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27 04:53: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中学音乐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音乐教育研究

中学音乐教育研究: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中学音乐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已经取得了不小成就,有效促进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其深层次发展,如对中学音乐教育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内容创新不足、考核体系指导性不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针对问题,业界应当更新观念,突破传统,从重视程度、课程内容革新到考核体系以及社会普及方面都应该适时而变。

【关键词】中学 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项目基金】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项目:音乐新课程标准观念下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观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YWB063),研究成果,本项目得到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基金资助;同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项目:新课标体系下江苏省苏北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其研究(D/2008/01/183),阶段成果。

一、引言

音乐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艺术形式,是人类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音乐课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但是,音乐素养不是自发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取的,需要通过后天的科学化教育才可实现。这就涉及到音乐教育问题,多年来我们不断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告别应试教育,强调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成长,国家从上到下都在倡导这样的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益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就必须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可见在我国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中,美育所占的分量是逐渐加大力度、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而音乐教育又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各级教育机构开始针对国家导向纷纷改革教学模式,大学本科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在继续强化音乐技巧与素养提高的同时,加入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比如美学、史学、心理学等,使学生朝着综合性人才方向发展,同时也为音乐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这也是我国目前音乐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而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学音乐教育则肩负着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养的重要使命,中学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正如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在主要培养人,这里的“人”指的就是“身心健康发展的人”,而这正是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客观清醒认识,国家不断强化指导,从筹备到付诸实践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的。其中中学音乐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并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十个基本理念,可以说这一新的课程标准为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自从实施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以来,中学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也相对有了表达自己观点意识,能够灵活看待社会生活中的音乐,上音乐课时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等。虽然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不可沉湎于现状,我们的教学改革毕竟刚刚起步,一切都在思考和探索之中,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经过几年的试验教学,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还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影响着其长效健康发展。

第一、观念更新不够,对中学音乐教育全面认识不足。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带来视听的享受,而且可以陶冶青年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同时有利于塑造其完善的人格。正是出于对音乐教育认识的不足,诸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音乐美学价值的传递,只顾传授音乐技巧和发声手段,模仿多于对音乐本身的鉴赏;更有甚者,中学的音乐课只是在进行着音乐欣赏。这有点本末倒置之嫌,没有透彻理解音乐教育理念的真谛,没有平衡好音乐欣赏与审美情趣的关系。

第二、受传统束缚影响过大,导致对中学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尽管我们已经走进新世纪,课程改革也实施多年,中学音乐教师也不断参加培训,但其受传统观念束缚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思想不够解放,诸多教师认为音乐是一个学习副产品(By-product),无法与英语、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相比,音乐只能辅助中学教学,只是教师和学生学习之余的一个娱乐放松手段而已。不仅学校和教师不够重视,就是广大家庭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任由发展,可见音乐教育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之低。

第三、中学音乐课程内容陈旧,创新不足,师资力量不强。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出身在2000年之后的个性较强的孩子,对外界事物都有着独特的看法,尤其在多元化音乐大肆充斥的现在,他们已经有了自己对音乐的判断,然而中学音乐教材上的内容还主要集中于上个世纪中前期的音乐,与他们的时代差距较大,致使理解有所障碍。另外就是,广大中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并不是音乐教育专业出身,只是出于对音乐的喜爱和特长,加上学校工作的需要,被推上讲台。针对教材的局限性,相当部分教师不能灵活变通,有效引入当下适合中学生的流行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意识。

第四、考核评价体系实效性不足,致使引导效果不明显。基于学校、教师和家庭社会的不重视等因素,中学音乐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在新课程改革情况下,考核标准弹性比较大,强调学生的自主评价,而没有得到科学合理音乐知识引导的中学生在自主评价方面迷茫性较大,就是教师和学校也难以把握。因而,当前中学音乐教育仍旧以一次期末考试作为一次终结性评估,形式单一,指导性较差,无法有效引导教学方向,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其思维多元化发展。

第五、中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难以协调教学。我国人口众多的问题在各个方面都在发挥着影响,同样我国中学生基数较大,而且来源于不同家庭背景,对音乐的认识和了解存在着很大差别,即中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差别较大,在有限的中学音乐课堂上很难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三、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

通过简单地对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梳理,虽然没有覆盖到方方面面,但已经发现的问题就足以令我们反思,中学音乐教育界不能囿于现状,应当针对存在的问题一一寻求突破,找出合理的对策,以促进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真正实现。

