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融媒辞书建设理念与实践思考

时间:2022-11-23 15:50: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方言融媒辞书建设理念与实践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方言融媒辞书建设理念与实践思考

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理念和手段的发展,以往堆放在书桌上的各类大部头字典、词典等辞书逐渐开始转型,国内十分经典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新华字典》等纷纷推出线上产品,在编纂理念、检索方式和运营维护等各个方面均展现出信息技术深度参与的理念和实践。方言辞书作为我国丰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记录,是研究和保护语言资源的主要手段,各方言区也都结合实际纷纷推出了很多方言辞书,目前大多是借助传统的纸质文字媒介,缺少声音和图像的现代传播。为了更好地推动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方言辞书也应该顺势而为,不断借助媒体融合手段开展更为与时俱进的辞书编纂实践。

一、成渝方言融媒辞书建设的必要性

(一)语言服务社会生活的新趋势

成渝方言是我国方言体系中西南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记录着当地厚重而丰富的语言生活面貌,以成渝方言为依托创作的影视作品,《山城棒棒军》《火锅英雄》等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流量明星在歌曲中的创作和推广、综艺节目的传播等也极力为成渝方言及文化摇旗呐喊,使得成渝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影响力迅速提升。作为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的方言,应当主动抓住语言传播的新媒体理念和手段,做好受众在语言喜好和深度理解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工作[1]。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媒体融合已经成为语言服务社会需求转型不得不面对和使用的一种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语言文字在帮助外地援鄂医疗队解决医患沟通的方言障碍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融媒体版)》火速上线,后来不同方言的融媒体版相继出现,为医护人员及相关群体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语言服务。因此,成渝方言也应当前置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借助多模态的语言存储和展现形式,为语言应急服务提供即时之需,在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等面前能够尽可能数字化地应对语言方面的特殊需求。

(二)融媒理念和技术手段的要求

伴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目前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等形式更新迭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媒体融合也成为各行各业不得不面对的一项紧迫课题。在中国辞书学会第十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融媒体辞书的编纂”“辞书生活与知识服务”“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等展开了讨论与交流,一致认为融媒辞书研究和实践应当深入思考和推进,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利用多模态融合的形式,让受众能够综合使用眼耳鼻舌身来多元识读,进而可以更好地达到促进理解和习得语言文化的目的。从现实环境看,传统辞书主要是以纸质媒介为主,主要承担的是文字和图像,融媒辞书则在传统辞书的形态之外,充分利用光电载体承载音频和视频,通过文字、语音、视觉、环境等多种方式进行人机互动或交流,使词典从静态文本变成动态情景话语载体,用户可以改变以往的实体辞书检索和查询模式,借助手机、电脑等移动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2]。
(三)方言和文化保护传承的载体

方言反映和承载着多元的地域文化,伴随着普通话推广和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方言也正在面临着保护和传播缺位的局面,如果一个地区的方言消失,其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也必然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在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的同时,也要协调推进方言和文化的保护,助力地方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从传统的成渝方言辞书来看,由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方言词典》是目前收录最全的四川方言词汇大全,还原并规范了许多方言词汇的读音和写法。由蒋宗福著、巴蜀书社出版的《四川方言词源》也是十分全面系统的成渝方言纸质辞书。但是,传统纸质的成渝方言辞书多是借助文字的载体进行传播,个别条目会适当增加简笔画的形象展示。除此之外,已有的成渝方言纸质辞书在语言训练所需的音频、视频等传播形式上基本缺少设计和融入,辞书的适用面更多局限于方言爱好者的个人学习,或是方言研究者利用语言文字专业的学科知识开展研究,对方言和文化的科学普及以及传承保护的作用并不突出。因此方言保护和传承十分需要把辞书编纂的融媒手段作为重要的理念和实践支撑,利用媒体融合手段编纂方言辞书,依托新媒介技术载体,加大用户听觉、视觉层面的沉浸体验,甚至可以建立辞书供给侧(出版方)到需求侧(用户)的双向互动关联[3],有效促进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同频共振。

