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9 09:49: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科技人才培养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研发力度的加大,科技和人文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青年科技人才是专门从事系统性科学技术知识的主体,是带动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向青年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构建更加科学可行的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构建形成更加精确化的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人才评价,进而明确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向和落实要点,推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好地发挥青年科技人才在社会中的作用。
1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重要举措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8〕6号),充分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要构建形成清晰且明确的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形成清晰且明确的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着力对人才的专业能力、个人素质、业绩绩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整个考核评价过程中,秉持着科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路线。凭借科学化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人才培养机制的规范化、分类化发展。通过对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才和社会的对接,激发新时代的人才活力[1]。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在2019年赴陕西调研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工作,我国各个省份也先后召开科技创新规划工作,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1.2提升人才评价质量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人才分类评价工作沿着政府主导的路线,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设定标准、展开评价。人才评价工作需要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行业部门、行业协会的参与力度有限,在人才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效能也十分有限,使得人才评价更加僵化、难以发挥理想化的应用效果。《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破除思维理念上的限制,予以用人主体自主权,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竭力协调政府、市场以及专业组织等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构建形成利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分类评价的政策环境,促使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效果。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人才评价工作,为各个行业领域的部门和协会提供人才分类评价的依据和操作规范,有利于相关单位更加规范化地展开人才评价;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各类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各个主体单位能够按照相应的政策要求和文件要求,认真履行自身职责,提高自身工作效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1.3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重要动力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亟需科技创新。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协同发展。事实上,想要激发人才活力,需要相应的评定机制进行激发。我国地域辽阔、产业类别多样,无论是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产业变革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这就进一步强调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想要促使人才队伍适应行业需要,人才队伍的质和量能够达成行业发展要求,需要着力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以青年科技人才为重要支撑力,以规范化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为战略支点,着力带动人才分类评价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2]。
2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原则
为了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更加规范合理,科学界定青年科技人才、带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需要严格规范分类评定标准,明确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定原则,促使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效用。首先,需要秉持着德才兼备的评价原则,注重个人发展潜力,实现青年科技人才的全面培养。其次,聚焦过去、展望未来。基于既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情况,从过去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出发,破除机制障碍,促使评价更加规范合理[3]。最后,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不同岗位职能的青年科技人才也存在一些差别,想要实现青年科技人才的明确评定,则需要破除既往“一刀切”的工作模式,将共性指标和差异性指标整合到一起,不仅需要注重科研能力,还需要考量道德品质和社会贡献。
3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理论
3.1理论基础
在不同时期,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要求也存在一些差别,各种有关青年科技人才评价理论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影响评价结果。基于行为科学,对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能够实现更加精准化的分析结果,也慢慢演变成为人才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3.2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特征
打造青年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需要全面分析和探索创新性青年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征,通过多样化的创新活动、细节化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带动科技进步和发展,着力带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带动国家创新建设与发展。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素质,还需要加强创新素质。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科学正确的人生态度、灵活多变的方法论,促使青年科技人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为科技创新奠定良好基础。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科技创新活动应当秉持着知行合一的路线,只有在思维理念上强化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带动国家科技发展。
4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1确定初始指标
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秉持着科学化的流程,明确人才评价指标。本文则从社会公益性、科技管理类、基础前沿、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类青年科技人才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体系中既有共性指标,又有差异性指标,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初始指标主要集中于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科研能力等方面,秉持着自上而下的工作原则,采用多级布置的设置原则,明确统计中的基本指标[4]。
4.2确定关键指标
关键指标需要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系统整合,通过对具体指标的统计分析,捕捉信息差异能力,将不同类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以青年科技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基于国家科技人才战略全局和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的正向作用,以人才为动力,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稳步发展。
