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时间:2022-10-09 09:38: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要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就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就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举步维艰”。因此遇到数学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这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有重要作用。

一、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义

在帮助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还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思考中来,为此教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丰富教学形式,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相比于教师的方法讲解,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探索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同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但现在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更稳妥地获得分数,教授学生的都是最基本、最经典的解题方法,甚至有些教师为了保险起见不鼓励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创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学生解题的思维单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十分不利。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在教育改革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点。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想法来设计课堂内容,在课堂上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这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这一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没有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在上课时还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害怕学生出3错不敢放开手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这样导致教学形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换汤不换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脱离生活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不管是展开课堂教学还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教师都要和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小学生树立了生活意识,在遇到问题时会下意识地和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遇到数量关系时也会下意识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在课堂和生活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想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才能真正转变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可以以“为什么要让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为课题来做一个实验,教师可以找10个学生来组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小组5名学生,针对这两组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对照组,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学习,并要求学生只能用教师教授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实验组,教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原理,遇到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最经典的解题方法,随后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想出一种与经典解题方法不同的创新方法。在一个星期以后教师随机出一道综合型题目,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为例,在对照组的教学中,教师先依据教材让学生理解间隔数与颗数之间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教师先给出了一组规律数3、4、6、9、13,让学生想一想这一组数字有什么规律。教师先给出了一个提示,3+1=4、4+2=6,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发现了这一组数字的规律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依次+1、+2、+3、+4。随后教师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为了美化环境,决定在学校周边栽种银杏树,学校的周长为900米,每隔30米要栽一棵银杏树,那么一共要栽几颗银杏树呢?提出问题后教师直接给出了最经典的解法:用学校的周长除以栽树的距离,也就是900米÷30米等于30,所以一共要栽30棵树。随后教师给出了类似的题目,学生依据教师的思维和解题方法得出了答案。对于实验组,在题目相同且教师给出的经典解题方法相同的情况下,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为此学生有以下几种解题思路:学生拿出一张纸,在纸上以1∶100的比例画出一条9厘米的线段并每隔0.1厘米就画一个点,最后数出来有30个点,所以一共栽了30棵树。设一共要栽x棵树,30×x=900,最后通过解方程得出x=30,得出要栽30棵树。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教学后,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提高题(这道题目是教师没有讲过的):“康娜坐在汽车里看人行道上的树,她自己数了一下发现人行道上一共有18棵树,并且从第一颗数到最后一颗一共用了32秒,如果汽车每秒行驶10米,那么这些相邻的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教师给每个组的学生10分钟的解题时间,最后发现对照组的学生没有解题成功,而实验组的学生却得出了正确答案。通过两组对比教师可以看出,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解题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多种解题方法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即使遇到了自己不会的题目也能寻找出解决方法,这就是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表现。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开展小组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能力基础不同、思维发展不同,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教师要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探究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在正式授课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新知识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但是教师可以将一些重点知识作为“课堂存疑”来让小组进行探讨。教师可以以经典例题举例,通过对经典问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这种题目的基本解决思路是什么,随后再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拓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把每个人的解题思路都先写下来,并一一进行实践,最终选出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的方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集思广益,当自己的思路枯竭或停滞不前的时候,可以通过同伴的帮助让自己“峰回路转”,产生更加丰富的解题灵感。

(三)与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通过生活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节约用水》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把扇形统计图知识和节约用水的生活常识结合起来,通过收集整理数据,感受数学与生活知识的联系。教师可以从了解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入手,让学生建立扇形统计图,从而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自己家里、学校或者公共场合水龙头的漏水量,以5分钟为计时点观察5分钟水龙头一共漏了多少滴水。每个小组成员将自己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在一起,先通过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来算出5分钟内水龙头的漏水量,随后再根据统计的数据画出扇形统计图并让学生思考怎么才可以不让这些水资源被浪费。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除了自己对水龙头进行观察,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到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情况。部分同学在网上收集资料找到了每年我国水资源的浪费数据;有些同学对水厂进行调查;还有些同学通过观看纪录片的形式,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并将我国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制作成扇形统计图。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扇形统计图除了表示我国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还可以表示什么数据。通过小组讨论,有些学生说可以表示用水情况如:生活用水、喝水量等等;还有些学生说可以表示废水利用情况……教师让学生根据每个小组所讲述的用水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意识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思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强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2(04):117-118.

[2]闫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35-36.

[3]王丹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21(86):61-63.

[4]刘生春.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学园,2021,14(29):78-80.

作者:杨楠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上肖镇杨城小学

上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分层教学研究 下一篇: 微课导学在滋养型课堂教学中的...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