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研究

时间:2022-12-01 18:10: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研究

一、大数据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思政育人精准性不足

网络思政育人,部分高校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教师上好思想政治课程,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好,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能达到网络思政育人的目的,其实不然。有很多高校的思政网站都是以发布信息为主,信息的管理和受众更多是院系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引导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并不能在一项工作管理中落实好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也没有充分展现,多数大学生往往会忽略学校的思政网站,而高校也难以达到网络思政育人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大数据时代,应当更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目标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但高校在实践过程中缺少对大学生整体与个体关联的考虑,难以实现整体与个体的思政体系。高校对大学生个体的统计分析缺少多方面数据的支撑,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个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解决相应或相似的问题,缺少对个体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总结,没有重视其蕴藏的数据价值及与其他个体问题的数据联系,从而很难做好高校对预防和处理大学生问题的措施准备。

(二)网络信息化建设完善度低

高校推出了“智慧校园”的理念,实现校园网络覆盖、互联互通,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智能化、个性化、隐私化。然而,智慧校园的推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是大数据时代校园建设的新路径,面临的挑战也在实践中应运而生。如要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环镜为其提供相应的网络功能,使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的设备设施也不断进行信息化完善,这些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现实难题。

(三)网络新技术应用局限性大

大数据时代,社会对于网络信息的发展一直存在隐私保护的难题,而高校利用信息数据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同样也急需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每个人的网络浏览、交流、交易等行为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而这些数据也可以被跟踪和监控,他人就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挖掘其中存在的有利价值进行不良活动。高校的行政管理是智能化,绝大部分信息收集统计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尽管在学生信息采集过程中重视个人数据保护,但也难免存在一些保护漏洞。高校在应用新技术与保护数据之间的问题,让学生对产生的数据持有怀疑。另外,新技术的初期阶段会存在不全面,高校在运用过程中会容易出现信息收集频繁、不完整等现象,而这些数据的结论会出现偏差,高校应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

(一)高校机制保障

国家对于规范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措施还在逐步建设,针对网络出现的信息泄露、网络犯罪、网络伦理等现实问题也在不断提出更合适的方案,为整治网络乱象国家实施网络“清朗行动”,营造清明的网络环境,维护好公民的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落实。同样,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数据关联广大,高校在面对网络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上处理不成熟,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数据的滥用及其引发的一些问题。如大学生的校园卡记录着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各种信息数据,也包括大学生的违纪等情况,这些关联的数据一旦发生泄露会带来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问题,高校没有做好大学生信息的隐私保护,安全存在一些负面的隐患,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高校学生工作理念

大数据时代,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创新性突破。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方面。思政教师作为思政工作者的主体,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培训,已经建构好主观意识、形成独特的方式方法。思政教师虽具备革新的意识,但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还是存在运用能力的欠缺。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网络数据技术发展的步伐不一致,没有及时进行大数据时代新旧理念的转换,缺乏对大数据挖掘、处理的综合型思政教师。网络信息平台如雨后春笋,成为信息传播、文化发扬的重要途径。高校同样也运用学校网站进行思政政治教育,但学校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板块更多是起到发布信息公告的作用,受众者更多是教职工,忽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课程教育实效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主体,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实践。在新冠疫情期间,网络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这对于习惯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锻炼,要不断提高网络教学技能水平[1]。但一些高校思政教师出现在网络环境中工作状态不佳、技术手段不足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网络学习教育主要是依靠大学生的自主、自律能力,但网络具有虚拟性,相较于校园教学而言网络教育明显缺乏教育实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有青年大学习、思政大讲堂等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宣讲学习平台,有大学生党史国史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知识竞答比赛等。但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认识不足,在学习中应付式学习,缺乏社会实践行动。

三、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的途径

(一)生成高校网络思政的主体合力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教育水平,也要熟悉网络技术、擅长大数据信息分析,生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合力。教师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力军,要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应用与信息数据运筹的能力,学校要不断强化教师的数据意识[2]。此外,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素养、数据素养教育等课程教育,以整体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更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准确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和实效性。

(二)甄别思政教学内容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相对独立的传统载体之间联合作用,互相精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受教育对象的整体性,要求在对学生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时,能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载体,有更为便捷、迅速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精准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的现状,而大数据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但在具体内容的供给上、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精准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教育内容选择上从供给侧着手,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收集进而分析,构建学生个人的数据库,发挥网络大数据的效用和价值,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域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时空域的拓展,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实时性、多样性等为教育活动提供更多的空间,打破传统单向度的教育形式,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大学生能更方便地利用学习生活中的“碎片”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思政活动,如在公众号参与知识竞答、云纪念馆、拍小视频等。网络数据技术的发展能为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改革中的“全过程育人”提供场域。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各部门分担,呈现割裂的状态,出现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困难,这不利于促进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高校应利用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一体设计,从机制上协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全“大思政”格局,使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格局,为更科学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准备,使学生工作能更加高效[3]。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便利,大数据呈现的大学生个体与整体的关联,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教育管理、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提供事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晖.基于网络新媒体平台深度联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5):93-95.

[2]崔金洋,许和隆.基于分众化视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定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12):68-71.

[3]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33-36.

作者:冯静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 清洁能源产业废循环利用报告 下一篇: 骨折多发伤术后探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