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02:50: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校专业教育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溯源
工匠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最早记录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周礼•考工记》,被称为“百工”,指的就是手工业者,成为当时“王公、大夫、百工、农夫、妇功、商旅”六大社会职业之一。为了从本质上区分工匠的职业特性,百工的职责又被明确为“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即工匠是根据原材料的特有的形状特点,仔细甄别,细致加工成器具后供给百姓使用的人。与此同时《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因为百工的创物技能,造物的非凡智慧,创新精神,被人们称为圣人。中国古代的文字记载主要从“尚德”和“崇技”两个角度诠释“技德兼备”的工匠精神形象。工匠精神即“尚德”。最早出现工匠精神的萌芽为《史记》记载的五帝之一舜帝“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历山之人皆让畔”,“雷泽上人皆让居”是说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就必定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舜帝带动周围的人认真制作陶器,杜绝粗制滥造,追求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即“崇技”。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记载“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记录了雕刻家王叔远在长度不满一寸的桃核上,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凭借精湛技艺和精巧的构思,逼真精致的雕刻出苏东坡、佛印和尚、黄鲁直等“各具情态”的五个人,八扇窗、船篷船桨、茶壶、水壶、念珠等精致装饰物品,同时总计题名和对联等多达三十四个字。工匠精神即“道艺合一”。
二、国外工匠精神
德国的工匠精神开始带有屈辱色彩,1887年英国《商标法》明确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用来区分劣质的德国货。但仅仅用了100年的时间在工业化进程中,德国人发扬精致、专注、创新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大力发展应用科学,提出将科研与企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终使“德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众所周知的德国西门子、奔驰、博世等企业都秉承着德国“对每件产品和每道工序精益求精和极致要求”的工匠精神。日本的工匠精神与德国相比缺了点创新精神,但其长处在于耐得住寂寞,百年如一日,将细节做到极致。截至2017年,日本拥有全球最多的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3146家。正是因为秉承着“让螺母永不松动”的企业目标,全世界科技水平遥遥领先的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都要向日本一家只有四十五人的小公司———日本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订购小小的螺母。
三、工匠精神回归的意义
2016年1月总理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贫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总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高质量的品类。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我国作为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的制笔大国,却面临着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还需要进口,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2016年3月5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成为2016年十大高频使用的流行语之一。在制作圆珠笔这件小事上,已经解决了笔头问题,但据真彩文具2015年11月的招股书显示:“国内高端中性笔墨水仍需由国外供应商或其在国内的合资企业提供”。由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供给侧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服装、电池、手机配件等简单低技术含量的领域中,更为廉价的“越南制造”和“印度制造”逐渐开始取代“中国制造”。代工微利的竞争转变为核心技术的竞争。郭位的《大学校长说教育》中也讲到一提到大学教育国际化,首先想到的是硬件:占地面积、充分的教研经费、先进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其次是软件:师资配备、学生素质、人事和行政制度、教育政策。但是却忽略了大学国际化的要件———心件,即将软件和硬件运作起来的人,沟通协调、执政者的见解、社会的进取心、校园内各部门的心态。心件就是重视专业、学术品质、社会绩效的精神理念和专业信念。
(一)专业思想教育中贯穿工匠精神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专业知识教育和大国“工匠精神”熔铸在一起,以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同向同行”。在专业课的教育理念设计上,充分挖掘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优秀文化思想资源,在价值引领和文化浸润上与专业技术培养实现“同频共振”,增强“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工匠精神
利用校企双方的各自优势,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高校要进一步拓展对口有效的就业市场,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跟时展的专业需求,将市场供求比例和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解决人才的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产教融合,不光在出口———人才输出和就业上与企业深度合作。在入口———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要积极与企业联合制定。转变教育治理模式,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引入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参与办学,参与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同时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生产过程、职业标准积极匹配。抓住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一体两翼。企业要有效的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发挥高校的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和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构建校企互惠的合作机制,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高校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培育精准的市场需求人才。企业利用产业投资支持高校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有效帮助高校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二者做到功能互补,汇聚区域和人才优势,合作育人,协同发展,共同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评价指标中引入工匠精神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要求,围绕“工匠精神”建设的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支持和评价系统,研究制定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突出“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建立、健全主讲教师自评、“工匠精神”团队互评、教学督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运行和管理评价体系。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工匠精神”建设,在德、能、勤、绩方面,将“工匠精神”建设纳入到教师岗位工作的考核中,作为教师年度师德师风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于学生,要树立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独具匠心,磨炼专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培养和推崇“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职业信仰和优秀的民族基因。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实质。中国制造的目标要求培养不断创新、改良的“工匠精神”。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掌控技术话语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就必须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占领全球高端制造市场。
参考文献:
[1]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8-12.
[2]张文军.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管窥[J].科技咨询,2017(15):224-227.
[3]李德富.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46-48.
[4].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6-03-05.
[5]郭位.心件:大学校长说教育[M].上海:中信出版社,2016.
[6]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5-48.
[7]李宏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54-59.
作者:白丽丽 李雯娟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