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思考

时间:2022-12-14 09:52: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思考

一、国企改革历程

针对“国有企业”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有比较权威的解释:国有企业,即国有出资企业,是指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在此基础之上,不同学者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例如,陈鸿认为,国有企业是指资本全部或主要为国家投入并由国有企业所有,依法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目前,国有企业仍然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国企的强大可以在各个方面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例如维持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生活,增强国家竞争力等等。从而,为我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国企改革自1978年以来,至今已经经历了40年。总体上,包括了五个阶段:

1.扩权让利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体系。1978年,国有经济占据全部工业总产值77.6%的比例,而剩余部分全由集体经济创造,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国有企业。然而,由于种种弊病,国有企业人员积极性整体不高、经济效益状况并不理想,国企的改革刻不容缓。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包括《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释放了工业和交通业的部分自主管理权利,国家层面扩权让利阶段的改革正式启动。1980年6月,有超过6000家企业被列入国企改革的试点,企业的主动性、人员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增强。

2.利税改革阶段

扩权让利阶段,试点企业基本上都超额提前完成任务,改革效果明显。但是,国家与企业在利益分配方式中存在矛盾,且分配缺乏规范性,这使得国企改革的效力后劲不足。1983年3月,财政部召开了全国性会议讨论利改税相关问题,重点调整收益分配关系。会议后,国务院认可并颁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利改税”制度被推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和税收一并收取,这也就是利税改革第一阶段。次年10月,开始施行第二步利改税,“税利并存”变为“以税代利”。尽管,55%的税率有些偏高,但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各个企业之间的税负。

3.承包责任制阶段

由于体制不配套,利改税推行后国企的利润大幅下滑,此次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企业既获得权力和利益,又能很好地完成生产任务。于是,1987年5月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中,国家推出“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承包制首次被国家公开肯定。1988年2月,国务院也颁布了暂行条例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此后,集体承包和全员承包越来越普遍,国企员工也逐渐接受这种形式。

4.现代企业制阶段

1990年,国企第一轮承包到期,改革效益依旧递减,“承包责任制”也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国企仍需要改革。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颁布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国企改革的方向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然而,究竟怎样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国家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次年,全国确定100家企业进行公司制试点,一批有实力的大型国企随即涌现出来。2003年4国有企业的改革上升到体制层面,国资委成立。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所有制的核心问题是“产权”。2005年10月,“董事会”制度引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正逐渐变为公司制企业。

5.资本结构改革阶段

总体而言,在过去的现代企业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社会大众一直都在强调“国企做强、做优、做大”。然而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出“混改”路线图,为国企的发展注入社会资本。2015年11月,在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即通过去产能、重新整合资源配置来进行国企改革。2017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围绕以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这些都说明,国企改革的思路已经由“企业”转变为“资本”。近期,国资委及多家央企公开表示,2018年国企改革工作重心在于国资投资试点、混改、重组及防范风险。

二、国企改革取得的成绩

经过了4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改革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逐渐摸清了改革前进的方向尽管过去的扩权让利、利改税、经营承包制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但最困难的阶段已经结束。目前,大部分国企已经形成产权多元、治理结构清晰的企业组织形式。此外,国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并且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优化内部组织和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2.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国有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公有制结构单一,消灭一切私有制。而改革后,公有制仍然占主体地位,但其比重适当缩小。这样,国家既可以控制住经济命脉产业,又可以通过多元制共存的方式为国企的生存、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得到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方式。现在,很多改革后的国企员工除了获得劳动报酬,还有如内部持股回报等的资本收入。3.政企关系得到调整,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得到提升,国家经济效益得到增长过去,国企本身并没有话语权,全由政府“说了算”。然而通过改革,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干预减少,给予企业发展过程中更大的自主性。再加上,国企内部主动或被动增强改革、改组和改制力度,强化内部管理,以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经济新局面。这样,使得我国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国民经济效益也得到稳步增长。4.企业实力增强、经营业绩显著提高2016年,《财富》杂志评选出了世界500强企业,有110家中国企业进入,这其中国企数量超过90%。2017年,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中央企业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央企实现营业收入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利润1.4万亿元,达到15.2%的增长率。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能源行业内的企业效益显著提升。例如,宝武钢集团重组后第一个完整年度,营业收入和利润都比上年翻了一番;中铝集团2017年取得了10年来最好的经营业绩;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最大的火力发电公司、最大的再生能源发电公司以及最大的煤制油煤化工集团。

三、对国企改革的思考

回顾我国国企改革40年来,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当前,国企改革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借鉴我国40年的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建设:

1.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实践证明,国企改革成功的政治保障和独特优势是我们党的领导。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现阶段,应该大力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对国企改革的控制力,把握改革的大方向。

2.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市场动向

国企改革应紧紧围绕市场化为主题,发挥资源在市场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谁对市场的研究最透彻,谁就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和主动。通过提升市场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等有力措施,使得国有企业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竞争力。

3.国有企业改革应探索多种推进方式

当前国企改革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明确了国企退出的相关机制,相适应的是替代为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此为方向充分借鉴我国创造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共同推动国企改革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孙志明.三十年国企改革的阶段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9(03):15-22.

[2]毛莉莹.资源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28):104-107.

[3]靳颖珠.央企重组、混改将是2018年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3-9(2)版(15)

[4]王晶.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28):104-107.

[5]王靖宇.2018年国企改革:紧抓时间窗口的主动式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2018-1-5(2)版(15)

[6]周云莺.深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7(17):109-110.

作者:朱顺熠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上一篇: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下一篇: 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财务分析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