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1 04:51: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深入地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将发生更大程度、更多层面、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剧烈变革,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与竞争,多彩生活方式的展示与诱惑,要求在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个体和群体必须学会自主选择,成为自由自在、自主自觉的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学校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倾听社会对主体人格的这种强烈呼唤,在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而教师的主体人格是由教师自身自觉能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凝铸而成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持续不断地与社会环境、教育情境进行交互作用的产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与教育对象、其他教师及教育情境中其他在场或不在场的教育实践者进行彼此对话、共同磋商,从而能动生成自身的主体人格;教师的主体人格是教师在持续不断地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中逐步确认的。教师能动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既激活了作为外部世界的教育对象、教师他人及各种教育资源,同时更激活了自身的各种潜能,使自身主体人格发展的各个方面由发展的可能转化成为发展的现实。因此,教师的主体人格无论是自我意识、创造性品质及是非判断能力、批判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形成,都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建构的。
一、与世界的交流和共享中建构教师主体人格
在教师个体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共同体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是“作为自我的两个方面的‘主我’与‘客我’”的相互作用,“客我”体现共同体中他人的态度,是自我对他人对自我的期望的内在化,他代表自我的被动性、社会性的一面,而“主我”则代表自我主动性的、生物性的一面。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参与中,主动接纳共同体中他人的态度,采用共同体普遍认可的行为方式,从而在承认他人中承认自身,维护自我的存在,使自己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这是“客我”的一面;而同时教师个体又“以属于一个共同体这样一种合作过程中表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教师个体一方面采取教师共同体及学生他者所期望的态度和方式行动,同时又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携带富有个人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作用于教师共同体和学生。教师的主体人格就是在这样一种交流与共享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构和完善的。教育实践的主体际性必然使得教师的本身价值在教育对象——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中日渐凸现,教育实践造就了受教育者主体,亦促进了教育自身的主体人格的建构。
为此,教师将自身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采取一种开放的姿态,与教育世界之外的他者,与教育世界之内的教育对象、其他教师及其他在场或不在场的教育实践者进行当下的或历时的主体际交往,就会在体察他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的过程中学会体察自身,在理解和关怀他人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关怀自己。这样一来,每个教师就能在与不同教育情境的交往对象的交流和共享中不断地发现自我、他人和社会,自觉地调整自我发展的方向,优化自身教育实践的策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反应施加恰当的控制,从而建构起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教师主体人格。
教师成长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在开始从教时,对于做什么样的教师、想怎样实现自己,可能怀有明确的想法。每个教师或许想以自己曾十分钦佩的某个教师为榜样加以模仿,或许通过避免所有教过我的老师的缺陷来建构自己。也许一个教师确实热爱自己心目中的教师这一角色,想以独特方式与学生打交道,极力想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甚至可能认为学生会特别喜欢上自己的课。这类自我建构,开始时可能起点作用,但是久而久之都会化为灰烬。这个现实警示我们,一个教师认为自己愿意当什么样的教师与教学中面临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不协调,并给教师提出了特殊挑战,即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并不取决于教师本人及其自我理解,而必须在自己与当下面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求得,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走出自我中心,关爱世界、关爱他人、关达自己的学生,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接受他们——接受教师自身与教育中他者之间彼此的局限性,而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如此,我们才能与教育中之他者达到经验共享,师生之间相互引导,臻于成熟,贡献各自的才干。
二、在自我审视和反思中确认教师的主体人格
教师主体人格的形成意味着其人格尊严的获得和职业生命力的生成,意味着其独特的、有别于他者的社会形象和地位的确立。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自身实践的研究者,通过对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提高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自觉意识,促进教师对自身行动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理性程度,既改进了教育教学实践,亦促进了教师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行为的不断改善。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对自我实践的经验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就能不断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和教育对象对教育的要求。反思就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各环节进行再分析和再评价,是教师对自身存在的教育观念和实践行为的能动反省和剖析;反思是从教师个体实际教学活动出发的自我解剖,更是教师群体的合作探讨、协作提升。通过不断反思可以克服我们头脑中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反思可以革除我们习惯性的、无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更为快捷高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行为。
而教师反思的起点则是教师自我实践中的“问题”,因为“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和有效果的”。这种教师自我实践中的“问题”整合了教师内在的深层的意识结构中对教育教学的习惯性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外在行为方式,只有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相应的行为习惯经受有意的挑战,在遭遇挫折和碰壁之后,才会引发教师的理论迷惘和实践困惑,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对自我实践的审视和反思。这种反思既不是对教师某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就事论事的改进,也不是对教师某些过时的教育观念的流于空泛形式的改造和更新,而是以对“教师自我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的观念与行为相统一的关联整体的反省和剖析。具体地说,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实践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泛收集资料,筛选反思对象。教师须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教育事件中筛选出问题性经验作为批判性分析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备课收集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加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经验和教训、问题和缺点;还可以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和了解学生意见,并详尽记录教学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觉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一环节可以帮助教师逐步形成“挑剔问题”的意识,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充分显示出来,为有针对性地制订改进计划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围绕“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明确分析框架。针对从教学实践中“挑剔”出来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须通过查阅专业书籍来获取相应信息,还可以通过请教其他教师或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获取信息。通过对与问题相关的各类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明确分析框架,建立起各种假设来剖析以往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对相应问题作出解释,从而使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使成功的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
