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景观设计研究

时间:2022-07-20 04:56: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校景观设计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景观设计研究

高校景观设计研究:浅析高校景观设计的意义

【摘 要】基于景观设计对于人的尊重,校园景观不仅仅包括物的要素,还包括人在其中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历史文化在内。因此要校园的景观设计中不但要设计出完美的景观还要显示出一些相关历史文化的美观。

【关键词】设计意义;设计原则;设计内容

1、高校景观设计的意义

1.1 顺应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促进教育模式从灌输式教育以转向素质教育以及通识教育,所以抛弃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方式,转而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为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开拓性、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交往活动是最为关键的,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与知识交流,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是有着积极的影响。

1.2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作为城市生

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其具有占地面积大,容积率普遍较低的优势,在其景观设计中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探索,形成具有完善的生态功能及适应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自1997 年清华大学在我国首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后,形成了当前自然、空间与人三位一体的高校校园景观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生态节能型建筑的设计、自然能源的保护利用等。

1.3 校园文脉保护的需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生产

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沿袭数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相应的文化传统也逐渐被新生事物替代。景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当前多元化的文化大潮之中。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使得当前人们对景观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次,同时也更多地关注其精神内涵及文化需求。校园文脉是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人文氛围、文化底蕴、艺术风貌等的综合作用结果,是学校的独特精神所在。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要注意新老文化的传承关系,需要深刻考虑校园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在整体景观中延续建筑、绿地、广场等所反映的时空文脉,能够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保持与历史的和谐对话。

2、设计原则

2.1 景观结构整体性原则高校校园是一个复杂、完整的有机系统,

清晰完整的校园景观结构能够增强校园空间的识别性,有助于人们归属感的形成,在保持校园特有的场所精神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景观的利用率、可达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分清景观主次层级关系; ②利用轴线及组团形成易于辨识的规划结构; ③加强核心景观不明显或者不处于中心位置的校园的步行系统,强化步行系统与景观的联系;④塑造具有物质及文化特色的景观节点等几种方式。

2.2 以人为本原则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

人们规划的是体验。根据这一原则,最好的社区是给它的居民提供最佳的生活体验。美好的高校景观环境应该是人性化的,在设计理念中应当体现出对人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空间。在高校校园景观中,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既要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不仅要从表象的感官体验着眼,还要通过心理上对环境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从人的行为习惯、生理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使设计更贴近人的需求。

2.3 生态化与文脉相结合原则随着20 世纪90 年代扩招以来,高校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大举新建、改建、扩建。尤其在一些新校区的设计中,在校园景观的生态化被逐渐重视的同时,景观的文化性却往往被忽视。高校景观的规划只是简单地按照公园、广场、住宅等公共环境的一般法则设计,其结果导致校园的文化内涵得不到很好的诠释,难以反映出不同高校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失去了不同校园独有的历史感与文化感,难以获得具有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

3、设计内容

3.1 景观形态设计高校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十分丰富,

基于景观设计对于人的尊重,校园景观不仅仅包括物的要素,还包括人在其中的一系列活动。物质要素从形态上可归纳为点、线、面的景观形态。应根据校园所在的自然环境及历史上形成的空间布局特征,结合校园景观规划要求,构造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整体校园景观发展形态。在整个景观结构中,景观设施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例如座椅、喷泉、雕塑、标志等,是景观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不仅仅为身处环境的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也是衡量空间利用率和场所感的重要标准。布置时要通过对使用者活动类型进行分析,注意形态设计、尺度控制、界面处理等多个环节,以利于场所感的形成。呈线状分布的校园交通系统是学生活动、感知校园的纽带。人们借助校园道路交通系统可以形成对校园整体形象的感知。道路的曲直形式选择、铺地的色彩与质感、道路周边巧妙的景观要素配合都可以加强整个环境的独特个性。道路景观的布置要促进景观节点的交流,统计数据表明,人类适宜的步行距离是300 m 以内。由于当前我国新建扩建项目增多,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各个分区之间的距离也随之加大,因此必须加强各个分区景观之间的聚合。建筑及空间节点应强调便捷性,以人行步道将它们串起来,使其成为步行系统的放大部分,增强步行环境的变化并提供各种驻留场所。中心广场、大型水景都以面状的形态融入整体景观结构之中,是校园景观的重点处理部分。中心广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和视觉上的标识,道路都自然地向这里汇集,以引导人们聚集到广场上来。它不仅仅承担者重要的交通集散功能,也是校园物质环境、精神风貌以及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如某交通大学的“四大发明”广场,通过图书馆作为主要界面,并在广场中布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发明”雕塑,同时配合绿化、灯光的处理,很好地成为校园的主要景观及校园标志性区域。校园主题水景能为校园景观增添视觉和听觉感官上的欢乐氛围,符合人的亲水性。可以从形态上选择适宜于空间氛围的静态水或动态水,也可以通过高差变化、形态处理获得丰富的层次感。在不大的区域,可以采用旱喷的形式,与广场结合布置,既能满足广场的聚合需求,也能满足日常的水景景观需要。

