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09:58: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中专舞蹈教学中如何与学生沟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要了解和理解学生
(一)了解学生
中专的孩子们进校时年龄偏小,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家庭教育都各有所差,这就的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去关心每个孩子,从而从关心的过程中去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想法。孩子们刚进校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各自的适应能力也有所差别,但是他们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只是有的孩子适应能力较强点;有的孩子适应能力较弱点。他们都是离开父母开始自己新生活的人生启航。以前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生活了十多年,现今要离开父母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就需要孩子们从生活上,从学习上,在老师的辅助下,要开始自己的自主生活了。孩子们主要不适应的问题,是出现在生活上的一些琐碎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倾力倾为了。大部分孩子还不会在生活中做一些事情,例如:需要孩子们自己在食堂打饭,吃完饭后需要把碗筷放到指定的地方上。每天在他们当中都有指定的孩子要去打扫练功的教室、自己的寝室,还需要经常清洗自己的衣物和勤洗澡等一些生活上需要倾力倾为的事情。老师要在生活上教会孩子们自理的能力,除此之外还的教会孩子们在生活上互助互爱,要有集体和团队的理念和观念,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尽快的适应新环境。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老师也能尽快的掌握和了解孩子们的各方面情况,以便老师能更好的对孩子们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二)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们的各自秉性,才能与他们心灵沟通;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孩子们,理解是搭建起与他们心灵沟通得桥梁。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使孩子们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这样孩子们才能很快的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耐心与爱心,也是理解学生的必要条件之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这样你才能很好的与孩子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才能感受到朋友般的友情;孩子们才能感受到你是理解他们的;才愿意敞开心扉与你沟通;才能了解到孩子们的最真实想法,了解才能的去理解他们;理解了才能更好的去指引和指导孩子们的思想。理解就是拉进了你与孩子们的距离;理解他们就是搭建起孩子们对你的信任;理解会让孩子们感受到你是关爱他们的、是关心他们的,会让他们感觉到学校就他们的家园。
二、在教育中如何与学生沟通
(一)品德的教育
从上述了解和理解学生,是打开与学生沟通的钥匙。首先我们老师得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只有和学生沟通无障碍,才能方便老师们对学生进一步的教育,与学生的沟通是教育的通行证。品德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和德行,也是一个人的素养必备条件。很早就有人提出:“德艺双馨。”这也是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那么在学艺术之前,首先要教的就是孩子们品德方面的知识,要人品为先,将来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才能造就自己更高的艺术水平。我们只有和学生很好的去沟通,才能传递给孩子们品德方便的素养。现在我们国家弘扬国学,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给学生。我们老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做好表率作用。人们常说:“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说明我们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学生或者是说能渗透到学生身上。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来源于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是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的。尤其是品德方面都是通过与孩子们的沟通,将正确的、正能量的,传递给他们。与学生的沟通是要教会孩子们做人要有良好的品德,所以勾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刚进校的孩子们,因为他们还处于懵懂时期,分不清楚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们,要经常与孩子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要帮他们分辨是非,从而给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品德与道德的价值观。
(二)师生换位思考
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听话或者是有叛逆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感到很生气,学生也不服气,这种现象使我们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也远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但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意看到的,也说明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缺乏了换位思考。有的孩子比较听话,但有的孩子是比较顽皮的,这种孩子的秉性其实并不坏,只是比其他同学好奇心强点,所以导致学生会有这样的性格。如果老师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就知道该怎么去引导这类的学生了,那么学生会感到老师是关爱他们的,会去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学生也愿意去和老师勾通,只有去沟通才能去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想,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这样学生也会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不仅使老师与学生拉进了距离,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教育好学生,才能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人生价值观。
