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务工作探讨

时间:2022-01-10 09:32: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务工作探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务工作探讨

1绪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中受到广泛重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向以培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专业进行认证,具有国际认可性。通过认证的相关专业水平及毕业生能力可实现国际互认,有助于提高专业质量及知名度,并促进专业持续发展。2013年,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同意接纳中国为国际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2015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成立,并负责国内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2016年,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上事件标志着专业认证工作在中国的逐步规范化和常态化,因此,在相关专业的日常工作中应时刻以认证标准严格要求,未雨绸缪,为申请并接受认证做好准备。为了做好专业认证工作,首先需明确专业认证的主要对象及目标。专业认证的主要对象为以培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工科专业。需要注意的是,认证客体为全部学生的全部学习相关成果,而非部分代表性成果。由此可见,专业认证检验的是目标专业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学生能力,其具有考察范围广、条目多、要求细的特点。由此可见,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准备工作必须是长期、持续的规范化过程。若突击准备认证材料,不仅工作量巨大,难以实现,也违背了工程教育认证的初衷。本文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评价体系出发,针对性地对其中传统教务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可能的变革展开探讨。在下文中,第二节将对认证评价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其中教务工作相关部分进行强调并详细说明;第三节将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价体系中教务相关的部分,对以往教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对日常教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可能变革展开讨论。第四节对全文进行总结。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价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评价,分别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专业条件。其中对课程体系的评价中,具体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两个方面。对于师资队伍的评价,侧重于考察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及工程背景。对于专业条件的评价,则包括专业资料、实验条件、实践基地等几个方面。其总体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与教务工作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主要在于课程体系认证方面。课程体系认证内容之一为课程设置。其目的为检验待认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全面合理、是否满足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也检验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下,教学大纲是否严格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条件设置并执行,以及考试考核是否体现培养方案各方面的达成度等具体细节。进一步细化,对于课程设置的评价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以及人文社科类课程等。其中,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往往为全校公选课,需要各学院协同完成认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培养工程人才为检验目标,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不可或缺,因此有时也属于需考查的认证对象。另一方面,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主要由待认证专业所在院系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参照其它院校设置必要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外,也应充分发挥本校或本院系人才培养特点,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设置方案。课程体系认证内容的另一要点为实践环节。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培养工程人才为目标,因此对于实践环节的考查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对于实践环节的评价包含课程实验与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几个方面。其中课程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等方面与课程设置相辅相成;专业实习是检验工程人才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因而是认证的关键之一;而关于毕业设计的认证,应平衡其中理论研究类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类毕业设计的数目比例,使两者互为补充,避免一类独大的现象。在本文中,重点针对课程设置方面的教务工作开展进行讨论。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教务工作

针对上述教务工作相关的认证内容,在本节中首先对传统教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对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务工作开展与可能的变革加以讨论。

3.1传统教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详细的检查,传统的教务工作方式往往难以胜任,承受巨大压力。其根源可总结为以下两点:联系与规范。所谓联系,进一步可概括为学院内部层面的联系以及学校层面的联系两层涵义:1)学院内部联系,具体指待认证专业各门课程设置之间的联系。通过研究传统教务资料可发现,虽然其课程设置总体可以遵循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显松散。具体表现为:任课教师对所授课程的先期基础课程不够了解(是否已有先期基础,以及学生掌握情况等)、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以及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时存在必要基础课未能完全掌握就开始专业课学习等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对于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会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和阻力;2)学校层面的联系。如前所述,专业认证不仅仅是学院内部工作,更涉及学校整体。其中既包括工科公共基础课程,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等,也包括人文社科类公选课程等。传统的教务工作开展往往以院系为单位,在校教务机构汇总,而在院系之间缺乏必要的交叉联系。这样不利于工程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具体来说,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教育需求,对于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仍显过粗,且缺乏必要的交叉交流、反馈与调整渠道。传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归结为规范问题。所谓规范,主要指在日常教学及考务工作中需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教学规范方面存在许多独特要求,是其他一般专业所不具备的。如果对于所有专业在教务工作处理中一刀切,没有考虑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的特殊性,必然对顺利认证造成极大问题。一个典型例子为: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课程中,需要在考试中对课程的达成度进行计算统计。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务工作中及时提醒相关教师注意该点并统一规范,避免遗漏。

3.2面向认证的教务工作开展与变革

针对上述传统教务工作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本节对可能的工作开展思路与改进方案展开探讨;较之于传统教务工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的教务工作需要较大的改进,因此我们称之为变革。与前相同,该部分中的探讨仍然从联系与规范两个角度展开。在联系方面,自然需要在院系内部及学校两个层面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构建真正完整且有生命力的课程体系。所谓有生命力,是指该体系应存在各分支之间的沟通、交流、反馈、反应通道,能够随时代变化以及认证的要求随时动态改变,而不是一旦订立就尘封不动的死板结构。具体到实施方面,首先应该对于每一专业确立完整的课程结构树。该结构树由学院相关专业教师讨论确定,应为每一位教师所熟知,也应为每一位学生所熟知。如此,教师在授课时可对学生先期知识结构基础有准确把握,从而可针对性地安排讲授方式及重点。而学生也可对本专业应学课程有统一的认识,从而避免不知一门课有何用的迷茫情绪。另一方面,应加强校级相关院系之间的教务工作联系。该联系不止局限于纯行政方面的教务工作,更重要的是,应在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反馈改进等层面开展全面的交流与联系。具体形式可包括:1)任课教师之间关于课程结构树的探讨与交流,避免校级公共课过于提前或落后于专业课程的情况;2)院系管理层对于校级公共课选课方案的交流与沟通,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要求,对于学生公共课的选择给予适当的建议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数学等理工科公选基础课的选择较为固定,而该点更多体现在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选择上;3)应建立起各专业与公选课授课老师之间的教学效果反馈通道。在传统教务工作中,基本不存在此类通道,对于公选课教学效果的沟通仅局限于授课教师-个别学生、授课教师-班级班主任等渠道的沟通。对于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在授课教师与相关工程专业学生甚至其他专业课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反馈渠道对于合格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规范性方面,一方面如前所述,需在院系内部注意待认证专业教务工作的规范性开展。对于相关教师及学生,应尽早通知并做到规范行为的深入人心。规范教务、考务工作的开展是日积月累,由强制到习惯的长期过程,而不应是认证前夕查缺补漏。另一方面,规范性也涉及院系之间,即校级交叉沟通渠道及方式的规范化。如前所述,合格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并不局限于某一院系内部,而涉及校内多个院系。规范高效的院系间沟通通道将为认证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提供极大便利。

4总结

本文面向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传统教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进而对未来教务工作的开展和变革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传统教务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体现在联系与规范两个方面。对于“联系”方面,其具体表现为院系内部课程间以及校级公选课与专业课程体系间的联系均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在“规范”层面,院系内部课程教务与考务工作规范化尚未形成常态。基于以上讨论,文章提出一方面需进一步增强待认证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其中既包括课程设置间的联系,也包括授课教师与学生、公选课授课教师与专业课授课教师之间的联系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除传统的教务与考务工作需要针对认证要求进一步增强规范化之外,以上所述的联系沟通渠道也需要进行规范化处理,以便可以高效完成认证工作,并培养合格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石雯 单位: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上一篇: 翻转课堂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 下一篇: 高校青春健康教育思考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