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10:07: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探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中小企业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七千多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GDP贡献率达到60%,解决我国80%的就业,市场竞争机制的直接参与者,与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市场活跃度、经济增长速度及财政收入等多个方面有直接联系,其相对简单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自身决策和管理,也为与其配套的大型企业发展提供了协作的便利,提高了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趋势下,劳动力和资源不能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点,也势必会加剧市场竞争,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在此趋势下解决由来已久的融资问题,探寻新的融资路径就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特征
(一)融资总规模逐步增长,融资结构单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产品种类愈来愈丰富,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小企业融资规模也不断加大,融资总量不断上涨,2015年社会融资15.41万亿元,融资渠道也有所增加,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都有大幅提升,但针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依然不多,许多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发展期,本身规模小,融资战略目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大部分融资渠道要求较高,缺乏与之匹配的风险规避工具,比较注重企业的后期成果,对于刚开始发展的小企业来说很难申请到有效的直接融资,无法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使得许多企业错过了前期发展的金融支撑,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导致其主要融资结构仍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例较小。
(二)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
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全球经济正在回暖,但受其影响,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坏账率不断上升,对银行贷款能力造成很大的冲击,国内外许多金融机构提高了贷款条件和审查力度,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缺少抵押资产而申请不到贷款,限制了其实现融资的目的。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为了保证得到融资,信息披露不完善甚至造假财务信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无法获取真实信心对其风险作出准确的评估,投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润的考虑更倾向于把资金带给信誉较好、偿付能力强的上市公司,而中小企业自身担保能力差、经营风险高且不良贷款率高,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信任,也很难满足投资机构的预期收益,很难从金融机构得到融资,因此,为了能够弥补这些风险,中小企业的融资利率就会比一般融资高,从而使其融资成本上升,加剧了其融资的难度。
(三)融资供给失衡,融资风险高
中小企业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其所拥有的金融支持和其对经济的贡献并不匹配。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出现二元特点,即正规金融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正规金融市场主要审查严格、门槛高,倾向于信誉较好的大企业,导致金融资源分配出现失衡,对于中小企业的审核周期较长,造成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都比较困难,导致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金融排斥现象的出现,即便个别中小企业能够满足条件进入直接融资市场,也可能因为等待的时间过长而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许多内源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就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近年来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我国发展迅速,这些机构门槛相对较低,信息收集渠道比正规金融机构渠道多,可以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风险评估准确度,另外其利率也相对较高,所获收益能够满足其所承担的风险,但是与非正规融资方式相关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存在许多非法融资机构,行业运行混乱无序,容易造成非法集资、高利贷等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现象出现,增加了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此外,非正规融资机构通过向银行等正规机构贷款再向中小企业投资,从而谋取利益,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其发展负担。
三、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积累不足,管理结构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个体经营或家族企业,公司规模达不到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融资要求,因此大多企业放弃从外部筹措资金,通过自身的产业积累来解决企业内部的融资问题,但由于许多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局限,缺乏系统的知识和经验,不重视企业决策和发展战略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人员聘用上不能从客观的角度衡量企业在经营、财务管理上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而是任用缺乏专业理论的“关系户”,在资金筹措和财务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理论和风险意识,财务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企业在决策和管理上更加注重短期利益,急于追求发展速度,盲目乐观,不能有效评估企业的发展风险,从而忽视长期发展需要和经营的稳健性,造成企业长期发展资金链断裂,不能满足其内源融资的需要。其次,在融资问题上,中小企业对其认识存在问题,部分企业在得到融资后不注重企业信誉,存在逃避履行债务的思想,从而造成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对全部中小企业信誉的评估,加剧其融资的困难程度。最后,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够规范,使中小企业在报表等信息披露问题上有漏洞可寻,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成本,且融资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减少这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另一方面,根据其过去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平均信息来规范融资条件,对信誉较好、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来说非常不利,也使市场上素质低的贷款者越来越多,难以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融资渠道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
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但这些融资渠道的要求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融资特点不能匹配。第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各种理财方式层出不穷,银行存款金额下降,因此更加惜贷,商业银行出于趋利避害的经济利润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较高,且在相同的贷款程序下,中小企业成功获取贷款规模比大型企业低,而银行的贷款管理成本却远远高于大型企业,从而使银行更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在此信贷环境下,中小企业贷款自然更加困难,融资成本也比大型企业高。另一方面,当前银行贷款利率比市场利率低,信贷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银行在不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就会采取一些费利率贷款条件,如能够保值增值的重资产抵押物、规范的财务信息,企业长期经营的信誉记录,来控制申请信贷者的数量,这对本来就规模小、成活率低、发展时间短的中小企业来说很难提供这些证明材料,与其发展现状相悖。第二,股票融资对中小企业来说缺乏专门的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门槛高,一次性融资成本高,很少有中小企业能够承担上市成本满足其上市要求。虽然有全国股转系统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这两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但其建立时间短,在机制和制度规范等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整体不够成熟,缺乏认可度,进入市场的企业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其需求的融资。第三,在发行债券的融资渠道上,我国已经有了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集合债券,但在债券市场上,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水平要求严格,主要还是适合规模大的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经济利益低、风险高、偿债能力低、成活率低、这些因素都让其在债券市场上很难吸引到投资者,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其发展的经济特征与债券市场的高要求相冲突。