二、成渝方言融媒辞书建设的主要遵循

(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作为需要走向市场接受市场检验的辞书,首要应考虑用户需求,基于目前方言传播的实际情况,用户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检索需求,这是辞书在市场立足的根本,也是目前已有数字辞书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考量的部分,有关标准和技术手段已经十分成熟,用户可以借助电脑和手机终端直接输入需要检索的方言语料进行查找;二是训练需求,成渝方言已经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和喜爱,有不少文化产业工作者、爱好者和研究者在方言习得上有极大的需求,在语言习得中的人机互动技术其实也已十分成熟完备,因此可以在设计中打造仿读、对话互动、纠错等形式,帮助方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提升语言习得效率;三是教育需求,辞书最初产生就是为了辅助学习,这也是检索和训练两个功能的要素体现,建设中要突出强调的是基于检索和训练之外的知识传播、文化熏陶等教育元素的融入和传递,可以通过词条拓展等附加丰富多元的文字、图画和视频故事,以更好地传承成渝地区丰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以经典语料为基础

知识性是辞书建设的根本,在辞书建设中除了体例和内容架构外,最不能出错的便是知识传递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成渝方言辞书的建设还要精准定位和明确语料的来源。从文字语料的来源看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上已经出版的成渝方言相关的纸质辞书,除了前文提到的《四川方言词典》《四川方言词源》两本辞书之外,还有《四川方言词语汇编》《四川方言词语汇释》《成都方言词典》《重庆方言词解》等,在编写融媒辞书的过程中可以主要参考对象,在选择过程中多维反复比较,以求选择释义更为准确、更贴近民众表意的语料;二是成渝地区各地的地方志材料,多数地方志的编修都有很多方言词汇的语料体现,甚至有的历史十分悠久,更加贴近当时当地的语言特征;三是成渝地区经典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尤其是当地作家所创作的作品话语更应该被选为语料的来源。从图画、音频和视频等素材的来源来看,辞书工作者在参考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开展语言走访调查,针对编纂中有异议的条目深入田野调研,同时借助语料调研这一形式,以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形式搜集当地民众,特别是老一代人的口语语料,可以更好地记录成渝方言词汇的发音和使用规律,也十分有助于搜集整理成为新的方言语料资源库,有关音视频资料还可以链接到融媒辞书建设中。

(三)以语言传播为目标

语言服务社会生活和语言文化本身的传承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成渝方言融媒辞书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语言服务和自身保护的有效互动。一是帮助成渝方言地区的群众有效学习普通话,成渝地区民族聚居区、农村地区较多,群众的普通话推广基础薄弱,部分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质量还不充分,融媒辞书可以通过基于方言语料的反向检索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帮助当地群众搭建一个普通话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普通话沟通表达提升更好地引领外界经济文化层面的沟通,促进地方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二是帮助成渝地区之外的民众了解、学习和研究成渝方言,加大不同地区的语言交流互动力度,也更好地为方言文化工作者提供语言服务,催生更多更优质的方言元素融入文学文艺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有效促进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融媒辞书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方言语料和文化搜集整理的过程,加上多模态的现代存储技术,有效打破声音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局面,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成渝方言和文化的永久保留,即使千百年后,语言文字工作爱好者、工作者和研究者还可以感受到当今成渝方言的魅力和文化属性。

三、成渝方言融媒辞书建设的实践思考

(一)体例上体现凸显频率等级

目前市场上的成渝方言词典基本上使用的是传统的音序法、笔序法或者义类法等编纂体例,注音、释义和用例也大都明确而有条理,但是此种编纂体例仍然是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开展的语言文字知识展示和传播,对用户在需求侧的多方面需要考量不够充分。作为教育服务、文化传承的工具书,应当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凸显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其中一项便是根据方言词汇单位使用频率来划定等级,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性、阶梯式学习,反过来也可以有效开展方言习得测试和评估。具体来看,可以成渝方言中的语素为基本单位进行使用频率统计,包括对单独使用频率和构词频率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按照频率的高低划定为高、中、低级别,比如“巴适”“巴心不得”“老汉儿”等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玩格”“眼浅”“一老一实”的使用范围就相对较窄,可以通过语料数据库统计后分别归入不同的等级。级别确定后,用户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即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比如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可以选择使用频率较高、人们至今还在普遍使用的语料,以避免晦涩难懂、适用面窄的尴尬境地;语言文字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等级适当参考使用频率较低、当下民众基本不用的语料,积极开展跨方言、跨语言的对比研究;方言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累去选择不同等级的语料进行阶段式、递进式学习,不断提升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方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多模态展现方言文化特征

