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25 04:41: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问题,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而,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渗透就成为当今教育发张的必然趋势之一。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多元化目标之一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和发展性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不仅是指知识能力,更是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挖掘、发展历史教育的功能,教育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已成为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一必然的具体体现。

(三)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博大精深;那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动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过程等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大,立足点高,理性意蕴深,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历史教材中那丰富的伦理价值内容,众多名人伟人嘉言懿行对促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中学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如何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这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个性、健康心理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还包括更高一层意义的心理健康,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心理健康的价值更大,它直接影响着其他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

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受自专业的熏陶,练就了高尚的品德,完善的人格有自己丰富的个性,鲜明的风格,爱岗敬业,默默耕耘,做学生的“经师”,更做学生的“人师”。但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历史教师普遍不被重视,既要容忍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又要承受社会激烈的竞争给老师带来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而教师的心理,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影响的深刻性、长远性和多面性,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当今历史性的转变时期,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治和克服不良嗜好。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杜绝产生心理不健康因素的根源

课堂教学是学校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认知和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因此,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是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正确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学科心理教育的必要前提。

对历史老师来说,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提高有限时间的教育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引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个性、人格、尊严、权利、兴趣、求知愿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着手。

三、积极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它不直接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含于历史知识中。因此,要有效的实施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深入万巨额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教育资源。课程教育资源的挖掘,需要历史教师有“透视”眼光,能看到历史课程内容深层次暗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天方夜谭素,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潜台词”,把文章做足。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从中学历史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许多传媒都已报导过,青少年自杀的现象在上升,自杀甚至成为青少年的第一大死因。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教育青少年理解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认识生命的宝贵,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发挥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历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雷锋的名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等。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的内涵。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历史上伟人的高大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热爱生活。如斯大林、拿破仑、邓小平等伟人的个子虽不高,但都很成功;爱因斯坦相貌虽丑陋,可全世界的人都仰慕他;通过这些事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独特及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和培养“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此外,还可利用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是全球性的公害,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进步,帮助学生增强禁毒意识和自觉抵御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远离的目的。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现代化理念。例如,认为历史是史学家通过证据建构的知识,这种建构是可以改变的。历史不仅是论述富人、名人和强人的知识,而是包括普通人在内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等。如今的中学历史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学术性和探究性,注重运用历史学研究和考古发信啊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现代化的课程理论。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实施心理教育要从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一是通过射击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等形式,自觉运用大历史观,重组学习内容体系,删繁就简,淘汰艰涩难懂的内容,加重与社会生活相关内容的份量,照应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点;而是开发、设计专门的“探究活动”模块,入“寻找历史”、“破解彩陶之谜”、“我走丝绸之路”等,让学生在模块中自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开展探究活动;三是不断了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适当的将其引入历史课堂,因为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好素材。

(二)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通读《历史新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例如,“教学活动建议”就要求“学唱《国际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讲述《天方夜谭》中的故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针对当前中东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板报”;“收集反映近代服饰、建筑、交通、习俗等的有关资料,描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类似这样的综合化设计,教材大量引用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内容。教材“自由阅读卡”中还有不少跨学科的材料,如“品种多样的饼食”、“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等。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综合化的倾向。为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强调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融合与联系,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且能体现多学科整合的主题开展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和团队精神。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历史教材中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极其丰富。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籼型杂交水稻的出现;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到莱特兄弟飞机的问世;从中国的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这些教材一旦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应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利用教材内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儒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上述内容之时,配以图片、音像等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富有感染力的佳作,从中领略其优美、高雅之处,并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等各方面发生良好的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观念。