三是把握反思程序和内容,改进和提升教学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备课对自己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进行自我解读和反省,发现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寻与成功体验和存在问题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师生行为、情感体验,并对行为背后所隐含的师生双方的信念、价值观(教师的教育观、学生的学习观)等进行深刻的剖析,归结出成功的原因,使成功经验得以提升;解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明确教育教学的改进方向和策略。教师还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观摩与分析,交流各自从不同视角所观察到的教学情境的描述,在集思广益中、在共商共享中、在你、我的平等互惠的对话中进行协作反思,既促进教师个体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教师个体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策略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又为教师共同体的发展增添了鲜活生动的范例。
摘要: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教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鼓励他们自主发展不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但是,当前他们的自主发展水平很低,需要得到不断地关注和引导。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除了完善补充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自主发展。但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质量不高,大部分安于现状,自主发展意识薄弱,难以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一、问题和必要性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有学者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农村的教师队伍呈现整体质量不高,数量上结构性短缺,以中老年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大部分教师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再加上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比较落后,教师没有办法接触和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致使他们的自主发展受到限制。
2.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各式各样的培训让很多教师产生依赖。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能都得到的培训机会是有限的,但是很多培训都是流于形式,没有了解教师的真正需求,没有使教师得到真正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发展。
3.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往往都只是限于对某些“突出”学生或者事件的交流,很少起到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作用。
4.中西部农村教师资源缺少,如果有教师外出学习或者培训,就会使教学工作分摊到其他教师的身上,加重学校的教学负担。而且,学校的领导者担心教师资源的流出,除了短暂性的培训,教师外出长久的学习是得不到批准的,这样的做法容易挫伤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例如,我曾经的初中老师在2011年的时候考取了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初中学校领导不批准,档案调不走,最终我的老师放弃了读研的机会。
(二)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必要性
1.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外界的压力和政策,关键还是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认识到自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只有教师个体主动地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2.自主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新的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地改革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这对于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挑战,他们如果不自主发展,而是一味地依靠国家的教师培训政策,势必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差距还会越来越大。他们只有通过自主发展,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配合有效的教师培训,不断地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中走的越来越远。
二、促进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对策
(一)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因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师自主发展意识薄弱的问题。
1.定期有针对性地举办讲座或培训
国家和中西部省级教育机构要组织专家学者定期到农村给中小学教师讲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讲授发展心理学以及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技术,让他们意识到简单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枯燥的,意识到教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与进步的,意识到教师专业更是需要不断发展的。
2.使教师产生教学冲突和困境
很多时候讲座的作用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为了使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的得以持续,就要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冲突和困境,可以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
3.引导农村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受所处环境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农村的中老年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引导他们为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近期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参与学校管理和发展等,能够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感。对于青年教师,在他们入职培训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通过引导农村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所追求,并且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保障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
1.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国家和中西部省级教育部门应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尊重教师的自主发展权利,鼓励教师自主发展,不能由于教师资源缺少就剥夺教师的权利;而且,教育部门应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发展意识。在教师外出学习或者进修时,为了防止农村学校教师资源短缺,一方面可以从城市教师资源丰富的学校调集教师到农村任教,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另一方面,鼓励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对于外出学习或者进修的教师,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合同与教师之间达成一致,防止资源流失。
2.完善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农村学校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制约着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应该完善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让教师可以有接触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教师的自主发展有所依托。远程教育不仅使教师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方法,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发展权,而且可以防止农村教师资源的流失。
