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时间:2022-12-18 09:48: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级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岗位与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来讲是有限的,现在毕业生又被冠以“娇生惯养、眼高手低”的一代,大部分不愿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如何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建设良好的人才需求环境、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热点话题。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现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教育的综合水平,是全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波动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对社会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基于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划分、教育供给与需求、职业搜寻理论及筛选理论等几个方面分析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对推动江苏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江苏省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江苏省高校数量达到167所,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于首位,211院校有11所,居全国第二,江苏省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江苏的社会热点问题。江苏省作为GDP全国排名第二的省份,经济势头发展迅猛,但高考人数从2010年的52.7万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33.15万,2018年全国各高校在江苏累计录取各类新生30.18万人,本科招生20.31万人,本科录取率61.3%。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达56.2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人社厅,对江苏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调查显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对本地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近3/4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留苏就业。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来看,江苏省大学生并不过剩,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显然符合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那么,既然大学生并不过剩,为什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频繁跳槽的情况呢?本文将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

二、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从教育的供给与需求来看

教育需求是指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供给主要是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给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活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供求不断趋于均衡的过程,也是教育资源不断趋向最佳配置的过程。1.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目前,江苏省有“211”院校11所,全国排名第二,所以江苏考生包括到江苏就读的考生,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率相对而言还是非常高的,但目前现状,高等教育呈现出渐进性和有限性。例如:众多的学生进入高校,注重学历,但一些专业技术类的专科院校确招生不足,这使得高学历人才众多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以至于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转而从事一般技术人员的工作,同时企业也招聘不到专业的技术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对这部分高校毕业生进行再培训。这种现象是对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反映了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产生差距,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2.教育需求与供给。首先,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看,对初、中级技术人员需求量巨大,但从近十年高校发展的状况看,教育部门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其结果是造成大量的高等教育毕业生而基层操作的劳动力得不到补充,劳动力短缺。其次,自高校扩招至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成倍增加而增加。再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我国高校的设置专一性太强,专业设置过窄,有些专业设置根本没有考虑社会的需求,就业率极低或经过再培训跨专业就业,最终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学无所用,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双元结构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等特征;二级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粗暴、没有升迁机会等特点。一般情况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劳动力的流动性不大,一级市场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二级市场的工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则没有较大的关系。作为江苏来讲,我们可以将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外企、高新技术企业、国企等就业市场看作一级市场,而把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等就业市场看作二级市场。首先,由于江苏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这就形成了苏南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划分。目前江苏一些大中城市,其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苏北一些小城镇或乡村相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当然会尽可能地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区就业。但是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发达地区对员工的需求量却并没有大量增加。同时,一些比较热门的行业对员工的需求已趋于饱和,在苏南经济发达城市,毕业生的供给大于需求,就业变的困难。另外,江苏省高校众多,虽然江苏省近五年来高考人数逐渐下降,但江苏省众多高校面向全国招生,众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留在江苏工作,这也导致了江苏就业难的现状。其次,从二元角度来讲,劳动力市场也可以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传统部门生产率不高,收入较低,环境较差。相对传统部门,现代部门是能提供稳定就业和高工资收入的机关事业政府部门及现代工业企业部门。从现代部门的经济学角度来讲,他们更乐于聘用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去做原本由教育程度低的人所做的工作。从个人的经济学角度来讲,高校毕业生当然愿意进入收入较高、环境较好、更加稳定的现代部门。传统部门由于待遇、环境、发展前途、稳定性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高校毕业生一般不愿意进入传统部门,传统部门也不需要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而是需要专业技术相对较强的人员,更不想花高成本去雇佣高学历人才去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大学毕业生不降低期望值,不仅现代部门很难进入,进入传统部门也不容易,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社会由此产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受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二元劳动力市场划分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也有一定的必然性。综上所述,我们提出的供求矛盾,不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导致的结构性过剩。

(三)从职业搜寻理论看

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工作搜寻者通过搜寻活动来逐渐了解工资分布,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搜寻。当求职者接受某一工作的出价后,会失去寻找更高工作待遇的机会;假如放弃这一工作的出价,可能会付出更高的成本。所以,求职者在进行职业搜寻的时候都会为自己预先设定一定的职位定价,假如工作的出价低于预先设定的定价,就会放弃这份工作,继续搜寻;假如工作的出价高于预先设定的定价,就接受这份工作,这个预先设定的定价就是保留工资。从职业搜寻理论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保留工资高于市场岗位所提供的平均工资。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作为高等教育大省的江苏来讲,高等教育早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还建立在过去精英化高等教育的阶段;二是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学习成本较高,这也导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收入回报的期望较高,在搜寻工作过程中对保留工资的预期偏高。所以,只要保留工资的时间成本小于失业后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学毕业生就会继续搜寻,这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失衡现象便产生。

(四)从筛选假设理论看

筛选假设理论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从筛选假设理论来看,作为求职者有两方面的特点和属性:一是天生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这一类被称为“标识”;二是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这一类被称作“信号”。作为雇主来讲,主要是凭借标识和信号来评判求职者的工作能力,由于标识不能改变,因此信号成为主要的评判标准,特别是教育信号是求职者的重要标准。针对高校毕业生来讲,能提供的信号有强信号和弱信号。其中,学校品牌、所学专业、是否党员、获奖情况等属于强信号;而性格、观念、人际交往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品德等属于弱信号。一般来讲,雇主为了选择更合适的员工,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强信号。但是作为教育大省,在高考人数逐渐下降的情况下,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90%,在这种情况下,比如学历、专业等强信号弱化,导致雇主会花更大的时间和物力成本去关注弱信号;高校毕业生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物力成本去寻找工作,导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在短时间没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就业难的情况。

三、优化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江苏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户籍、人事制度问题。要想改变分割状况,除了要大力发展苏中、苏北及乡村经济,同时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提升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作为企业或单位,需要深化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吸纳就业人员,增加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优化用人机制,形成较高学历大学生代替较低学历人员的用工状况,使就业模式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大学生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推进大学生全面教育

第一,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以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第二,按照市场需求结构进行专业结构的设置和调整,提高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高校需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设置受社会欢迎和接纳的新专业,取消或减招落后专业;同时,高校还根据历年就业状况对劳动力市场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预测,提前设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第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保证足够的办学硬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其次,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再次,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四,通过各种培训和训练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高校应该通过完善的课程设置和素质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其次,通过搭建全面的信息平台来实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信息沟通,使学生获得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再次,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实施帮助,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共同培养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第一,高校毕业生应树立科学全面的就业观念,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状况。现在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的期望偏高,如要求高报酬、环境舒适、有发展前途并相互攀比,这就会导致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受挫。因此,高校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科学进行自我定位,制定合理的就业计划,找到与之匹配的工作。第二,培养大学生的全面能力。现在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是技能更加全面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在校时,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如自我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提高个人全面素质。

(五)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

重视高校毕业生信息化市场体系建设。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工作机会的同时,实现就业信息高效率地传达给高校毕业生。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向大学生提供各专业历年就业状况和政策指导,并帮助做好职业规划和各种就业技巧培训,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章亚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09

[2]何使.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常焕东.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刘彬风.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决策的经济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5]毛辉.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湘潭大学,2014

[6]格日乐.内蒙古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就业问题经济学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1

作者:胡清斌

上一篇: 金融科技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下一篇: 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关键技术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