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11:18: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生态水利建设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影响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概述
1.1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念
目前,对“生态水利”概念的界定还不够清晰,专家、学者对其定义不一,但对其内涵的认识较深,认为要通过科学的工程管理,科学地配置和管理水资源,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生态水利建设中,要坚持自然观念,保持河道原有形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水利资源,并依据流域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洪措施。在一些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方,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水资源的利用,并对河道周围的土地进行改造,恢复原有的地貌,并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水利效益。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规划时,要尽量保留原有的景观,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2生态水利工程实施坚持的原则
生态水利建设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遵循现行的基本方针。(1)需要有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小环境的形成密切联系,并为其提供适宜的生活空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若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将会导致生态环境出现异常单一性和脆弱性。群落密度、群落比例、群落性质不稳定,群落结构易退化。(2)生态水利建设需要具有较强的生态修复能力;古代先民倡导“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生态修复能力是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水利生态建设,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充分认识土壤地貌、植被类型、生物、生态特点的前提下,开发出生态环境相近的生态水利项目,并采用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合适模式。(3)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针,实现生产、生活、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双赢。生态修复要坚持宏观、全局、长期的原则,以提高恢复的效益,保证恢复的成效。以流域自身的结构功能为依据,确定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得到充分的恢复。从局部水体生物系统的微观视角出发,认为水体生物群落不能仅限于单一的植被。
生态水利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水是生命、生产、生态的基础。水资源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将会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以下影响:一是对农业的巨大冲击;二是粮食安全的严峻威胁。当生态水利工程尚未得到优化协调,将极易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停滞不前,进而产生严重的经济安全问题。不仅如此,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和生命财产,进而严重危及国家的安全。为达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需要通过建立生态水利保证水资源管理的安全性。生态水利建设是实现美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中国的科学发展,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特别是水环境的改善。让脏水、臭水变清、常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稳定的生产和居住环境。
3生态水利建设对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影响
3.1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得到持续的发展。采用合理的节水灌溉技术,既可以提高节水的利用率,又可以防止水资源的浪费,进而为满足日常农业灌溉以及工业发展的需求奠定良好基础。节水灌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几年,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各种节水技术,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进到生产灌溉中,对提高节水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不懈探索,以及有关部门的深入研究,在节水灌溉、喷灌、微灌等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城市中推广新的节水机,在居住区建设集水塘,安装智能化的水资源监测装置,每周进行一次巡查,实行节约有奖、浪费处罚的管理。大力推广新型节水型节水技术,提高城市生活用水的利用效率,加速城市雨水蓄积项目的建设,减少工业用水,这实际上都是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2科学开发水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能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日益增长,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也在逐年增长。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2]。目前,我国每年的石油、煤消耗量超过80%,CO2排放量居全球第一。高能耗、高污染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减少传统矿物能源如石油、煤的消耗量,应积极发展新的清洁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相对于其他新能源的开发,我国的水电开发有较大的优越性。一是在可行性上,目前国内风电、太阳能装机规模较小,受自然环境、电网条件、转换电能的效率等因素的限制。积极发展清洁、环保、可再生的水电是发展新能源的最佳途径。二是在技术方面,中国的水电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技术水平比其他新能源要先进。在发展水电时,需要综合考虑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水利、建设水力发电厂,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移民、泥沙淤积、物种与遗产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双赢。三是利用水能来发展新型太阳能,既可以满足日常用电的需要,又可以兼顾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3.3加强水土保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
在水利、土壤保护等方面,水土保持工作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管理和监督。尤其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人口密集,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和环境损失远远超过乡村[3]。在经济上,比如土壤侵蚀会使河水淤积,阻塞城市的排水系统,使河道的航行和交通都受到损害。由于城市的土壤侵蚀,造成大量的泥沙将水带入工厂、工地和住宅,不但妨碍生产,也危害人们的生命。此外,由于城市土壤侵蚀,使地表径流量增加,河道内淤积大量泥沙,不但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危及居民及江河的生命,而且会使水体发生腐烂、恶臭,对生态环境的美化和破坏[4]。
3.4净化水生态环境,重现碧水蓝天
疏浚、清淤、肥田、养鱼、绿化等是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一是提高水环境质量。通过对水环境的改善,充分发挥水利资源的作用,为工农业生产提供防洪、抗旱、发电、航运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强水质管理。通过对水体进行改造,使其达到最大程度的净化效果,从而达到改善土壤、水源等生产环境的目的。为工业、农业、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更干净的用水。三是要搞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通过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农村,不仅能给广大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条件,还能开发新的旅游景点,从而促进新的经济增长[5]。在改善水利生态环境时,可以根据水利的总体状况,采取与水利原有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设计。因此,在实际实施水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对所有河段进行统一的生态治理,以有效地减少拦河坝建设,降低河段水位,维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3.5强化水利资源开发,凸显物种共生互补
