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10:11: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医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全社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还需要有善于沟通的技巧、高度的责任感,展现良好的医德医风,从而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医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医学生、规培生到医生执业,每个阶段都在强调医德医风的培育。在医学生的教育中,无论是专业技能的提高,还是医德医风的培育,都离不开医学生责任感的养成。因此,在医德医风建设工作中,需要引导医学生了解医生职责,培育医学生的责任感。
1责任感是医德医风建设的内在要求
首先,医生的职业特殊性意味着必须怀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既指分内应做的事情和应承担的责任,也指未做好应做的工作时须承担的不利后果,时一个人对事、对人和对社会都应尽的义务。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无所谓,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与现存的世界的联系而产生。”按照个人角色的不同,可以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等内容。对于医生而言,其责任内容主要就是救死扶伤。《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关于医生的义务和法律责任部分规定:“(1)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2)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要求医师应当遵守行为规范,对患者群体和其所从事的医疗行为负责。相对于责任这一外在的行为要求,责任感是一种内在的主观意识,属于道德范畴,拥有高度的责任感,能够驱动主体自觉履行职责。因此,在医德医风建设中,应该注意培养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其次,良好医德医风形成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医德医风是指医生应具有的医学道德和风尚,是职业道德在医疗行业的具体表现。医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思想品质,体现在与患者群体和社会群体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表现。钟南山曾在文章中认为:医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意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看好病”,则指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医生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务人员解决的不再仅仅是“病”,更多需要面对的是“人”。医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医疗技能,提升救死扶伤的本领,在面对患者时,需要以充满责任心,达到自我约束的状态,体现人文关怀。
2医学生的培养需要加强责任感教育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低,影响其将来作为社会个体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医学生的培养工作中,除了基本的医疗专业技能提升外,还应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责任感。是否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否具有责任感,有利于医学教育事业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首先,加强责任感教育符合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要求。新时期,党和国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八大以来,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学子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不仅对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责任感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对广大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责任感的提升,有助于医学大学生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国家教委高教司[1991]106号文件中规定了医学生誓言:“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作为一名医学生,要成为一名能够担负起救死扶伤使命的合格医生,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逐渐的形成,加强责任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强烈的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勇于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掘自身潜力,把提升个人能力作为一种责任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并由责任感产生自律意识和担当精神,成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医学生责任感的提升,有助于构建良好医德医风,为医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医学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刚入校的医学生到医术精湛的医生需要经过漫长的教育阶段,医德医风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医德医风带来的社会福利虽然主要体现在医生执业过程中,但医德医风的培育确不仅仅是医疗机构的责任。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更应该注重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引导。对于个人品质塑造而言,医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对医学和医疗行业的认知处在起步阶段,人格的可塑性较强。在医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中,加强责任感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医疗行业职业道德的认知,明确医务人员应当具有的品质和精神,从而为医疗行业输送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人才。
3医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对策
医学生的培养教育中,既有一般大学生所存在的共性要求,同时由于医学专业和将来所从事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面对新的医学模式,医疗行业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医学生的培养中,要结合医学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特征,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针对性,根据医学生对医学的认知程度逐步在医德医风培育中,逐渐加深对医学职业道德的教育,进而推进责任感教育。
3.1内容上根据大学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如同医学技能的提升一样,责任感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校学习阶段,应当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医学生对责任的认知程度,进行责任感培养。在低年级阶段,由于对医学和医学工作的认知度较低,应侧重学生在个人、集体和社会三个层次的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在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时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一是对个人的责任,需要其明确自己作为一名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使自己成长成才。二是对家庭的责任,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子女的家庭角色应承担的责任教育中不够重视,导致子女很难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发展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于家庭的和睦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纽带和支持作用。三是对集体的责任,作为班级的一份,任何一名学生的行为举止对班集体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学生干部身上更为明显。因此,需要通过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与此同时,适当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医学和医患关系,明白想要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好医生,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医学技能,还需要善于跟患者沟通,以患者为中心。进入高年级以后,医学生已接触临床课程和临床工作,对于即将走进社会,从事临床工作的他们,需要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医学生未来的临床工作,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事业,需要带着强烈的责任意识进入医疗行业。一方面,要发挥临床专业老师的带教作用,通过言行举止展现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医学生养成责任意识,能够自觉理解和关心患者。另一方面,要在见习、实习等接触临床实践工作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医学的学习既要注重理论学习也要注重临床实践,医生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理论学习,并将所学医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这也是医务工作者将所接受到的医德医风理念进行内化的过程。因此,高校和教学医院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阶段,加深医学生的责任感。
3.2形式上注重育人环境和社会实践教育的熏陶作用
育人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是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积极宣传体现医德医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与事,邀请德技双馨或有典型事迹的临床医师举办报告会,营造良好的医德医风育人环境。二是要关注网络舆论环境,近些年,网络媒体在一些医患关系案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一些片面的报道容易误导医学生的认知。因此,面对网络舆论,既要充分利用其积极方面的价值,宣传具有社会正能量、体现医务工作者高尚医德医风的典型案例,又要在面对影响学生判断的不实、片面报道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医学生责任感教育方式中,除了课堂、报告等形式的理论宣讲,还应该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尤其是在学生实习之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在这样的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建立医学生早科研、早临床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尽早的接触科研和临床一线工作环境,建立对未来职业的初步认识。第二,健全以社会实践为内容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因时因地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资助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便利。建立社会实践教育评价体系,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与医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在进行医疗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为健康事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背景下,需要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医务人员成为关键任务。高校除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突出责任感教育外,积极营造育人环境,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医学生把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50.
[2]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3):3.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2015-12-27.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2018-12-29.
作者:胡军林 赵冬晶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