3.2 生态设计高校景观设计是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其中的原生态自然物体系和人工构筑物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因此,在高校景观设计中,应使人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发展,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从生态的角度对校园景观进行设计,从而潜移默化地使人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养成尊重自然、关爱环境的良好素质。在整体景观规划结构设计时,应当充分保留原有地形地貌。道路广场的位置与线路选择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应顺应地形,减小人工、土方量。优先选择本土植物,并参考环境特点加以配置,发展立体绿化,在有效提高绿化面积的同时增强绿化景观层次,并对建筑物的节能提供支持,如爬山虎在北方地区附着建筑外墙种植,可有效降低夏季室内温度,从而起到节能的作用。

水景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可以增加湿度、产生负氧离子,但是将其应用于缺水地区时当持谨慎态度,避免产生高额费用。同时,景观细节设计中,注意雨水收集,不做或少做高于室外地坪的花坛、树池。一些透水材质的选择有利于更好地利用雨水,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拆除旧建筑时,将废旧的青砖用作铺地材料,雨天青砖将雨水吸入,晴朗的天气将湿气蒸发至环境中,在有效利用废旧建筑材料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生态效果。

高校景观设计研究:现代高校景观设计探究

【摘要】校园景观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优雅的景观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内在修养。目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扩招导致许多大学纷纷营建新的校区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

【关键词】高校景观;校园文化;空间;特色

1 前言

校园景观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优雅的景观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内在修养。目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扩招导致许多大学纷纷营建新的校区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现代高校园区无论从占地面积、规划布局,还是建筑、绿化,都明显不同于传统校区,它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创作出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校园景观,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现在所提倡的“生态校园”、“花园式校园”也正体现了这种“人、建筑、文化、自然”互相和谐进步的愿望。

2 现代高校景观设计原则

2.1 景观设计的全局观

全局观是指考虑景观设计的持续性和整体性。现代大学校园,不像以前的老校区,往往占地面积较大,而景观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为了把握学校本身的特色,体现学校的整体风貌,需要综合各景观区域的特点,从色彩、建筑小品、植物等方面达成一致的设计理念,确定哪些因素是将来所要考虑的,现在需要预留的,而哪些又是现在我们所要关注的。否则偌大的一个校园会无意中割裂成片断,显得无序混乱。

2.2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大学校园的景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设计者的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校园健康发展的要求。新的校园景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渐进增长过程[1]。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在变化和生长,景观应该不断地维护和更新,以保持它的平衡和协调,保持它的品质的整体性。这就需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遵循生态的规律。

2.3 以人为本,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景观,不单只是意味着优美舒适的室外环境,还需要环境尊重人的行为特点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景观人性化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原则。对于大多数校园的使用者——学生来说,其几乎每天都与校园环境打着交道,对使用者行为习惯的尊重,例如一些景观细节的设计,无疑会增加他们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从而能够在学校里愉快舒心地学习和生活。

2.4 校园文化的塑造和传承

学校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学习钻研的环境氛围,这就是现代高校所营造的高雅的文化氛围,也正是与其它景观相区别的地方。校园文化的塑造可以通过对办学主体、办学思想、管理方式、主要面向对象、所处地域历史、地理与文化背景等多种角度充分发掘、综合分析形成,并通过校园景观建设予以体现[3]。

3 影响高校景观设计的因素

3.1 自然因素

在制约校园景观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创造适宜的校园景观。对景观设计师来说,复杂的自然条件是设计根基,无论做何种设计都必须考虑建筑及其环境、地形、方位、道路和植被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必须注意强加给环境的诸多影响,以及土地、植被、水和建筑材料等等彼此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自然与人共同相协调的校园环境景观。

