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09-10 09:19: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

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宝贵资源,蕴含大量的思政教育素材。在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不管是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由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还是由价值体系转化为实践体系,都可让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鼓舞与激励,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品德素质的优化。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深入探究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学模式,以便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明显优化。

一、借鉴传统文化中德育思维方式,创新传统高校教学理念

推行主体性思维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一直以来思政教育的典型特点,也是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精髓与灵魂。结合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般思维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始终应把人看成各种关系中的核心,其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入手点与落脚点,而且是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主体。基于这一思维方式,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尤其重视主体的人格,尊重主体的自觉性,倡导主体应具有较高的自信心,具有显著的主体性教学观念。然而,单方面的灌输,而不重视高校学生主体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这就使当前的高校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教育效果的优化。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关键原因是,教育者尚且没有树立较高的主体性教学观念。所以,要想显著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就需要先从根本上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高校深入研究构建主体性教学观念的方法与措施。传统文化内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常用思维方式给其提供了适合借鉴与继承的宝贵经验。

1.尊重学生人格价值,优化教学活动的感化性

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重视对人格价值的尊重,认为人和物有本质的区别,是个性化的“人”的存在,甚至儒家将人格与人看得重于生命。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待学生应导之以理、晓之以理,将“理”与“情”恰当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到“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交融”。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教育人、说服人与吸引人,能推动高校学生更加认同科学理论,并能主动应用。

2.彰显学生主体价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与主体地位,认为人要想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需要主体主动认同与应用良好思想意识的结果。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高度认同主体性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围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构建教学方法及内容体系。在高校日常的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以“中介人”的身份出现,应大胆摒弃传统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将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为教育主线,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合理转化,并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与方式,以此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最终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推动其与思政教学内容融合

传统文化是我国高校思政科教学活动中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育资源,把传统文化恰当融入高校的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可使两者恰当对接,不仅可借助高校思政课日常教学活动较好地弘扬与传授传统文化,而且还可健全思政课课程内容,从而让高校学生受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进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最终显著优化高校学生的素质与思想。需要注意的事,要想实现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课课堂内容的对接与融合,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精华,把那些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精神、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思想精华,恰当渗透到高校思政课相应的章节中。

1.家国情怀类内容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不仅注重“敬”与“孝”的家庭伦理观,而且崇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观念。这一家国情怀可推动高校学生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其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尤其是传统文化中浓郁的爱国精神理应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源远流长,“落叶归根”“故土难离”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民忧国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以及千古流传至今的爱国典故等,在传统文化中散发着精神瑰宝的光芒。这些爱国精神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倡导,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

2.社会关爱类内容

“仁爱”是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核心内容,彰显出了我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圣人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思考与“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思想。这种仁爱观念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正确体现,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际关系方面,倡导相互包容与理解;在人和社会关系方面,倡导合群济众;在民族、国家的关系方面,主张协和万邦。把上述思想恰当融合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可启发与引导高校学生更加正确、科学地处理个人和自然、个人和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都能形成尊重自然、尊重社会、扶残济困、尊老爱幼、理解他人、心存善念的社会情怀,构建和谐、关爱、温和、文雅的品质,将这些思想当成高校思政课日常教学中的核心文化资源。

3.人格修养类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伦理性,应深入挖掘其中丰富的传统美德类内容,把以理制欲、以义制利、奉公尚忠、礼让、虔敬、友善、诚信、公正等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类内容,恰当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努力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共同价值观。还应将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独特方法,如力行、改过、慎独、责己、修己、内省、立志等,启发高校学生自觉优化自我修养,使他们都能守诚信、知荣辱、明是非,并具有健全的人格。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把上述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修养类内容恰当融合其中,以推动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借助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方法,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

我国传统文化中涵盖一套个性化的、操作性很强的思想道德教育措施,科学梳理这些方法,并将其渗透到高校思政课课堂中,可推陈出新,有助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方法系统性的提升。

1.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其非常重视对学生个性的了解。针对各种特点的学生,教育者应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思政课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个人及班级的实际学习能力、思想状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不可追求过于统一的教学方法。传统文化倡导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在孔子看来,学生提出了哪方面问题,教育者就应有相应的回答,并且还应根据学生的积极程度、理解程度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以便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兴趣。从传统文化中的“不悱不发,不愤不启”,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与启发,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间接暗示或直接启发中受到教育。

2.反思内求,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倡导将“学”和“思”有机结合在一起。传统文化倡导通过反思内求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类似的传统文化还有“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等。将“学”与“思”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理应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被提倡。反思内求就需要学习者发挥自身的自我修养作用,重视反省自我,以便形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主动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从而使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3.躬行践履,身教示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倡导先正己再正人。“教者必以正”“是一身为正仪”,主张以身作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而且更需要教师的为人师表与以身作则。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借助榜样力量激励与督促学生的同时,还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出表率,借助自己的行为影响与感染学生,以推动学生行为与思想的大转变。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只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还是不够的,需要其在日常生活中把理论性的道德修养内容转变成具体行为,用实际行动践行理论,在实践中渗透道德规范。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日常教学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思政课教育实效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师应积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层面研究传统文化及高校思政教学,从而精准找出两者的对接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感染、熏陶及影响下,逐渐形成较高的道德水平、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境界,最终确保高校学生都能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耿依娜,陈旻峰.“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改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

[2]王伟伟,周仲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反思——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J].学理论,2017

[3]赵丽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构建的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

作者简介:乔洋(1990—),男,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中北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健婷(1992—),女,汉族,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 高校修缮工程内部审计与造价控... 下一篇: 国企精益化管理实施弊端及改进...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