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04:18: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 要: 本文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现状,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立足于当前“双创”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与“双创”能力培养的有关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双创”教育改革的深入,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本,拓宽就业渠道为导向”的教育平台,借鉴国内外教育成果,探讨可行性,为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双创型 人才培养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
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适应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全球化进程所带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设计艺术院校正走向转型之路,引导设计艺术院校追求卓越,也将成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的一种趋势。通过改革“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旦研究成熟,不仅为服装产业界了燃眉之急,而且能促使服装产业尽快升级。“双创型”人才培养开辟我国高端服装人才教育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分层教育做出示范。
一、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一个、、、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精神,浓缩着人类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相对落后的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以信息技术和生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等等。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正在成为现实。国与国间的经济交往的增加,必定带来国家间的文化渗透和融合。经济资源的共享,也必定带来文化的共享。未来的服装,可能很难说清它是源于何种文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心胸开阔,具有一代新风,能设计与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服装。
4.市场经济素养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从产品到穿在消费者身上,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我们的很多服装设计师在T型台上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却大都是失败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市场意识,不懂市场经济,不懂产品的真正涵义,没有真正深入和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不懂得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审美化,这在给我们设计师带来施展其才能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挑战。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人们消费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产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一件完整的产品有三层涵义:实质产品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比如对于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丰厚的人来说,在购买一件服装时,往往把精神上的满足看做是产品的实质,即他她从产品中追求的利益所在。而面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他她可能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把产品的实用功能看做是产品的实质所在。所以,作为一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是一位市场整体的策划者,充分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自己的消费群体,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了解你的消费者真正需要所在。正如一位世界著名高级化妆品生产企业家说的那样:“我们在工厂生产的是化妆品,在商店出售的则是信心和希望。”
摘要: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审美需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尤其是服装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更是关注较多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实际,提出了改革高职服装设计实训课程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实训课程;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是当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人们消费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服装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进而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因此,改革高职服装设计实训课程,促进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1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增强兴趣驱动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以培养专门性的服装设计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科,实训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门性课程,是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全面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工艺实训、创意实用、传统手工艺实训等都是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以服装设计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有针对性的实践学习内容,其保障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方面,将各课程教学内容分类教学,建立了专业课堂研究小组,按照“设计构思—创意表达—工艺实现”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具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并对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纠正。比如,通过组建有关传统手工艺制作学习课题,将有关传统手工艺的扎染、蜡染、刺绣等基础性课程合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互通有无,密切联系当前比较流行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趋势,在原有设计手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设计手法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加以改革创新,形成富有自我特色的工艺创造理念和手段。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设计天赋和学习潜能。
2创建工作室,强化实践能力,使作业向作品转型
室内设计工作室是目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新型有效模式,其由高职院校有关部门组织领导,并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由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带头实施,组建专门的室内设计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服装设计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学习空间和基地。在室内设计工作室模式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教学主动作用,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或自主学习的形式,高效地参与到了学生室内设计教学实践学习过程中。另外,学生应该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有效利用学校所构建的室内设计专业性的教学实践工作室,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挥室内设计工作室的优势,提高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过程学习效率。在以室内设计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工作室内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组织和执行学习内容和过程。首先,明确任务分配基本原则,本着共同发展、一起进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和能力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进步和发展的空间,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给予重点关注和培训,使每一个学生学业水平都能够有所提高。其次,发挥教师的教学专长,服装设计专业分为许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门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设置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专业性优势,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3挖掘创新能力,强化艺术修养,积累直接经验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一个产业发展和进步的途径,尤其是对于发展设计这一类变化性极大的产业来说,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服装设计产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力的前提下,应发挥个人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服装设计作品,迎合现代社会对服装设计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应提高学生服装设计艺术修养,因为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设计产业,在日常的服饰着装上,很多人也很是讲求服装的艺术美和外观美,因此,提高学生的服饰设计艺术修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的艺术理念和执行能力,符合大众的艺术审美追求,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则要积累服装设计直接经验,在发展设计的过程中,经验虽然不是作品品质的关键因素,但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积累服装设计直接经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设计技能和情感,能够提高学生服装设计的品质和能力。
4加强专业之间的联系性,培养创业精神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定然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千姿百态的联系和沟通。就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实训课程而言,实训课程开展的效果好坏与否与学生参与到实践学习的程度有很大的联系。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全部都要步入社会工作实践岗位,如果能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恰当地安排一些实践学习机会,加强与服装生产工厂以及其他有关设计行业,如美术、纺织等产业的联系与沟通,将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产对该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理解其他产业的有关知识,充实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和发展的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精神,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和学习能力。
5提升教师团队职业能力水平,创建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学科带队团体
