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13:32: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农业科技现代化评价指标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0引言
开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是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的通知》,计划到“十四五”末在全国共建一批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的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以评促建,带动县域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应用广度和深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对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估是开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的重要内容,关键是要建立符合地方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认为传统农业是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粗放式经营,所应用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效率存在限制;现代农业以节省生产成本、创造剩余价值为目标,具有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生产手段更加科学、精进,具有非常明显的科技性及时代性[13]。农业现代化包含高效率、低能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及完善的服务体系,具有以下标志: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产出质量效益、发展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层面的现代化[46]。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包括新型主体培育、产业结构优化、科技信息化、资源利用方式、生产水平提升等多个方面[7]。对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是衡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最贴近的研究方法。一些学者对地方农业现代化开展量化评估主要是从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通常使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812]。在农业领域通常用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来测算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的关系,但往往存在实证研究与经济增长理论脱节、测量方法和投入产出变量选取不当等问题。在对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测度方面,由于对县域类型不加区分或者所选指标和赋权无差别化,导致对县域范围内的应用和指导作用不大。针对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和评价,本研究在前人关于农业现代化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要点和现代农业科技的时代内涵,首先确立评价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构想,其次从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和生态绿色化三个方面研究提出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对县域功能类型进行划分后差异化赋权,最后通过水平指数和发展指数合成综合指数,构建形成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评价模型。研究将为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的动态评估和建设成效提供有益参考。
1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县类型及特点
根据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公示名单,全国共有72个县(区)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其中东部省份相对较多,西部省份相对较少。总体来看,共建县覆盖了绝大部分省份,县域类型既有产粮大县,又有发达地区县区市、市郊县区,还有农业特色县区市。江苏共有南京市溧水区、南京市浦口区、涟水县、句容市、兴化市、昆山市、宜兴市七县市区入选。从江苏7个共建县区市的农业基本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县域农业类型差异大。既有产粮大县(兴化、涟水),又有都市农业(溧水、浦口),还有百强县市(昆山、宜兴),句容市是丘陵山区,属于农业特色县区市,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与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二是县域城镇化率差异大,高者近80%,低的还不到60%。三是农业农村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第一产业占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差异较大,高的超过了10%,最高的涟水达21.83%,而低的则仅有0.4%,如表1所示。
我国不同地区县域禀赋条件、农业功能特点和发展阶段差异较大,这就决定了对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先分类再评价。根据先行县批准建设名单和江苏省先行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功能定位的分析,将县域划分为产粮大县、都市农业县、发达地区县、农业特色县四种类型。产粮大县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优厚,耕地资源较多,农业体量相对较大,主导产业为粮食产业,粮食生产任务较重,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基础较好。都市农业县距离城市较近,消费群体庞大,是为城市提供食物原材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农业兼具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具有技术、资本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发达地区县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公共服务较为完备,更加具备工农互补、城乡互促的人才、科技和经济等发展资源条件,农业科技运用水平整体走在前列。农业特色县自然资源独特,具有发展特色产业、产出特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的优势条件,生态保护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国家层面,相关部委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先行区、示范区(县、镇、园)的创建,希望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
