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2-10-27 10:52: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1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习惯于用理论灌输式、语文习题练习的方式来开展阅读活动,导致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空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自信心,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语文课程氛围较为单一、枯燥,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有待提升。围绕以上教育现状,教师要强化对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结合将要讲解的教育内容以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度科学设定课堂提问类型、形式、内容,掌握正确的课堂提问时机,让学生感知到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相互讨论的快乐,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同时,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在设定课堂提问内容期间,除了让学生学习、巩固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真正锻炼自身的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中强化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与领悟,促使学生全面化成长、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一、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提问设计现状

(一)提问缺乏有效性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存在提问缺乏有效性的问题,提问内容设计不够合理、科学,无法利用课堂提问内容激发学生的文本知识探究欲望,课堂提问只展现出一个渲染课堂氛围的作用,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与思考,长此以往,课堂提问成为一种形式,不能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提升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升。同时,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设定的课堂提问只是围绕课后习题来进行,此种方法不仅无法展示出课堂提问的导向作用,还会让学生对参与课堂提问活动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无法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提问数量细小、琐碎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虽然教师意识到了提问设计、优化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存在提问数量细小与琐碎的现状,无法构建一个清晰的课堂提问脉络和体系。教师通常都是围绕文本内容随机提出课堂问题,缺乏核心问题的支撑,导致课堂提问较为混乱,根本无法体现出文本的核心思想与词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同时,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因此无法利用课堂提问让学生梳理文本知识,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的课堂问题现状。

(三)提问的类型较为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过程中存在提问的类型较为单一的现状,无法借助于提问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深度学习。教师设定的课堂问题缺乏一定的梯度性,层次不够合理,通常都是一些记忆型、理解型的问题,缺乏一些高水平的课堂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致使课堂提问成为一种形式。同时,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内容和类型通常都是一些问答式的提问,没有融入故事、游戏、辩论赛活动来进行提问,导致语文课程提问较为枯燥、单一,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提问活动的自主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融入文本知识探究、实践中,取得最佳的语文学习成效。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过于复杂。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知识,促使他们积极、深度思考,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锻炼他们的学科思维。与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形式相比,提问式的课堂形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水平,提高学生参与语文知识探究的自信心与荣誉感。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从而让语文课堂活动更加高效化、理想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需要讲解知识、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每一个环节都比较重要,特别是课堂提问环节,提问的内容、类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由此,只有强化课堂提问设计,才能够让教师精准提炼课堂提问语言,循序渐进地突破难点教育内容,借助于课堂提问来鼓励学生突破学习难题,这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成长,对于教师来讲也是一种提升和发展,师生共同努力构建融洽、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促使师生有效交流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能够促使师生之间有效交流,增进师生情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学生才愿意向教师表达自身真实的学习感受、学习困惑点,以此来查漏补缺、修正学习方案。在传统的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通常都是把课后习题作为课堂提问内容,这样不仅无法让学生深度解析文本知识,还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展开有效提问,学生才更愿意支持教师的教育教学,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在师生有效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三、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提问设计的策略