(三)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生活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他们学习的方向,挑选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心理教育,更能为学生所认同。“越是现代的历史越应给以关注,而对遥远的古代的选择应以对当解是否产生影响与有利为准绳。”基于此,教师需对历史课程进行取舍,在保留必要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突出历史知识的现实性与借鉴性,使所选取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社会的各项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整体素质去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综合认识水平。也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立足于与社会接触,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有志者事竟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强意志的支持,才能获得成功。意志的培养,除在生活实践中锻炼之外,也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培养。历史教材内容中的名人凭借顽强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事例或史实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好素材。如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终成《史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一生中三起三落,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大发明家爱迪生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各种的压力,经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形成的长征精神、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开发所形成的延安精神……通过大量的史实,使学生深刻领悟孟子所说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历史是一门既有科学史实,又有人文情感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拥有诸如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平遥古城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历史古迹,同时亦拥有诸如九寨沟、黄龙、张家界等世界自然遗产。这是我国的荣耀,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此外,传统文化中体现忧国忧民思想内容的文章贯穿着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从屈原《离骚》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曲曲回荡千古的民族精神颂歌,与岳飞、戚继光、林则徐、邓稼先……这些人的爱国行为,无不凝聚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以历史的真实感化学生,以先辈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爱国真情所陶醉,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其次历史教材中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善于发掘这方面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就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四)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生动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从现在使用的新课程历史教材来看,比较注重表达形式的生动化,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方式。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方面力图突破传统历史课程编写的案臼,使新教材充满时代气息。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材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乐趣。精美的图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生动化的设计,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五)从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历史教学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的学生创造精神和群体协作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受,而更多的是要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理念揭示,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而历史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动手去做,去实验。让他们在“做”和“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因此,开展课外活动既体现心理教育的原则。又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课外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较佳;活动的内容有许多,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对乡土历史进行调查和研究,又可以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有关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宣传。也可以是制作历史小报、历史小制作……活动的方法就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按“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等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选取活动的内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再撰写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参观后的感想、制作模型过程的心得体会和活动总结。活动可与开放性考试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被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不知不觉地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编辑、整理成文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对信息的反思和辨认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信息伦理。这种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课外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证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是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好机会,又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营造一切有利条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状况:认识观念模糊、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等表现,然后从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机构组织、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师资培训、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加强农村中小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中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各中学、学区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的盲目,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1)心理辅导室情况

目前,巴镇地区学校(以下数据都以巴镇地区学校数量为依据)心理辅导室存在三种情况:①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5所,占27.8%;②心理辅导室与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8所,占44.4%;③心理辅导室简单划分功能分区的学校5所,占27.8%。

(2)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情况

心理健康辅导室装备分为:通用设备、办公家具、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据调查,没有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器械设备的学校12所,仅配备心理沙盘的学校5所,配有心理专用仪器的学校2所,配件率和配项率达不到自治区的配备标准。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

巴镇地区中小学设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有5所(占27.8%),只有兼职教师的学校13所(占72.2%)。曾参加过沙盘培训的教师占72.2%,其余2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培训。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为止,有5所学校定期对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其余学校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分年级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所有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设心理咨询,咨询记录和档案资料做到保密存放。教材方面,有2所学校用《心理健康》,有1所学校用《心理发展》,有2所学校用校本教材,其余学校没有具体教材,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频来讲课。

2存在问题

(1)教室设备问题

学校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办公室合用的多,只有27.8%的学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学校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配备少之甚少。

(2)专职人员问题

①专职教师少。专兼职教师担负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专兼职教师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②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现存在有些教师未参加过相关理论培训,急需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③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考取相应的资格考试。培训资费、从业资格考取费用很高,暂时不能得到报销。

(3)开设课程教材问题

各学校开课形式多元化,没有统一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课程建设,主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分年级做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心理咨询时间设在下午活动时间,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后期辅导。

3建议全面推进、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2)加大心理辅导室及设备的投入力度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设备的配备加大投入力度,依据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4)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5)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

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据《指导纲要》要求,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并统一地方教材。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要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

作者:陶格斯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电化教育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误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以课程形式进入到我国中小学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极大进步,标志着我国正逐渐增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但由于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发展上起步较晚、缺乏经验,同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全体在校学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它以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心理,即学生成长需要为课程目标进行教学的团体辅导形式;它侧重于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目标,即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它以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心理困惑为主题,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主线,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误区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同于“活动课”“游戏课”