(三)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首先,宽松货币政策让银行利率不断降低,从而使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高于实体经济投资的收益率,打消了金融机构给实体经济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加剧了资金向金融市场的流动,作为经济结构底层的中小企业在整体融资下滑的情况下更难获得融资。其次,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导致无风险利率的替代指标利率较高,从而造成整个金融市场融资成本上升,这种大环境下负债能力差的中小企业融资必然会更加困难。第三,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已经不再是禀赋要素,金融体系改革主要注重金融体系资金与劳动力、土地等禀赋要素相适应的功能已经成为过去,效率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金融体系也开始强调资金配置效率,但与中小企业发展效率匹配的融资机构并没有发展起来。最后,作为贷方的金融机构处于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缺乏良性竞争机制,中小企业没有选择贷方的权利,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
(四)相关政策支持有限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规范和优惠政策也陆续出台,如《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对于中小企业在注册费用的优惠和创业补贴,这些政策虽然减小了中下企业的经营压力,却没有真正解决其在融资方面所遇到渠道少、客观歧视等阻碍。在金融监管方面,相关法律和规范解释不明确,使得许多监管和规章制度浮于表面,出现交叉管理,造成监管效率低下。缺乏信贷担保的正规机构和法律规定,尤其是在民间融资方,缺乏有关利息、赔偿等方面的详细的法律规定,容易出现法律纠纷,造成融资环境混乱,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期间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承担较大的风险和较高的融资成本,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中小企业融资新路径拓展
(一)加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提高企业信誉
(1)制度建设是第一位。要想保证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打破其混乱的财务及经营管理制度,转变经营理念,审视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重视企业财务制度、管理决策制度的建设。聘用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使企业的财务制度系统化、合理化,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领导决策把握企业发展战略与财务战略的一致性,注重长期利润,进而提升企业在成本预算、风险监控、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提高企业资产价值,增加企业收益留存,推进企业进行内部融资的途径,提高企业内部融资能力。(2)建立良好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融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向大中型企业学习,严格遵守监管和制约规定,保证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减小信息不对称问题给企业融资带来的阻力,提升银行、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建立良好的借贷关系,主动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管,提高企业的形象和信用等级,增强其市场活力并保证其高速稳定增长,推动中小企业向正规化发展。
(二)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增加法律监管力度
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要保证经济的稳速增长,应该认识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在政策上给中小企业支持。首先,科学分析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未来走向,建立中小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对于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较大提升空间、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应通过专项基金给予支持,并引导更多的风险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其次,在能够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政府的公开招标和采购,尽量多考虑中小企业,给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减小其与大中型企业的差距,打破其在经济市场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有助于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完善有关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对社会中介服务做出明确的规定,加强对其的监管,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发生,同时优化风险分担机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融资担保机构适当降低担保门槛,解决更多企业信用不足、抵押物不足等问题,缓解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另一方面,明确民间金融关于融资利率、资产抵押、赔偿方式等环节的法律规定,加强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避免非法集资、高利贷等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现象的出现,在政策上给其优惠支持,既减小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又推动了民间融资正规化发展,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良好环境。
(三)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建设多元化融资方式
(1)积极发挥互联网金融市场功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丰富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种类,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互联网金融的统计调查功能,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数据平台,将中小企业相关的数据录入平台系统,且利用大数据对这些中小企业进行信息追踪,了解其即时发展状况,并将其作为企业融资过程中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途径,如电子商务平台融资、网络贷款融资、众筹模式融资、P2P平台融资等。通过数据平台,对中小企业的需求可以进行精细化分类,方便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找到满意的融资方式,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新途径。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数据平台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规模、财务状况等信息,减小了风险评估的成本,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融资门槛和成本的降低,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使得借贷双方达到双赢,也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便利度。(2)深化债券和股票市场改革。在债券改革方面,打破债券市场主要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现状,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加快推出适合更多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可承担融资成本的债券融资产品,提高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审核效率。在股票发行方面,进一步完善多层资本市场,适当降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准入条件,让更多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同时加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全国股转系统与新三板、中小板之间的联系,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调整金融市场的供给结构,增加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3)大力发展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机构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建立中小型融资机构,这种融资机构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获取利润,而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建立的融资机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国家对这些融资机构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提高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存储。另一个是发展地方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与国有大行相比,地方银行的资金不能满足大中型企业的贷款需求,中小企业需要资金额度不高,但却难以申请到大型银行的贷款,地方银行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既能提高地方银行的业务能力,也能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率,达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吕劲松:《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思考》,《金融研究》2015年第11期。
[2]刘晓光、苟琴:《银行业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年第6期。
[3]龙玉、丛菲菲:《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创新———2015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与创新高峰论坛综述》,《经济研究》2015年第50期。
[4]鄢丽敏:《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路径设计———以江苏省为例》,《财会通讯》2017年第26期。
[5]何师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改革》2015年第7期。
[6]胡美林:《新常态下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
[7]杨倩、杜文强:《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第14期。
[8]李若兰:《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对策研究》,《时代经贸》2015年第26期。
[9]谢明辰:《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作者:常继莹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