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对音乐审美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2-09-30 09:50: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社会化媒体对音乐审美文化的影响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化媒体对音乐审美文化的影响

在经济、政治、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音乐审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经历过多次转变,每一次转变都会面对新的领域或是新的观念的介入。当代,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介入文化领域,引起音乐审美文化的再一次巨大变化。Antony Mayfield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中写到: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Dion Hinchcliffe认为社会化媒体有自己的基础规则:以对话的形式沟通,而不是独白;参与者是个人,而不是组织;诚实与透明是核心价值;引导人们主动获取,而不是推给他们;分布式结构,而不是集中式。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社会化媒体不仅使青年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的感官新体验,也让这些年轻的音乐审美者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观念,他们不再满足单一、被动地寻求和接受音乐信息,而是要主动掌握和灵活地控制音乐信息,形成了新的音乐审美的观念和文化。社会化媒体具有多媒体融合、精准定位、快速传播等优势,它改变了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也直接孕育产生了青年音乐审美文化的变革。[1]

一、社会化媒体推动青年音乐审美文化多元化变革

社会化媒体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大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互联网是一个可以将各领域思想集中综合进行表达的更普泛化的平台。当文明发展到较高程度时,个体意识将不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控制,个体表达出掌控个人话语权的强烈愿望,去精英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社会化媒体鼓励普通用户分享自己的生活碎片、心绪情感,因而社会化媒体更具趣味性、可读性、传播性甚至真实性。社会化媒体本身特有的技术性、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等优势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和其他非网络形式的音乐审美活动、音乐审美价值、音乐审美方式以及音乐的概念,社会化媒体带给传统音乐审美文化领域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在社会化媒体的音乐信息传播中,音乐变得更加“触手可及”——青年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分享自己对音乐的喜好见解,参与音乐话题的讨论,获得更多专业领域之外的话语权;并通过自由选择来提升自我的音乐审美素养。社会化媒体的主要拥护者和使用者是青年。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7.53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占比仍然最高,为30%,10-19岁、30-39岁年龄段分别占比19.6%。社会化媒体提供给年青人更加便捷的音乐传播、获取的途径,青年音乐审美场在社会化媒体中立足并迅速地扩张开来。在社会化媒体的信息洪流中,青年对于音乐的审美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喜欢与不喜欢、高雅与通俗、创作者与欣赏者二分对立,而是希望打破符号等级,革新生活方式,寻找音乐个性化的形象标签。青年的音乐审美出现了多元化变革。

二、社会化媒体改变了青年审美文化

(一)社会化媒体的交流性改变了青年音乐审美的主客体关系

社会化媒体用户的双向交流性使得青年和音乐审美客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音乐审美本源的权威性收到了挑战,社会化媒体的信息表达方式解构了传统的音乐审美主体和音乐审美客体,这种现象让青年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能轻松获得最高端的音乐审美源。而且信息技术的演变已经倾向于赋予青年参与创造音乐审美主体的权力,交流互动成为音乐审美生产的新型方式。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进行音乐审美的青年有机会自由发言,表达音乐审美心理和情感。交流性成就了青年音乐审美观念的逐步形成,也形成了青年音乐审美文化的新领域。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打破了人类音乐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改变了物理时空的限制,在虚拟空间实现了信息与音乐的实时对接。青年在进行音乐审美的同时也可以成为音乐审美客体的创作者和传播者。[2]

(二)社会化媒体传播的虚拟性改变了青年音乐审美心理

社会化媒体营造的虚拟社会为青年提供了纷繁复杂的、令人瞠目结舌的音乐表现形式和虚拟影像音乐信息,在真实与虚拟的影像并存的超现实美学中,音乐的神奇诱惑被充分展示出来。由媒介特有信息生成的具有现实与虚拟双重性质的音乐环境使青年受众沉浸其中。经过虚拟手法加工呈现的音乐环境,是对音乐文化的一种别样呈现,让青年们大饱眼福和耳福。在网络环境中的音乐审美客体具有了虚拟性的特征,于是年青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发生的音乐审美文化也具有虚拟性。社会化媒体信息流传播的音乐审美活动使得青年审美经验积累迅速增多,量变产生了质变,催促着青年音乐审美心理的转变。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明确指出“今天的审美化不再仅仅是一种‘美的精神’,抑或娱乐的后现代缪斯,不再是浅显的经济策略,而是同样发端于最基本的技术变革,发端于生产诸过程的确凿事实。

