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6 08:56: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探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网络环境特征
(一)虚拟性
网络信息的传播,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陌生人之间信息的传播,完全转化为可以通过符号,表情包,图片,音频,视频等虚拟形式展开,彼此之间的很多界限被打破,也避免传统交流的束缚,人们可以不用考虑职业,身份,容貌等限制,既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展现真实的自我,也可以通过虚拟世界扮演者各种角色。因而,虚拟世界的不真实信息也充斥在互联网上。新时代,提升高职学生信息辨识能力更加重要,教师德育教育难度相对变大。
(二)传播快
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超过了一切传统媒介的传播速度。各种移动新媒体搭载的APP软件,如微博,微信,qq等,只需要一键转发,那么信息就会像细胞分裂一样快速传播出去,不仅身边认识的熟人很快能接收到信息,不熟悉的人也可参与信息的评论和转发。在此基础上,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成为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
(三)信息量大
网络信息的信息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可以说满足了青年学生的好奇心。网络信息搜索的便捷性也方便了学生搜索和查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如此大的网络信息冲击下,如何将课堂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加强高职生德育成为了新时期的挑战。
二、网络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更新相对滞后
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德育教育已经不再是仅仅能通过课堂面对面的教育和通过书本拟定内容大纲进行讲解就能达到效果的。毕竟,书本的出版到真正课堂上使用,是有一定的时间差的。但是通过手机移动新媒体等设备接收到的最新内容和信息很多时候是快于且新于书本内容。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观念更新相对滞后。德育教育不再是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媒体,通过校园环境等无时无刻的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相关学习内容。同时,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德育教育网络教学观念更新关注度不强。因而,课堂教学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引用最新最热的话题和事件,关注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以此为例,为学生分析和阐明相关道理,并结合书本上的理论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二)针对性不强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高职学生其个性特点更为鲜明,由于其高考录取分数线低于本科学校,在平时初中、高中的生活中已经养成了一些错误的学习习惯,且相对来说,对自己的约束力不高,更加调皮,每个学生关注的内容也更为分散,学生整体思想水平参差不齐。因而,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更应该挖掘学生个性特点,找到侧重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三)网络德育教育载体构建不够完善
高职教育中,有关德育教育的学科建设和重视度,不如专业建设的重视度高。尤其是高职院校通过网络搭建的德育教育平台不够完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而,普遍高职院校的侧重点都集中于专业建设中,而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且运用网络载体作为德育教育信息传播的途径相对过于单一。
三、网络媒体环境下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更新德育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顺应时展变化的必经之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面对的主体已经变为了两个:一个是面对网络世界的虚拟主体,是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网络沟通教育的学生;另一个是现实世界的真实主体,是需要面对面进行教育的学生。德育教育中,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主体,其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重点,语言艺术都会有所不同。且德育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独立完成的内容,需要其他学科教师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进行协同教育。高职院校在侧重于进行专业课教育教学的同时,专业课教师也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并加强德育教育能力。要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辅助并配合德育教育教师完成教育内容。因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德育教育的使命。
(二)提升德育教育亲和力
首先,讲清学科理论的真理性。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人的天性,去了解和掌握伟大而朴实的真理,本来就极具亲和力。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并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德育教育教学中,讲出历史厚重感、政治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讲好蕴含其中的科学方法论,使科学理论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有感召力、有穿透力。从而让学生提高自我约束力,自觉地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和思想高度,并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巩固和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烘托网络教育情景氛围。思想的转变、觉悟的提升、信仰的坚定,是认知、情感、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职学生普遍理论知识薄弱,理论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因而德育教育的开展应该加强体验式教育教学,为德育教育设置良好的网络情景氛围,引导并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实践,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将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发挥出来,从而主动去接收学习内容,想要去探索学习内容,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错误思想慢慢转化,思维模式慢慢转变,模糊的思想模式慢慢清晰,思想认识慢慢提高,从而做到知行合一。要想达到这一效果,离不开网络媒体设备,因而德育教育要充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合运用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科技,打造情景式、沉浸式、交互式课堂,努力实现思想引导与情感催化的统一,促使德育教育内容入脑入心。最后,教师要言传身教。马克思说:“如果你想要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2]立德教育为目标首先需要教师深刻掌握最新理论政策,掌握德育教育方法,用心,用情去做好上课规划。同时,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感化学生。真正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加上满腔热情地去激发、培养、升华学生的思想觉悟。
(三)加强德育教育针对性
首先,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大学生的共性特点有很多,但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很突出,且由于高职生的学习环境,更需要教师针对学生个性进行针对性教育。互联网平台的搭建,进一步方便了教师开展思想动态调查并分析汇总数据,从而进行个性化德育教育。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针对性教育才能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树立良好的品德作风。其次,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多组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个人观点陈述等环节,让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软件对相关知识点,自己的困惑以及对于最新最热的新闻信息等进行评论。通过对相关观点的表述和评论,教师可以方便的找出具有明显错误的观点,和相对来说片面的观点,对学生私下进行一对一单独教育,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启发,同时也可以通过评论观点,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也可以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和提高。
(四)加强德育教育服务性
作为一名教师,在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关注学生成长的心理思想动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关怀和帮助。让学生内心真正体会到温暖,是加强德育教育一剂良药。心与心的交流、关怀和爱的付出是最能打动学生的。同时合理的借助网络平台和学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提供服务性内容,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的爱祖国,爱社会,并为了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
(五)提升教师网络媒介德育教育能力
互联网时代,运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趋势。由于互联网自身虚拟性,信息量大,传播快的特性,对高校德育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应该熟练掌握相关网络媒体使用方法,多关注网络舆论,并对热门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教育。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媒体素养,学习网络语言,掌握网络德育教育语言艺术,提高网络德育教育实效性。
(六)进一步构建网络德育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学校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构建相关微信公众号、QQ群等,及时和传播最新时事信息,并对最新事件进行价值引导,同时,应建立学生社团,学生会,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参加体验式教学,在网络上建立相关平台,方便学生浏览和分享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定期在网络上发起网文比赛,好人好事分享平台等,构建网络德育教育体系。让网络德育教育氛围围绕在学生身边,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四、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开展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是紧随时展步伐,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转变高职院校网络德育教育观念,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服务性,提升教师网络媒介德育教育能力,加强构建网络德育教育体系,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过程中,为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刁婧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