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内控环节探讨

时间:2022-04-22 10:07: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建筑企业内控环节探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企业内控环节探讨

一、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建筑企业,其产品与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具有复杂多样、不易移动、产品唯一等特点。

(一)施工环境复杂

与众多制造类企业不同,建筑企业项目多分散在不同地区,每个项目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为了更高效、更平稳地经营项目,在过程控制中要加强各项目部、各工地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建筑产品大多生产工期长、易受到周边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通常,在和业主签订合同后,建筑企业就地在产品所在地搭建临时设施,成立项目部,组织管理人员,根据实地条件在现场完成施工工作,因此建筑企业的施工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及复杂性。

(二)工程项目周期较长

建筑企业施工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对一些大型项目而言,必须花费较长时间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从工程项目的开工、施工建设、完工验收、交付使用,直到后期维护的全过程周期。

(三)生产协作关系复杂

建筑企业不是单独的生产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组织的内外部相互协作关系较为复杂。建筑企业的生产实际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组织外部不仅要协调好甲方、乙方、地方政府等多方的关系,组织内部也要协调好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的沟通工作,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生产经营风险特殊

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经历若干阶段,从项目前期准备到竣工决算,每个阶段面临的风险不尽相同但又相互关联,除了与一般企业相同的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外,还有自身特点带来的风险,比如工程投标风险、项目质量风险、项目工期风险、项目成本控制风险等,因此建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特殊性。

二、我国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脱节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全面预算工作仍由财务部门负责审核与把控,缺少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尤其是现场施工的各项目部的配合。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脱节,导致编制的工程项目相关预算缺少资金的使用计划,没有考虑成本控制标准和利润完成目标等,造成工程项目结束后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相差甚远。由于各职能部门对单项工程没有明确的奖惩和利润考核机制,影响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甚至企业的经营发展。

(二)材料采购环节内部控制缺失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材料采购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我国,一些建筑企业的领导层对材料采购业务的重视程度较差,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注重完工进度,防范内控风险的意识相对薄弱,使得材料采购内控流程形同虚设,最终造成企业利益受损。在实际采购过程中,我国仍有一些建筑企业仅由物资部门或项目部负责人独立完成全部原材料的采购工作,由于缺少第三方监督,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产生过度采购、以次充好等暗箱操作,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成本和质量。

(三)工程付款环节管控不严

一些建筑企业的管理层不注重岗位分工和授权审批权限,更不注重付款计划和专款专用,最终出现资金挪用或侵占现象,给企业带来损失。有些建筑企业在支付工程款时,未按照合同约定或者实际的施工进度制定付款计划,影响了企业的正常付款流程,更容易造成工程成本核算混乱,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受损。

(四)“营改增”给工程结算环节带来税务风险

建筑企业“营改增”后,增值税纳税义务时间实质上是按照提供建筑劳务过程中实际收取款项的日期、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及开具发票的日期三者孰先的原则来确定的。其中,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一般体现为合同约定的业主确认验收计价结果的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建筑市场不规范,业主普遍存在滞验、超验、欠验的情况,导致取得发票进项税抵扣不及时,增加企业纳税风险和流动货币资金压力。

(五)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建筑企业施工过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各下属项目部普遍拥有很大的权利,不仅可以独立进行企业的招投标管理工作,还可以独自签订工程项目合同及根据工程进度进行请款活动等,对于其他缺乏相应经验的职能部门,很难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这就导致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权力过于集中,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起不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六)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风险评估机制并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由于缺乏风险意识,对市场的洞察力不够透彻,盲目扩张,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地调整策略,最终导致企业受损。建筑企业有必要设立风险评估部门来负责相关风险识别和控制,利用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投标,是否承接项目,将企业的潜在风险降至最低。

三、加强我国建筑企业内控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的联系

建筑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必要的全面预算和决策,可以确立企业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通过预算管理适时调整建筑企业的规模水平,使得企业的预期施工成本可控,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或经营计划。建筑企业要将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相结合,根据内控要求来全面推进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应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在推进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控制成本,将预算监督和执行紧密结合。建立建筑施工业内控评估机制,设立控制关键点,施工项目具体情况单独分析,对施工完成项目进行评估和评价,掌握施工项目风险点预警同类项目,有效防范风险。

(二)加强材料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

建筑企业中材料采购占有一定比例,在采购量大、采购品种多的情况下,不仅要保证材料质量,更要控制好材料采购的数量和时间点,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认真地对工程项目标的进行研究设计,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相关部门的权限,将材料采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责任划分,落实到实处。对设备的采购更要严格把关,慎重选择,综合考察厂家的产品质量、规格等,并将备选产品报送上级部门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确定供货单位。其次,在签订合同时,要注重合同中所涉及的规格、质量要求、维修保养、责任划分等各个条款,经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审核确认后签订合同。最后,当材料抵运施工现场后,要经过项目部门、物资部门、仓库保管员、财务部门等相关人员清点,验收合格后入库,避免发生不经验收直接入库的现象。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材料采购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各个部门都要做好对材料质量、数量、规格等的审核,重点审核材料的出入库手续,是否符合公司的相关规定,将材料采购环节的风险降至最低,以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监管

内控制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建筑企业流动性最差和管理难度最大的资产为货币资金,企业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每月付款前,应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月度预算,统一安排付款计划,严格按照内控要求的审批权限进行签批,同时审核付款依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杜绝未批先付、后补发票等现象,充分发挥各不相容岗位职责的制衡性原则。

(四)加强对工程结算结果的审核

“营改增”后,建筑企业一定要注意采取措施规避工程结算环节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和资金压力,做好验收计价与工程合同履行情况的审核。在实际工作中,难免遇到工程结算结果或付款时间等与合同约定不一致的情况,对于此类特殊事项,建议在工程承包合同中,增加价格波动、延迟付款等制约性条款,明确业主的违约责任,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加大对业主的收款力度。另外,还要加强对分包商、供应商的结算管理,尽快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确保进项税额的及时足额抵扣。

(五)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和内部审计制度

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在项目运营的过程中,从货币资金管理、建筑工程生产成本控制、建筑安全生产质量控制等多方面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完善企业内控组织结构,建立以预算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合理运转。针对财务人员、业务生产人员等做好业务素质培养。完善公司业务信息系统,部分施工企业存在施工范围广、施工环节多、施工地点远导致工程信息汇总难的问题,导致财务对外披露信息和业务人员提供信息出现时间差的问题。企业应进行集中化管理,加强部门之间联系性,从业务信息平台联动到财务信息系统,更直观地看到施工进展情况,保证财务披露信息与工程人员掌握信息的同步和一致性。

(六)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为规避风险、减少事故、消除事故隐患,应通过风险评估找到特定风险源。风险估计是项目风险识别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估计项目中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大小,并按潜在威胁大小进行优先排序的过程。风险评估流程可分为如下步骤:1.制定风险管理计划;2.风险列表和基本描述;3.提出建议解决方案;4.制定监控措施;5.实施行动。四、结束语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重要生产部门,对该行业的监管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年来,建筑企业对工程质量,设施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自身行业特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努力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骆正清,张素晴,崔林钊.建筑企业多元化战略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6(09).

[2]常丽.政府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基于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6(03).

作者:杜宁宁 单位: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

上一篇: 国内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思考 下一篇: 国贸专业人才培育研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