与农业科技紧密相关的包括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在地方层面,一些省市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通过一些指标评价体系来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如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县级)、江苏省设区市、县(市、涉农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等。通过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比较,总体有以下3种类型:一是达标型,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江苏省设区市、县(市、涉农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所用的考核指标体系,各指标达线即达标;二是创优型,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对其指标体系计算现状值,得分越高评价越好;三是验收型,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对所考核指标体系设置及格线,不及格则不能通过。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的是县域范围内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范围是县域,评价内容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可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进行有益吸收的基础上,按照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内涵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要素投入和作用发挥,构建符合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县地区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总体考虑
2.1基本原则
以评促建,体现行业先进性。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有的放矢地建设,加快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目标。每个县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后能够显著提升当地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充分体现出农业科技对当地主导产业和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撑推动作用。相对领先,体现地区平衡性。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在农业科技现代化方面的差异,兼顾绝对领先和相对领先,通过评价既能够体现不同区域县域之间农业科技现代化方面的差距,又能够体现同一区域内不同县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动静结合,体现动态发展性。先行县农业科技现代化评价既能反映共建的存量结果,又能体现增量的动态变化,让相对落后地区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反超,形成比赶超发展格局,突出同一县域的纵向发展情况。
2.2总体考虑
综合理论与实践探索,结合农业科技先行县建设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以下思路。(1)指标体系构建应差别化体现农业现代化中的科技成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中包括诸多方面指标,其中科技是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吸收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但不是全部吸收,要延续性和创造性相结合。(2)权重的选取应首先考虑专家打分法,尽可能选择对全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差异具有深刻认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3)不同类型的县域应考虑采用差别化的评价方法,具体主要采用相同的指标、差别化的权重,体现出公平性。(4)在指标数据获取方面,应充分考虑县域特点,尽可能采取相同口径的县域数据,采取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相结合的方法。(5)除了反映静态的结果指标,还要重视动态的发展指标。如果本身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展速度慢,也有可能会被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基础较弱但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赶超。
3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3.1指标体系选取依据
指标选取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国家部委和地方相关实践基础上,将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评价体系设置为3个一级指标,主要体现在产业、生态和人才三个方面,在内涵上要求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和生态绿色化,如表2所示。产业科技化是指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产业短板有效弥补,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在地方上主要由主导产业、核心产业、特色产业和一般产业所构成。产业科技化体现在主导产业强化科技成环、核心产业突出科技强链、特色产业专注科技强点(芯)、一般产业实现基础设施高级化四方面目标,其中主导产业科技形成闭环是关键。为了体现主导产业科技全链条覆盖,选取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主导产业加工转换率、主导良种覆盖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率、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三品一标”水平、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10个指标;核心产业科技强链选取核心产业链条完整度、核心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度、核心产业加工率(产品化率)、核心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4个指标;特色产业科技强点(芯)的衡量指标有特色产业区域市场占有率、特色产业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特色产业种源可控率3个指标;一般产业基础设施高级化的衡量指标包括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3个指标。人才专业化是指各产业、各环节、各领域发展所需要的专用知识、专门技能得到内外部专业化人才的有力支撑。县域内人才主要体现为外部人才的招引、内部人才的使用和本地人才的培育培训,力求达到外部科技人才为我所用、内部科技人才足以堪用和县域经营主体委以重用三方面目标,其中本地人才的培育是关键。外部科技人才为我所用选取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推广经费支出、驻村设计师覆盖率、省级及以上科研单位设立研发平台数量3个指标;内部科技人才足以堪用的衡量指标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大专学历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占比、县域内农业科技企业数量3个指标;县域经营主体委以重用的衡量指标包括受专业化培训农民占比、新型农民占农业总人口比例、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比、农村人才综合培训引进达标率4个指标。生态绿色化是指生产全过程、产品全周期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做到投入品、生产技术和产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绿色化主要体现在生产的投入品、生产方式和废弃物利用等贯穿全过程的绿色可持续,力争达到农业投入品绿色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生产方式可持续三方面的目标,其中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关键。农业投入品绿色化选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3个指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选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5个指标;生产方式可持续选取单位能耗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自然湿地保护率2个指标。数据的可获性是指标评价能够实际运用的关键。上述40个三级指标中有33个指标具有共性特征,已有数据统计或者在其他项目实施过程中已得到实践检验,可以获取相关数据。其余7个指标(见表2中带*指标)则更加注重科技属性、产业属性和地域属性。每个地区的核心产业因地而异,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专门进行区分。核心产业链条完整度测度的是核心产业通过科技连接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核心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度反映的是科技支撑核心产业接二连三,提升产业整体效益的能力。特色产业是依托特色资源形成的独特产业,其产品区域市场占有率衡量的是特色农产品依靠科技提升产品质量获得市场的认可度,相应的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是指科技对于节本增效的作用,种源可控率是指科技对特色产业种子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县域内农业科技企业数量和省级及以上科研单位设立研发平台数量分别用来反映招收招引内外部科技人才力量的平台载体建设情况。这些科技属性较强、地区差异较大和产业发展各异的指标需要在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的过程中进行专门统计。
