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生存教育探讨

时间:2022-02-18 10:01: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职学生生存教育探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职学生生存教育探讨

新媒体是以电视、电脑、手机等为应用介质,以视频网站、虚拟社区、聊天软件、游戏平台、在线商城为载体向用户提供综合服务的虚拟平台。新媒体技术一出现,便成功俘获高职学生群体,迅速成为他们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生存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理论传授、实践模拟训练,使受教育者提高生存意识、明确生存价值、丰富生存知识、提升生存技能,能够迅速适应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教育[1]。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高职学生生存教育方式、方法、路径、模式,对提高生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意义重大。

1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生存教育的变化趋势

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真假难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冲击着他们的传统观念。新媒体在改变高职学生思维方式、冲击传统观念的同时,对他们的生存环境、生存意识、生存技能、生存价值产生了巨大影响,赋予了高职学生生存教育新的特点和使命。

1.1新媒体的普及性与交互性促使生存环境复杂化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加快,成为网民规模增长推动力。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也带动了新媒体的普及。高职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技术素养,而且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开源性强等特殊优势,正好满足了高职学生自由获取信息、共享信息渠道、拓宽交流空间的内心诉求,致使互联网、新媒体在高职学生中的普及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获取信息的互动性、双向性、便捷性。利用搜索工具可以从数据库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视频网站可以从影像资料中直观感受未知领域,浏览论坛社区可以从特定部落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登录游戏平台可以在虚拟游戏中释放自我。“自媒体”形态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单一、被动的信息传递模式,使每个人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大众信息的制造者。搜索工具、视频网站、论坛社区、游戏平台、通讯软件等工具的使用,都会形成一个特定的生存环境。这些亚环境构成了新媒体时代新的生态系统,促使生存教育的环境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

1.2新媒体的平民性与开放性促使生存意识个性化

生存意识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判断、主观感受。生存意识因个体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内容。个体的生存意识是人类整体生存意识的具体体现。因此,生存意识受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当整个社会环境单一的时候,个体的生存意识高度趋同;当社会环境复杂的时候,个体的生存意识表现出巨大差异性。生存意识的形成还受到微观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微观环境都会在生存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生存意识决定着个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新媒体时代是充满平民性与开放性的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由传统媒体的“一家之言”“官方声音”“权威论断”变成新媒体的“众说纷纭”“平民之声”“个性表达”。高职学生正处在渴望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自我评估过高的时期,新媒体平民性和开放性的传播模式,正好与他们的内心诉求不谋而合。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加入新媒体的大潮中。他们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微博、微信,自己的杂志———博客,自己的电台———视频平台。他们自由地参与“去中心化”的双向和多向交流中,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者,试图成为他人的关注焦点,获取影响力和话语权。新媒体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表达观点、展现自我、发挥奇思妙想、张扬个性的舞台。在这种平民性与开放性的双向和多向交互中,高职学生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判断、主观感受也会发生变化,生存意识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

1.3新媒体的对称性与挑战性促使生存教育多元化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生存教育的传统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具有“不对称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教师占据着知识优势、信息优势、经验优势。因此,学生接受生存教育的渠道也主要依靠教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教学案例、风趣的语言、逼真的实战演练,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传授给学生。可以说,生存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新媒体技术促使“不对称性”的信息传播模式演变成“对称性”的传播模式,这对传统的“信息权威”提出了挑战,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和“反权威性”特点。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取新的容量成指数倍增长,而且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更加多元、平等、自由。在传统社会中,时间与空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代时间脱离开具体的空间,具有一种超越空间的因果关系的特性。于是,具体空间的意义降低了,而将具体地域空间与全球空间联系起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被重组为一种整体的“历史”[2]。这一变化直接挑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让教师的知识优势、信息优势荡然无存。新媒体的发展直接印证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生存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新媒体渠道获取的生存教育知识更加丰富、详实、生动、多元。

1.4新媒体的娱乐性与虚假性促使生存价值功利化

新媒体空间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征,从而使新媒体空间的行为者摆脱了现实世界的各种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约束,获得了极大的心理安全感,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他们在新媒体空间毫无压力地表达和发泄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诉求和欲望。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既可能是经过核实的真实信息,也可能是虚假信息、非法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导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模糊。此外,在张扬个性和攫取利益的驱使下,信息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倾向。因为新媒体影响面广、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而且关注度越高,获取的利益就越大,所以信息的传播往往以提高点击率为目的。高职阶段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处在此阶段的高职学生猎奇心理强,个性表达欲望强烈,从众倾向明显,参与热情高涨,模仿跟风、攀比之风盛行。高职学生非常容易被情绪化、煽动性、错误性的信息俘获。新媒体世界中的娱乐性、虚假性严重破坏了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功能、道德和法律对日常行为的约束功能,最终导致高职学生的生存价值取向严重功利化。

