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10:02: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小学德育生活化探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可见,要想在学校中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主阵地。我们把陶行知先生这种“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引入到德育教育实践中恰到好处,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和活动入手,实现了德育的回归,实现了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创设优美、健康、丰富的校园生活环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我们学校近年来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硬件建设,使校园环境整洁美观。除了硬件的环境建设,学校还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努力让学校中的每条走廊、每块墙壁、每株植物、每个角落都会“说话”,生动起来,让这些原本无生命的事物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先锋,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美、浸润心灵。
二、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德育情境,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根据各科教材的编排特点,统筹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系列德育教育,如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德育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让德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1.抓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在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和主题班会等德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紧紧围绕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通过观看专题影视片、出专题板报、讲名人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塑造高尚的人格。以活动为载体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力求使活动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人名著,能够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立志报效祖国。
3.抓法制安全教育。我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每年为全校师生作一场生动精彩的安全法制报告,出台了学生在校“十不准”和交通安全“八不准”,与班主任、课任老师及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教育责任状,有效地提高了师生法制安全意识,从而切实创建“平安学校”,营造“平安校园”。
4.抓礼仪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我校坚持把礼仪教育生活化、具体化,设立了校园文明红领巾监督岗,加强校园“软环境”督查。对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了专项检查,认真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学校定期召开常规管理专题会,督促、检查、评比制度的执行情况,力求让良好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我为家乡添绿彩”中种植了许多的花草树苗,苗种由学生去选,由学生自己去栽,由学生自己去管理。他们在实践中翻地、种植、浇水、施肥,精心呵护每一株植物、每一个花蕊。当花儿盛开、树苗长高时,同学们收获了喜悦,收获了成功。培植的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生命诞生的整个过程,感受了生命的奥妙,感受了劳动的可贵。
四、模拟社会生活,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生活
社会实践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我校每年都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但是社会实践也有着它的局限性,学生不可能老是往实践基地跑,实践基地也不可能随时接受学生的实践活动。那么在校园中模拟社会生活,让学生在校园中参与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学校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都要开展一次“我为家乡添绿彩”和“我为环保献份爱”,让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中充分体验生活提供的有利条件。
五、创新德育评价机制
我校大胆创新德育评价机制,改变了以往只在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定性考核的一次性奖励机制,而是采用总结式定性评价,通过设立“三好学生”、“成绩优秀者”、“优秀班干部”、“法制标兵”、“环保小卫士”、“优秀护导员”等十多个奖项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进行评价积分奖励,并通过喜报、校讯通等多种形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育人,培养了他们奋发图强的高尚品格。
校园处处皆育人。我校在开展一系列德育生活化教育活动中,有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多样,校容校貌焕然一新;2.师德水准大大提升;3.学生的言行举止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彬彬有礼,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向他人主动问好,校园里再也看不到学生高声喧哗、追逐打闹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尊师爱校、尊老爱幼、勤学守纪的高尚品德。
总之,德育源于生活,德育服务于生活,德育生活化是学校德育注重实践性、务实性的一种有益探索。学校德育工作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中心,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内容,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使德育工作生活化,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服务,真正起到教育人、感化人、提高人、塑造人的作用。
当今社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就农村小学而言,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办学,它解决了制约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拓宽了素质教育的时空,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是促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这就给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们就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以下就学生生活保育规律、思想行为教育、良好行为养成等德育生活化管理策略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和同僚们谈谈。
一、探索生活保育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由于学校布局调整,2003年,我校便成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在2006年集中了全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2010年集中了全乡全部学生,学生大多数都得住校。这些住校生中小的只有六七岁,大的也不过十一二,这就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同时也为教师对学生实施生活教育与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寄宿生管理实际上是教育与教养的全方位管理。寄宿生管理工作从表面上看是负责学生的衣、食、住、行,实际上是教育与教养都包含在管理工作之中的全方位管理。根据我校寄宿生的特点,我们对不同年龄段年级的学生,制定出了各年级阶段的管理目标。然后,依据各年级的管理目标,因时、因地、因人随机地进行生活管理教育,按照确定的目标为学生讲授生活常识、卫生知识以及劳动技能等。
我校在寄宿生管理方面,成立了寄宿生管理小组,配备了专门的生活老师来管理学生住宿,年小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教师包间管理,高年级学生协助管理,也就是我们实施的“手拉手,大托小”计划。即每位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从学生的学习、到学生生活细节都要过问,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汇报;但由于一些年幼的学生刚入学时,晚上还不习惯单独入寝、经常半夜生病等,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是难以照顾周到,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发动一些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学生,让他们和这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小学生结对子,负责教会小学生一些独立生活技巧,特别是晚上,临睡前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等。对于这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与其说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不如说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既增长才干又提高了责任心。
二、加强思想行为教育,提升学生基础道德水平
