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09:44: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成本黏性及企业的应对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成本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数据,是指对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各项耗费用货币进行计量时的经济价值。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成本习性,按照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成本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而混合成本又可以进一步被分解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因此,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a+bx,也就是说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认为变动成本的变动幅度只与业务量的变动幅度有关,而与它的变动方向无关,即成本随业务量的变动是对称的。但是,近年来相关学者的实证研究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相反,成本是存在黏性的。
1成本黏性
所谓成本黏性是指成本随着业务量下降时的减少量小于随着业务量等额上升时的增加量,也就是说成本的变动幅度与业务量的变动方向相关,即成本随业务量的变动是非对称的。这一现象已经被众多国内外的实证研究所证实。例如,孙铮和刘浩在将成本黏性的研究引入国内时就发现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销售收入平均上升1%时成本平均增长0.56%,而当销售收入平均下降1%时成本仅平均下降了0.06%,这说明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成本黏性现象。
2成本黏性的成因分析
成本表现出黏性的原因总体上可以从调整成本、管理者的乐观预期、问题和前期产能利用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调整成本
调整成本是影响成本黏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将成本最终分为了两类: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是指成本中不随业务量变化而变化的部分,变动成本是指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正比例变动的部分。但在现实中还有一部分资源既不是固定成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变动成本而是一类具有黏性的成本。例如劳动力资源,这类资源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调整但是会产生调整成本,比如在解聘员工时产生的抚恤金,在引入新员工时发生的招聘和培训费用等。正是由于这些调整成本的存在,当企业的业务量发生一定幅度的下降时(即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企业不会立即削减资源,而当业务量上升时,企业则会迅速增加相应的资源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这导致成本随业务量下降的减少量小于成本随业务量等额上升时的增加量,由此便产生了成本黏性。
2.2管理者的乐观预期
由上述分析可见,黏性资源所产生的黏性成本包含了企业管理者主观的资源调整策略,因此,成本黏性也将受到管理者自身特征的影响。在当期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下,乐观的管理者可能会预期未来销售额要增加,为了避免销售额回升时的重置成本其倾向于保留当前资源,从而产生成本黏性;同时,对未来持悲观态度的管理者则倾向立即削减成本,使得一些黏性成本随销售额下降而减少,从而成本黏性程度下降。
2.3问题
问题是指随着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理人(受托人)与股东(委托人)的目标不一致,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信息上处于劣势,不能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经理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可能会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由于问题的存在,管理者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案。其中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的途径主要包括提升自身薪酬和扩大所控制的资源两个方面。管理者的这种自利行为扭曲了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并产生了成本黏性问题。具体来说,企业销售收入增加时,管理者会大幅提升自身薪酬,增加在职消费,并且借助充足的自由现金流来扩大自己所控制的资源,构建“公司帝国”;当企业销售收入减少时,管理者出于对自身声誉和地位的考虑,不会轻易减少自身薪酬,削减其所掌握的资源,这就造成了成本和业务量的非对称变化,产生成本黏性。
2.4前一期的产能利用率
当前一期的产能利用率较高时,期初闲置资源水平很低,当本期的销售收入增长时,管理者不得不及时补充资源以满足当下对产能的需求,这使得成本随着业务量成比例的上升;然而当本期的销售收入下降时,管理者并不会立即削减资源,只会在闲置的资源超过了可容忍的范围,机会成本较高时才会减少资源,导致了成本随着业务量下降的滞后性,进一步增强了成本黏性的程度。相反地,当前一期的生产能力利用水平较低时,期初企业拥有大量的闲置资源,在面对当期销售收入的增加时,管理者只有在充分利用这些闲置资源后才会补充额外需要的生产资源,导致成本随业务量上升的幅度低于成比例的上升;然而,当面对当期销售收入下降时,管理者会更激进地削减闲置的资源,这是由于前期的产能利用率低,闲置的资源已经接近可容忍的最大范围,进一步的销售业务量的下降会使得生产资源冗余,导致维持闲置资源的成本过高。因此,在当前一期的生产能力利用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成本黏性。
3成本黏性的经济后果及企业的应对措施
3.1成本黏性的经济后果
3.1.1成本黏性对管理决策的影响
成本黏性会提高管理层的决策难度,加剧决策风险。成本黏性显著降低了传统盈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而对未来可获得盈利的预测是影响管理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本量利分析是一种利用财务信息分析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管理会计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它也是企业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重要工具。成本黏性的存在显著影响了本量利分析,导致传统的本量利分析反映的成本偏低,利润被高估。财务信息是管理层进行决策的基础和重要依据,财务信息上的偏差必然会导致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难度增加,决策失误的概率也会上升。
