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

时间:2022-12-24 09:49: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

网络技术的兴起重塑了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形态,也从根本上改变着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观念形态以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个体成长与交往等,由此引起的观念变革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必将对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巨大的冲击。尤其在网络技术所推动的各种新媒体形态的迭次涌现与变革更是不断地推动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其影响亦是非凡。作为“网络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网络技术与文化已经深深渗透到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以及交往模式之中,其个体成长与价值成长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极易受到网络传播的各种思潮与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要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与价值建构,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

一、网络化背景下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经提出过颇有影响力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他认为“后工业社会”与以所有权为社会分层标准的工业社会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后工业社会”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迭新和知识水平的空前扩张与弥散,这是一个以技术和信息为骨架,以知识构架的新社会,他的见解颇有预见性。但今天这个“后工业社会”更确切的说法,可以称之为“信息社会”,即由不断革新的信息技术所支撑和塑造的信息的生产、流通、传播、增殖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财富生产形式、人们的生活与消费形式,以及成为这个社会显著的文化景观与社会景观。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深刻影响和塑造着社会运转的基本图景,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与交往的基本图景,它更大的影响在于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个体的主体性,个体在知识获取和利用、信息表达和传递、文化自主性以及文化生存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个体也因网络赋能赋权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与信息表达、言论表达的自由,难以计数的信息源鱼龙混杂,造就了文化与信息空间的众神狂欢的“公共广场”,激荡着信息空间的思潮、价值观与文化,由此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与思想内容。在前所未有的主体性的提升与自由之后,在看不见的网络烟尘背后,依然是政治化、资本化与商业化的媒介占据着主导地位,制造和影响着信息流的生成、走向与扩散,并深刻影响着网络世界的每一个参与者的深层精神结构,当然也包括本文所关注的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与以往的一切社会形态一样,权力从来不会缺场,只是表现和运用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种影响、塑造甚至控制个体思想的权力可以界定为“媒介权力”,即“指支配者通过占有、操纵媒介实现对被支配者的信息控制,迫使被支配者(大多数是在不完全知情或自动赞同的情况下)在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上服从于支配者的利益要求。”空前自由的网络空间背后隐藏着各种政治的、商业的博弈,洞察了网络空间背后的权力谱系,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的重要性,而信息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及其大规模增长则进一步凸显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网络世界形成了开放的“公共意见空间”,其中涌动着承载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的网络信息与网络舆论,而这些网络信息与网络舆论势必也会对广大的网民受众的观点、态度、价值倾向性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而言,信息社会的最大影响在于它突破了过去有限度、有控制的信息与传播方式,信息内容传播的数量、质量及复杂性空前扩张,各种过去被压制和过滤的、与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社会思潮也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传播,其影响力令人瞠目,渗透性也前所未有,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产生着复杂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注意和警惕网络上泛滥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必须去批判、去澄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各种价值观以及社会思潮,这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第二课堂”。

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路径

在网络信息化这样一个不论是个体思想,还是整体社会舆论与文化生态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不可能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绝,它们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各种思潮、价值观的影响,对于正处于价值成长和价值观定型期的大学生而言,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其价值成长意义重大。若要更好地对高校大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必须从如下五个方面展开努力。