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采取“一读、二议、三背”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议、边理解,把行为规范的内容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然后通过“出勤、纪律、卫生”评比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资源,特别是《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和文明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发挥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能。每日做到校园环境“六无”;做到文明校园“六不”;搞好校园之夜;定期举行“祖国在我心中”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促使学生不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开展“献爱心”等活动。针对当前少年儿童普遍缺乏爱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现象,教师运用爱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爱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教师处处关心学生,学生会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怎么去关心人,为他人着想。如:组建学雷锋小组到敬老院做好事,学生主动带同学上医院看病,主动帮父母做家务事等。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强化学生生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寄宿生基本以独立生活为主。童年就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过上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以及看病服药等,自己的事自己做。为让这些在家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在群体共处中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在自理中学会生存,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学初,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根据新生不懂生活自理这一实际情况,及时做好新生入学生活自理的培训工作,认真细心教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懂得审美,学会生活,按规定要求摆放好各种生活用品。发现学生不会叠被子就教他们叠被子。发现学生的纽扣掉了,就教他们缝纽扣。对个别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的学生,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时关心学生的生活。教师经常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住宿情况、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一来,学生能安心学校生活,觉得学校就是自己的家。管理中教师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总之,通过实施寄宿生德育的生活化管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整洁、温馨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文明、向上的生活氛围。现在的学校,教师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学生勤奋学习,积极乐观。德育的生活化管理在我校已见成效。
【摘 要】德育的源头是生活,德育应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本质,这是是德育生活化的应然选择。小学德育生活化可遵循以下基本路径: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以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推进德育生活化;丰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向度;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关键词】小学德育; 生活化;路径
传统的小学德育以绝对权威命令学生听什么,做什么,无视小学生的主体性在其道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忽视小学生在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解与体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小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无法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与道德意志的磨练。因此,加强小学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要小学教师应树立生活化德育观,大力促进德育生活化。而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高度重视德育的生活化,反对德育与小学生的生活脱节,游离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外;二是,更新观念,善于从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和生活入手,用生活化德育观念知道德育实践。三是,要在更新观念之前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要改变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让学生的心灵都能完全参与进来。教书与育人是教师的最基本职责和任务,传授知识与培育良好品德应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二、以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推进德育生活化
小学在加强德育工作过程中,应善于利用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创设各种道德环境和德育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有学者指出,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多种形式道德教育活动、一系列主题班会活动等。校园活动是促使德育有效开展而采取的重要形式,活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德育的信息和内容,它能够把德育的各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使小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目前,国内不少小学对活动载体的利用不充分,忽视了其中的德育渗透。因此,对于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利用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来推进德育的生活化。
三、丰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向度
笔者认为,将品德课程的理论思想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中,通过实际的生活感知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要格外重视将小学品德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丰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向度,将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同多样化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小学教师在讲授《平安回家》这一课时,应将教学的内容同学生的真实的生活进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与生活较为密切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回家过程中的整个过程,其中又是什么维持着交通的安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问题,学生会联系到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一些回家的过程,等红灯、过马路等,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实际生活与课程进一步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
和知识的参透。”
四、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环境和大德育工作体系。因为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为一个和谐统一、有机联系的大道德环境,才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等,无不影响着孩子; 学校里的花草树木,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在心理上同孩子的相容性等,无不浸润着孩子。社区里的风气、习俗、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包围着孩子。要建构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校要加强同小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开家长会、建立QQ群、飞信群等方式,方便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近况。二是,为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和经验,形成道德认识,内化道德行为,我校建立了劳动教育、普法教育、尊老爱幼、公益宣传、环境保护等德育生活基地,活动时都能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种生动活泼的德育生活化,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小学德育生活化,不仅需要德育观念转变,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还包括在内容上丰富内容的生活向度,在手段技巧上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等。唯有此,发挥德育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综合作用,达到优势互补,切实提升德育生活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