3.创设教师交流的环境,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之间关于教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教学情怀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和感染,从而相互提高。对于教师之间交流甚少的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者可以创设环境,让教师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激发他们的交流意识,使他们可以在平时的课余时间也能随心地交流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进行。
(三)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关注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
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教师主要指标,忽视了教师主体的发展性,影响着教师积极性力量的发挥。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方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评价方式应该被广泛推行,以提高教师集体的积极性。
在教师自主发展的同时,应该阶段性地以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做出评价,肯定教师的努力和进步,同时为教师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教师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得到提升,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水平。
中西部农村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矛盾和问题的过程,需要国家提供外在的保障,教师个人积极努力。教师自主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对于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也有重要意义。
摘 要:教师自主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学校应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合作型教师文化;帮助教师制定专业自主发展计划,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策略
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氛围、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以及评价方式等都对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学校要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途径和措施,努力为教师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教师提高专业自主发展水平。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合作型教师文化
(一)建构学习型学校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社会进入了终身学习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型组织,而学校作为人类社会中教育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最具典型性的学习型组织。在传统学校工作中,往往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却忽略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性。学习型学校强调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1] 在学习型学校里教师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通过与同伴之间互相交流,知识共享,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从而自觉开展专业发展活动。
(二)合作型教师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合作型教师文化是教师按照某种合作方式,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开放、信赖、协作、支持以达成一定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关系形式。[2]这样的文化熏陶有利于教师积极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首先,要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要让教师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教学经验的分享,提高专业素质。其次,要建立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基础。再次,要搭建教师合作平台。为了促进教师之间主动而有效地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教师合作制度,积极地为教师搭建合作平台,如小组教学、同伴教学辅导等制度。同时,学校还要注重为教师搭建一种自然的合作平台,包括为教师合作创设宽松的环境,提供舒适的场所,安排合理的时间等。
二、协助教师制定专业自主发展计划,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一)根据现实需求帮助教师完成专业自主发展规划
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因此,学校有必要帮助教师根据现实需求完成专业自主发展规划。首先,帮助教师全面分析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这是教师设计专业自主发展规划的前提。其次,帮助教师确立合理的专业发展目标。教师在全面、准确的自我剖析和定位之后,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确定自我期望达到的专业发展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第三,帮助教师制订行动方案。确定专业发展目标以后就要考虑具体的行动策略,包括完成专业发展计划的具体步骤及所需时间、条件和资源,以及获得这些条件和资源的方式与途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行动方案与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计划相适应的问题,适时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帮助教师不断完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二)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学校为研究基地,教师为研究主体、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将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研究方式,其目的是改进教育实践、促进师生发展。[3]校本教研体现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自主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校本研究。首先,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少中小学校对校本教研还缺乏全面认识,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新课改的要求,缺乏对校本教研的重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其次,规范校本教研制度,营造积极的教研氛围。开展校本教研需要学校建立相关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运用一些有效的手段和策略来激励和帮助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最后,倡导专家引领,加强同伴协作交流。校本研究离不开专家的专业引导,专家指导可以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校本教研强调团队合作,教师既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进行反思和改进,同时又要同伴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小组协作、共享知识。
三、支持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一)学校的支持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础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没有资源支持,教师很难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支持,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时间资源等。物质资源支持主要表现为安排必要的教师专业发展经费、给予合理的物质待遇和配置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设备;信息资源支持主要表现在建立信息化校园、订购专业书刊和提供参加专业研讨会的机会;时间资源支持主要表现为安排相对稳定的学校工作计划日程表、合理规划教师和学生的正常上课时间和建立中小学与大学的伙伴关系。
另外,学校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支持除了资源上的支持,还包括管理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支持。管理上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评价和反馈;心理上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和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感。