3.2权重设置
根据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内涵实质和发展要求采用主观赋权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以此对产业、人才和生态分别赋40分、30分和30分,总计100分。根据不同类型县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在上述三个方面的二级指标中进行差异化赋分。产粮大县以粮食生产为主,突出农业科技稳粮固基,促进高质高效发展,在农业产业化下的各二级评价指标中,重点向主导产业偏移,在人才专业化的评价指标中,重点放在县域经营主体,在生态绿色化评价指标中,重点考核产粮大县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都市农业县突出提供丰富农产品,夯实生态功能屏障,发挥优势条件,重点依靠内部科技人才;发达地区县(区)突出强链延链,提高整体农业质量效益;农业特色县(区)突出做强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加大对县域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在指标体系运行的初期阶段,可采用上述权重计算得分。在建设到一定程度后可根据任务要求结合各地实践,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3.3综合指数计算方法
1)计算步骤。先根据县域类型及指标权重分别计算各指标的水平指数和发展指数,再合成综合指数。由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是部省地共同建设、先建设后验收,更加注重建设的成效,因此将水平指数权重设置为40%,将发展指数权重设置为60%。2)计算水平指数。将各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区分正指标(越大越好)、逆指标(越小越好),分别计算水平指数。正指标水平指数=(实际值-最小值)/极差,逆指标水平指数=(最大值-实际值)/极差,其中:极差=最大值-最小值。水平指数=∑(各指标水平指数×权重)/1003)计算发展指数。先计算各指标年度间变动度(增长速度或增减百分点),再根据变动度计算发展指数。对计量单位为%的指标,变动度取其增减百分点,变动度=本年数-上年数;其他指标取其增长速度,变动度=本年数/上年数×100-100。将各指标变动度作无量纲化处理,区分正指标、逆指标,分别计算发展指数。正指标发展指数=(实际值-最小值)/极差,逆指标发展指数=(最大值-实际值)/极差,对于上年实际值已达到天花板(即现值为100%)的指标,若本年未下降,其发展指数按100%计算。发展指数=∑(各指标发展指数×权重)/1004)计算综合指数。综合指数=水平指数×40%+发展指数×60%
4结论与展望
县(县级市、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线指挥部,强化农业科技在县域层面的应用和落地是提升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关键。我国幅员辽阔,县域类型差异较大,针对县域层面的农业科技现代化评价要因地制宜、分类评价、各有侧重,充分体现农业科技对不同功能载体县域内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支撑作用。本研究专门针对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测度进行量化评价研究,根据地域发展阶段和农业功能定位将县域划分为产粮大县、都市农业县、发达地区县、农业特色县四种类型,从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和生态绿色化三个方面建立可量化、可获取的评价指标,根据县域类型和发展侧重点进行差异化赋权,并从发展和建设的角度设计由水平指数和发展指数构成的综合指数,充分体现农业科技的区域性、功能性和发展性。本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评价提供量化分析依据,弥补县域农业科技发展短板,有助于组织全国农业科教环能系统力量,聚焦县域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引导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向县域集聚,激发县域农业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全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及评价逻辑是开展定量分析的基础,现阶段国家和地方都还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尽管已有一些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但尚缺少具有地方特色、县域特点、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量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在建设过程中可根据各级实际情况运用本评价体系开展自评,其他县域单元亦可参照评价以强化科技支撑、弥补科技短板。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在推进共建县建设的过程中,应尽快建立与农业科技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相匹配的指标数据采集体系并统一标准和口径,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成效开展评价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为县域因地制宜引进和运用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加快补齐农业科技发展短板提供方向指引。
参考文献
[1]刘国斌,李博.农村三产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4):621-628.
[2]陈元刚,张玉欢.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路径探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8):105-117.
[3]粟泽荣.论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型[J].种子科技,2021,39(12):139-140.
[4]杜鹰.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村经济,2018(10):2-6.
[5]徐梅.日本农业现代化再探讨及启示[J].日本学刊,2019(S1):202-203.
[6]舒坤良,徐晓红,王洪丽,等.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重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4):38-42.
[7]张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对策[J].广东蚕业,2021,55(8):39-40.
[8]刘世薇,张平宇,宋凤斌,等.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J].地理科学,2018,38(7):1051-1060.
[9]刘云菲,李红梅,马宏阳.中国农垦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与TOPSIS方法[J].农业经济问题,2021(2):107-116.
[10]王新长.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
作者:朱思柱 张萌 孙洪武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