5常见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要求,构建形成更具针对性和可靠性的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本文则主要就社会公益性研究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科技管理类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基础前沿研究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奖励指标体系四种常见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旨在构建形成更加公开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带动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实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5.1社会公益性研究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公益性研究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着眼于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突出需求导向,将社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不仅考量行业用户,同时还需要关注社会评价。具体而言,构建形成社会公益性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考察内容更加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在社会公益性方面做出贡献。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对青年科技人才品德、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对于道德品质方面,则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在政治理论素养方面的政治品德和科研技术方面的科学精神和诚信精神进行分析[5]。对于专业素养,则是从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水平进行分析,知识理论则需要就学历学位、以及其他领域的教育情况进行研究,专业技能不仅在于个人专业技术职务,同时还有其他技术类别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科研成果,则需要从学术论文、出版论著、代表作、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于社会贡献,更加强调社会公益性贡献,如青年科技人才所做的研究是否能够满足所属行业的用户需求,是否能够有助于科技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等。对于发展潜力,则是从青年科技人才在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战略规划思维、进取精神、科研任务可行性进行预判。
5.2基础前沿研究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基础前沿研究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突出青年科技人才的原创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同行评议等多种方式,实现对青年科技人才原创学术成果的系统性研究。具体而言,基础前沿研究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则主要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划分为基本的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社会贡献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六个方面。对于道德品质方面,则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在政治理论素养方面的政治品德和科研技术方面的科学精神和诚信精神进行分析。对于专业素养,则是从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水平进行分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评判青年科技人才的基本指标,这其中不仅涉及着对教育背景的评估,同时还有对技术职务、技能培训的评估。对于科研能力,则是更强调科研属性,从个人和团队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个人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是否提出创新性的研究课题、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科研任务,在团队中则更加关注团队协作能力。对于科研成果,则需要从学术论文、出版论著、代表作、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于社会贡献,主要是分析青年科技人才对社会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不仅是对社会公众展开的科普宣传活动,也是指对学科领域的建设发展,还可以通过学术社交性指数进行学术社会影响力进行分析。对于发展潜力,则是从青年科技人才在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思维理念和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判。
6结论
综上所述,对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展开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围绕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特点制定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落实政策要求,创新和丰富社会公益性研究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科技管理类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基础前沿研究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奖励指标体系等多种评价体系,以创新为动力,以技术为支撑,以评价结果为反馈要素,全方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作者:程绍明 单位:山东省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
科技人才培养策略篇2
近年来,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科技力量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已经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并且成了当今世界的人力资源大国,但是与人力资源强国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内蒙古自治区角度而言,其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说最近几年通过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引进启动大项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从根本上来说,其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自然资源及能源要素的驱动,以至于科技创新与治理成本始终未能成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新动力。所以,如何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成了当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高层次科技人才研究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就凭借着自身的资源优势,连续8年保持着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第一的好成绩,然而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与稀缺性特点,采取高排放、高能耗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难以维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于此,内蒙古自治区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技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因此,与内蒙古实际发展现状相结合,依靠高层次科技人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目标实现最大的产出,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于新起点,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构建创新型内蒙古,实现“走进国家前列”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将发展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2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才现状分析
2.1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才现状
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及素质是衡量我国科学技术人才团队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能够直接关系到地区的整体实力发展。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在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存在高端人才缺失现象,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的人才总量约为270万,其中每年每万名劳动力之间科研人才的占比为20.9人/年,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33.6人/年的比例来说存在明显的差距。另外,在270万人才当中,仅有62万人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占据技能型劳动者总量的20.8%。具体来说,公共参与实施的国家级培育人才计划项目的人才仅有40余名,具有“长江学者”称号的特聘教授3人,入选“草原英才”1290余人。同时,内蒙古为实现人才聚集,还先后培育了创新创业团队、基地540余个,但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仅有70多个,所以从整个层面而言,内蒙古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方面存在明显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优现象,并且从人才结构层面来说,文科人才的数量远高于理科人才,在有限的理科人才中,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又较为有限,以至于内蒙古地区的人才结构中严重缺乏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等。所以,从总体角度上来说,内蒙古自治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内蒙古需要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并从提高高层次的科技人员的数量及素质作为入手点,加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以缩短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距离。
2.2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形成的现有机制
2.2.1“项目、人才、环境、平台”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地推动人才,并将统筹兼顾这一方法应用于人才推进工作当中,将引进和培育人才放在科技发展的核心位置。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在安排各类项目时,会统筹人才团队的建设,并在培养和创新人才团队时明确人才的引进标准及目标。同时,不仅在建设创新创业基地的过程中提出引进人才及培养人才的目标,还在推进创新平台产业化发展及改善创新环境期间,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展开了充分考虑。
