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18 05:29: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途径探索

【摘要】本文着手于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环境现状,通过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新途径的具体方法,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创新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德育教育 途径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学创新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作为教学创新领域的重点内容,在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健全学生的人格,促使中小学人才培养在创新与优化过程中能够满足新时期社会的实际要求,更好的实现基础课程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探究,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与发展提供合理化参考。

一、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环境现状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以来重要的教育模式。针对我国传统农村中小学课堂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情况,例如教学工作者在授课环节采取“照本宣科”及“灌输教育”的模式,这些固有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极大的降低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严重者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创新的发展,致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长时间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随着德育教育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领域的逐步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被新形势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所替代,农村中小学教育在德育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我国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普遍能够感受到德育教育在农村环境中应用与开展的实际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对我国农村整体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降低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德育教育环境在农村中小学当中的应用与普及,逐步促使农村的教学环境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得以应用,并且有效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

1.建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确保不同系统工程协调有序运行的同时,还要加强各个教学系统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化的目标管理体系,以此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施质量,逐步在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当中培养出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例如,教学工作者在建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时,应当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确切掌握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情况。在实践工作环节由学校、班级或者学生组织积极发挥团体作用,将个人或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对突出的班级或个人予以优秀奖励,对扰乱德育教育实施的班级或个人予以通报批评,突出预防为主的目标管理核心,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环境。

2.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教育工作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当下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媒体工具。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情况,相关部门及院校管理单位理应积极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将网络文化作为与传统教育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教学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性的联系院校网站维护单位建立德育网站,增设适当的德育教育栏目,例如,心理咨询、电子邮箱、热线服务等形式,在对院校青少年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少年利用互联网环境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情感宣泄,促使互联网环境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的重要场所。

3.构建师生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

农村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因家长外出打工,在家中长期缺乏关爱、帮助与教育,为了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效果,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理应积极构建师生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与家长和教师进行联系与交流,通过一起沟通、一起倾诉,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在农村校园环境当中培养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并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农村院校应尽可能的加强德育教育基地的建设,创建优质化的育人环境,定期定时带领班级学生在当地敬老院、老干部之家、工厂等环境中体验生活,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相关部门及院校管理单位理应重点关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情况,通过有效途径充分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促使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浅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进宝塘镇中学 426100)

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探究

【摘 要】中小学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针对目前存在的德育问题,只要我们能够理性分析,客观对待,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根寻本,就会找到适合德育的方法与途径,化被动为主动,让德育工作落地生根,遍开幸福之花。

【关键词】德育教育;现状;策略;常态化

学校与教师往往忽略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他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少关心,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开展不充分,学生出现自私、自利、思想价值观不正确等现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对德育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德育实践、实验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本书、一支粉笔”就上完了一节课,使道德教育缺乏教学特色,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兴趣缺失,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否定德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德育课讲数学、语文等,以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

(2)德育工作缺少持续性。德育是抽象的教育,短时期内很难凸显效果。整日忙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校领导、班主任很难抽身去进行德育。有的老师起初也是信心百倍地制定德育计划,但往往难以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缺少持续性。在贯彻德育工作时,方式单一,做法粗糙,难以对孩子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3)德育缺少连贯性。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虽则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并不到位,但或多或少还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家庭教育就显得很薄弱。很多家庭教育关注的只是学生的物质需求,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成绩。尤其是农村学校,考不上高中、大学,就只能打工,回家种地,学生在此种环境下成长,就会淡化德育观念,过分看重成绩,形成一种畸形发展。

(4)德育缺乏现实性。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关于爱国教育、诚信教育等都是简单的理论释,理论与现实脱钩,诸多教育很少能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探索。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对策探究

(1)德育工作全面化。学校要在学期初制定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工作计划,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让每位老师参与到德育管理工作中来,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督查与反馈,将班级德育工作纳入学期考核,将德育工作作为评优选模的首要条件。

(2)德育工作常态化。面对教师德育工作半途而废,缺失信心,学校要将德育工作常态化,要让教师明白,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仅靠三分热度就可以完成的。

(3)德育工作要立体化。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有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互享教育资源。

(4)创新教学方式。新课改提倡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学习生活化,因此,德育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吻合,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德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有想学、愿学的愿望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激情。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教育时,可让学生联想,在生活中,怎样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行为,怎样的行为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了解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学生在生活中出现不尊重他人的情况。

(5)整合教学手段。德育工作与所有的中小学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的渗透逡径是非常广泛的,为此,教师应注重对德育教学手段的整合,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去分析、辨别生活中的是非曲直,使他们的道德水准得以升华。例如,在进行《爱国》题材的道德教育时,教师可将语文与德育整合到一起。语文课文中的“一定要争气”,文章中不断重复“争气”二字,使学生深刻理解何为“争气”,何为勇攀高峰,何为民族气节,从而达到令学生奋发图强,为父母、为国家“争气”的目的。德育是学校各种教育之首,是学校教育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映射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准与育人水平。虽然我国早已推行素质教育,但在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与评估时,或多或少受应试教育的因素影响。于是,学校总是将教育教学业绩作为衡量学校整体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形同虚设,现状很不乐观。有的老师在德育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收效甚微,并没有像教学业绩一样效果明显。笔者结合个人多年从事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浅谈一些感受与思考。

中小学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针对目前存在的德育问题,只要我们能够理性分析,客观对待,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根寻本,就会找到适合德育的方法与途径,化被动为主动,让德育工作落地生根,遍开幸福之花。

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 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农村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且其牵扯面较广。所以,如何妥善地解决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点。初步分析了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德育 困境 措施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困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多元化、经济多样化,为农村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了较大生存空间,但是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惑,虽然面临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是农村中小学德育也存在着如下几种困境:

1.德育工作环境复杂化

其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激发了人们致富的热情和潜力,但是也给农村中小学德育带来了尴尬境地,社会的变革打破了长期禁锢农村的传统理想和道德信念,让人们卸下包袱,可以大展宏图,但也对整个农村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二,社会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信念、信仰、道德缺失等问题。上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冲击着农村中小学德育,使农村中小学的德育环境变得复杂化。

2.来自社会、学校的德育压力逐渐增大

长时间以来,农村子弟都将当兵和上大学作为跳出农门的主要渠道。近些年,随着学校升学压力的增大、我国兵役制度的改革、高等院校的扩招及后续的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抬头,使得农民因对社会的误解而将其不满转移到学校教育中,并将其作为宣泄心中不满的工具。在上述两种情况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3.德育系统不完善

德育系统不完善,主要包括德育方法陈旧、德育内容单调、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另外,在部分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鄙农、轻农情况。例如,部分中小学中现有的德育评价机制,多年以来各中小学均缺少较为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使德育工作常处于“说比做重要、忙起来什么都不重要”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措施

1.强化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青少年的成才大局。农村中小学要逐步转变观念,避免重智轻德,反对智育和德育相对立的观点,理清学校办学思路,稳步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借助举办讲座、引发材料、课外活动,开会等重要形式,将学习制度化,强化学校内全体教职工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多方合作,努力做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国农村中小学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明确其中的意义。因而,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爱国主义;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爱祖国爱社会,必须先爱自己、爱家乡、爱学校,不断地从身边小事做起;中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创造有优美的学校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均称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3.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方式,多余学生进行互动,在快乐的分为中教导学生;德育教育应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内外,依据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常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与习惯,教师要坚持事事、时时进行及多样化教育,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积极的参与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德育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让知识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让中小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给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4.学生、学校、家长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德育教育

农村家庭多存在着学生思想浮动较大、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条件限制等诸多问题,教师应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关心每位学生,共同奏响爱的主旋律;校内应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师生心灵对话”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撰写心灵日记、征集名言警句、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挫折教育、组织感恩体验活动、建立导师制等活动,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真正领悟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5.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

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来正确评价教师,并将师德、育人效果、政治理论平作为学校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能仅凭分数来区分高低。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师互评、自评及家长评议结合在一起;要逐渐缩短评议的时间,可以几周评议一次,并向家长及时反馈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网络文化大范围覆盖的今天,农村中小学德育在得到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中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德育发展的艰巨性,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理念,使用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做到树人先树德。

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立足点

摘要: 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或配合不当;而学校教育重分数、轻学生综合德育素质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长于管、灌,短于放导等现象。新时期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应立足于德育的主体性建设、立足于双向交流的德育过程和方法、立足于生活化的德育内容、立足于开放式的施行方向、立足于综合型德育系统。

关键词: 西部农村 德育教育 国外德育 立足点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革命的进行,新时期知识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西部农村学校的学子们的现代生活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外部挑战,找准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已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就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提出新时期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立足点。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综述

1.关于对德育的认识与管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比较牢固。但是,有的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

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大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较紧,强调德育的计划,保证德育的活动时间,明确方方面面的责任等等。但是,学校形成的德育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以校长挂帅、班主任为骨干、课任教师全员参与、党团组织积极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统还流于形式。

2.关于德育的内容与方法

从德育的范畴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30多项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丰富的德育内容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

3.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但是,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作用更为明显:他们政治上关心国家大事,但对了解和参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需要,却对学校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教育有逆反心理;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乏社会责任感,更缺乏感恩意识;他们生理的成熟、能力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却盲目自信,认识事物只会横向比较,不会纵向分析,处理事情自律少、规范差。这些缺陷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国外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时代主题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日本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综合化趋势

公民教育(包括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共同课题。目前国外在德育理论中都注意到多学科基础的综合,力图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和补充。美国已形成了传统方法(即理论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方法(通过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3.适应性趋势

国外德育非常强调适应性,有人称之为“适应道德教育”。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4.实用性趋势

美国学校德育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有的把道德教育教材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

5.素质教育趋势

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是国外德育的普遍发展趋势,在各国的德育目标、教育内容、德育方法的应用中,都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整体素质。例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向学生传授正义、勤奋和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6.重视传统趋势

当代世界范围内激荡着一股“传统热”、“寻根热”、“儒学热”,成为国外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立足点

1.立足于德育的主体性建设

德育的主体性主要是德育工作主体和德育对象主体。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德育对象主体是学校的学生。要使德育工作者的职能由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理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由此,德育工作主体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德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之师表”。

2.立足于双向交流的德育过程和方法

德育不是居高临下单向灌输,是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互动过程。把德育作为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相互作用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活动,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关系,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受教育者内在道德需要和思想自觉;优化环境,交流情感,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动人心弦的共鸣中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教育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适应新的客观要求,则是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重要举措。

3.立足于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使之成为他们由衷的需要、喜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

4.立足于开放式的施行方向

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多元多彩多变的现代世界,德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为了造就开放社会中能够自学自强自律的思想道德主体,而让受教育者置身于开放的教育环境和过程中,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开放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发展和更新。德育思维的变革也要开拓新的视野,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德育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相对稳定的系统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批判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德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5.立足于综合型德育系统

德育应从整体着眼,打破单一的旧格局,建成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大德育”新体系。以受教育者的整体生活环境为重要依托,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合理配合,构成德育的社会网络和整体合力。努力使受教育者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整体发展。

总之,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依赖于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也依赖于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德理念的树立,更依赖于用萌芽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来引导人、培育人、激励人。

上一篇: 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 下一篇: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