第一、中学音乐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全面理解认识中学音乐教育。观念是一切行动的向导,中学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认识。中学音乐教育不是教会学生几首歌曲的演唱,让学生在疲惫之余娱乐放松而已,而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通过音乐艺术让学生能够了解艺术之美,陶冶情操,甚至传递文化。这是一个严肃的美学教育问题,不是让学校和教师把之当作“形式工程”的练兵场,否则,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依旧只是空谈而已。经常听身边的中学音乐老师在抱怨:对于音乐课,学校是如何的不重视,学生是如何的不听话,导致老师无法认真备课上课,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得过且过的上课模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换位思考,当我们音乐老师都能一以贯之的认真备课上课,让学生能够喜欢上音乐课,学生还会上课不听话么?当学生都说最喜欢上音乐课时,学校还能不重视么?曾有学生这样评价刘欢:上课比唱歌更专业,这样的课会有人不认真听课么!

第二、教育机构和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全方位重视中学音乐教育。在彻底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学校和教师要大胆改革,破除传统,提升中学音乐教育的地位,让它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平起平坐,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编排、课堂环境的布置、考核体系的变革、教师的待遇等。在德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强调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把音乐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使音乐成为个性的表达方法。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前苏联,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也被音乐教育界广泛认同。在日本最新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领略音乐之美,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养成通过音乐体验充实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等人本主义目标被明确地列入到学习目的之中。在美国,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增列为美国普通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

第三、加强中学音乐师资建设,革新教学内容,勇于创新。中学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还要依靠广大音乐教师自身的努力。首先,音乐教师在转变思想的同时,要扩大视野,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能够很好驾驭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同时要积极走出去,通过单位和自身双重努力,进修提高,学习外面的先进理念和知识。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包括学生的情况和社会思潮,革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音乐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对社会有所了解,提高其社会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健康向上的当下流行音乐融入到课堂教学。比如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可能杰克逊并不是一个较完美的、甚至于是有一定缺陷的人,但不能否认,他的音乐最少影响的是两到三代人,他还是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艺人。仅在1985年,他所做的单曲“We are the world”就为非洲灾民带去了5000万美元的援助,我们音乐老师一定要正视这样音乐的存在。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音乐的社会价值,比如利用节日庆祝等引导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会等。

第四、重新认识中学音乐考核体系,适当修改,正确引导中学音乐教育发展方向。要破除传统的考核体系,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形成性评估,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考核,从而能从过程中一层一层监督,进而逐步指导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终成性评估要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不能为了考试脱离社会需求,从而失去理性的指导意义。

第五、社会全方位推广音乐教育,普及中小学生音乐知识。社会各界应当把音乐教育当作一个社会任务,不能只寄希望于教师和学校。一方面,教育机构和各个社区应当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娱乐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可以接触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另一方面,家庭作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场所,也要转变观念,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音乐的感知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美的享受。

四、结语

中学音乐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改革取得了诸多成绩,有效提高了广大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但一切事物在起步阶段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中学音乐教育界应当不骄不躁,立足当前现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锐意突破,寻找新的渠道,大力推进中学音乐课程新标准理念的贯彻实施。

作者简介:

王涌,男,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江苏省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

中学音乐教育研究:中学音乐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探讨

摘要:中学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心境与环境诸多方面趋向协调和优化、最终成为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较高素质人才,真正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与发展思路上,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促进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因此,必须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刷新”原来的教育观。中学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教师要善于调节调整节奏与步骤,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表现的时间空间,有探索的机会,并善于设计一些有挑战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音乐课里可以有很多的即兴成分,教师进行很充分的引导,如对歌曲编配前奏或结尾、对歌曲进行演唱上的艺术处理、听音乐编故事并当堂表演、创作诗歌、用简单的画图来表现音乐的进行、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及乐器的演奏等等,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来解决。