在开发水利资源时,要注意物种之间的互补关系。在某一特定地区,物种数量的稳定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但水利工程的出现,将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直接的影响,从而危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因此,需要将水利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坚持“物种共生”的基本原理,以保证水利建设工作的有序、高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利系统的稳定,进而使得水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使河流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把地理环境与地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态水利建设中,既要坚持环境保护,又要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保持河道自身的净化作用。在确定堤线外形与布置时,要注重保留原有的河段形态,避免其对流域、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破坏,从而对生态环境的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在堤型的选取上,要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生态环境的修复等角度,尽量从本地选取材料,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确保堤防生态环境[6]。有关部门应根据水利水电建设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分析经济和生态环境损害,并制订相应的生态补偿方案。以往的一些补偿方案中,补偿基金往往难以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补偿,其补偿内容主要集中在农田、建筑物等方面,对生态环境补偿的重视不够。因此,为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益,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设立补偿基金,把一部分资金投入生态环境治理中去,并把补偿资金投入到位,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此外,在水利枢纽建设区,需要建立生态保护区,采取人工养殖等措施,确保生态效益评价与补偿机制协调统一,从而使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至最低。
3.6构建整体性水域生态发展模式,凸显水资源绿色效益
为了使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开发,需要使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增强其自身的调节功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注重与周围水域的良好联系。它既能保持水流,又能促进生物的活动,同时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的降解和净化。在此基础上,应加强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将对其所辖河流的流量、宽度、流向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河床上种植一些植物,如金鱼藻类或者在河里放一些水生动物,可以维持水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并且可以达到清洁水源、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在河岸边兴建其他的设施,以缓解河流中的水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7提升水力发电效果,凸显能源经济效益
水利设施的建设,使水文的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水库蓄水之后,河水就会变成湖,水位会升高,水面会变得更大,水的蒸发量也会随着增多。另外,由于岩石本身具有很高的渗水性,所以蓄水池中的水就会渗出,从而导致地表水位升高,这和天然的抬高水位是完全不同的,在天然条件下,水位的变化并没有水库的速度那么大。在不同的地方,水流速度也会有很大变化,越是靠近大坝地方,水流速度就越慢。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水库的水流速度基本为0。水利工程施工对流域水文变化的影响主要有频率和稳定性、流速变化、水位落差变化比较平缓、水量蒸发量大等。水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运行和调度灵活、综合利用效率高,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水电是我国的一大优势资源,但受历史、政策等原因,发展缓慢,开发主体单一,没有形成工业优势。全球水力发电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以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从20世纪开始,许多大型水电厂开始运营,已经提供大量的电力。
4加强生态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4.1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越来越注重生态水利的建设,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效果明显。但是,仅靠工程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后续的监督与管理也非常重要,而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则是确保后续工作顺利推进的最好保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根据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可以给后续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还需要在对我国水资源使用状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设立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以加强和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由此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将具有必要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引导施工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进而达到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的。在水利水电绿色环保宣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各种奖励、惩罚、法律、法规等措施来约束员工的各种行为,以此更好地调动其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4.2加大生态水利投入
加大生态水利投入应加强对政府的财政扶持,以保证其可持续、有效地发展。切实确保建立有效的长期投资和保障机制,充分支持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政府应积极吸收、借鉴和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促进其发展。建立生态水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机制,为生态水利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障生态水利建设的资金。同时,为了确保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大投入,建立长效的投资保障机制,确保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水利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增加社会资本的投入。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营造一个有利于项目融资、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推动生态水利建设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在建设过程中,要倡导绿色,选择低污染的建筑材料,尽量减少对水和空气的污染,以实现环境保护。
5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建设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在当前的“绿色发展”思想下,水利项目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利建设的规模和数量都在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冲击。在当今人类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如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将需要重视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保证水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艳.节水建设背景下推进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4):28-29.
[2]江宁.探究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的应用模式[J].智能城市,2018,4(2):160-161.
[3]秦蕾.生态水利工程在河道整治上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1,27(12):69-72.
[4]黄磊,吴传清.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时空特征及其绿色经济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2):459-476.
[5]陈苗.环境规制对中国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6]智慧.生态经济视角下的环境保护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0):134-135.
作者:刘多斌 单位: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