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10:06: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读写能力会逐渐加强。短期来看,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时在理解方面的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对题设条件进行分析,有助于其尽快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长远来看,学习语文的过程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自主提出问题—多方面灵活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总体而言,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思考的能力,阅读教学便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部分。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与“思维引导”相关内容的讲解深度不够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变,传统社会中的很多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例如在传统小学教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集中在6—12岁之间,心智成长速度已经较快。到了现代社会,由于手机等智能设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介入,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广,“早熟”现象非常普遍。在此种情况下,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必须抓住学生心智快速变化的有限时间,对其施加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维,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终生成长均有好处。但在现阶段的小学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无法有效开展“思维引导”的相关教学,并没有在学生心中埋下“思考”的种子。“思考”“思维发散”看似虚无缥缈,但其实质是“逻辑”,即思考的过程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思所想的内容是否能够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如果所想的内容毫无逻辑性,则大概率会变成臆想、妄想,不具备实际可行性;如果所想的内容之间在逻辑层面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则最终的思考成果大概率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在小学生观念、心智成熟窗口期有所缩短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危机感,应当充分运用阅读教学的良好机会,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帮助其逐渐形成“逻辑闭环”的思考方式。但遗憾的是,现阶段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尚未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尽快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二)部分教师仅围绕教材设置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略显僵硬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相关要求的理解比较机械,这一现象表现为教师仅围绕教材中给出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其一,很多小学生对一些特定题材的文章比较感兴趣,投入的时间、精力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思考也会随之增加。在此种情况下,这类小学生希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表现自己,将自己所思所想的内容在全班师生面前展示,但教师在讲完课本中给出的问题之后,可能会草草结束当前的阅读教学活动,这一做法无疑会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其二,包括语文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之外,还应抓住机会对学生开展道德方面的教育,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并未过多地罗列出与道德有关的问题,从社会现状来看,很多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偏差,这与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基于此,无论是为了学生个体未来的良好发展,还是为了国家社会未来的整体进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可适当对文章中的道德内容进行延伸。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指围绕同一篇文章,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会逐渐加深,获得的感悟会越来越多。但这种情形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条件之上—阅读者需要具备阅读文章的兴趣,否则机械性、重复性地阅读都是做无用功。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经常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章,但并没有向学生说明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思考什么,应该怎么样思考,最终造成的结果便是小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只是机械性地完成阅读任务,未能“观其大略”,真正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盲目应用某些教学方法,适得其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用多种教学方法,但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文章的类型、题材、教学进度、教学目的等灵活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比较盲目,不仅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反而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最终适得其反。例如部分教师非常喜欢采用群体讨论、角色扮演的方式,希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学习之中,但有些学生在未完全理解文章时,不愿意参与讨论、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如果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分派任务,会令这些学生产生恐惧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学生成长。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思维提升”,使学生逐渐掌握分析文章的正确方法
根据上文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于“思维提升”,即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方式是否会受到积极的引导,核心教学的培养目的在于,学生是否会逐渐掌握分析文章、找到问题正确答案的方法。这种教学目的的设定意义在于,以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切入点,在阅读文章、充分思考、找到问题答案的问题解决过程成功建构之后,学生应将之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中,最终形成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当学生切实形成这种习惯时,意味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方法论,在未来无论遇到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任何问题,都会耐心分析,最终找到解决方式。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猎人海力布》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英雄猎人海力布在获悉居住地将要发生天灾时,不顾自身将要变成石头的后果,毅然决然地告知乡亲们真相,最终使乡亲们及时转移,自己却永远变成了石头的故事。这是一篇典型的“故事性”叙事文章,无论是小学生进行阅读还是教师进行讲解均没有较大的难度,按照教学大纲对该单元文章的要求,常规教学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完成对故事的缩写”;除了上述基础教学目的之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额外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如果你是海力布,在面对相同的情况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认为课文中描述的情况出现时,是否有两全的方法(既可以让村民及时撤离危险区,又能够避免海力布变成石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均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甚至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其主要目的便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整合,从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等角度出发,围绕一些与“公序良俗”有关的内容向学生讲解,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激荡,从小便形成正确的观念。例如,有些学生给出的答案为:“如果我是海力布,我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牺牲自己,拯救其他人。”还有学生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如果我是海力布,我已经告诉其他人规避风险的方法,但出于某种原因,我不能告诉他们将要发生什么,选择信与不信的权利在他们自己手中,我不想为此牺牲自己”。即使从社会主流道德角度来看,第二种观点也是无可厚非的——没有任何一种道德要求一个人为了拯救其他人而必须牺牲自己,这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最基本的趋利避害,更何况海力布已经提前告知了正确的做法,但教师必须指出,类似海力布的做法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爱”,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值得所有人尊重。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教授学生的思维理念为,即使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自己不能成为海力布,但内心深处必须明确海力布的伟大,这便是一种提升思维的具体方式。
(二)适当进行教学延伸,将教材文章与课外读本相结合,带动学生广泛思考
上文提到,有些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题材、内容感兴趣时,故会自觉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适当进行教学延伸,在将教材文章与课外读本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学生广泛思考,有助于使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更加完善的思维视域思考问题,避免有所疏漏。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将相和》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其中涉及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重点成语,除了课文节选的内容之外,教师还应选择与战国中后期时代有关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目标可以设定为:“为什么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战国末年最终被秦国灭掉的其他6个国家在灭亡之前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将相和》的赵国在战国后期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当学生全面了解上述问题时,便会初步建立与战国中后期相关的知识体系,对《将相和》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三)灵活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师讲解一堂课”的模式,教学情境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促使学生在较长时间内集中精力,令思维环绕教学内容,最终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中。同样以《将相和》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提前收集表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电视剧、动画片段,在课堂上使用投影仪进行播放,并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所载内容,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现场演绎相关片段,当学生代入有关角色时,对一些“台词(实际上便是部分课文原文)”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在情绪表达方面会更加注意,均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创设教学情境、模拟角色代入等方法均需科学应用,应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需要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所收获,否则同样会适得其反。例如,部分学生如果仅“希望在课堂上看视频”,而进入分组讨论、教学讲解阶段时便迅速丧失兴趣,则这样的教学方法便存在瑕疵;若组织不当甚至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计划,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这种教学目的性应该由教师进行思考,在结合某种具体的阅读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向学生清晰、明确地讲解,使学生“带着目的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会大幅度提升,对学生当下的学习以及未来的长远发展均大有裨益。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有常见问题实际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教师未能针对小学生天马行空一般的思维发散能力进行有效引导,很多时候只是机械地按照课本设置的问题以及教辅材料给出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讲解,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逐渐受到限制,从结果角度来看,尽管学生的语文阅读卷面成绩可能会越来越高,但思维越来越僵化,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思维提升”,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阅读、深度阅读,深刻感受文章中蕴含道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悦.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12):22.
[2]梅丽娜.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19(8):139.
[3]马晓红.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8):30—31.
作者: 祁文娟 单位:甘肃省敦煌市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