(三)社会化媒体的实时性改变了青年音乐审美行为

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实时性让音乐领域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更新的频次都迅速加快,青年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审美观念与传统音乐审美观念大有不同,审美节奏随着社会化媒体传播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传统的音乐审美活动都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缓慢发展的步伐慢慢深入人心,是一种“教化与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加速度以步步为营,得寸进尺的战术,令传统音乐审美方式在社会化媒体面前只能退居二线,甚至屈服于它。音乐在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中对青年音乐审美文化产生冲击,青年产生的音乐审美惊异已经不再是传统音乐审美活动引起的那种“投石起涟漪”缓慢的、持久的、具有柔和性的“温柔”荡漾。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发生的实施性、迅速性、持续性审美惊异是不停翻滚且具有冲击性的“粗暴”的惊涛骇浪。[3]音乐审美作品的几分钟内,“转发、评论、点赞”飞快地影响青年音乐审美心理和行为,要求青年接受审美的同时要迅速地做出审美反应。这种反应由于社会化媒体的交互性,在音乐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间来回冲击,又再次激起新的审美浪潮。这种音乐审美影响的实时性也促动了青年音乐审美文化的变革。

(四)社会化媒体的开放性改变青年音乐审美经验

网络传播的高效性、使用的便捷性和含盖最广的普及型,使得社会化媒体音乐审美文化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上。社会化媒体时代的青年音乐审美是一种信息共享的开放性文化,它呈现在青年面前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生动的文字,炫酷的视觉享受等,在网络上每个青年都有机会平等分享音乐创作的最前卫、时尚的成果。原本在小范围传播的某种音乐现象借助网络载体广而告之,迅速地在社会化媒体视域中刺激青年产生丰富的审美活动,发生传播的效果。一种新兴的音乐现象或者观念在短时间内想要让青年知晓,想要迅速且大范围地影响审美主体,社会化媒体是最好的选择,社会化媒体传播的速度以分秒来计算,范围则以国度来计算。与传统媒介相比,年轻人更喜欢社会化媒体这种功能强大、传播辐射面广阔的开放型媒介。

三、社会化媒体时代青年音乐审美文化呈现新状态

(一)青年音乐消费审美

在消费时代,青年音乐审美文化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音乐审美活动本身变成了消费活动。首先,音乐审美成为了大众消费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我们的音乐审美活动既是一种音乐审美行为也是一种购买消费音乐的行为。现行的音乐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青年的日常音乐消费景观。青年人热爱的音乐表现方式,其生产的标准化、模式化、商品化和市场化虽然抹平了音乐的价值和深度,却成就了一种视听觉盛宴。音乐作品越来越多以影像方式呈现,影像的画面直观逼真丰富、方便理解记忆传播的特点,诱发青年受众的消费欲望。这种音乐的影像传播借助微博、微信、手机音乐APP及网络唱片等社会化媒体强势占领青年的音乐审美领域,经过社会化媒体多种传播渠道的热议,在视觉和听觉上为青年审美活动提供了新型的音乐审美场。[4]不论你是著名歌手,还是草根明星,甚至只是音乐爱好者都可以利用微博的“社会化媒体”属性,自己的作品,使得音乐作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面对听众,在第一时间获得大家对音乐作品的评价,帮助音乐人创作更好的作品。2015年,国家版权局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面向审美主体的付费下载等增值服务的推出,不仅能够保证音乐人的收益,更有利于版权的保障,这种音乐消费的方式在青年当中越来越普及。据艾瑞咨询日前的《中国数字音乐消费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数字音乐用户付费收入共31.9亿元。据凤凰网报道,2017年8月,TFBOYS演唱会直播收看总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18亿,粉丝送礼金额达到了3.4亿。