(二)发展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评价是为了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针对教师的实际教学状况有目的地进行测量和评判的一种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通过对教师不同时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指出教师的不足,为教师指明发展方向,激励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自主发展水平。当代教育评价十分重视评价活动的后续活动,发展性评价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因此,学校对教师评价应以基于教学观察的发展性评价为主。基于教学观察的教师评价是通过深入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个体特征和发展需求,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对教师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特别重视评价的反馈,在反馈中通过与教师交流,为其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反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教师档案袋,记录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个人成长过程,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开展专业发展活动。
随着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念,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外在于自我的工具性发展和受他人规约的被动式发展,而是关注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觉性的主动发展。2002年1月金美福老师在一项“教师自主发展之我见”的调查中,析出了普通教师对“自主”的理解的一些关键词: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主观意识、能动性、非外界强制的。从这些关键词来看,精神因素或心理因素对中小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影响巨大。因此,中小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水平也必然与其精神保障程度密切相关。基于这一逻辑,我们对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及其保障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为了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设计了《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保障机制》问卷,并对辽宁省沈阳市、鞍山市、丹东市以及朝阳市等4个地区10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沈阳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72份;丹东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65份;鞍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67份;朝阳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54份。经检查,共有有效问卷847份。使用SPSS13.0软件系统对问卷数据处理后,我们针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自主精神及其保障问题从知、情、意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具体说来,知是指教师对自主发展的认知与对自主发展的理性规划;情是指教师对其自身自主发展情况的评价和感受;意是意志,是指教师在寻求自主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毅力、信心和自我克制等精神状态。自主发展建立在自主精神的基础上,自主精神是包含知、情、意三者的统一。因此,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可能阻碍教师自主发展的顺利进行。
一、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剖析
问卷数据处理后,我们发现,在4个地区中,有36.2%的中小学教师在自主发展中的自主精神淡薄。教师自主发展精神的缺失是目前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不仅是现在更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成为制约教师自主发展的瓶颈问题。
首先,教师对自主发展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这己经成为制约教师自身发展的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下图是教师自主发展认知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注:问题1:您是否认为培训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问题2:您是否规划您的专业发展;问题3:您是否有主动阅读相关报刊、杂志的习惯;问题4:您是否撰写过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问题5:您觉得对教学反思是否有必要。)
通过对4个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于自主发展的意义、方式和方法有积极认识。但是仍有20%左右的教师对自主发展的认识模糊不清。有部分教师认为自主发展只是教师的一种“积极”表现而已,在他们看来,本职教育教学工作就是工作的全部内容。这些认识体现了他们更多的是从学生、家长和校长的角度而不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专业发展问题。
其次,教师在自主发展情感上,特别是在主观能动性上,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偏差。下图是教师自主发展情感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注:问题1:您是否自愿参加此类培训;问题2:您是否愿意通过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来提高业务水平;问题3:您是否愿意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增加您的个人收入;问题4:您是否愿意通过自主发展来提高您的个人声誉;问题5:您是否想通过自我努力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数据显示,多数教师还是愿意进行自主发展的,他们将自主发展理解为有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然而,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论及自主发展与个人收入、个人声誉的问题时,选择“否“的教师也占很大比例。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有自主发展的情感,但是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的,这也说明教师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没有认识到主观能动性也应该随之“改革”。教师自主发展的消极态度和被动行为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在自主发展情感上的偏差。
最后,调查发现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较差。以下饼形图显示了教师自主发展意志力问题的调查结果:
上图显示,仍有超过30%的教师在自主发展意志力上存在着不足,他们很难保证自主发展的可持续性。调查还显示,仍有近半数教师没有为自己制定近期和长期自主发展目标。此外,教师的目标执行情况堪忧,种种现象表明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需加强。
二、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主发展认知的影响因素
教师自主发展的认知主要受教师的教育观、思维方式、校园文化氛围三大因素的影响。
(1)教师自主发展认知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
我国教师深受传统教师观的熏陶,不少教师将职前教育视为“积累”,将职后的教育过程理解为“消费”,教师只要将眼前的工作做好,满足于现状,就万事大吉。工具化和模式化的培养使得我国教师缺乏个性,更缺乏专业自主性意识。再加上教师的个性发展长期受到压制,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2)教师自主发展认知受教师思维方式的制约
一些教师的思维方式属于封闭型思维。具有封闭型思维的教师缺乏与外界进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交流,往往局限于在自身内部封闭的框架中考虑问题。还有一些教师思维方式属于开放型思维。这种教师能使思维及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反映灵敏、观察细密,随时捕捉新的信息和新鲜经验,注重思维反思、信息反馈。事实证明,正是部分教师仍然保留着封闭的思维方式,所以其自主发展的认知水平不高。
(3)教师自主发展认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制约
对于教师来说,学校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最好的基地。一所学校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依赖巨大的文化凝聚力。校园文化宣传能够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氛围,从而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一所学校如果对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不够,必然会阻碍教师对自主发展的认识。
2.教师自主发展的情感影响因素
(1)教师自主发展情感受教师教育热忱程度制约
教育事业是关于人的事业,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基于此,教师的自觉、自主、主观能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教师本人对教育抱着热忱的态度,给予教育特殊的“爱”,才能从主观上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才有可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2)物质激励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自主发展情感