目前,许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大多采用的是两种模式:一是教师讲授心理学知识,二是课堂上教师组织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又被称为心理辅导课,它是以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录音录像、脑力激荡、哑剧表演、角色互换、绘画、空椅子表演、配对讨论)为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对自身有一个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自我的心理健康。但这些游戏、活动却不等同于人们理解的那种日常生活中所玩乐的游戏或者活动,不是盲目的游戏和活动。它是一种为了教学目标而专门设计的多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体验、感悟和自我提升,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立足点是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根据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及其需要,选择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兼顾理论与实践方面功能的,既能丰富和完善教学理论,又有益于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缺乏认识,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一门游戏课、活动课。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过度重视活动的设计,并安排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游戏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有些游戏显得课程氛围极其热闹,出现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教师无法掌控课堂纪律的状况。这种形式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整节课下来变成了体育课或纯粹的游戏课,没给学生留下什么,不能深入地让学生体验其真实意义,缺乏对自身的思考。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德育化倾向

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品德进行纠正、辅导和教育,促使学生拥有较好的思想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这些教师而言,心理健康课与思想品德课极为相似,两门课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让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保持心理健康。但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它严重扭曲了心理健康课与思想与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思想与品德课重在教学生的德,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形成正确的观念。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自我教育活动。一些教师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教师常常夸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把道德不良、品行恶劣视为心理问题,又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用教授思想品德课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班团活动、课外活动一起开展,还强调学生思想行为要符合规范,若不符合,就认为其心理有问题或心理不健康等,这就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务必要对二者进行正确、深入地理解与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起到催化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忽视学生的学习问题

第一,一些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总是过于重视课堂氛围,以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活动形式的丰富来作为此节课的评估标准。但他们忽视了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难以真正地学习、思考到某些认知及行为。第二,有些教师不考虑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也不考虑教育方法,每节心理课都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给学生发课本、安排上心理课和课程考试,表面上看起来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但实际却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不能有效地吸收任何东西。针对中小学生来说,一些过于理论的知识并不需要太过于专业的教学模式,采用比较直观的、通俗易懂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就能轻易掌握。第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援助活动的过程,即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面临的问题,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很好地协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他们未意识到应从方法、技术、能力等方面使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能力,从而助长学生习惯性地对他们产生依赖心理的风气。学生便会产生懒惰的思想、缺乏理性的思考,甚至不学习任何心理知识和优秀的心理品质,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起着指导、辅助的作用,要保持健康的心理,还需要学生独自学会面对、处理自身的问题,以便健康地成长。

(四)心理健康教育忽视预防功能

从另一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教导学生如何预防自己产生心理问题。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指导学生如何及早进行自我调节与解决,避免心理问题扩大化。然而,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校和教师不能关注和发现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不及时矫正学生的某些错误的做法,纵容他们,只有在发生严重的心理事件或产生心理危机之后,才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问题学生进行辅导和治疗,避免以后类似的情况发生,此事就算解决了。另一方面,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对学生自我调节心理问题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而是任由学生一出现心理问题,立马去找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抱怨、诉苦;甚至鼓励学生去学校发泄自身情绪和痛苦,而不是教导学生如何调节内心的消极情绪,如何进行预防、阻止其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备受教育各界人士的关注,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误区。相信在未来进一步的完善、改革中,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钟琪 单位:广西师范大 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实践,总结心育教师培训的问题,结合教育心理学及管理心理学理论,探索心理教师培训的专业化道路,提出具有心理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师培训新思路:项目设计——分层分类精细化;培训形式——实践体验式;培训内容——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结合;培训管理——自主管理为核心等。文章对增强心理学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体验式;自主管理;区域培训共同体

为切实满足吉林省中小学校的迫切现实需求,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导,我们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结合”为主导的实效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说,中小学心育是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基础,学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义价值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学科,因此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专业化特点。

一、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兼职心育教师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育教师占了80%以上;43%的教师认为兼课、兼职的负担过重;36%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58%的教师急于提高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50%的教师认为缺少心育实践工作技能;50%的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知道一点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岗位稳定性差,心育教师地位低被轻视现象也很严重。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兼职、非专业化的特点,心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调查显示,我省只有大约20%的学校能全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大约40%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设施配置不全或者闲置。数据表明,我省心育工作开展实施情况不够理想。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第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据此为参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区心育现状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地区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大多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整体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5%的心育教师没参加过培训或仅参加过一两次培训。70%的心育教师希望有机会业务进修或赴名校参观访问,40%的心育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心育教师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宏观化和理论化、培训规模零散化等缺点。同时在培训的规模和系统性方面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因此,研究、开展具有心育学科专业特色的、系统化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心育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1.培训理念——研培结合