2.让学生初步感受情感

感受力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 心理 功能,是指人们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美的事物的完整印象和总体感知。一二年级每周两节唱游课,基础乐理和智慧动作技能也都有一定的要求,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尽可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学生一入室就让他们直接感受本堂音乐课的内容。例:新授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一课,学生入室后师生一起学跳新疆舞步"右左右左"的脚踏碎步,加上手腕的摆动和头部的扭动,并配上"掀起你的盖头来"歌曲伴奏。学生基本掌握了新疆舞步的同时,也熟悉感受了新歌的旋律,使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都进入了一种最佳的状态。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带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倾向。如在听故事、说故事环节中,教师设疑,学生想像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 "真善美"。例如:在欣赏《渔舟唱晚》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渔船云中行,人在仙界游;网络水涟漪,方觉在凡尘。"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 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3.中学音乐教育必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爱因斯坦曾精辟的指出:“对人类自身及其命运的关注,从来就必须成为一切技术工作的目的。埋头于你们的图表和方程式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音乐宝库都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反映热爱大好河山、爱好和平、反对战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控制人口的艺术精品,如《春江花月夜》,通俗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世界充满爱》,意大利那不勒斯船歌《桑塔·露琪亚》,法国作曲家圣·桑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等等。中学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整理和延伸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其实,中学音乐教育本身也有个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必须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少数人利益和大多数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决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眼前的发展,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填鸭灌输,被动记忆,而要注重开发学生以后长远发展的潜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像能力,首先还得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这就要求中学音乐教师应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一心理,不要被教材所束缚,不必拘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讲解,而要充分利用音乐课堂这把激活创新思维、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进行大胆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创造的成功与快乐。如:组织同学音乐会或家庭演出,举行座谈会,师生一起畅谈对音乐的看法;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去剧院听音乐会;了解所在城市和乡村音乐设施;设计、制作学生喜爱的歌曲集;出版校级甚至班级的音乐小报;收集诸如某个少数民族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京剧、豫剧、本地花鼓戏的特点、生成与演变资料;和学生一起吟诗、作画、自制乐器,用音乐创编童话、故事、小品、开展游戏、舞蹈等活动;进行活动性的测试与评估,鼓励学生自测、自评、互评、他评;尽可能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与见解来处理歌曲等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没有标准的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要让学生自由想象,冲破常规思维束缚,鼓励他们勇于用不同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感受,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

综上所述,中学生无论现在和将来,都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培养他们都具有全球意识和参与竞争的能力,就必须立足学校基础音乐教育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学音乐教育研究: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前提是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为音乐教学制定了新标准,更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音乐教育欣赏能力创造能力教育改革《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为音乐教学制定了新标准,更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前提是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

一、欣赏能力的培养

1.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特有的教育方式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通过音乐的丰富感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而成功的进行音乐教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欣赏能力的健全。

对于音乐这种抽象的艺术来说,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初中生是不容易读懂的。由于生理年龄、教育背景等各种因素,学生的欣赏能力还很稚嫩,审美水平也较低,使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成了实现创造力培养路途上关键的起跑阶段。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创作背景以及乐理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三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从音乐的本质上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即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巨大的影响。

2.音乐欣赏力的培养方法

音乐欣赏是绝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参与音乐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在生活中所欣赏的音乐,都是符合自己欣赏水平的作品,换而言之就是他们自己有能力理解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可能对他们欣赏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不大。课上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在自身欣赏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审美水平。此时,欣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1)动作法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动作是人类初期认识活动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因素。在学生欣赏音乐这门抽象艺术时,可以通过动作,使他们较快地认识音乐、感知音乐、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例如,欣赏课《伏尔加船夫曲》,单纯的欣赏音乐,学生很难理解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劳动号子的律动感。此时运用动作法,让学生参照油画《伏尔加纤夫》中的人物形象,来模仿拉纤的动作。动作要融入到音乐的律动中,此时音乐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便渐渐丰满立体、具体化了,并且理解了劳动号子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2)比较法

此法是将两首音乐形象有些差别的乐曲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不同之处,这可以培养他们的辨察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能粗线条地欣赏音乐,还能欣赏到音乐中细腻的、不易感知的部分。这是比较深奥而且学生较难完成的,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解释。这个过程应循序渐进,可以先欣赏比较风格、节奏、感情、差别大的乐曲。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欣赏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让学生欣赏乐曲《步步高》和《二泉映月》,并比较二者的不同。教师应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如提问:二者的哪个是合奏哪个是独奏?演奏时情绪有什么不同?蕴含的感情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养成在欣赏音乐时多方面比较的习惯。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1.创造结果的差异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力的激发、思维技巧和经验,会迁移、刺激其他方面创造力的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音乐形象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对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思维都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阅历等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展开联想,进行再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创造能力培养的目标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起到了特殊的、无可取代的作用,它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例如,歌曲《青春舞曲》,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新疆特色的旋律和节奏的情况下,就要开始拓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利用铃鼓、碰钟等打击乐器来给旋律配以伴奏,每一种乐器分别分担不同的节奏。先要给学生一个参考,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节奏配合旋律是和谐的,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歌曲情绪的。教师应示范学生如何把节奏融入到旋律中,再让学生分组练习。但这只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学生按照谱例演奏之后,让学生自己创造节奏才是关键。在学生有了对旋律的理解和对节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就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旋律配以伴奏。此时学生的创造力才得以被挖掘出来,不然,学生的思维总是束缚在原有的框架中,难以得到突破,一定要积极尝试,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创造成果,使之更加完整、成熟。