(一)设定主问题,搭建纵横交织的教学问题网络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强化对课堂提问的设计,科学设定课堂提问内容与类型,通过设定主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性、层次性地阅读文本知识,之后再引出纵横交织的课堂问题,为语文课程活动注入更多的活力,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处于一种运转状态之中,端正自身的课堂学习态度。同时,在设定课堂提问内容期间,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纵向结构,实现课堂问题的逐渐递进,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课本知识,展开深度学习活动,实现文本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掌握文本的核心、要点内容。在正式开展课程活动之前,教师要深入研读、钻研文本内容,这样才能够掌握文本的主旨内容,以此作为设计课堂提问的重要载体,让课堂提问有广度、深度。教师要保证课堂提问的逻辑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期间掌握课本的知识结构,能够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理解文本知识,让文本阅读具备更强的逻辑性、条理性,取得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成效。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期间,要注重横向跨学科整合,实现课堂问题的交叉融合,在此过程中拓展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因为学科知识的关联性比较大,教师要探寻学科知识间的连接点,敏锐抓住问题的契合点,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展开阅读、探究,实现其他学科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可以把主问题设计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通读全文来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以此来设定文本的主要问题,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荣誉感、自信心,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掌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内容,锻炼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围绕困惑点设立高阶思维的平台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课堂设计来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积极表达自身的学习困惑点,以此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设立高阶思维平台,让学生在阅读、实践、学习期间锻炼自身的学科思维、学科素养,促使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教师要借助于课堂提问设定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积极批判、自主创新,锻炼学生的事物辨析素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提问来深层次探究文本的主旨思想、知识逻辑,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学生在互动中构建理想化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借助于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去质疑、批判,借助于文本中的留白点来设定课堂提问内容,促使学生深度剖析,培育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借助于问题让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德育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整合、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展示出语文课程的德育、育人功能。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课后习题作为课堂提问的形式,而是要多设定一些开放性的课堂问题,并且要给予学生探索空间、思考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地展开阅读、思考,展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引导学生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我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要利用课堂提问设计掌握学生具体的语文学习进度,学生在解答课堂问题期间,教师要用心观察与思考,围绕小学生的困惑之处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归纳语文知识,让文本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三)利用提问点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利用提问点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真正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思考,强化对文本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师生共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围绕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习进度分层次设定课堂问题,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学习需要。语文课堂问题服务于语文教学目标,教师要把教材作为出发点,认真解读文本内容和教材内容,设定分层次化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上语文教学进度。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设定课堂教学方案、提问方式、提问内容,这样才能够展示出课堂提问的功能、优势。教师可以通过课下观察、与学生交流、设立学生档案等来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和科学化,展现出课堂分层化提问的优势与作用。同时,教师要让复杂、抽象的文本知识更为生动化,消除学生的畏惧学习心理,让他们能够以最放松、最佳的状态投入课堂讨论之中。教师要注重弹性问答,在设定课堂问题过程中,要提前预想问题的答案,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定弹性的、针对性的问答,让学生从中查漏补缺,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归纳习惯,让脑海中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利用提问点,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梳理文本脉络,在掌握文本知识期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

(四)借助语用训练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学科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优质的课堂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真正内化所学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化成长、发展。教师可以在提问设计过程中设置一些语用类的课堂问题,让学生由之前的“学”转化为“用”,真正增强学生自身的问题探究、解决能力,让学生能够找准语用训练点,借助于文本特征、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遣词造句,学会概括、归纳课堂文本知识,鼓励学生和文本知识开展深度化交流,让学生之间相互协作、探究,锻炼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取得理想化的语文课堂效果。同时,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关联起来,让学生在构建全新知识结构期间,实现语文知识的更新与归纳,学生结合学过的语文知识理解新的语文知识,这样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真正实现文本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培育学生良好的学科综合素质。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文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于有趣的、启发性的、探究性的课堂问题,让学生之间互动与交流,学生相互借鉴与学习,从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与阅读方法,构建语文课堂的发展共同体,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与领悟。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之间也要多沟通与交流,对于如何开展提问设计进行深度钻研,教师之间相互借鉴,提出新颖的提问方式与提问内容,并且结合本班级学生的真实情况,科学构建课堂提问方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借助于课堂提问来让学生用心、积极融入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文本知识,让文本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化,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在优化、设计课堂提问内容与形式期间,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提问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让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多层面剖析,师生在互动与交流过程中构建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

作者:陈万龙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蔡旗镇完全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现阶段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内外整合阅读进行分析和解读,是为了顺应当下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步伐,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以此构建高效化和创新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以下将对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和原则进行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拓展阅读发展学生语言素养

