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探讨

时间:2022-12-07 10:09: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小城镇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探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城镇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探讨

中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期,40多年来完成超过50%的城市化率,但高度“压缩型”的城市化进程[1],也积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使得城镇空间无序扩张,城镇人口激增,导致城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镇文脉肌理断裂,城镇风貌不佳。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由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城镇化也势必转型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方针,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魅力城镇[2]。处于城乡过渡地带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它既具有城市的部分特征,又与周围农村保持着紧密联系;既充满现代文明的活力,又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既是启动内需的主要战场,又在社会管理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显现出滞后性。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小城镇建设要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利用其自然环境优势,挖掘特色文化,形成良性发展链条,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公园的定位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城镇公园的景观建设是提升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城镇公园能够塑造城镇独特的人文风貌,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镇的综合发展能力。然而,针对小城镇公园的规划设计体系尚不完整,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加之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造成当前小城镇公园建设质量参差不齐。设计师常常忽视当地民俗风貌和地理条件,削足适履,只顾量产模式化的公园绿地,破坏了城镇传统空间肌理和文化底蕴,丧失了小城镇应有的个性形态和风貌,与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背道而驰。在小城镇这个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风相结合的人居聚落里,对于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应当在整体上融合当地原有的民俗风貌和地理特征,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艺术气息的地标性开放空间。作为一个供乡镇居民日常休憩的大众场所,其设计风格应追求质朴性与亲和性,多采用乡土材料,从城镇肌理、历史遗存及乡村文化等多方面来突显空间特色。同时,公园作为城镇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应当利用山水自然资源和先进的生态技术理念,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真正实现美丽城镇,生态城镇。

二、小城镇公园生态设计的内涵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景观设计师们普遍开始认识到自然界中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执业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3]。生态不是口号,也不是停留在论文和项目文书上的空谈,更不是营销炒作的卖点,它应该成为小城镇公园景观设计的核心。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师将生态的设计理念贯穿设计始终,使低碳、节能、绿色环保成为设计的首要目标。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生物互相依存的方式。从整体出发,小心谨慎地对待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反对孤立、片面、盲目的整治行为;在设计中应尊重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进程,引入可持续的材料和工艺技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自我修复与维持;提升场地综合效益,避免一味强调视觉冲击力的人工景观盛行,减低养护管理成本;尊重其他生物的需求,保护生物栖息地。这些思想不仅要在图纸上体现,也必须要贯穿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公园的生态设计策略

(一)保留场地记忆

景观是人类文化在地表上的一种印记,它受历史文脉与集体记忆的影响,显示出一个地区的人文关系特征[4]。每一座城镇一路由乡村演化而来,旧时的鱼塘、农田、果林、民居,田野村落间的日常生活,都是城镇独特的印记,也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等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峻,因此,城镇公园在设计时除了功能与形式的考量外,还应通过景观重组和土地复兴的手法合理保留原有场地的印记,使公园景观具有生态性和时空的连续性,既节约土壤资源,又透过场地唤起游人的情感联想,从而增强场所的归属感。例如,在植物造景中保护原有古树名木;减少客土利用,做到土方就地平衡;对于已被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污染的土壤,要通过控污、减污、降毒、生态修复等措施使其恢复活力;保留并利用现状肌理,如鱼塘、灌渠及农田等;通过提炼、抽象等手法再现儿时的游戏场景或生活场景等。

(二)利用自然做功

麦克哈格(IanL.McHarg,1920-2001)认为最好的设计手段是“花最少的力气去适应”自然而不是抗衡。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闭合动态循环系统,利用自然做功,推崇的正是将这种自然过程引入人工环境,是一种让景观设计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中的美学。在小城镇公园的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尽可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光能、风能、水能解决照明、灌溉问题,以林地取代人工草坪,以乡土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以滩地和湿生植被共同作用来减缓洪涝灾害,以促进水体自然流动和过滤沉淀实现水体自净,从而大大减少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如新兴的雨水花园,就是通过对地表径流的收集、辅以一定的工程措施和栽植植物,对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动态的水体净化过程和丰富多彩的湿生植物既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同时回收的雨水还可用于绿地的灌溉、卫生用水和周边建筑的清洁等。此外,还应利用原有场地的废弃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景观功能,减少加工、运输的消耗,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通过深入研究自然过程,开启自然的自我设计和自然组织,发挥自然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公园环境的健康发展[5]。

(三)强调空间关联

城镇公园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空间,它应融于在城镇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场地本身,还应将其与更广阔的城镇建设区域关联起来,注重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借由公园建设,整合区域环境资源,例如通过区域水系的优化贯通、绿色廊道的建立,开放空间的营建,将公园与周边道路景观形成的“绿脉”,其他生态斑块形成的“绿心”串联起来,共同构建起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景观,提供健康绿色生活以及衍生经济及旅游的新机遇。同时,还应注重与通山景观视廊,水景走廊以及城镇绿道的衔接,带动区域生态面貌的提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打造复合功能