3.2 人文因素

“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人而用、为师生服务,它是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场所。因此,这里的人文因素,包括两个,一是人的因素,另一个是校园文化因素。大学校园景观建设要求有人性化的设计,但是它不单是一项基础设施建设或工作、学习、居住环境的改善工程,而是隐含着大学人文精神、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风校风、校园精神等的创建[4]。

3.3 社会因素

今天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系统,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社会需要对高校有深入的了解,而各大高校也需要融入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从中汲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元素,使高等教育逐渐形成新的结构体系,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因此,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了更加开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像20世纪中早期的校园,用沉闷的围墙圈定校园界限,在与外界环境隔绝之后,再作景观设计;现在校园景观设计更趋于开放,围墙变成了绿化带,视线的贯通,使学校融入到整个社会环境下,更加考虑到与城市景观的和谐。

4 现代高校景观的构成要素

4.1 植物

4.1.1 物种的选择

植物景观的营造首先是进行物种的选择,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创造符合植物生长要求的环境。下沙高教园区的土壤主要为轻咸沙土和潮闭土,均为砂壤级,地下水位随区内河道的水位而升降,水位标高约2.6米左右。土壤的严重偏盐碱和地下水的偏高对大部分的植物生长十分不利,严重制约着高教园区的环境景观建设。因此,应尽量选用那些对生长环境要求不是很严格的植物,特别是抗盐碱、耐水湿的物种。

4.1.2 植物空间的营造

植物对组织空间,营造多层次的室外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植物的种植方式有孤植、对植、丛植等,根据植物不同的观赏特性和景观要求,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植物在营造不同的空间形态时,还应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小径、林中空地到疏林草地,如何充分利用地形、水等自然因素,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化感悟空间[5],是植物造景的最终目标。如浙江理工大学内的竹径,给人以静谧、悠远的空间感受。

在不宜采用建筑手段划分空间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植物的密植或乔、灌木高低搭配进行空间分,甚至可以达到完全隔断视线的效果。在多数情况下,利用植物取得似隔非隔的效果,相邻景观互相渗透,使景观含蓄,增加景深层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用龙柏的列植作为学校的外墙,既满足了空间的划分,又结合分车绿化带,形成具有层次感的道路绿化景观。

4.1.3 美化建筑

植物对校园建筑物的绿化、美化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建筑墙角的绿化,柔化了建筑的棱角,使建筑物呆板的外观变得生动和风趣。作为对建筑外墙的一种修饰,墙垣或墙角的绿化应该从颜色、造型等方面来考虑植物,选择耐荫物种,植物种植体现层次感,使之与地面形成和谐的过度。植物还与山石、小品等组合配置,构成校园环境的点缀。

4.2 建筑小品

4.2.1 校园标志

校园标志没有具体的定义,可以是某种符号或是雕塑,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识别,作为高校自身的一种象征。在国内外许多优秀的校园景观中,总是有一些能醒人耳目,起到情化、意化、美化环境并且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标志[6]。

4.2.2 景观建筑

景观建筑包括亭廊、花架等等,提供人们进行游息、学习、交谈等活动的场所。作为固定的观景点,这些景观建筑的周围往往是最能体现校园景观特色的地方,造型应该是新颖独特的。如浙江财经学院学涯湖上的曲廊,把原本赋有古典园林气息的建筑,融入到现代的大学景观中,增加了现代景观的文化底蕴;而从曲廊本身的功能而言,就拉近了人和自然的距离。

4.2.3 环境设施

环境设施作为校园景观的点缀,有规模小、内容多、分布广的特点,主要包括电话亭、果皮箱、指示牌、座椅等。它能完善校园使用功能、深化校园文化职能、维护校园整体形象、提升校园环境质量。

在现代大学校园中,环境设施应体现校园开放、自由的精神内容,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和配置。如停车场入口的镜子,交通行驶标志,在各个校区入口处或是主要道路的路口的校园指示牌或是校园总平面图,以及一些无障碍设计,都给师生及来访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4.3 水景

校园内布置水体会有利于改善小气候,美化景观,增加活泼情趣[7]。水面是校园内重要的开敞空间和自然要素,因而,基本上每个校区内都会有大面积的水池、喷泉等静态或动态水的形式,对水的处理,应注重水面边界、驳岸的处理,因为边界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水的平面形状,决定了人的活动与水产生联系时的“积极”或是“消极”的状态[7]。一般来说,驳岸适宜设计成缓坡状,使地面与水面形成良好的过渡,使水面具有“可达性”的亲和力,同时应提倡以平缓草坡或卵石面与水面相接,更多地营造出自然氛围。

