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5 09:34: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人工智能下工人就业岗位流失探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引言
人工智能诞生至今已逾六十余年,而近年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取得显著的进步,被广泛运用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前景十分广阔。而京东集团作为我国收入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和零售商,是国内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代表企业,在近年的发展中始终致力于开展“智慧物流”,用机器人代替传统工人,以信息技术支撑物流的各个环节中人工智能的实现,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采用自动化智能生产,取代传统的人力劳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起了工人岗位流失问题,社会就业压力逐步增加。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的调研数据预测,到2020年,在全球15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导致510万个就业岗位的流失,多以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岗位为主。人工智能虽然给予我们极大便利,但越来越多的工人却因此面临失业,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引导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也越来越迫切。
2人工智能优势显著
京东集团作为国内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代表企业,其业绩备受各界关注,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京东逐步走上打造我国电商领域最大规模自建物流体系的路线。2017年京东全年净利润达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0%,单季连续第七个季度盈利;全年净收入达36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3%,其中服务业务全年收入同比增长49.9%;全年总交易额(GMV)近1.3万亿人民币。截至2017年底,京东已运营486个大型仓库,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从企业层面来看,如果京东以传统劳动力粗放型增长方式来维持运营的话,不仅面临人员扩张的成本压力,相应的管理挑战也随之而来,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对京东而言有优化增长模式的重要意义。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强调京东未来发展战略:将坚定地面向技术转型,以技术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在这一战略的引导下,京东物流配送持续加速技术的创新,不断挖掘并应用智慧物流,努力构建以机器人为基础的、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无人仓储与配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在我国人口红利稀释与制造业倒闭潮产生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控制用工成本,纷纷开始采用机器人代替工人的新生产模式,从而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能降低成本扩大收益。且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外来劳动力,而机器人的引入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社会劳动力紧缺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人工智能的普遍推广因此成为了必然之势。刘强东在2017年7月联想举办的“2017TechWorld”上说,京东用传统的技术和传统的方法,已经把运营的成本和效率几乎做到了极致,或者说遇到瓶颈,下一步京东必须依靠人工智能提升运营效率。也正如此,京东物流坚持研发智能机器人,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无人技术纷纷落地并投入使用,极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根据京东物流介绍,以昆山无人分拣中心为例的物流仓储,场内自动化设备覆盖率几乎都可达到100%,且自动化程度极高。现在昆山无人分拣中心每小时可处理高达9000件的商品,每个场地能节省180个人,效率远远高于传统人工分拣。相较于传统人工,智能机器人有如下优势:(1)精确高效有保障。在诸如制造业的流水装配线上,工作单调重复,较之传统人工,智能机器能够在保证效率的同时长时间反复执行同一既定动作,并且保持高度精准,有着较高优势。(2)高危工作可替代。现代社会的工作环境千差万别,在一些特定环境下更是极具危险性,而智能机器可以代替人力作业以从根本上消除对于工人的安全威胁。(3)特殊工作的完成。在一些诸如安检、验钞等特殊情境下,传统人力难以完成既定任务,此时就需要智能化机器的辅助来更有效地完成工作。(4)便利生活。科技的进步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生活的便利,现代智能亦是如此,诸如物联网工程、智慧物流等新领域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我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在科技高速创新的今天,人工智能正快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是产业运行的宏观趋势,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3智能化的负面效应
随着人工智能化流水线生产的日渐普及,随之而来的除了产能效率的提高,还有企业就业岗位的机器人替代工人问题,这在智能化时代逐渐到来之时日益凸显。2016年,台资代工企业富士康为降低劳动力资源成本,使用智能机器人取代并解雇了昆山市工厂中的6万名员工,当前正值电子行业战略转型加速阶段,而这一进程可能导致数以万计的工人丢失工作。这在京东也同样如此,在大批量运营人工智能化无人操作系统后,随之带来的不仅仅是在生产成本、运营效率、产品质量、服务体验等方面的一系列经济福利,还有日益显著的机器与原有员工之间岗位替代的激烈矛盾。目前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待提升,现阶段尚不能在各种情境下完全自主决策,而人力劳动相比机器作业,在执行力上往往存在一定偏差显现劣势,因此智能机器人与工人的岗位之争目前大多集中在一些对决策自适应力较低、执行力要求较高的岗位上。换句话说,智能机器引致下岗工人,大多数仍是初级生产劳动力,而在重于决策判断的岗位,机器人目前仍无法与人企及。机器换人的替代问题现阶段主要在于以下几类工作:(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标准流程化工作替代。此类工作可以被数据化采集,重复性较高,技术性较低,用机器反复运行既定动作,在劳动量较高的岗位,可以保证比人工高效运转的同时更兼顾产品质量。(2)大数据下缺乏创新的工作替代。一些信息化服务型行业,自身工作属性较为固定,可以在采集数据设计算法后,使用机器来自动化处理生产业务,从而在未来的大数据的时代,能够比传统人力更为适应新经济模式。(3)可在有限集合下做出判断的工作替代。具体而言,目前主要是以下两类岗位在机器代替人工的浪潮下首当其冲:传统制造业蓝领工人、可智能程序化的服务业人员,而这两类岗位的机器人与工人之争,在京东的智能化进程中更是尤为突出。对于传统制造业蓝领工人,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较低,但工作强度却普遍较高,工作环境也较为艰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作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正在快速稀释,随着“路易斯拐点”的到来,传统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增长,制造业倒闭潮一再产生。企业为了降低制造业用工成本,提高产能扩大收益,种种原因使得以机器代替人工的新生产模式日渐兴盛。对于可智能程序化的服务业,近年逐渐面临“招工难”的问题,职位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缺乏上升通道等原因是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服务业的成功是经济新常态可否平稳运行的核心,但在我国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问题、产业转型升级等多方面因素的集中作用下,服务业开始出现“用工荒”的局面,这也给了人工智能以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今世界工业正在转向4.0版本,在全球智能化过程中,传统的制造业行业不得不面临由新兴技术主导的行业挑战,从而被迫进行产业的升级重组。虽然从宏观长期看来,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进步给相应领域带来的大多是良性失业,原有的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也会不断涌现出大批关于新兴技术的就业岗位,但短时期内这一调整必然带来既有产业的重新洗牌以及传统行业工人被迫失业再学习的阵痛。