城镇公园多居于城镇中心,辐射整个城镇乃至周边乡村,因此其功能应集生态防护、科普教育、门户展示、文化体验、居民休闲于一体。小城镇多依山傍水,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规划时首先应保护原有自然风貌,治理污染,提升生物多样性,让公园成为城镇生态涵养基质,提高周边居民生活适宜度,达到环境保护与城镇发展共赢的局面。同时,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各种艺术性的景观设施,不仅能增强公园的观赏性,打造地方门户,还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此外,还应设计尺度适宜的慢行空间、文化设施和休憩活动设施,为居民提供多样的公共交往空间。

四、星甸中央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一)项目概况

星甸新市镇位于南京西郊,地处南京江北新区规划的外环山水生态带。近年来,星甸镇区在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定位为以制造业为主体、兼顾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综合型新市镇。星甸中央公园地处城镇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900亩,交通便利,周边多为老旧民居,场地以鱼塘、农田和苗圃地为主(如图1)。目前场地处于半荒废状态,园内水体较多,但主要为孤立水塘,靠自然降水补给,水质普遍较差;植被方面,以雪松、柳树、红叶石楠、广玉兰形成的苗圃林为主,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生态多样性与观赏性均不理想;基础设施方面,园内道路以土路为主,整体比较杂乱,难以形成合理的交通流线。规划以“涵融凝彩,乐活星甸”为全园规划设计理念,围绕星甸的悠久文化和自然风光,结合水、林、田之农耕特色,塑造一处功能集聚、环境宜人的城镇公园(如图2)。

(二)设计内容

规划设计的目标在于重建场地生态系统,结合生态绿岛、湿地、密林、花田,亲水栈桥形成生态空间网络,营造自然绿意、安静惬意的城镇生态公园。同时消除周边环境对公园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在各种用地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打造以邻里交流、城镇生活为主题的多元化社区游憩空间。

1.水系设计

园内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但缺乏积极的滨水景观空间,且受周边雨污排放的影响,水域水质总体较差,加之现状水体多为规则的独立水塘,水体自净能力低,靠近城市建设用地周边水域富营养化严重。水系设计主要包括生态整治和景观改造两方面(如图3)。(1)清污截污,对周边废水、废物排放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2)疏通水系,将流经镇区的万寿河与园内水渠、水塘作为整体考虑。通过开挖水系,沟通原有独立水塘,实现园内及区域内的水系贯通,促进地表水流动,通过水体的自然循环提高水体活力,缓解水体富营养化;(3)利用地形和提水泵设置跌水,起到曝气作用,增加水体含氧量,抑制藻类过度繁殖,提升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色;(4)将原有土埂驳岸改造为缓坡驳岸或卵石浅滩驳岸,护岸材料尽可能选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如杉木桩、柳编石笼、天然石材等。同时,于岸际营造富有层次变化的植物群落,并堆筑水中生态岛,丰富水陆交接面和水体景观的空间层次。

2.竖向设计

场地现状地势平坦,设计利用开挖水系的土方,塑造起伏变化的微丘地形,通过地形的竖向围合,与植物种植对游人视线的阻挡与引导,结合水系的蜿蜒缓急,形成不同的空间体验,增加游人的游览情趣。同时,起伏的地形还可以有效隔绝城市道路的干扰,协调城市建设与公园环境的矛盾,使得公园在保证其自身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此外,局部微地形的塑造可创造出多样的栖息生境,起到吸引并支持多种动、植物生存和生长的作用。