4.4 铺装

师生在校园外部空间中的活动绝大部分与地面相关。铺装作为外部空间地面景观中的“装饰”,其美化与优化设计不仅为师生提供便利、保证安全、提高运行功效和地面利用率,而且对师生形成宜人的景观印象起着相当的辅助作用[8]。如浙江理工大学内靠近湖面的铺装,采用木制铺装和大理石相结合的形式,丰富了地面质感。铺装除了保护和美化地面的功能之外,有时候还需要兼顾到生态的需求。在滨江的浙江中医学院,游园路边的坐凳安置在草坪中,为了防止坐凳前的一块草坪被践踏,特别铺设了嵌草砖,减小人的活动对植物的破坏。

5 现代高校特色景观设计方法

5.1 校园景观布局

景观布局就是设定景观设计的总体框架,它是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山石、水、植物、建筑小品等景观要素所做出的系统安排,追求景观的美感,凸现校园文化的气质。

在遵循现代城市建设、现代高校功能和地域自然、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各高校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特色空间和人文环境景观。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气势磅礴的历史文化主轴和清净自然的休闲活动副轴为筐架,组合了灯光喷泉、流水沙滩,穿插了八个别具特色的主题庭院,体现了“人与自然、历史文化融于一体”的风格。

5.2 建筑景观设计

在现代校园建设中往往通过对某些重点建筑的空间、造型等特征性的加强来突出其对群体的主导作用,并强化建筑群特色,对周围环境产生辐射,形成所谓“视觉焦点”,其本身也常被作为校园标志。比如浙江财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均把象征知识宝库的图书馆或科研、信息中心放在主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通过空间、造型等处理加强特殊的表现力,突出其对群体的主导作用,形成较强的人文磁场。

5.3 门户空间设计

大学校园门户空间是校园空间和城市空间转换与叠合相容之处,它不仅担当校内外交通枢纽的作用,还是对外展示校园面貌的窗口。一个优秀的校园门户空间,往往也会成为校园在所处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许多校园入口建设中总是希望有一些能醒人耳目,起到情化,意化,并且有鲜明个性的校园入口标志。与下沙其它高校的大门相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大门建筑已经成为下沙高教园区内最具特色的大学校门。但并不是所有气派、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理想的大门形式,还是要根据校园本身情况而定,符合校园整体规模、办学特色、经济等条件。

5.5 休闲空间设计——休闲绿地

校园中通常会集中设置一处或几处高质量的景观和绿化区,目的是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户外活动、休闲和教学的环境空间。与此同时,这种良好的自然景观对于学生的休息、自学、美育、陶冶情操和热爱自然环境都大有裨益。

5.6 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在执行它的交通职能时,还组织着校园景观。校园人文环境的质量与道路的布局、管理和沿路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塑造中,应兼顾道路所具有的使用和景观两大功能,从使用上对道路给与调整和理顺,从景观上对其沿路环境给予美化和完善。

5.7 安全性设计

校园环境景观的安全性,也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性化设计思路的深入,景观安全性设计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在很多大学都努力改善空间的安全性,例如校园中的步行道和景区中的小路、停车场、宿舍区、校园操场等都存在令人感到不安的因素。为了降低校园犯罪率、减轻校园师生对危险的恐惧,校园管理者除应加强监控措施(如安设电子摄像仪等)以外,还需要针对植被的选择、照明数量和位置、公共空间的可视度等环境空间的特点,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

6 小结

大学校园景观是对学校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展现,是整个校园环境的精髓所在。它作为一种人文性的环境,应该体现其功能性、人文性与艺术性;同时还要体现空间、时间与人的关系;并且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脉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在生态性与经济性的规律作用下实现校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它是四维的,它有历史,它是时间,它是动态的,它会成长和成熟。现代高校景观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到它今后的发展和变化,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景观的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景观,满足人们对外部环境的活动要求,提供师生舒适、宜人的学习和生活,为提高大学教育、科研的效率服务。

高校景观设计研究:浅析高校景观设计的意义

【摘 要】基于景观设计对于人的尊重,校园景观不仅仅包括物的要素,还包括人在其中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历史文化在内。因此要校园的景观设计中不但要设计出完美的景观还要显示出一些相关历史文化的美观。