【摘 要】小学德育课程是学校环境中实施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生活化”成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往往背离了儿童自身,忽视了主体性,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小学德育课程偏重系统知识的单向传授,内容比较抽象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生活化
长期以来,德育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受到社会、学校的广泛重视。然而,目前德育中的诸多现象表明其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学校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过多地表现为一种纯学科式地说教,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使得学校的德育收效甚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实际需要出发,小学德育课程的生活化是一条有效的策略。
一、德育生活化的内涵概说
德育生活化是近年来德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德育观念。主要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德育生活化并非是我们首创的观念。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他指出:“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什么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因此,道德存在于个体的整个生活之中,是没有脱离生活的。生活是个体切实的经历,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将会对人产生直接且深刻的影响。德育必须走向生活,融入生活,与生活真正地结合起来,使生活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即德育要走生活化之路。德育生活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生活化要以生活为中心。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脱离生活,这就决定了道德的学习只能在生活过程中进行。如果把德育人为地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只在德育课堂上进行,与课堂外的生活无关,学生也许只能学到许多抽象的道德知识,而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仍然不能做出正确的善与恶的判断,也就谈不上影响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德育生活化要以人为主体。对于学校德育来说,学生不仅是学校施教的对象,更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学生的德性是在道德生活中生成的,学校德育无疑应尊重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地位,关照学生的整体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在具体的德育情景、真实生动的道德体验中获取个体的道德认知,建构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德育生活化要使学生学会适应生活。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学生作为一个人,首先是存在于生活中,学会适应生活,即学会如何使自我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以及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因此,德育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正在经历、体验着的个人的真实生活,通过德育展开的过程直接影响并改善学生的生活状态。
二、德育生活化发展方向的必要性
首先,德育生活化使德育来自于个体亲身生活中的认识和体验,真实、深刻而全面的特点使得它比任何一种知识传授都要丰富得多、鲜活得多。因为,个体无时不处于生活之中,它能够直接触动个体的心灵,激发个体的情感,滋润个体的身心。
其次,生活教育是自然而然的,和人融为一体,人通过生活而受到教育,教育会有一个生长的过程。那么,与人融为一体的教育必然就更容易对个体的道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最终都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各种道德教学、道德活动必须内化为个体的日常生活实践,否则就无法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个体的道德就没有以一贯之的特性,就会容易消失和变化。
三、德育生活化的途径思考
(一)德育主体走进生活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所有的外因必须通过这一主体而发挥作用。道德本来源于生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离开生活必然会丧失生命力,德育在本质上要求它必须与生活交织并渗透在一起。脱离生活的德育无疑会导致道德的抽象化、空洞化。德育课程是一门影响人的心灵的课程,这就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把人、人的道德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切实确立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根本以及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
(二)德育内容联系生活
1. 课堂,是德育生活化的主阵地。课堂生活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行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自在德性及其未来走向。现实证明,不良的课堂生活往往出现教学对象物化、教学内容泛化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倦课堂、不守纪律等不良行为。因此,德育生活化必须以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为首。
2. 活动,是德育生活化的载体。在德育过程中,应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如礼貌待人是立身处世、学会做人的起点,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文明礼貌着手养成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为此,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以及其它教育活动。
3. 校园文化,是德育生活化的助推器。多彩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从德育生活化的角度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德育方法贴近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我们最重视师生接近,最重视以人教人”。教师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主要实施者,不是领导者或者保姆的角色,而是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助手。德育来源于生活,德育途径也应该产生于现实生活,产生于交往,离开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因此,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教室,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生活是无字书,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形式,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的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这才是德育生活化的真谛。
摘 要: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在生活中实施德育,促进德育生活化。小学德育生活化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校园育人的环境,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小学德育; 生活化; 探讨
一、前言
传统的学校德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只在课堂上学,不到实践中践行。它以绝对权威命令学生听什么,做什么,忽视学生在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解与体验,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其道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其结果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无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与道德意志的磨练。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生活是德育的源头
本体论告诉我们,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生活高于道德,这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在先性或独立自主性。无论是道德,还是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而存在,德育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才会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重视儿童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更有意义。因此,学校德育必须从“天上”降到人间,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只有生活在鼓励中才能学会自信,生活在宽容中才学会了忍让,生活在奋斗中才能学会自强,生活在公平中才能学会正直,生活在合作中才能学会交往。