1.在经典诵读中锻炼语言技巧。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语言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教师能够在整合阅读中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作为重要的目标,那么其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则会有所提升。而在小学阶段的整合阅读教学中,经典诵读是锻炼学生语言技巧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内外的整合阅读中可以从课内出发引入课外拓展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口语表达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而从目前的阅读教学状况来看,由于对整合阅读的理念认知不清,部分教师并没有从课内出发引入课外的拓展阅读资源,而是根据主观判断来选择课外阅读资源,他们所选择的课外阅读文本无法与课内准确对接,没有适配性,且文学性和趣味性不强,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感到枯燥、乏味,这就不利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技巧[1]。因此,教师应对整合阅读的概念和本质展开分析和研究,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引进具有较强文学性和趣味性拓展阅读资源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将课内外阅读文本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语言体系,借助课外阅读资源来深入理解课内阅读,并拓展阅读知识面,从而正确掌握诵读文本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都会得到提升,综合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2.在读写结合中积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和储备是语言素养的基础要素,如果学生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储备,他们的语言素养也能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拓展阅读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内外文本的过程中积累其中的优秀语言元素及写作技巧,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写作训练,阅读是知识输入的过程,写作是知识输出的过程,而在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循环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会不断壮大,文学素养也会不断得到提升。不过在此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内文本的重视程度要远超课外文本,更多是以教学大纲为蓝本设计教学活动,他们以传统讲解式的方式要求学生记忆文本中的词汇、语句等知识要素,并刻板地记忆文章的主旨和大致内容,却没有从课内外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所以小学生的语言储备不足,他们的语言素养也未得到明显的提升。针对小学生语言积累不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拓展阅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相同体裁或者题材的课内外文本,并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让学生分门别类地记录和积累语言素材,并在同类型的写作训练中应用所积累的语言知识,由此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语言储备体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素养会呈现出稳步发展和提升的状态,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类比阅读,提升学生思维素养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需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组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内容,而在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中,类比阅读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它的合理运用。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在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的过程中引进类比阅读的思想,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的篇章进行全面对比和分析,让他们在比较异同时明确不同篇章的写作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而完成对知识的转化,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陈旧教学观念和固化思维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在课堂中展开类比阅读的意识和能力,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分析课内阅读,并将重点放在对课内知识的探析上,他们也未能指导学生将不同的文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学生所学知识存在局限性,在此环境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成长速度极为缓慢,不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以上提到的教学不足,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教学工具开展类比阅读活动,让学生在绘制和解释导图的过程中了解课内外文本在主题、内容、写作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使他们在类比和分析时运用发散性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促进思维多方面发展。此外,在类比阅读中学生也能掌握多种写作方法,并将积累的词语及所学的表达技巧应用在写作中,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写作训练也有所助益,对优化语文课堂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2]。

(三)鉴赏阅读,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1.在鉴赏情境中体悟审美元素。审美素养不仅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不可或缺的品质,这就说明教师应在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中开展鉴赏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鉴赏情境中体会文本中的审美元素,通过品味语句和关键词,带领学生深入与文本内容、意象相适应的情境中,让他们能够在情境中分析和解读文本中蕴含的语言美、意象美等,进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可是就目前的阅读教学状况来看,一些教师在整合阅读中只关注文本中的基础知识,如词汇的含义、读音、主旨等,既没有对文本展开深入的分析,也没有带领学生鉴赏文本中的审美元素,而是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上,本质上仍是以“知识”为核心,属于应试化教育,学生只能充分了解知识点,缺乏对更深层次内容的探析。所以小学生很难在整合阅读中提高审美素养。对于教学中以基础知识为主、审美性不足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全面分析课内外文本中审美元素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情感创设方法,将学生带入到音乐、多媒体、分角色表演等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借助情境探析文本内容中的某个句子或关键词,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探析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或在文中发挥的作用。由此,学生不仅可以深化自身的审美体验,加强对文本内容意象的了解,还能深入地分析和理解阅读知识,与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共鸣,使情感体悟也得到升华。