成渝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十分繁荣的地区,其孕育的文化特征在方言上也必然有诸多体现,包括但不限于自然风貌、饮食文化、民俗禁忌、人物称谓、文学创作、民间曲艺等方面的内容。融媒辞书的编纂区别于纸质辞书,基本不受知识的编码和存储空间的影响,每一个词条或者语料都可以在条目下适当增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故事解读,在方言习得的过程中根据个人兴趣学习地方文化,民众在跨地区交流中也可以主动减少出现文化冲突的概率。在方言文化特色呈现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多模态”这个融媒辞书建设的关键点,传统纸质辞书基本上是以文本存在的单模态,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修订把既有纸质词典整合转化为有图画、音频、视频呈现的多模态数字资源库,然后在广泛搜集和整理方言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把与词条相关的内容制作成为图画、音频和视频的模式,设置关联条件后供用户即时检索查询。比如“马架子”“马蹄镰”“丁丁猫儿”等事物名称就可以直接用实物图画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蚂蚁儿爬筲箕”“篾条穿豆腐”等俗语就可以讲解清楚背后的文化认知故事。

(三)做好互动化纠错更新服务

成渝方言地区覆盖面广,内部也有很多小片,在语音、词汇和语言运用中较多呈现出内部细微的差别,辞书建设中一方面在语料选择标准上要充分考虑代表性,以尽力避免不同片区民众的不理解。辞书修订需要转变思路,积极探索“动态修订”的模式,让所有读者随时可以修正[4]。在产品推广过程中,也需要多方协调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同组成的纠错和更新服务队伍,对用户反馈的问题要及时核实后纠正,对用户补充增加的信息或语料要核查后补充,在保证辞书知识准确性的同时,也能博采众家以不断丰富建设成果。随着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深度发展,融媒辞书的编纂在技术层面上也完全实现了人机互动,我们应利用好“融合”思维,建立“辞书—用户”的联系沟通机制。方言辞书的建立绝不能闭门造车,如语料来源就包括人民群众的口头语料、音频、视频等资源,更需要依赖人民群众的支持,离开民众的素材资源库一定会有失偏颇。因此我们可以在检索、查询功能之外,建设用户反向输入的通道和筛选机制,用户可以利用此互动路径,自主提供新的语料信息、录入发音音频、提供相关的知识素材等,实现基于人机互动模式的信息常态化更新[5]。

(四)探索开发方言融媒新产品

融媒辞书建设需要出版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共同付出心血,从融媒手段的创新性和方言语料的科学性提供专业支持,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辞书建设的运营可持续,出版单位还可以结合辞书建设过程中的成果开展跨行业、跨平台的方言融媒新产品开发实践。我们可以充分借助重庆旅游城市的流量密码,在线下组织以方言脱口秀、舞台剧等为主要形式的演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打造方言文化展示品牌,如在市场上已经有一定影响的小剧场———“扯馆儿喜剧”已拥有多处实体演出场所,一众文艺工作者在线下用舞台喜剧形式推广川渝方言和文化,其门票、广告和衍生品的经济效益已经相当可观,方言融媒辞书的建设也为提升舞台展示质量奠定了扎实基础。融媒辞书需要依托当下各类融媒体传播平台,积极打造成渝方言系列的线上产品,如成渝方言古风短视频、方言短剧、方言音乐等,如自媒体工作者“果子哥哥”将成渝方言用配音的形式加入短视频,在各大平台都收获了极高的播放量和关注度,部分作品的播放量超过一亿次,其他借助成渝方言开展自媒体传播的用户已经十分广泛。当然,线上线下的内容生产和产品打造不能完全割裂,可以互通有无、互为补充,相关的产品和作品也可以反哺融媒辞书建设的内容需求。四、结语融媒体时代为传统辞书建设转型提供了新机遇,成渝方言辞书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顺应信息发展和变革趋势,借助媒体融合的理念和手段,充分整合已有资源,统筹推进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推出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全面实现人机互动的方言融媒辞书作品。

参考文献:

[1]石琳.语言生态视域下的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7(09):140-145.

[2]章宜华.论融媒体背景下辞书编纂与出版的创新[J].语言战略研究,2019,4(06):79-89.

[3]李宇明,王东海.中国辞书历史发展的若干走势[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1):1-6+13.

[4]汪维辉.探索辞书“动态修订”新模式[J].辞书研究,2019(04):22-25+143.

[5]孟杨阳.传统辞书“融媒”之路[J].科技传播,2021,13(06):19-21.

作者:曾倩文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上一篇: 数字化平台社会责任履职与共享... 下一篇: 产业与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