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9 10:14: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校舞蹈形体课多元化教学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形体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精神气质和性格的外在体现,对于一个人的形象展示有着一定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形体美,这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气质的关键。许多学生需要走向讲台,这种形体美培养不仅是职业需求,也是提升学生自信的关键,有着关键意义。
一、革新教学理念
在当前的高校形体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多元教学的重要性意义,引导学生形成塑造完美人格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的理念。形体教学一方面属于体育教育,一方面属于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单纯的舞蹈教育,还需要利用肢体和形体的配合,调整和改善不良附体姿态,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美的意识,提升审美水平,让学生形成审美习惯。这种训练,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锻炼,还是对学生鉴赏力、创造力、感受力、仪表以及心灵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学生具备将来社会生活必备的素质。
二、重视即兴教学
教师需要遵循顺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即兴舞蹈教学,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即兴能力。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舞蹈的时候,对于相关的动作往往缺乏积累,基本功并不扎实,所以难以进行自由表达。同时,他们会出现无所适从、不敢表现以及没有动作的行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静止造型到局部变化进行指导,让学生循序渐进进行训练,这样可以跟着教师的示范逐渐提升表达自己的能力,根据相关的音乐旋律,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表现舞蹈内容[1]。在实际的即兴教学中,教师需要解决学生羞于利用舞蹈表现自己以及不自信的问题。不仅需要进行动作示范,还需针对相关肢体语言进行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学会使用舞蹈语言来即兴表达自己。即兴舞蹈虽然听起来难度比较大,但是这种表达是基于大量积累以及扎实基本功之上的。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学生需要在脑中进行主题分析,而后结合自己的经验,利用贴近主题的动作进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会用到一些常用的动作和表现方式。例如,仰望远方来表示向往。利用低头来表现凝视和沉思。利用握拳来表现愤怒,利用五指张开来表现张力等等,利用这样的动作意向训练,可以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即兴能力。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的基础,就会难以在即兴条件进行表达,无法达到动作挥洒自如的状态。教师可以实施分层递进训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克服难点,降低自己的心理负担,这样可以体会到即兴舞蹈的自如性和多边形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这样的音乐旋律中,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舞蹈,教师可以强调线路、延伸、体态、表情以及延伸等等形体关键要素,这样可以解决学生动作单调没有神韵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美妙舞姿和这些基本动作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舞蹈的训高校舞蹈形体课多元化教学的探究练要素,享受舞蹈艺术的魅力[2]。
三、重视力量训练
虽然形体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形体美感,但是力量训练是基础,中重要的支撑。在当前的舞蹈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耐久力、控制力,爆发力以及弹跳能力,学生的肌肉训练包括对于自身躯干核心力量的训练,需要锻炼下肢力量以及骨盆带的力量。在进行舞蹈动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全身的肌肉力量,这样可以对抗阻力。外部阻力属于实施力量训练的主要因素,利用人体对外部刺激的应对来达到训练目的。舞蹈的动作造型和相关技术都是需要一定的力量来支持的。在站立时对腿部支撑能力有要求,在踢腿的时候的对于爆发力有要求,在空翻的时候对于翻腾力量有着一定要求。如果学生的肌肉力量比较差,就会难以完成相关的训练,产生跳不高、踢不起的问题,学生因为背肌、腰腹等核心力量不足,就会出现身体松散,难以注意力的不足,产生身体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所以,在形体教学中必须关注力量训练,引入力量训练法[3]。
四、引入有效评价方法
在当前的形体课程中,教师需要善于评价学生并且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教师需要认识到科学考试的意义,并且发挥教学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淡化分数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应试思想。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结合考试和考察,结合对于技能和理论的考察,让学生自主评价,同时结合教师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等等,这样可以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发挥良好的效果[4]。
五、结语
综上,在当前的高校舞蹈形体课中,教师需要引入多元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形体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学生获得有效知识,提升自身的技巧,实现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20.
[2]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鸥.舞蹈训练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温柔,张梦珍.舞者身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王蓉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