2.在鉴赏活动中丰富审美感受。审美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增强个人感受,也要求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审美感受,这会更容易产生思维上的灵感。所以,在课内外的整合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审美鉴赏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感受,让他们勇于表达、勇于质疑,并在与同伴或小组成员的交流中,在思维碰撞和语言沟通的过程中,与不同学生交换各自的审美体验,综合多人的智慧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体会阅读文本中的审美元素,进而达到丰富审美感受、提升审美素养的目的[3]。然而在目前的整合阅读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阅读文本的教学价值,忽视了其美育价值,他们极少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互动和交流,也没有以审美为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沟通,更多是教师将自己的感悟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审美探析的过程,所以小学生的审美范围被局限于特定的框架中,他们的审美角度也较为单一,这就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作为教学的准绳,重视鉴赏过程的探析,不要剥夺学生提升审美素养的机会,而是要为学生创造互动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或是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他们在专门的鉴赏活动中就课内外文本展开分析,并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抒发审美感悟,促使他们在鉴赏活动中进一步升华个人的审美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素养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实践阅读,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1.在课堂实践中扩充文化储备。文化储备是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充足的文化知识储备,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随之增强,也可以说文化储备就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前提。所以,在课内外的整合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实践阅读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网络平台广泛搜集阅读资源,学生在搜集和整合阅读资源的过程中会深入挖掘文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或历史文化典故等,无形中就扩大了学生的知识网络,久而久之,他们的文化知识储备会呈现出阶梯式增长的趋势。但是,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也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情况,却忽视了实践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也忽略了文本中的文化元素,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中开设实践阅读活动会拖累教学进度,弊大于利,所以小学生很少会有亲身参与阅读活动的机会,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都不强。对于此种问题,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阅读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项目化阅读、阅读表演、经验分享交流等课堂实践活动中搜集和阅读大量的课内外文本,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产生质变,同理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就会促使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2.在社会实践中深化文化体验。除课堂实践阅读活动之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深化学生阅读体验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加强感悟。所以,在课内外的整合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从课内出发将教学的场所转移到室外,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让学生在社会场景中寻求与课内相关的文本资料,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有针对性的阅读。可是部分教师既缺乏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也没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存在很多问题,他们将实践简单定义为游戏和玩乐,忽视了更深层次知识的探究,导致实践活动存在浅层化问题,这就违背了实践阅读活动的初衷和本质,学生也无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对文化的体验。对此,教师可以将文化教育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宗旨,设计并组织与课内阅读教学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观图书馆、拜访特色文化园区、游览博物馆和科技馆等活动中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文化体验,进而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以此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4]。基于此,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对文化的探索,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真正实现在“乐中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学生主体性原则,即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思维特征,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设计阅读教学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参照教学大纲,为了避免教学脱离实际,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且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本资源,并以创新化的阅读指导方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主展开整合阅读,以此达到扩充学生阅读储备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第二,理实结合原则,即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取阅读素材,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以此实现全面发展和多维成长的目标;第三,生活化原则,当下很多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都较差,而在教学中通过课内外阅读的开展,能够利用文本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拓展其社会认知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彰显出教学的重要价值,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中践行核心素养,不仅可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还能使学生在课内外的结合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增强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应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和规划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方案,为学生提供优化的阅读指导计划和丰富的阅读资源,以此扩充他们的阅读储备,让他们可以在课内外的灵活转换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作者:马引兄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城关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3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等内容,强调教师应将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渗透在学科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基于此,在新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同时扮演好“知识讲授者”“问题设计者”“学生思维引领者”三重角色,积极探究相关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指导作用,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

一、影响小学生思维提升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足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缺少必要的互动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没有基于语文知识提出问题并引领学生思考,导致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被动记忆并刻板运用知识,没有对教材内容本质与应用原则展开主动分析,既降低了学生学习有效性,也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此外,一些课堂虽然存在提问环节,但由于经验不足,教师经常会提出不具备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功能、不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或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出现了未及时对学生答案正确与否做出点评、未及时补充答案等表现。课堂实践被无效的问答对话浪费,这也影响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指向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一)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提问

在指向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思考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才有望在问题思考与回答中提升思维水平。反之,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本不感兴趣,必然无法调动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更不能在课堂提问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明显不足,思维提升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提问意义凸显[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感兴趣的语文知识展开分析,再围绕其兴趣点设计问题。但是就目前来说,大多数教师在该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更习惯根据自身意愿进行提问,并未在设计问题时将学生是否对问题内容、提问形式感兴趣考虑在内,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明确提醒广大教师,要想落实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学生思维培养工作,必须有意识地围绕学生兴趣点设计问题,优化问题内容与形式。尤其是在提问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教学形式,进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更加放松的状态面对问题。这样,学生心态更加放松,他们对问题及其答案产生探究兴趣,自然而然地可以在积极思考中提升思维水平。