(二)青年音乐青春审美

音乐青春审美是当代音乐审美文化的一种独特呈现方式,它不仅仅是在音乐传统呈现意义上对青春做“审美的呈现”,还是在现代审美生活化的文化语境中,塑造青春的审美化生活方式。社会化媒体时代青年的生活、交流的空间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网络交流平台,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展示的音乐审美活动消除了传统审美的心理距离,无距离的审美沉浸取代了有距离的审美静观。在审美沉浸的体验中,青年的音乐审美观念中存在着生物性、社会性、开放性多种因素,相应展示出变化多样、不定型的状态。青年的音乐审美,归根到底,可以说是追求“个性化青春”。社会化媒体媒介对音乐文化的传播已经颠覆了音乐经纪公司以往制造音乐偶像的观念,大批90后、00后音乐人的相继涌现,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或参与意愿,有实现自我价值渴望。他们天生就为互联网而来,微博粉丝的暴涨,微博互动带来的线下活动,每位音乐表演者呈现在社会化媒体受众前的状态已经超越了对音乐的演绎,他们的性格、个性甚至于生活状态都影响着青年的音乐审美心理。青年对音乐偶像的追随和欣赏从周杰伦碎片式的中西古今乐风、李宇春的去性别化的中性风,到先锋歌手华晨宇的火星文无字歌,以及社会化媒体中涌现的各类网红,这种个性化的青春音乐审美成为社会化媒体时代青年音乐审美文化的普遍现象。[5]

(三)青年音乐科技审美

一直以来生产技术发展都影响着音乐创作的表现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现代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信息技术给音乐提供了全新的表现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空间视野,前技术时代的循环时间观念和有限空间观念逐渐被“矢量时间观”和无限空间观替代,同时消除了人们彼此间的空间隔绝,形成了所谓“世界村”现象。音乐家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互动地”进行音乐创作,交流和参与成为了音乐作品生产的重要的方式。虚拟空间中的符号交流,正在成为一种青年新的音乐审美经验。社会化媒体在这种科技审美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把网络时代最新鲜最时尚的音乐感知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最广的范围传播给每一位希望了解和获取音乐审美源的青年。音乐是陶冶人心灵的文化形式,社会化媒体是加强人际交往的平台,两者优势资源互补、相互结合是大势所趋,必将文化史的大变革,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表达样式,促成音乐审美文化传播的进程。

四、社会化媒体时代青年音乐审美文化的趋向

青年音乐审美文化不是保持不变的固态,而是一种发展变化的流动性存在。随着社会化媒体媒介的强势发展,青年音乐审美文化趋向可以概括为世俗化、新奇化、娱乐化、生活化。

(一)青年音乐审美的世俗化趋向

随着社会化媒体传播媒介的大众化,音乐审美如何能被更多更广泛的大众接受,从而刺激音乐审美的最大化完成,已经是当代音乐人的音乐创作和表现基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音乐表达方式简单,相比较社会化媒体媒介提供的音乐表达方式,青年更喜欢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呈现出的音乐作品。就音乐审美文化来说,世俗化是打破了“音乐与神圣”的联系,其显著标志就是音乐审美形象走下神坛。网络神曲《江南Style》把“骑马”动作作为招牌符号,《蒙娜丽莎》的各种被整容,这些简单、喜感、平民化的音乐呈现降低了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认知门槛。古典音乐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普通观众面前,彩虹合唱团的《张士超你昨天晚上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也是一种高雅音乐世俗化的尝试,社会化媒体通过音乐审美互动把高雅音乐带到现实世俗存在的平面上。青年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呈现的世俗化倾向也导致了音乐审美精神意趣上的世俗化趋向。

