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8 10:08: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探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块,成为各行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人才培养中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高职院校和用工企业在前行中出现了“就业难”和“用工荒”的怪圈。在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终极目标。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未来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将迎来黄金的发展期,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发展探索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1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
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试点工作正式开启。这一意见旨在加强企业在高职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参与,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框架内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并通过多层次的对接,达成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引领和确立。这些对接过程,实现了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职业资格证与院校毕业证的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1],有力地推动了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实用化、产业化。现代学徒制在发展中充分尊重企业的需求,将院校培养体系与就业用工体系相结合,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技能培训成果最大化的目标。当前,在现代学徒制的框架下,院校仍是互动培养模式的主导,由院校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展开对生源市场的岗位化定向培训,而用工企业在这一模式中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这一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可以有效地提升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融合。同时,在现代学徒制的框架下,高等院校和需求企业之间的导师互聘、双向锻炼也日趋常态化,并在实践和理论的碰撞中,促成了相关专业岗位的研究和发展。
2现代学徒制的作用
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院校的教育质量
现代学徒制可以将企业的现实项目引入到人才培养的规划中来,通过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中,以学生的素养提升为评价标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践欲望,提升了其综合素养,也在这一进程中为学校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2]。
2.2有利于为校企双方提供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方案
伴随着我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各行业迎来了集中的结构调整期,大量新技术的引进,使其对企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进一步的上扬,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所承担的责任更为重大,需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中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与用工企业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从而提升双方协同发展模式中的互惠性。
3新形势下促进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有效策略
3.1校企共享
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进程中,应以院校培养为载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这一模式下实现院校与企业招生与招工、入学与入场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院校招生方案应以企业需求为前提,而企业招工需求则以院校招生方案为保障[3]。
3.2工学结合
在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下,工学结合成为学员自身快速成才的必然选择。在模式利导下,高等院校与需求企业之间应签订较为明确的人才培养协议,且在人才的培养进程中,高等院校和需求企业要合理的分工。高等院校需承担学员相关专业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实现综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环节;而需求企业需承担岗位实践训练,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实现综合培养方案的应用环节[4]。
3.3机制保障
现代学徒制促成了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共同体的实现,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进程中,需求企业通过对自身企业内部高等技术人才的推介,将高等技术人员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带徒弟的成效纳入其工作量考核内容,并通过津贴、奖励金等形式鼓励企业高等技术人才到高等院校实现岗位流通,成为高职院校人才综合性培养的重要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的全面实践将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姿态、新气象、新形式的呈现。职业院校的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探索中,应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将素养提升与岗位能力的有效糅合,实现现代学徒制与生产岗位、产业需求、职业能力等多层面的对接。并通过把握现代学徒制发展规律,顺应新时期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实现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发展科学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金凤,凤建煌.探索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建设[J].艺术科技,2015,28(12):17.
[2]蔡中兴.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5):64-67.
[3]冯蓉珍.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3):52-54.
[4]武智,曹必文,傅伟.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5):21-23.
作者:赵宏伟 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