(二)在学生思维偏差处提问

虽然小学生学习语文、探究知识内涵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思维的过程,其思维水平能够随着语文学习的不断深入而提升,但是受知识储备、思考习惯等综合素养的限制,他们还是会在思考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思维偏差、陷入思维误区的情况。此时,若教师没有及时介入将其带出思维误区,不仅会造成学生思维水平提升困难的消极后果,还会影响他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就是说,无论是为了在课堂提问中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还是为了保证语文教学基础效果,教师都应该正视学生思维偏差,及时在其思维偏差处提问。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仍旧存在着教师忽视对学生思维偏差的观察和分析等问题,学生的思维误区没有被及时发现,也没有对如何走出误区展开思考,思维提升目标的实现受阻。为了解决该问题,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堂问题思考表现的关注,明确正确思考方向,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思维偏差问题,围绕正确思考方向与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提问,如“你觉得为什么这种思考无法帮助你们得出问题答案”“尝试一下其他解决方案,并思考与你的想法有哪些不同”等。学生先在教师提醒下发现自身思考、想法的偏差之处,再对正确的思考方式、正确思维与错误思维之间的区别展开分析,其问题探究、课堂思考更全面,思维提升因此成为了必然。

(三)针对教材精彩内容提问

教材文章中的精彩内容能够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可以促进其积极的阅读和学习,还能激发其主动思考意识。因此,在指向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教材精彩内容设计并提出问题。

1.课文关键关联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课文关键和关联内容上。就关键内容而言,在课文中处于关键位置的词、句、段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对其展开分析能够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其迁移思维的发展。就关联内容来说,将处于课文“非相邻”位置但共同体现了主题思想的两处内容联系在一起,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二者存在的联系,能够促进其“从局部到整体”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其整体性学习思维[2]。所以说,教师在指向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工作中,一定要关注教材精彩内容,关注课文的关键信息和关联片段,提出富含关联性、指向整体且能够促进学生迁移思考的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有助于迁移思维、整体学习思维发展的问题展开思考,必然能够有效提升思维水平。再者,由于课文主题明确,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对关联问题的设计灵活性更强而且提问内容可以不断变化,学生也能在变化中思考、回答问题,其思维灵活性也能得到提升。

2.作者有意留白内容。课文中的留白内容也能促进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思考,有助于其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可以选择围绕课文中作者有意留白的内容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空白处”的想象,让他们大胆思考作者想要通过该留白表达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发散、想象思维水平,还能对语文中的“留白”作用与魅力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不容乐观的是,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形成“围绕作者有意留白内容”提问的意识,只是认为小学生思维发散、围绕留白处提问会让学生的想象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并未在课堂提问中设计“留白”问题。甚至在学生主动围绕课文作者有意留白处向教师提问时,只会做出“不予理睬”“敷衍回答”等反应,严重阻碍了学生发散、想象思维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先对课文留白内容进行挖掘、分析作者留白用意,再提出“想象一下,在这里(留白处),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如果你是作者,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写(设置留白)呢?”面对发散问题,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并回答出具有创造性的答案,他们的思维能力必然获得提升。

(四)立足于开放性问题提问

小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还包括开放性思维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工作中还需要设计并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其展开开放性思考。然而就现阶段来看,部分教师忽略了对课堂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没有在提问环节提出“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而是一味地设计并提出存在标准答案的问题。在该状态下,教师更希望学生能够说出问题的标准答案,导致学生在无形中产生较大压力、降低参与课堂提问的欲望,这对其思维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针对该现象,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优化对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面对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询问学生关于该人物的想法,使其对文中人物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面对课文事件提问,引导学生对事件做出点评,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等[3]。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对它们的思考是开放性的,并且可以在回答时表述自身真实想法,在客观解释问题的基础上融入主观情绪,这对其开放性思维的提升大有裨益。再者,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对课文人物、故事的多角度思考,建立全面分析与表达习惯,这有助于其在写作中立足多个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说明事件发生过程与影响,提升其作文饱满度,为其写作思维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围绕课文结构进行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围绕课文结构进行提问同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创作思想,不仅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还能实现对语言文字建构方法的主动学习,进而在课文结构启示下提高写作能力。所以,教师在指向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还可以尝试围绕课文结构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分析并说明课文结构、作者行文特点。但是观察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没有形成围绕课文结构进行提问的习惯,甚至会在讲解课文时直接将作者行文特点、文章结构告诉给学生,导致学生无法对所学内容展开多元、全面的分析,其思维水平自然无法实现更好的提升。面对该情况,教师必须作出改变,正视课文结构分析在学生思维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动提出“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作者在写作时构建了怎样的行文结构,采取了哪些修辞方法”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变得深入,逐渐加深对课文结构的认识,思维提升效果更加理想。