由于部分不发达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知识亟待更新,国家加大教师集中培训力度,但问题是大批教师连续集中外出学习,导致学校工学矛盾突出,培训由原来的广受欢迎转变成了甜蜜的负担,培训的吸引力下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虽然大力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面授培训是绝不可取代的。为了让面授培训有内涵、有魅力,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我们需要将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和内隐的连续性培训相结合。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即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开展面授培训;内隐的连续性培训即在面授培训的间隔期间陆续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和送培到市、县、校等相关教研活动进行培训的衔接和拓展。通过将教学研究指导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科研思维,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技能,让教师培训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

2.项目设计——集中、自选相结合;分层分类精细化

(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中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由于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现在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学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心育教师现状存在非专业多,兼职多的特点,并且心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均很大,整体宏观的培训往往无的放矢。因此,建立分层分类的集中培训体系很有必要。集中培训的弊端是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

(2)自选式培训。

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自选式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而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构建完善、系统的学科认知结构。

3.培训形式——实践体验式

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即学习的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提出:在塔尖即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保留20%。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培训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使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与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育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另外,心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心育学科自身特点即以“活动、游戏、体验、感悟”为主线,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内力的觉醒。培训让心育教师亲身通过实践体验,以切身感受,感悟、挖掘心育学科的内涵和本质,理解心育学科的“活动、体验、感悟、转变”这一课程内涵特色对学生的学业、人生成功发展的重大影响。

4.培训内容——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结合

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是在培训之前通过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学员的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设计培训课程。做为专业的教师培训者,不仅要让培训有的放矢,还应该考虑到培训的前瞻性,增加能引领一线教师需求的前沿化专业培训内容。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是具有主观性、非科学化的,在满足教师主观需求的同时,作为专业的教研培训者,还需科学地从学科教师现状分析教师的真正专业需求,为实际问题寻找真正的内涵归因。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秉着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的原则才是最佳培训内容构思。心育学科教师培训同样不能顾此失彼,在前期培训调查中,我们发现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们往往对一些新近流行的心理咨询辅导技术比较感兴趣,因此而对于最基本的心育教师专业基本功缺乏稳扎稳打的精神。遇到问题困惑时,教师会归因为自己缺乏最新的心理咨询辅导技巧,而事实是心育学科的深厚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可以保障心育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们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育实践中对传统的“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人本主义疗法”等的深入研究和拓展运用。中小学心育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心育基本功薄弱,因此在心育教师培训中,在满足教师的主观需求的同时,应不断夯实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

5.培训管理——自主管理为核心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系统理论提出: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控制度会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和主动性,激发个体活力,进一步带动群体产生团队动力。教师培训管理中应很好地体现这一理论思想。将“学员自主管理”做为培训管理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学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参培教师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被动的、被管理的培训对象,还是培训主体参与者,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培训应形成学员自主管理模式,通过以班主任为主导,以班委会为核心,全员参与管理、责任分工明确、优秀学员表彰制度等,调动全体学员的参培积极

6.训后跟踪指导——构建区域培训共同体

心育学科起步较晚,区域性效果差别显著,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将集中培训、送培到县、送课下乡、名校参观、名师指导、教研讨论相结合,同时通过跨区域教研或者本区域集中教研,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开展教研培训活动。将培训效能发挥到最大化,使培训形式多元化、系统化,培训内容更加精细化,构建一个交叉立体式的区域培训网络共同体。这种方式将培训成果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培训后效,搭建了具有研培结合特色的新型培训之路。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如培训模式的构建,培训策略、培训课程的设置等,我们将结合培训实践研究使未来吉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更具有实效性,使培训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监控的利于心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育师工程。

作者:裴娜 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综合教研培训部

上一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下一篇: 绿色建筑安装工程造价预算探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