教师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水平,合理编排实训课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转变现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在服装设计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全面发展;二是为现有教师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学校可以聘请校外的服装设计专家,定期到学校为学生进行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内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符合社会审美需要的服装设计有关知识,完善学生的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结语
任何一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和推动,改革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实际,对推动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实训课程改革、促进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作者:邬晓晓 单位:泉州轻工学院
一、“分层分段多维”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分层”指的是两个层面的分层。在学生上基础课期间,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业水平、学习态度等因素,实施分层教学,力争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训教学期间,开展实训教学的场所依据能力训练的层次,分为“基本动手能力教学———实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按照“校内实训基地———区域内企业实习———跨地域企业顶岗实习”的递进顺序,层次间循序渐进、依序提高。“分段”指的是把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化为“工”“学”多个阶段,各阶段之间相互交替,在适当的条件下彼此渗透;“多维”指的是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将涉及传统课堂、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企业等多个教学空间。它们彼此间能够相对灵活地进行自我调整,以充分满足不同专业的特色教学和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具备多样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二、“分层分段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首先,“分层分段多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它是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双师结构”师资力量培养及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相融合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新模式的内涵除了能够与学校办学特点相匹配之外,它还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变化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具有多样性、针对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再次,新模式具有抗压力、适应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能够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培养人才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三、“分层分段多维”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运行
1.第一学期为校内教学期,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教学场所为课堂和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础课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教学。2.第二学年上学期开始每学期最后两至三周为区域内近距离教学实习期,学校安排学生到位于学校附近的赣州裕峰制衣有限公司开展学期末实训,强化技能训练,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企业生产一线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和标准,培养职业意识。3.最后一学期为学生顶岗实习期,学生到福建361度、深圳维珍妮和温州百先得服装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同时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专业教师进驻企业开展教学监察及教学考核等活动。
四、“分层分段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校企合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分层分段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方面都有较大进步,主要表现:1.积极实施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经过梳理服装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同时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组织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对课程结构进行分析,按项目化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课程标准,编写了课程方案,调整了教学内容,完善了实践教学环节。2.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根据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每门核心课程选取若干个项目或任务作为情境教学的载体,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或任务训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产性实训基地、服装工作室为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工作过程;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为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并以过程考核为主,而且考核涵盖了项目任务全过程。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要求,在项目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企业评价多种形式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以学生参加省服装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为例:2012年,在江西省大学生创新技能大赛中,我校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通过13届服装专业学生的项岗实习和就业状态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各项技能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比以前均有所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吃苦耐劳精神都有明显提升,用人单位对大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4.校内实训基地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工学结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最有效场所。我校根据服装企业生产特点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重新改造了校内服装实训场所,把打板区、工艺区、展示区、熨烫区及材料区的格局布置得更为紧凑和合理,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好的场所。5.提升教学团队建设水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则更为迫切。2012年暑假,安排结构和工艺的两个老师进驻温州百先得服饰有限公司,安排服装设计老师进驻上海洋男世家服饰有限公司赣州分公司,通过与企业对流、服装专业培训、为企业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改造和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生产业务流程,同时承担课程建设、教学和实训指导,逐步提升了“双师”及骨干教师的专业素质。
本文作者:钟朝玲彭轶工作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1、充实课程设置中实践内容
例如:男装设计课程的学习以设计为宗旨,把握市场最新的流行趋势和市场的反馈信息,针对男装品牌进行有的放矢地研究和设计;最后要有调研报告、设计效果图和成衣设计。课程结束学生能够有一个完整的系列的成果体验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自信心;任选课程中我们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目的,设有工业与科技,材料与工艺、设计与品牌等相关的学科以及审美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与计算机应用等诸多的科学可以选择。
2、搭建设计实践平台模式,服务地方经济
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建立由校内实习平台、实习基地平台和大赛平台三部分构成创新平台,主要目的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1校内实习工作室平台模式。校内实验室通过近几年的建设,逐渐做到了规范化、正规化、标准化,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课程实验场所。服装实践教学现拥有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表演厅、扎染工作室、编织工作室、丝网印工作室等5个实验室,面积共660平方米,拥有种类比较齐全的设备、设施以及工具,工作室现为开放式实验室,全天对学生进行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实验。2.2校外实习基地平台模式。在平台选择上根植于我省、我市地方经济的土壤,与地方经济、创意产业密切联系,努力打造自身区域特色品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坚持校企联合和共建,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与齐齐哈尔市金亚集团、齐齐哈尔市亚麻厂、齐齐蓝领服饰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新雅服装厂、东北虎服装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金利雄服装实业公司、广东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等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用工作生产一体化学习平台,为学生从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实战经验和练兵实践平台。服装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开展亚麻饰品的研发;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服装设计以及鹤文化符号在服装中的应用。2.3打造大赛实践平台模式。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应该包括学生在企业中参加实际项目的实践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赛事,教师形成团队进行指导,学生迅速在设计实战方面有了极大提高。同时他们有机会去参观有关设计部门的运作,和工作人员讨论他们对于设计战略的不同看法,并加入设计团队,成为他们的一员。本专业承办了2004年、2008年两届“金鼎杯”中国亚麻服装设计大赛;2008年成立“云霓”品牌服装工作室,作品曾于2009年在“时尚魅力”全俄青年时装设计大赛中展演,并在广东第三届休闲装服饰博览会中举办“情节亚麻”专场,为亚麻服装基础创新、时尚产品开发、打造本土民族品牌、振兴地方产业经济方面积极地的努力与探索。学生们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奖,这更大地增加了他们的创新热情。也扩大和延伸了本专业学术交流成果,更有利于形成服装艺术设计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方向发展。
3、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待改进方面
3.1师资队伍培养。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有好的老师才会有优秀的学生,所以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增强教师实践能力以及和市场的运作能力。鼓励教师有个人公司和作坊。培养教师科研项目要与市场接轨,做到有的放矢。3.2市场企业和实习基地的落地有声,做到校企环节紧密结合不脱节。做到学生能真正在实践上有所提高,这需要校企的顺畅沟通,保证与企业实习链条的健康稳定发展。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现已成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之一,这一方面来源于外界环境提供的外因,更主要的是本专业内部因素的合理设置和规划。将“用”作为人才培养的硬性指标和检验口,这是在教育中重要的宗旨所在。特别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就业率问题和就业的成功率问题是社会和家庭、学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设置尤显重要,需要我们院系共同努力和建设。
作者:范铁明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