(六)基于学生表达欲望提问

表达欲旺盛是小学生的共性,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提问环节本质上也是为了激发他们的表达欲,通过鼓励促进其语文思考以及对课堂的主动参与。但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表达并非只有答问一种,其他表达形式同样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思考,使其在外化表达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经常会忽略这一内容,没有将学生在提问互动之外的表达重视起来,没有在学生其他表达中设计问题并组织他们展开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表达热情,不仅阻碍了其思维发展,也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有效性。所以,为了更好地借助提问培养小学生语文思维,教师可以尝试根据学生表达欲设计丰富表达活动,如即兴演讲、辩论、仿写等,并针对其在即兴演讲等活动中的表达提问。学生先进行表达,再对自由阐述的内容作出解释,思维无论在表达还是在回答中更加活跃,能够达成进一步的提升。

(七)鼓励课外阅读展开提问

阅读是小学语文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但局限于教材的阅读无法使学生形成更开阔的眼界,基于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拓展课外阅读”的要求。在设计以培养学生思维为导向的课堂提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外阅读重视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课外阅读材料,鼓励他们阅读教材以外的文章,并围绕课外阅读内容结构、意义与收获展开提问,要求学生回答。不过就目前来说,多数教师在此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没有为学生创造良好课外阅读环境。为了解决此问题,教师可以提前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喜好,并为其提供相应书籍、绘本。学生在拓展阅读空间加深关于语文知识的思考,迁移课内阅读经验思考课外阅读问题,思维实现由内而外的延伸,提升目标得以实现。而部分学习主动性、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能在课外阅读中相互提问,问题的提出与回答均对其思维提升大有裨益。

三、思维提升视角下其他语文提问注意事项

指向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师还应关注以下注意事项:(1)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4]。对小学生来说,独立且充分的思考是提升思维水平的关键,如果思考时间不充分,他们很可能因急于回答教师问题在互动中草率作答。这不仅对其思维发展不利,还会使其形成不良学习和思考习惯。(2)设计启发式问题。小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在接触新问题时不免会出现“毫无头绪”的困惑,因此教师需要在提问时适当对其进行启发,为他们提供思考的“头绪”。在此过程中,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难度逐渐降低,他们能够在课堂提问环节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对其思维水平的提升大有帮助。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无论从学生兴趣点出发进行提问还是在学生思维偏差处提问,都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思考,使其在思考中提升思维水平。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存在的教师灌输知识、问题设计不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工作的展开,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形成了限制。为了更好地落实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要求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必须着力解决上述问题,积极探究有效教学策略,加强对可能在课堂提问中影响学生思维提升效果的教学要素的关注。

作者:陈霞 单位: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4

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是课下辅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整个教学流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上所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课下作业有很大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课堂作业的拓展研究,一方面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上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拔高学有余力的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拓展目标分析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各个科目的基础,关系到学生以后学习及工作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在课堂作业的拓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1.巩固知识。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拓展的关键在于巩固知识,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活用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2.拓展训练。拓展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锻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并能将自己所学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学会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多看书刊,多听名家的讲座,通过这些方法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升写作水平。3.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表达。语文的基础性就是有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好的作品才会有更好的收获;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因此,语文学科的学习,不能只注重书本上的内容,而忽略了课本之外的东西对于日后的影响和意义。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题海战术的训练,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拓展策略