(一)加强对网络文化空间管理,净化网络舆论生态

网络舆论往往被视为社会甚至是网络空间的意识晴雨表和指示器,各种网络舆论反映的是广大网络受众对社会问题及网络事件的态度、价值倾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左右和裹挟网络受众思考与价值判断的能力。“网络舆论是网民对自己所关心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历史评价等),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如果将网络空间比作海洋,网络舆论就是网络海洋中此起彼伏、日夜不息的波浪。在网络空间中,网络舆论往往以日夜不停、排山倒海的方式一波接着一波的汹涌激荡,以其特有的传播规律制造着一个又一个舆论热点,煽动着网络兴奋点,也由此吸引着广大网民的强烈兴趣与关注。但在这一过程中,夹杂和渗透着各种价值观与特定意识形态取向的网络舆论也深刻影响着对网络热点和网络舆论保持极大关注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学者这样概括其负面特性,它可能会成为假信息、谣言的“扩音机”、消解社会凝聚力的“分离器”,点燃社会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少数利益集团的“宣言书”,由此可见,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是其所传播的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是值得思想政治工作者高度关注的议题。在当代现代社会,大众媒体被誉为“第四权力”,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作为公众了解国内外事务的主要信息来源,大众传媒对公众舆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美国一直是一个大众传媒特别发达的国家,在操纵、运用“媒介权力”方面更是格外用心,并且得心应手:“美国人毫不讳言,白宫的日常新闻操作就是引导舆论。”美国政府注重操控和运用媒体以引领社会主流舆论和塑造大众观点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媒体运用和管理方面,要强化党对媒体的领导,这其中既包括传统纸质媒体,也包括现代网络媒体,要注重运用媒体影响社会舆论、制造社会舆论的功能,运用媒体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而为坚定“四个自信”塑造舆论基础。如果主流媒体在舆论引领方面不能发挥作用,就容易导致舆论阵地的失守,容易让各种负面舆论、各种奇谈怪论以及与某些别有用心的与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舆论得到大肆传播,从而产生负面舆论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声音强势者越是大声疾呼,那些劣势者则越是沉默,呈螺旋式的扩展过程,直至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诞生。”由此可见,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中的重要性。另外,还要加强对商业媒体的监管,使商业媒体在宣传口径、新闻宣传、热点社会事件播报方面与主流媒体一致,强化对商业媒体的社会责任的监督,敦促商业媒体在商业利益取向与社会责任取向方面达成平衡,从而净化网络舆论生态,这样既能丰富人们的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也能起到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育数以千万计的又“红”又“专”的青年才俊,就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绵不绝的“文明密码”,其强大的生命力使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不坠,饱受挫折而弥坚,是中华民族保持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华文化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了文化母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贡献了优秀的价值因子。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增进其价值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立基于马克思主义,并汲取当代西方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它们同样也是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但是毕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对于中华民族所信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根基性意义,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底蕴,就难以激起中国人心底的与文化与价值的共鸣。因此,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格、文化修养、文化意趣与文化底蕴,从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涵养与文化涵化功能,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价值的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这样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价值成果与精华的与时俱进的革故与鼎新,是在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民族复兴的价值引领背景下应运而生,既凸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张力,是当下凝心聚力、固本铸魂的核心精神支柱。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文化通道,为其价值认同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是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要大力开拓的文化途径。

(三)注重大学生的道德培育与道德实践

人的独特精神结构与精神生活决定了道德是个体修身养性、实现人格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必经路径,同时,人作为一种群居性和社会性动物,也决定了在道德的个体性之上和之外,还有道德社会性的一面,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和谐稳定的重要心理和文化基础。道德的养成既为个体所必须,也为社会所必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华文化从来都是一种注重入世的,以个体伦理和社会伦理为中心的文化,这种文化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与社会伦理道德的提倡,从而使得这种文化与人情伦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具有很高的伦理亲和性和社会亲和性,为每个个体生活所必须,也为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所必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与升华了中国优秀道德资源并将其进行了价值提炼,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系统的核心道德与价值诉求。在当下中国发展语境下,我们要继承中华文化中重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的优秀文化与经验,以之为基础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德”,与一般道德具有价值诉求的共通性,都体现为对一种精神价值的推崇与向往,也体现为对某种美好伦理的内在追求与个体自律。不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诉求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终究落实到个体的价值追求与道德自律的实践中,因而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追求一定的道德,实现一定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自我完善,是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应该有的存在道德自觉,也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的道德义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样一种道德义务,大学生应该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内化,不断加强道德自律,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在个体道德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地去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总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当前在全社会推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领域,我们既需要更好地对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外部生态尤其是对其思想观念、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网络文化的研究与认识,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同时,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也要注重大学生的道德培育与道德实践,这既是完善个体道德和促进个体完善的要求,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路径;另外,对于大学生生活的校园,我们更要注重这样一个小文化环境的塑造,营造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其时时刻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烈氛围。价值认同终究要通过实践体现出来,并通过实践来强化,只有亲身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社会实践,才能加深对这种社会实践所体现的价值的理解,因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开掘社会实践的方式与途径,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认。

参考文献:

[1]吴予敏.帝制下的媒介权力[J].读书,2001(3).

[2]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和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1.

[3]王天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社会效应[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

[4]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8.

[5]李忱.美国政府是如何管理新闻的[N].中华新闻报,2004-02-02.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5.

作者:黄一玲 单位:同济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一篇: 高职计算机微课教学研究 下一篇: 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探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