3.植被设计

在公园现有林木结构基础上,提高植被覆盖率,将单一苗圃林改造为乔木-灌木-地被-湿生-水生植物相融合的复合群落。以香樟、广玉兰、乐昌含笑、杜英等常绿树作为公园的骨干树种,混交大片色叶林,并根据植物的生态特征和观赏特性,打造特色植物景区(如图4)。生态林带:沿公园边界向内20-40m设置公园与周边城市道路、居民区的绿化隔离带,以阻隔外界噪音、汽车尾气和烟尘污染,并净化地表径流。植被选择树形高大,树冠浓密、耐污染的乡土植物,例如香樟、雪松、桂花、枫杨、国槐等,近水处以水杉、墨西哥落羽杉、垂柳为主,起到烘托中心水体的作用,并为游人提供惬意的绿色空间。花田区:利用场地西北部原有的农田肌理,保留现有观赏性较高的农作物,如油菜花田,并增加多年生观赏花卉形成花田景观,将场地记忆有机地融入公园景观之中。花溪:将现状沟渠通过岸线调整改造为蜿蜒的溪流,沿岸栽植二月兰、美女樱、松果菊等草花植物,搭配千屈菜、大花美人蕉、再力花等湿生水生植物形成花溪。鸢尾岛:于公园北部水域堆岛,岛上结合矮墙形成适合旱生鸢尾、湿生鸢尾及水生鸢尾生长的三个典型生境,打造鸢尾专类园,并可结合植物名牌开展科普认知活动。香花谷:在公园东南部,由微地形围合的半封闭空间中,配植不同类型的香花植物,如丁香、含笑、腊梅、桂花、栀子、结香等,不同时节沁人心脾的香味可为游人提供独特的嗅觉感受。活力运动区:活力运动区主要为游人提供休闲健身场所,树种选择考虑夏季遮荫和冬季纳阳的双重需求,多选用乌桕、银杏、黄连木、黄栌等落叶乔木,配以桂花、海桐修剪而成的绿篱分隔各活动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沙洲:沙洲位于公园南部入水处,利用场地挖方塑造特色月牙地形,沙洲之上种植水杉和枫杨等乔木,并配以芦苇、菖蒲、千屈菜、灯芯草等水生植物,在增加水陆交接面的同时,丰富水体景观层次。需求,提升公园自然风光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如图5)。草花观赏游线:该游线由西入口进入,途经景观花廊、田水花园及花溪景区,串联北部入口。沿线种植各色草花地被,并结合水岸的湿生、水生植物,形成一条供游人慢跑、漫步赏花的多彩线路。湿地风光游线:由东入口进入,主要经过游客服务中心、香花谷、沙洲、桃花岛、观景塔等景区,最终到达伸入水中的观鸟亭。该游线将园内湿地风光尽数串联,让游人体验到典型的湖泊型湿地风貌,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科普教育游线:主要位于田水花园景区内,通过游线上的景观长廊、文化景观盒、文化墙等作为生态感知和文化传播的媒介,向游人展示湿地的动植物多样性和生态效益,以及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普及科学及人文知识。娱乐健身游线:该游线位于公园东北部,沿线依次串联水岸剧场、运动健身区、儿童游乐场,设置健身器材、篮球场、羽毛球场、沙坑以及儿童游乐设施,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提供开阔的健身活动场所。

4.设施设计

承载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是星甸中央公园的设计目标及价值归属。公园设计在保证其自身生态系统、环境资源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引入各类景观设施力求满足城镇居民的多元需求。公园中设置高17米的木质景观塔,作为设计方案的点睛之笔,不仅形成城镇地标,更为游人提供了一处远眺山景的宜人场所。此外,沿水设置亲水平台、观鸟亭,架设栈道、拱桥,形成移步异景的优质园景;倡导全民健身,构建绿色慢行系统、体育活动场地;依据苏南传统民居风貌,遵循“不大拆,不大建,可实施”的设计原则,对周边建筑的外立面进行改造与提升,设置集休憩与经营于一体的服务性建筑,如茶室、游客接待中心等,并打造商业风情区,为公园的整体景观营造提供环境支持。结语由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新兴城镇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如何营造尺度宜人、景色秀美、充满活力的城镇公园也亟待更加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建设。本文以南京星甸中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通过优化依山傍水形象,完善区域生态系统,强化镇区活力中心,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宜人景观环境,构建星甸城镇地标等多个方面塑造精致宜游、独具魅力的小城镇公园,为江南地区新型城镇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依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星甸中央公园不仅形成了“星甸绿心、城市海绵”的生态格局,同时星甸新市镇的轮廓、环境面貌也取得了全面突破。

参考文献

[1]杨震,费保海,郑松伟,杨瑞花.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开县案例[J].城市规划,2016(3):51-57.

[2]王占益.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1):171-175.

[3]熊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

[4]王新宇.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景观设计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4(6):68-73.

[5]彭赛媛,胡希军.让自然做功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无锡太湖生态博览园概念规划为例[J].绿色科技,2017(1):56-60.

[6]祝遵凌,火艳,李燕楠.八种木本植物分布区预测及适生性分析与景观应用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06):1-6+147.

[7]火艳,李攀.祝遵凌.当代体验式花文化研究—以木芙蓉为例,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03):53-57.

[8]杨云峰,熊瑶.意在笔先、情境交融——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J].中国园林,2014,30(04):82-85.

[9]钟香炜,陈瀚.广府文化在广州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设计,2016,29(23):142-143.

[10]高贺,杨淘.我国面向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研究[J].设计,2017,30(5):101-103.

作者:熊瑶 张建萍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上一篇: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索 下一篇: 医疗保险中网银支付研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