物质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需求,来调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质的需求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也是个人在精神、智力和娱乐等各方面获得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合理的薪酬、奖金、福利待遇等都属于物质激励内容,它在教师自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
(3)教师的精神需要影响着教师自主发展情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教师的发展需要不仅表现在生存的需要上,还包括在精神上的需要,特别是教师对自尊、荣誉的需要。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尊重。如果教师的精神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教师同社会中的其他个体一样,会在苦恼和困惑中徘徊;如果这种苦闷长期困扰教师的精神生活,使教师无法从现实中得以解决,便会产生对专业发展的淡化和忽视,最终造成其碌碌无为、不求上进的结果。
3.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影响因素
(1)教师职业倦怠阻碍着教师自主发展意志力发挥
由职业压力引起的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生涯和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职业倦怠易使教师的心理、生理、行为和情绪等处于不良状态,由此引发的习得性无助感和无力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意志起着延缓或阻碍作用,从而成为制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关
教师自身素质是其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影响着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的发挥。教师自身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只有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部分教师身体状况不好,不能支持其全身心投入工作;有的教师心理素质不好,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因此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和教育任务。
(3)教师抗挫能力影响着教师自主发展意志力发挥
抗挫能力是教师基本能力之一,其能力的发挥可以有力地保证具有较强抗挫能力素质的教师投入到专业发展中来。抗挫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发展中。相反,抗挫能力较弱的教师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容易丧失其信心和动力,不利于其专业水平提高。
三、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的重塑策略
教师自主健康发展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推动力,二是来自教师自身的内驱力。任何外部的努力都必须转化成教师内驱力,才能最终内化为教师个人的品质。因此,确立教师自主发展精神保障机制,重塑教师自主发展精神是最基本、最实际和最有效的根本措施。我们应该从教师自主发展的认知、情感、意志力三个方面重塑教师自主发展精神。
1.重塑教师自主发展的认知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
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改善其教育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及时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避免传统、落后、守旧的教育观支配着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校可以:①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的精神;②为教师提供机会聆听专家专题讲座,参与网上的交流、讨论;③让教师积极阅读课改资料、书籍,拓宽知识面。学校只有使教师不断更新自我,变革观念,才会让教师认识到自主发展的价值。
(2)转化教师封闭的思维方式
教师要使自身的思维角度和思维过程模式不断地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将封闭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开放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学校帮助教师扩大思维视野,使其思维能及时与外界环境进行碰撞。学校要让教师在转变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学会和秉持“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思想,彻底地从封闭的思维方式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教师自主发展的必要性,并掌握其方式、方法。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各种平台,提供专业引领和制度支持,并加强学术研究的舆论导向。学校要通过各种路径加强宣传,让教师感受到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校要帮助教师确立自主发展的目标,使得教师拥有成功的信念,并掌握自主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2.重塑教师自主发展的情感
(1)自我超越,追求教育的幸福
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自主性。发展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更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学校要让教师懂得教师的幸福是师生共同创造与享受的内在统一,教师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校长应该重视教师的生存状态以及教师的幸福体验。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懂得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既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力资源”,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人成长为自由的、全面的、幸福的人。所以,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思想工作,使他们主动地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将自己的热情全部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
(2)建立激励制度
激励对教师工作热情的保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是教师能够发挥潜在能力的催化剂,使教师能在同等工作条件下,做出更大的业绩。对教师的激励制度应包括两个方面: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包括工资待遇、年终奖励、职工福利、岗位津贴、职务补贴等等。精神激励即从价值观念上对教师的工作成就予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学校在保证资金充分的前提下,要在物质上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学校也要尊重和理解教师,应该经常倾听教师的声音。学校要为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提供条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
3.重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
(1)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能够很好缓解职业倦怠的方法。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也是避免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另外,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学校应该定期地让教师们进行自我调节,以便释放压力,储备动力,燃放激情,快乐地工作与学习,缓解教师教学负担和思想负担,使得教师增强自主发展的意志力。
(2)提高教师身心素质
教师要加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学校要让教师懂得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提供机会使教师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不断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得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学会持之以恒地发展自己。
(3)增强教师抗挫能力
教师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失败,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渡过这段危机。对学校来讲,学校首先要经常对教师进行挫折教育,要使教师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决不服输的精神;其次,学校应该及时对遇到挫折的教师进行思想疏导工作。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不仅是教师自身素养的内在升华,也是学校发展动力的重要体现。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保障路径的畅通既展示了国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符合时展对教师素质提升的新要求,使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