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校企深度合作探讨

时间:2022-01-03 10:03: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物流管理校企深度合作探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物流管理校企深度合作探讨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对于物流领域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技能型技术人才不可或缺。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支持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但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仍存在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问题,分析其阻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1政策环境背景

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3]。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高度出发,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保障政策,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政策红利期。尽管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政府还可以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但总体而言,当前的政策环境对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是有利的,并且有不断完善的趋势,所以本文主要从参与校企合作的两大主体——高职院校和企业入手,分析阻碍校企双方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因素。

2校企深度合作的阻碍因素

当前阻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发展前景不明。

2.1目标不一致

高职院校希望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企业处于产业前线的优势,及时了解产业转型升级中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能够及时调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教师所授的和学生所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场所以及企业师傅等条件完成学生实习实训,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同时节约办学成本。随着办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将收获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大众认可,其最终目标是社会收益。物流企业期待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来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物流企业快速发展、扩张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而物流企业员工流动性强,急需可持续的后背力量,此外,当物流企业遇上应急性任务(例如“双11”带来的超大物流配送量)的时候,急需大量临时职工,这些问题希望能够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来解决。企业需要人才来应对企业发展的需求,根本目的是为了盈利,其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追求社会效益,物流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当为了经济效益需要损害社会效益时,高职院校合作积极性不高,反之,将降低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进而导致合作无法深入。

2.2合作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并投入资金、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构成一个培养人才的复杂系统,为了让系统高效产出,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统筹管理。而当前实际情况是,无论是人员设备共享调配还是具体项目的推进实施都缺乏系统性规划、正确有力的指导和有效的管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有力的协同组织领导、缺乏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有力的协同组织领导是指未建立校企双方高级管理层参与的决策机构,这将直接导致合作双方各自为战,项目实施缺少整体规划,遇到基层工作人员解决不了的矛盾时,合作就停滞不前或流于形式。缺乏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是指未形成多渠道多层级的沟通协调机制,当合作过程中,某一方遇到了问题或者获得有利于双方合作的信息时,无法及时地进行信息共享,耽误了具体工作的推进实施。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指学校对校内教师、企业对在职员工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工作是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在完成原计划工作之外承担的任务,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在薪酬或者表彰等方面体现其工作的价值,将打击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和企业人员的积极性。

2.3发展前景不明

发展前景不明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对于合作前景不清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第一,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因为“人情关系”而开展的临时性合作,对于未来发展前景不明确;第二,在前期初步合作过程中,如果企业发现学生只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而应付“实习实训”的任务,不能按企业要求按时定岗实习,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导致企业对未来合作前景持悲观态度;第三,企业投入人力物力与学校共同培养的人才,其初衷是培养之后为我所用,但奈何实际情况往往不尽如此,反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

3如何克服阻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3.1明确共赢目标

明确培养并留住符合物流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校企双方共同目标,以此为基础,企业应看到人才培养的长期利益,避免减少投入、敷衍合作之类的短视行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应当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在校内进行企业文化、职业晋升规划等宣讲,在培养好人才的基础上尽力帮助合作企业留住人才。

3.2完善合作机制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行项目双负责人制,由系主任、合作企业推荐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成员包括物流专业教研室主任、合作企业骨干技术人员。领导小组对物流专业校企合作进行统一领导,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规划、统筹、指导、协调等工作,确保相关工作正常推进。完善信息交流机制,以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建立线上线下信息交流渠道。校企双方指定一名联络员作为固定信息交流渠道,同时辅以不定期的线上视频会议或电话会议解决临时性问题。此外,每年至少召开2次校企合作工作会议,建议校企双方至少各承办一次,有利于增进双方了解,加强合作关系。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精神激励是指对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尊重和理解。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实践经验相对较少,而企业人员恰恰相反,二者在合作过程中要互相尊重理解并主动给予帮助。同时校企双方的管理者也应当通过多渠道形式与下属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到试点工作的工作困难和问题,从而能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和帮助。物质激励这里主要是指以薪酬的方式激励参与者。每位参与者关心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认可和肯定,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在收入分配体系中得到及时而公平的体现。建议校企双方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使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能够感受到推进校企合作是为了学校和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而学校和企业的发展与自身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

3.3创造效益新增长点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效益新增长点,实现校企共赢。高职院校本就是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而且是集中度较高的客户群体,如果由物流企业独力建设一个配送中心,那么从场地租赁、设备购买到人员配备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因此,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形式来建设,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资源,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可以为校企双方均带来经济效益,有利于进行长期校企合作。

4结语

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整体物流行业处于一个上升阶段,物流企业在谋转型、求发展离不开物流管理人才。校企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支持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时,要在明确校企双方共赢目标的基础上,在实施过程中从组织保障、信息交流和参与者激励等方面完善合作机制,创造效益新增长点,共同推进物流领域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05.

[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EB/OL].

作者:陈海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用 下一篇: 基金管理机构资金管理探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