4措施建议
在人工智能势不可挡的背景下,智能自动化发展与工人就业岗位流失之间的协调问题急需解决。
4.1京东的初步尝试
(1)打造机器人管理员。当前处于人工智能浪潮的初级阶段,绝大多数机器尚无法做到完全自主运行决断,仍需一定的人工监管操控来合理容错。基于此点,京东有计划地开展对员工管理与维护机器人的培训,让员工掌握自动化环境下新型工作流程,转型成为机器人管理员的角色,从而实现人工与机器并行高效的生产模式。(2)内部转岗。机器人目前较多应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内的标准流程化工作,在一些机器人涉足较少的服务型岗位,仍需人工进行部分操控管理。在京东内部,针对机器置换出的员工已经开始进行批量有序的转岗,使工人从一线分拣运输等工作逐步转向服务性更强的岗位,让机器人代替完成原先繁重的初级劳动。机器重于执行,工人优于服务创造,这在保证企业整体效率的同时,更能兼顾产品与服务的质量。(3)协助返乡创业。近年来,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成绩斐然。据统计,仅2017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就已超过740万,其中返乡农民工占比更是高达72.5%,这为下岗工人的再就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企业也应当抓住契机大力协助员工返乡创业。2016年5月,京东集团与国家发改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安置化解过剩产能职工、促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在更进一步地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也充分给予了人工智能置换出的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多重途径与有效保障。
4.2进一步的建议
但是,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加紧推动,以上的解决方案还是不够的,我们在此给出普适性的进一步建议:(1)员工技能升级。智能化进程不是简单地将人力替换为机器,其实质是将创新的技术、工艺与管理投入到实际的运营生产中,因此传统工人需要将自身的技能升级从而满足新模式下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国务院2017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提到要建立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大幅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满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高技能高质量就业岗位需要。长远看来智能化不是取代工人就业,而是对传统人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失业人员对自身的发展升级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到来。(2)缩短工时调整制度。机器人的不断引入带来的失业问题,或许恰好能够解决一些国家人口高度老龄化而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社会问题,而在大多数国家目前劳动力充足的状态下,机器人的到来不断产生了对社会更多就业岗位的需求,但在既定机制下就业岗位如何进一步增加,缩短工时调整工作制度给出了新思路。从短期来看,缩短工时可以扩大岗位需求量,能够成为机器换人阶段的有效过渡措施。19世纪工人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6个小时,而现今被很多国家采用的八小时工作制也已沿用百余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引入,社会生产效率将不断提高,工人劳动时间的缩短及强度的降低已经成为宏观必然趋势。(3)政府引导安置。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针对下岗职工有效扶持政策的研究,给予下岗职工临时过渡期的相应补贴,为大量闲置劳动力的再就业、创业争取时间,减少短期内不必要的劳动力资源浪费,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从而规避就业动荡引起的各类社会风险。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展开对新型智能化企业与传统人力资源需求企业的劳动力供给对接工作,组织构建相应的中介平台,给予信息的充分互补交流,引导跨地区、跨企业间劳动力的流动平衡,批量安置智能机器人取代的劳动力,从而确保就业市场机器换人的平缓阶梯式转换。(4)对外劳务输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而这些国家目前大多处于经济的低速增长阶段,对于大力发展本国制造业、尽快走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低迷有着极大的渴求,劳动力作为重要因素自然不可或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不断推广,国内工人大量被机器替代继而产生的过剩劳动力,可以成为沿线国家制造业崛起过程中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从劳动力角度我国与这些国家形成了供需关系。因此我国可以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宽海外劳动力市场,有计划地对外输出优质可靠的劳动力资源,从而有效缓解我国智能化进程中的社会就业压力。
5总结
在人工智能浪潮全面来袭的今天,机器人代替工人是产业发展的结合趋势,但其引致的就业岗位流失问题也愈发显著。从长期看来,人工智能更多的是解放劳动力而不是取代,历史上每次技术革新都会创造出更多的新型就业机会;但在短期,智能化进程确实会引发社会的失业潮与转业潮。工人需要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需求,优化升级劳动技能,打造自身过硬素质,积极迎合智能化进程的发展要求。企业要适时变革工作制度缩短工时,给予员工内部转岗变动相应协助,同时做好与劳动力需求企业的信息对接工作,为工人批量再就业搭建便捷高效的中介平台。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不同地区与企业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平衡,做好统筹规划与合理调度,实现智能机器人与工人的平稳对接过渡。相信在工人、企业与政府三方结合作用下,智能化进程引致的就业问题能够合理解决,从而收获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曦.“无人”时代智能化的挑战[J].中国新时代,2017,(9):12-19.
[2]任芳.京东物流昆山无人分拣中心成功运行[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7,22(10):96-100.
[3]鲍春雷.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12-13(003).
[4]张红霞.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毛晓东.我国失业及就业问题的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07):133.
作者:金俊达 何潇倩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