三、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沟通
(一)适应期间的勾通
当孩子们刚进学校时,不仅是要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还需要对他们自己的专业环境的适应。因为有的孩子进校前曾接受过业余舞蹈的培训,但有的孩子没有接触过舞蹈的训练,无论是接受过舞蹈培训,还是没有接受过舞蹈培训的,对于舞蹈专业院校的训练,他们都是相对陌生的,只是陌生程度各有差异而已。孩子们刚进舞蹈院校时,对专业课是最难适应的,尤其是在训练基本功时,孩子们对这部分训练相对比民族民间舞训练的适应期要长点。基本功训 练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古典舞基训课程训练,另一部分是技术技巧课程训练。这两门课程前期都是要对孩子们的软开度进行训练,孩子们适应期拉长是属于正常现象。越是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作为专业的老师要多跟孩子们进行沟通,要及时了解孩子们内心的想法,这样再沟通起来才能从思想上解决根本的问题,只有在专业课上多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以及对专业课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跟孩子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这也是与孩子们沟通的必要条件。带领孩子们多看点技能大赛、舞蹈学院毕业晚会的基本功展示等,关于基本功知识的一些视频,再给他们讲述些软开度对舞蹈的重要性的知识和软开度练好对舞蹈得辅助性。通过这样的勾通方式,会让孩子们对软开度有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首先要与孩子们从思想上通过各种方式的勾通达成共识,其次可以把自己小时候是如何练功的,遇到问题又是如何思考去解决问题的,那么就拉近了你与孩子们的距离,就更容易从思想上去沟通了。要多鼓励和激励孩子们,使孩子们从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从身体上去积极配合,老师们在教学中对他们肢体的要求。孩子们也会较快的适应了软开度的训练方式方法。思想决定着他们练功的状态,学习态度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
在教学中的沟通尤为重要,直接会影响到孩子们的练功质量。孩子们练的好与坏直接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转折点,影响他们的前途。老师要在教学中经常了解孩子们在练功中的感受,以及对每个动作的肢体的体会。生活中的沟通是教学沟通的基础,只有在生活中与孩子们沟通好,才有可能保证在教学中顺利沟通。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全是孩子们没有用心或者是三心二意,问题是出现在没能和孩子们很好的去沟通,所以才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认为的,觉的孩子们是不是不用心或者是思想不开窍。在孩子们低年级的时候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的时候,不光是用些动作的专业术语去教授,还的用些孩子们能理解的通俗语言去讲述,这样孩子们才会很容易的去接受,才能更容易去理解消化所学的专业知识。老师们即使这样教授课程,但在学生身上仍会出现些问题。那么问题是出现在哪里了?出现在没能和孩子们去很好的沟通。通常我们老师都是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上和角度上去进行专业知识的传递,认为自己已经用最简单的方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给孩子们进行授课,但是从孩子们身上反应出的效果,并没有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这就会出现我上述的情况,觉的孩子们是不是没有用心去学习,如果在这个时候去批评他们,那么孩子们就会心里觉的委屈,觉的我用心听课了,但还是没能达到老师说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对专业课知识失去信心,就会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阻碍了教学的最初目标。所以问题是出现在没能够与学生很好和及时的沟通。下面我就给大家举个例子供大家参考:有一次有个老师在教一年级的孩子绷脚踢腿的动作时,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专业老师都知道踢腿最基本的是要求学生,要在开、绷、直的基础上去踢腿。那么这个孩子总是先绷脚踢起腿,空中松下脚,然后再绷脚背去完成踢腿这个动作。老师一直在强调空中不能松脚,但是孩子总是没能改正这个问题。所以就及时与孩子沟通松脚这个问题。孩子说:“这我一直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但老师总是说我空中松脚了,所以使他也很困惑。”起初老师认为是孩子没有专心去做动作,但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发现,问题不是在学生不专心,也不是在于老师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传达给孩子。那么问题究竟出现在哪呢?当时确实也有点困惑,随之老师静下心去思考这个问题,最终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了。然后又一次和这个孩子进行沟通,问他:“知道空中什么时候松脚背了?”孩子回答:“是在刚踢腿起来的时候。”这下问题找到了,老师马上就告诉孩子:“不是刚踢起腿的时候,而是踢到90度的时候脚背松了下。”孩子恍然大悟,也知道问题的所在,马上练习踢腿,问题一下就解决了。通过这次老师帮孩子纠正毛病,就说明了只有很好的和孩子去沟通,才能更好的辅助他们去练功,他们才能在专业课堂上更快的去进步。如果没能及时和很好的去和孩子沟通,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你总是在说同样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会想我已经在努力的去改正,可老师还是在反复的说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失去对练功的信心。通常孩子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让老师认可和夸奖他们,这样孩子们才会更有兴趣、更努力的去学习专业知识。由此可见沟通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从教育和专业课上都离不开和孩子们的沟通。勾通是搭建起老师辅助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石岩.高等教育心理学[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2]侯怀银.高等教育学[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董俊平 单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