【关键词】设计意义;设计原则;设计内容

1、高校景观设计的意义

1.1 顺应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促进教育模式从灌输式教育以转向素质教育以及通识教育,所以抛弃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方式,转而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为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开拓性、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交往活动是最为关键的,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与知识交流,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是有着积极的影响。

1.2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作为城市生

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其具有占地面积大,容积率普遍较低的优势,在其景观设计中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探索,形成具有完善的生态功能及适应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自1997 年清华大学在我国首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后,形成了当前自然、空间与人三位一体的高校校园景观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生态节能型建筑的设计、自然能源的保护利用等。

1.3 校园文脉保护的需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生产

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沿袭数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相应的文化传统也逐渐被新生事物替代。景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当前多元化的文化大潮之中。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使得当前人们对景观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次,同时也更多地关注其精神内涵及文化需求。校园文脉是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人文氛围、文化底蕴、艺术风貌等的综合作用结果,是学校的独特精神所在。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要注意新老文化的传承关系,需要深刻考虑校园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在整体景观中延续建筑、绿地、广场等所反映的时空文脉,能够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保持与历史的和谐对话。

2、设计原则

2.1 景观结构整体性原则高校校园是一个复杂、完整的有机系统,

清晰完整的校园景观结构能够增强校园空间的识别性,有助于人们归属感的形成,在保持校园特有的场所精神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景观的利用率、可达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分清景观主次层级关系; ②利用轴线及组团形成易于辨识的规划结构; ③加强核心景观不明显或者不处于中心位置的校园的步行系统,强化步行系统与景观的联系;④塑造具有物质及文化特色的景观节点等几种方式。

2.2 以人为本原则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

人们规划的是体验。根据这一原则,最好的社区是给它的居民提供最佳的生活体验。美好的高校景观环境应该是人性化的,在设计理念中应当体现出对人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空间。在高校校园景观中,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既要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不仅要从表象的感官体验着眼,还要通过心理上对环境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从人的行为习惯、生理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使设计更贴近人的需求。

2.3 生态化与文脉相结合原则随着20 世纪90 年代扩招以来,高校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大举新建、改建、扩建。尤其在一些新校区的设计中,在校园景观的生态化被逐渐重视的同时,景观的文化性却往往被忽视。高校景观的规划只是简单地按照公园、广场、住宅等公共环境的一般法则设计,其结果导致校园的文化内涵得不到很好的诠释,难以反映出不同高校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失去了不同校园独有的历史感与文化感,难以获得具有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

3、设计内容

3.1 景观形态设计高校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十分丰富,

基于景观设计对于人的尊重,校园景观不仅仅包括物的要素,还包括人在其中的一系列活动。物质要素从形态上可归纳为点、线、面的景观形态。应根据校园所在的自然环境及历史上形成的空间布局特征,结合校园景观规划要求,构造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整体校园景观发展形态。在整个景观结构中,景观设施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例如座椅、喷泉、雕塑、标志等,是景观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不仅仅为身处环境的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也是衡量空间利用率和场所感的重要标准。布置时要通过对使用者活动类型进行分析,注意形态设计、尺度控制、界面处理等多个环节,以利于场所感的形成。呈线状分布的校园交通系统是学生活动、感知校园的纽带。人们借助校园道路交通系统可以形成对校园整体形象的感知。道路的曲直形式选择、铺地的色彩与质感、道路周边巧妙的景观要素配合都可以加强整个环境的独特个性。道路景观的布置要促进景观节点的交流,统计数据表明,人类适宜的步行距离是300 m 以内。由于当前我国新建扩建项目增多,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各个分区之间的距离也随之加大,因此必须加强各个分区景观之间的聚合。建筑及空间节点应强调便捷性,以人行步道将它们串起来,使其成为步行系统的放大部分,增强步行环境的变化并提供各种驻留场所。中心广场、大型水景都以面状的形态融入整体景观结构之中,是校园景观的重点处理部分。中心广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和视觉上的标识,道路都自然地向这里汇集,以引导人们聚集到广场上来。它不仅仅承担者重要的交通集散功能,也是校园物质环境、精神风貌以及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如某交通大学的“四大发明”广场,通过图书馆作为主要界面,并在广场中布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发明”雕塑,同时配合绿化、灯光的处理,很好地成为校园的主要景观及校园标志性区域。校园主题水景能为校园景观增添视觉和听觉感官上的欢乐氛围,符合人的亲水性。可以从形态上选择适宜于空间氛围的静态水或动态水,也可以通过高差变化、形态处理获得丰富的层次感。在不大的区域,可以采用旱喷的形式,与广场结合布置,既能满足广场的聚合需求,也能满足日常的水景景观需要。