(一)丰富小学语文课堂作业内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多维度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兴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善用诗句、善读课外读物、善写心得等,从这些角度帮助学生们培养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小学生的年龄较低,容易对外界的未知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消失得也快,初学习语文时,学生是具备一定的积极性的,但是在初步学习以后再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每次课题都是重复的,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消磨掉,这不利于小学语文课堂作业发挥成效,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拓展时,新颖的作业课题和明确的课堂作业目标应作为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性以及语文课堂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制定、设计新颖的课堂教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以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树和喜鹊》的教学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采用直接对课文进行讲解的传统教法,可能无法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文章理解,无法锻炼学生的教材阅读能力。那么老师就可以采用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图片、声音以及文字相结合的PPT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进行播放,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方式更容易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形成更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在学生看完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如果不具备教学硬件设施,老师可以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课堂知识,选取几个学生扮演树、喜鹊等角色,对文章内容进行演绎。这样可以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产生浓厚的课文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文学习中来,当学生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教师就可以布置课堂作业,此时学生已经对文章有了较深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看过的PPT或者是文章情景演绎,从而通过课堂作业帮助学生更加容易领会文章中心思想。通过创新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创设新颖的语文课堂作业,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语文学习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幼小,尚未储备丰富的知识,不具备较好的文章理解能力,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一点,任由学生“自由发展”,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吸收。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学知识,在玩的过程中认真思考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答出问题的成就感也会驱使着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保有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白天鹅》时,教师可以把第一课时设定为教材阅读课时,给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又可以把课时划分为“粗读”和“细读”两部分。在粗读课时中,教师先进行文章的范读,这样能起到典范作用,也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范读过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自主阅读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确保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当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大体把握后,就进入细读课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细读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阅读文章并进行思考,产生自己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共鸣和认知。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形式进行拓展,不必拘泥于书面形式,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即让学生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同学提出表扬,指出表现欠缺的同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分配课时,教师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进行教材阅读并思考,随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有利于学生教材阅读能力的提升。当教师利用新颖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后,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相关问题,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时得到提升。

(三)利用情境模式拓展作业,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内容

部分语文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以诗词来说,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远达不到理解诗词的水平,因此,想方设法创设学生易于学习理解的教学场景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拓展的途径之一。在当前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教学手段已经屡见不鲜,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被引入教育领域,创设教学情境已经变得相对容易。我们在课堂作业的拓展过程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拓展课堂作业。以小学语文课文《精卫填海》的学习为例,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寓言故事阅读”。让学生们在阅读活动中阅读《精卫填海》,当了解课文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小学语文课堂作业,学生可以阅读教材的下一个寓言故事《盘古开天辟地》,阅读完毕后,学生主动摘录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字词,并对此做出一些自己的理解。当学生完成小学语文课堂作业以后再次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学习借鉴,小组选派代表对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汇报。如果学习的是古诗词,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黄鹤楼》这篇诗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份PPT,介绍作者所处时代的一些重要历史节点,使学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方便后续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然后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与黄鹤楼相关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当学生们对黄鹤楼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引领学生对这篇诗文进行深入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对古诗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基本的了解,此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堂作业,即让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描述,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通过将小学语文课堂作业与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了真实且具体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难度比较高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循序渐进逐步拓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虽然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但是如果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拓展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不进行深层的语文学习,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作业可能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除了要注意适当增加语文课堂作业的“量”,也要注意提升学生语文课堂作业的“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进行思考,促使学生深层次地把握所学文章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阅读教学为例,在阅读童话一类文章时,比如《丑小鸭》《寓言两则》等,这类文章有着深刻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带领学生认识文章中的所有字词,如果学生有不认识的字词,教师应该让学生翻阅字典查找,解决了基本的认读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行阅读,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布置思考性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业,先让学生自行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听取学生的想法,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文章的解析,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在进行此类文章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应的动画给学生播放,与此同时为学生讲解文章内涵,寓教于乐,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

(五)丰富课堂作业拓展内容,促进学生知识量的积累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业大多枯燥乏味,一旦没有足够的趣味性,很难吸引本就没有多大耐力的小学生坐着冷板凳完成作业,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因此,要使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就要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到这份课堂作业是有意思的,是自己想要完成的。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开展景色相关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教师可以将小学语文课堂作业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改为活动形式,带领学生去当地比较著名的景点进行游览,让学生欣赏自然景色,或是带学生欣赏落日余晖等大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后,再以一种绘声绘色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与景色有关的课本知识学习中。这样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学生就能更容易地感受文章意蕴。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拓展时,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合理设计作业,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作者:薛云云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西华池小学

上一篇: 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探讨 下一篇: 企业财务管理研究范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