3.1.2成本黏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成本黏性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利润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差值,当成本存在黏性时,收入和成本呈现非对称变化的形式,这必然也会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当销售收入上升时成本会随之大幅度的上升;而当销售收入下降时,由于成本存在黏性,此时成本仅会较小幅度下降(相对于成本随销售收入而上升的幅度)。因此,当期利润受到挤压,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并且随着成本黏性水平的提高,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对企业的绩效水平越不利。
3.1.3成本黏性对经营风险的影响
成本黏性可以放大企业的经营风险。狭义的经营风险是指企业未使用债务时其经营的内在风险。在企业的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的比重较大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较多,若产品产量发生变动,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会随之变动,最后导致税前利润更大幅度的变动,因此该类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加之成本存在黏性,当企业的销售收入下降时,对应的成本不会同比例的下降,因此成本黏性会增加成本和收入不对称变化的程度,加剧企业盈余的波动性,放大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
3.2企业的应对措施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过高的成本黏性会对企业的绩效以及经营风险等方面产生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前面对成本黏性成因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自身的成本黏性。
3.2.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必然会对成本费用产生影响。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缓解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股东可以对经理人实施有效的监督,抑制经理人的自利行为,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黏性。此外,良好的内部控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促使管理者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成本管理行为,加快资源调整的速度,降低企业的成本黏性。具体来讲,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质量。首先,企业的各级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内部控制程序;其次,内部控制制度要涵盖企业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公司层面还要覆盖具体业务层面,形成立体化的控制制度;再次,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也要对重要领域和高风险项目做到重点关注;最后,要定期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3.2.2提高研发效率
研发投入通常被用来衡量企业的竞争实力,因为大比重的研发投入通常可以使企业获得技术上的优势,赢得客户的青睐,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但是,较低的研发效率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冗余,而且在前期已有大量投入的情况下,企业为了避免前期投入付诸东流往往不会轻易削减后续的支出,从增加了成本黏性。因此,企业应该做好合理的研发规划,压缩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抑制成本黏性。企业在研发项目立项时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研发计划,同时指定相关负责人员监督计划的执行。人才是研发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强有力的研发团队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因此企业要注重对研发人员的相应培训,打造一支高效的研发团队。
3.2.3优化董事会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水平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并对企业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较高的董事会治理水平可以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可见董事会监督是缓解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问题的缓解意味着经理人的自利行为受到抑制,这也有利于企业成本黏性的减小。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董事会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水平来降低自身成本的黏性。关于董事会治理结构的优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促使董事长和CEO的两职分离,避免出现监督者自我监督的局面。第二,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独立董事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是拥有丰富经验的实战人士,有了他们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董事会的监督作用。第三,注意控制董事会的规模,当董事会规模过大时可能会发生搭便车的现象,反而不利于其行使自身的监督职能。
4结语
成本黏性现象的发现对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企业绩效、经营风险以及管理者的决策都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成本黏性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从内部控制、研发效率以及董事会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企业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成本黏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乃平.成本粘性对管理会计成本性态假设的挑战[J].财会月刊,2008(7):5-6.
[2]谢获宝,惠丽丽.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成本粘性———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4,26(12):142-159.
[3]苑亚宁.董事会治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成本粘性[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4]韩岚岚,马元驹.内部控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J].会计论坛,2015(2):68-83.
作者:张振邦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