三、结束语

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学法和教学理念,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出能够理解美、欣赏美,以美来规范自我,并且富有灵活的思维、敢于表现自己、爆发创造力的学生,这不仅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益处,而且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也是一条科学的途径。

中学音乐教育研究:论中学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中学音乐教育面临的对象是那些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的特殊群体——青少年。就其性质来说,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娱乐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而是一种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民族艺术审美观、爱国主义精神等得以树立和健全,并能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它包括了人的审美观念、理想、能力、意识、修养、情趣等方面。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应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际上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可以这样理解,音乐教育不光对于人的品德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很重要。

音乐教育能陶冶道德情感。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并直接触摸到了他们的情感,不管是欢快的音乐还是悲伤的音乐,都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语言。在平时的课堂音乐欣赏教学之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和获得心灵的净化!

一、在聆听中净化心灵

中国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自1939年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对生活在温室里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太了解,也很难理解那个年代的历史。于是我把当下热门的爱国题材影视作品《南京!南京!》的重要片段给学生观看,和大家一起探讨感受,并给大家讲解抗战时期的有关历史。当学生们再次聆听那些革命题材的音乐作品时,他们的心灵被强烈震撼,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则能美化人的灵魂,使人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为了让学生感受华夏音乐的博大精深,我引导学生欣赏古代编钟音乐《凯旋》。学生在听乐曲的同时,我娓娓述说编钟同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一样,是一个被世人瞩目的伟大奇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聆听洪亮的钟声音乐,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自豪,为之振奋。在欣赏古琴曲《流水》的时候,同学们无不被淡泊明志而又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质所感染。这些优秀的民间的音乐语言,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例如:我在讲解古曲《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心灵上的享受,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欣赏。

二、在表演中提升精神

如果说静下心来聆听、欣赏是在静态中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洗涤,那么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处于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中,用身体语言来表现音乐,使学生的身心彻底融入音乐中,则是在动态中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净化和提升。

例如:在音乐欣赏蒙古交响诗《嘎达梅林》一课中,我通过讲解《嘎达梅林》的创作背景,以及蒙古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英勇事迹让学生感受乐曲激昂的情绪,要求学生学习英雄勇敢地面对一切苦难英勇斗争的革命气概,热爱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祖国。在欣赏勇敢的蒙古人民策马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英勇杀敌的音乐片段时,我和同学们一起用脚步声和手臂动作来模仿马蹄声和骑马的动作,并且让他们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互相纠正错误的动作和节奏。在欣赏草原主题时,我邀请学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优美深情的旋律。整堂课我们都在用心体验音乐,并在欣赏和表演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参与中培养集体观念,促进团结协作,并养成相互尊重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在合唱中升华情感

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音乐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音乐课上的合唱、表演唱及课外的歌咏比赛等,大都以集体的面貌出现,每个参加合唱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形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形成具有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集体。学生们都会自觉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它也是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音乐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又能使学生在审美观念、理想、能力、意识、修养、情趣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几项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中学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中学生品德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实践,努力让音乐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从而真正实现审美育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城西中学)

中学音乐教育研究:谈谈中学音乐教育方法

摘要: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前延阵地,音乐教育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本文就中学音乐教育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中学音乐 教育方法

音乐是通过音响结构及其运动节律形成的音乐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音乐艺术所采用的手段及其特征,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有很强的抽象性。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学音乐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认识初中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战线的一项全局性任务,而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哲学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人的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发展人的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创新等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效能。

音乐教育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它看起来是人的微观教导,是人感情世界的东西,但它对人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作用。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音乐教育是完善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教育通过情感的培养与调控达到丰富人的情感,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完整健全的心理素质;众多的音乐精品,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音乐中的练习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培养勤奋、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音乐教育中的合唱、合奏能培养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受压抑。

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

三、初中音乐的教育方法

1、引领学生感受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翻身的日子》一课中,先演唱一首《翻身道情》,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2、引领学生感受氛围美

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

3、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美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四、结语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上一篇: 幼儿音乐教育探讨 下一篇: 高职语文教育研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