2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生存教育的研究重点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职学生生存教育带来了“四大变化”,生存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提升高职学生生存教育的效果,必须做好四个重点工作。

2.1重点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生存教育的核心内容

研究高职学生生存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传统生存教育模式进行优化,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生存教育至少包含三个方面核心内容: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生存价值教育[3]。生存意识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判断、主观感受,它包含生存环境、自我意识。其中生存环境是指社会大环境和特定区域的亚环境;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生存技能教育是生存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个体提高生存质量,实现生存价值的手段。生存技能分为劳动生存技能、社会交往技能两部分。劳动生存技能主要内容为:观察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索分析能力、实践运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社会交往技能是个体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能力,它的主要内容为:社会道德观念、法律规章制度、日常行为规范、沟通协作技巧等。生存价值观是个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看法,它决定着个人如何处理自身生存与自然、自身生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4]。生存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引导个人将自身价值追求与国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在当今中国,生存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奉献精神、创新精神、集体精神,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等。

2.2重点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生存教育的思维方式

很显然,新媒体空间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接受生存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了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生存教育的实践路径,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高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增强适应性。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生存教育模式。一是学习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技术,保持信息搜集的敏锐性。各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高职院校也应该针对教师开展培训,使他们能够巧妙地借助新媒体技术实施生存教育。此外,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抢占高职学生聚集较多的新媒体平台。尽量不要另辟新平台,用行政手段,强制要求学生关注,这样不但无法发挥教育效果,而且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学会利用社会广泛流行的新媒体平台,渗透精心策划的教育内容,扩大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熟悉当代高职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关注焦点。尽量与他们找到共同话题。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已经占据优势地位,简单的信息罗列已经无法达到教育效果。要做到与学生共情,用新媒体的思维方式、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做到及时回应,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以此启发、引导高职学生,实现思想灌输和价值理念塑造的目标。

2.3重点发挥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师的比较优势

新媒体技术促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成几何倍数增长,这一变化直接挑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生存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的生存教育知识更加丰富、详实、生动、多元。为此,高职教师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生存教育过程中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一是发挥信息整合、信息甄别的能力。与学生相比,虽然教师在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已经消失,但是在信息整合和信息甄别方面的能力仍处于优势。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目标,对真假难辨、错综纷繁的信息,进行甄别、整合、加工,然后传播给学生,让信息为我所用。二是发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工作者应该凭借理论优势、经验优势,教会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观念,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自觉地将其付诸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发挥目标引导、价值塑造的能力。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过程的控制和引导,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标指向上[5]。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该牢牢控制“议程设置”的权力,利用“议程设置”激发学生主体作用,使师生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共同体,最终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2.4重点强调新媒体环境下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

新媒体技术手段多种多样,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生存教育的过程中,既不能无所适从,也不能陷入盲目的“技术崇拜”。高职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平台,是教育的手段,对高职学生开展价值引领才是教育的目的。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借助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提高价值引领的有效性。该理论认为:公众对某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与该问题被传播媒介强调的次数成正比。换而言之,虽然教师不能左右公众对具体问题的态度,但是却可以左右学生关注哪些问题。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保持主动意识,充满理论自信,在高职学生经常光顾的新媒体空间开辟舆论宣传的阵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主流价值观,争取话语主动权,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传播的内容不应枯燥无味,要增强内容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必须紧贴大学生生活,能够引起高职学生的共鸣,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此外,要适时控制新媒体空间的话题选择、用语选择,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和社会中的种种现象、问题、观念。

3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生存教育的体系构建

3.1课程保障体系建设

生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内在契合性,因此,生存教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一起,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采用学分制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将生存教育融入课程标准,纳入教案评价的检查内容。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生存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发挥各学科教师在课程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优化运行体制。

3.2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专题调研、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增强高职学生生存意识,提升生存技能,引导生存价值,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3.3网络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网络文明意识,提高网络空间管理能力,加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形成文明网络生活习惯。拓展网络平台,推选展示一批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网络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培养网络力量,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3.4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资源,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园历史、知名校友、校园大师等各类校园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创建多角度、多主题、多形式的生存教育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博大精深的主流价值观念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健全、向上的生存观。

4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给高职学生生存教育带来了重大考验和挑战。高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迎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积极探索开展高职学生生存教育新模式。高职院校要构建课程保障、实践育人、网络管理、校园文化四大支撑体系,最终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生存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柏铁山,邱程.生存教育:国外理论与实践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59-62.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5-16.

[3]邱程.高职生生存教育的理论支撑及内容研究[J].职教通讯,2018(6):71-74.

[4]张治库.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62-67.

[5]秦颖.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28-230.

作者:柏铁山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 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探讨 下一篇: 自噬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