3.2 生态设计高校景观设计是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其中的原生态自然物体系和人工构筑物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因此,在高校景观设计中,应使人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发展,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从生态的角度对校园景观进行设计,从而潜移默化地使人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养成尊重自然、关爱环境的良好素质。在整体景观规划结构设计时,应当充分保留原有地形地貌。道路广场的位置与线路选择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应顺应地形,减小人工、土方量。优先选择本土植物,并参考环境特点加以配置,发展立体绿化,在有效提高绿化面积的同时增强绿化景观层次,并对建筑物的节能提供支持,如爬山虎在北方地区附着建筑外墙种植,可有效降低夏季室内温度,从而起到节能的作用。

水景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可以增加湿度、产生负氧离子,但是将其应用于缺水地区时当持谨慎态度,避免产生高额费用。同时,景观细节设计中,注意雨水收集,不做或少做高于室外地坪的花坛、树池。一些透水材质的选择有利于更好地利用雨水,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拆除旧建筑时,将废旧的青砖用作铺地材料,雨天青砖将雨水吸入,晴朗的天气将湿气蒸发至环境中,在有效利用废旧建筑材料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生态效果。

3.3 文化元素设计校园景观中的文化要素是保持校园独特个性与文脉的有效手段。

当前时代的校园景观面临着新老交替的特殊时期,应当结合历史上形成的空间布局特征,一方面保留校园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景观; 另一方面,新的景观在设计时应考虑与原有景观的相互补充与优化,使人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延续校园精神。大门作为开启校园景观序列的序曲,具有建筑物与标志物的双重身份。设计时应突出其特有的校园风格,展示学校的文化与历史积淀。苏州大学将其传统校门以另一种形式安置在了新校区一角,让师生对该区产生了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一些雕塑小品不仅仅是校园景观元素,也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方式,成为一段生活、学习场景的定格。如沈阳建工学院的铁磙雕塑就反映了学生当年为开展体育活动,自己动手平整场地的场景,成为学校的一个文化符号和景观亮点。

4、结论

高校景观设计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坚持人性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生态化,形成高校校园景观的独特魅力。只有当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能够实现生态和谐、文化独特、以人为本时,它所营造的空间环境才具有真正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高校景观设计研究: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研究探索

摘 要: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但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方向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生态;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做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在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研究上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的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高校景观设计研究:关于高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景观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及综合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设计或相关专业。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由于我国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起步较晚,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目前景观设计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知识陈旧,缺少对外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及时更新课件及教学方法,没有将新形势、新材料、新科技带入课堂教学中,只是教条式地将传统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注重知识更新,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设计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本身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关注行业中的新动态,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代新形势的发展。学院可以定期聘请国外知名教授前来讲座,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避免闭门造车。

2、景观设计学科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融合

景观设计是景观综合体设计,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间的知识。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不仅应该有很强的图解表达能力,艺术直觉和创造力,而且应该具备科学、系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如果一个学生有很强的计算机制图能力,但缺乏绘画的表达能力,那么很多灵感、创造力将不能在第一时间表达出来;如果一个学生在设计中不懂得社会学和人文学,其设计往往会缺少人性的关怀而显得有些生搬硬套。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学科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三、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1、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景观设计课程要结合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开设,如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认真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学时趋于合理,使各门课程之间做好衔接。在建设景观设计专业时,既要认识到景观设计是具有艺术性、美学性的,更是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和自然科学性的特征,要融生态设计的教育理念于景观设计之中。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体系有三类,包括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课程主要有园林景观史、景观规划、景观技术、设计理论和植物配置等。他们注重学生设计技能的培养,讲授并研究景观设计的理论及历史,涉及相关的多方面领域的技术和知识,还进行某一方向专门性的研究。最后,学生要独立完成设计并撰写论文。上述可见,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教学方面,学习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内容广泛,知识面宽,这些内容会对我们学生的设计有所裨益。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设计的教师应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设计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四、结论

景观设计的教学应该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探索新的设计教育道路,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利用“双师制”、“项目式教学”“大设计”等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创意思维和设计方法,提高整体素质,使学生适应时展的实际需求,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开阔视野、高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景观设计学科朝着更丰富更多元化的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上一篇: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下一篇: 农业工程教学研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