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有德性,不在于灌输了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交往、社会实践出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省自律,身体力行,解决思想实际问题,认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从而修炼成有德之人。德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因此,要大力提倡在生活中实施德育,促进德育生活化。
三、如何实施德育生活化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德育把学生当作容器,谁接受的知识越多越好,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书呆子,就是没有激情。人若没有激情作动力,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坚韧性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德育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中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凭借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及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灵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办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这是举世瞩目的。在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北京办好奥运会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收集有关材料,大胆设计“奥运形象规划”,为办好奥运献上一份厚礼。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创新情趣浓,积极主动进行社会调查,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处理信息,可谓是人人“卷入”这项有意义的创新设计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有的是学习小组活动。展示方式有文字图片的,有版报园地的,有说唱表演的。当获悉中国夺得金牌51枚喜讯时,全校师生喜出望外,欢欣鼓舞,热烈祝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境保护、交通安全、文明礼貌的教育,大家充满自豪感,一致认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充分显示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学校德育采用灌输式教育,这是一种封闭的强制的教育。它只求道德知识的传授,不求道德行为的养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作为主体生活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把道德生活的意义,把主体行为的意义置于主体生活之中。这样,主体是生活的开拓者、创造者,道德生活的选择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验,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主体是自觉自愿的,才能为其行为负责,主动地践行。
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活化,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就意味着教师只是学生良好的咨询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在道德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建立民主、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要与学生交朋友,要对学生无限的尊重与喜爱,细心、关心、用心、诚心,做一个乐意的倾听者;要提倡多边合作学习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保护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建议,生疑、质疑,如学生有什么意见或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能大声训斥道:“你绝对不能这样想,这多危险,发展下去真是不可救药!”这不是教育,这要把孩子吓呆!
在道德生活化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任意摆布学生,因为学生也是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立的人格特征。德育生活化不以追求确定的道德知识为目标,而是给学生练习道德行为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让学生学会选择,有新的感悟,并作出有意义的判断。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解决的机会。所以遇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它,就长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己解决得越多,则经验越丰富。”在道德教育中,不要回避问题和矛盾,要给予积极热情的正确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实现自我教育。如针对问题行为,开展成因分析,追溯问题根源,提高认识;开展是非判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引导学生描述生活片断,进行自我评析,自我评价;让学生自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违纪事件,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由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道德践行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并以健全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宽广的胸怀善待学生,对学生高度信任,无比宽容,充满无比的热爱之情,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让学生毫无顾虑地参与,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营造校园育人环境
德育生活化与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关系很大。整洁、美观、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儿童思想的启动、个性的陶冶、情感的启发、精神的升华都有重要的作用。我校在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下,学校注重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打造至尊至善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其楼梯长廊、草坪花坛、板报墙壁、学习园地等布置,都成为无声的诗、主体的画,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绿”是生命的象征。我校历来重视绿色校园环境建设,种植的花草树木已经成形,一年四季常绿并花香不断。学校花圃、花坛、花带五颜六色,芬芳馥郁,清香宜人。学校大门口、主干道两侧,教学楼前后,不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就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处处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美的享受。
花园式的校园教育环境,不仅给学校带来生机活力,而且可以激励人、教育人、感化人。校园似花园,学生沉浸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就有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这既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也是一种自省的心理压力。我们注重校园环境的拓展延伸作用,把净化延伸到人的心灵纯洁,品德高尚;把美化延伸到人文美、心灵美、仪表美、语言美、举止美,通过正确舆论和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养成讲文明、讲卫生、有礼貌、爱整洁、爱绿化、爱劳动、爱集体、珍惜劳动果实的良好习惯。
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各科教师以校园的某个景点为载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生活化,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尤其是自然课,可组织学生学习花木栽培,结合课本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学好植物生长的知识和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多彩的校园环境对美术教学的写生、画画、美工制作帮助更大。
4.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生活只是学生整体生活的一部分,而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学生整体生活中实现的,因此德育生活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社会生活。
德育生活化要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开放式的德育生活化,很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都来关心学生广阔的成长空间,有了良好的育人大环境,即使社会上有些负面影响,有关部门也会引起重视,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社会力量的支持,推进了《品质与生活》新课程的改革。为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和经验,形成道德认识,内化道德行为,我校建立了劳动教育、普法教育、尊老爱幼、公益宣传、环境保护等德育生活基地,活动时都能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种生动活泼的德育生活化,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德育生活化必须延伸到学生在家的生活,为此,学校应协调社会力量,办好家长学校,想方设法与家长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从而使学生有个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