(二)青年音乐审美的新奇化趋向

随着教育的发展,现在的青年对音乐的了解和理解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近几年了专业化高水准的音乐作品也通过社会化媒体进入青年的审美视野,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品味逐渐提高,纯粹模范和拷贝的音乐已经随着草根时代的过去而逐渐淡出青年的审美场。青年们已经不满足对已有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审美形象进行审美活动,审美猎奇心理促使他们寻求更个性化、更张扬、更能表现自我、更高水平的音乐审美客体。在这种审美文化中,“高雅”、“神圣”、“崇高”等沉思性审美静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体验性审美猎奇“酷”、“爽”、“奇”。无数应接不暇的音乐审美印象随着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纷至沓来,充满了青年人的听觉、视觉甚至触觉。青年音乐审美文化的另一个趋向就是向纯粹感官刺激的突进,追求瞬间极乐的极端样式。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数字影像音乐在音乐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数字影像音乐的现场参与感与实时交互性可以使观赏者更好地领会作者的音乐思想,同时提高了音乐表现能力:一位虚拟的音乐家就可以演奏各种各样的乐器,人们不离开自己的居室就可以在虚拟的音乐场馆欣赏音乐作品。

(三)青年音乐审美的娱乐化趋向

社会化媒体时代青年音乐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娱乐化。在传统社会,音乐审美活动主要目的不是娱乐而是教化,也就是说,音乐审美多是政治、道德、宗教教化的手段,音乐审美活动让青年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而不是简单感受审美带来的快乐。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经济化和世俗化为青年音乐审美的娱乐化奠定了基础。现代以影视歌舞为重要表现方式的群众音乐的繁荣促成和强调了音乐审美娱乐化。青年的积极参与性是音乐审美娱乐化另一个重要特征,社会化媒体充分给予了青年参与音乐审美娱乐性的平台,每一个青年在社会化媒体上做出的举动都会影响音乐审美客体的演变和兴衰,这也使青年在音乐审美心理上得到自我确定和肯定。[6]

(四)青年音乐审美的生活化趋向

消费时代的大众生活消费理念逐渐转变为敢消费、会消费、快消费。消费社会解决生产过剩并带动生产无限扩大以追求最大利润,关键之一是促使大众实用性审美需求无限扩张,此时,音乐与生活间的界限被逐渐淡化,如:音乐厅的大门、舞台的边缘。音乐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成为唾手可得并且能够造就现实的普遍音乐。各种“微音乐”公众号,音乐家微博让更多青年近距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使更多人感悟音乐的魅力,这种音乐审美的方式和体验内涵不需要专业的技能修养或音乐趣味的特殊培养。青年在社会化媒体音乐消费中逐渐消除了音乐与生活之间的张力冲突,社会化媒体平台与音乐的结合,使得生活化的青年音乐审美成为一种趋向。当青年们沉浸在社会化媒体音乐审美文化带来的愉悦中的时候,也不要忽略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信息霸权和音乐文化殖民化问题,网络不良音乐文化泛滥的问题,音乐文化管理和网络规范问题等,这些都使得社会化媒体成为一把双刃剑。青年音乐审美文化还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发展时间,它不仅要依托生产技术的进步,还和法律法规的建设和青年音乐修养的提高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吕丽.审美观念变迁的媒介动因[J].当代传播,2014,03:30-31.

[2]薛富兴.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85-287.

[3]余虹.审美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69-297.

[4]郑苏淮,林彬,秦红梅.亚审美:一种新社会思潮[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11:23-106.

[5]闫岩.“微力”无穷[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2.1:157-241.

[6]奎尔曼著,刘吉熙译.颠覆: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黄婷婷(1974-),女,江苏宜兴人,硕士,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艺术教育研究;宋琴琴(1992-),女,江苏盐城人,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艺术设计与教育。

上一篇: 摄影与美术设计的交叉与融合 下一篇: 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