化学教育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德育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一位化学老师面临的任务。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化学老师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一、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教学的任务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素质,进行德育教育的使命,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化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占据学生平时学习的较多时间,因此,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是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对学生施以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有人说,化学没有什么德育方面的东西,就是有也非常得少,通过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没有可能性,但是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就能发现教材的很多地方都不乏思想教育的素材,是化学教学与德育很好的结合点,这就说明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可行。
三、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内容
1.寓思想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化学学科有丰富的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此,学习化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培养。如:在《元素周期律》部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充分展现了人们追求真理时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寓责任感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人类所需物质的基本来源。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不断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世界性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有增无减,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出现了土地荒漠化、酸雨、赤潮、有毒食品等很多污染问题,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占国土18.7,占面积179.4万平方千米;沙化占国土15.5,面积1449万平方千米;水源污染,有42城市污染。每年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多达数千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环保意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化学教学中要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造纸术和火药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而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主要有:侯氏制碱法揭开了现代化学制碱的新篇章;在世界上笫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2年1月15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相应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核糖核酸。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国的稀有金属矿产均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占世界比例较大。通过一系列的介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了最朴实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了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有了显著的提升。
4.寓法制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化学教学中的易燃、易爆、腐蚀性、有毒性物质,涉及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及要求,新装修房屋中甲醛超标的问题,塑化剂的问题,问题奶粉的问题,工业酒精勾兑白酒的问题,等等。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重点介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食品卫生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条例》等。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与课本的联系上,形式可以灵活掌握。重点把大气污染、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污水处理方法、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等污染事件与法律条文结合分析,找出合理的方法与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化学教学中把德育有机地寓于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切实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才能适应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 山东省苍山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