2.2.2引进和培养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通过引进和培养的互动机制可以实现以引进人才的方式促进人才的培养能力;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引进,例如:在内蒙古领军人才培养及创新团队的构建当中,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基于“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以引进和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推动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及发展,改善和营造中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成长环境。
2.3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2.3.1加大了投入力度,促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相较于我国东、中、西部等地区的整体人才工作投入经费力度而言,内蒙古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限制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内蒙古各级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不断加大了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加强地区科技财政支出的方式扩大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育及引进规模,实现了对专家、院士及领军人物的工作支持,形成了“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工作原则,为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及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
2.3.2加强了顶层设计,突破了机制束缚。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构建了科学统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并在强调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的同时,对于相关指标体系中的定性及定量因素赋予了一定的权利,结合人才的类型、层次以及岗位建立了以用为本的评价体系。同时,在优化人才评价体系过程中也逐渐减少了行政方面的干预,将同行评价、社会评价及市场评价引入其中,将第三方评估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并基于高层次科技人才存量不足及质量不优的前提下,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标。
3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3.1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3.1.1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现如今,内蒙古自治区所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尚不到5000名,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仍处于紧缺状态,无法很好地满足当下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部分高层次科技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农业、教育以及卫生等相对传统的领域当中,以至于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缺少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支撑,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匮乏。
3.1.2制度陈旧,机制乏力。一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现阶段的人才选拔与使用机制存在滞后现象。在进行人才选拔期间,制定的标准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加上具体的人才选拔方式存在因人而异的现象,导致各种弊端频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发展进步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人才的使用及培养呈现出“人不得其位,事不得其人”的情况,阻碍了内蒙古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过去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大锅饭”弊端在内蒙古地区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而在实际工作中精神奖励远多于物质奖励,导致在实际工作当中无法对人才形成有效地激励,也就无法激发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最终致使人才的效能发挥得不到最大化。
3.1.3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支撑体系尚未形成。由于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会涉及各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又会涉及诸多不同的因素及变量,所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既是一个内在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理论含量丰富的逻辑体系,所以做好高层次人才支撑体系是实现培养人才的关键。支撑体系的本质是人才工作的重要运行载体,同时也是多元化、动态化以及层次性的一个社会系统,对于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其内部包括:引入体系、培训体系、激励体系、人才储备体系、留才体系以及科技投入体系等多个方面。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在此方面提起了一定的重视,但在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各支撑体系之间既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也缺少彼此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想要构建完善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2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存在的制约因素
3.2.1管理机制因素。目前,用人单位相对更加重视内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有些垄断行业内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但在收入分配方面却是一直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情况。很多重点企业或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因收入较低,导致人才严重短缺;而很多外资企业及垄断性企业因收入水平偏高,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从而形成了人才积压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在户口、档案、社会保障及住房等体制性因素的影响,致使人才流动遇到重重障碍,导致原本应该社会化的人才成了某一个单位的人才。3.2.2观念环境因素。环境是决定人才作用及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尊重科学”这一社会环境的塑造,并且从宏观层面而言,因人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也初步形成了人才发挥作用以及建功立业的相关机制,但也因受到过去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导致当前现行的人才管理模式在体制、理念、政策以及机制等方面都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差距,加上“官本位”、排资论辈、部门所有以及平均主义等情况的存在,致使优秀的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同时从微观层面而言,人才所处环境也并未得到真正的优化。
3.2.3培养教育因素。自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开始着重发展教育事业,现如今人才储备及使用趋势越来越合理,人才发挥出的效果也有着明显的提升。内蒙古现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54所,其中本科院校17所,独立学院2所,高职院校35所,共有65万左右的在校生,全区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7.4%。内蒙古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脚步也十分迅速,现有在校研究生超过15万人,全区内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授予单位6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2家。可以说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高等教育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贡献。但在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时,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高等教育实施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任务较为艰巨;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改革需求等。
4完善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体系的有效对策
4.1市场配置科技人才与政府主导人才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时代下,市场是决定资源分配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处于边疆地区,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至于市场发育存在明显的不足,在人才市场中也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规则来完成科技人才的配置工作,那么势必会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内蒙古自治区想要更好地完成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及使用等相关工作,就必须要以中央人民政府为导向,充分利用我国政策优势,统筹协调内蒙古自治区现存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另外,在发展有关国家战略事业,例如新能源、环境保护、新材料以及高等教育等行业时,应该始终坚持以中央人民政府政策为核心,彻底解决内蒙古自治区的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问题。也间接证明了利用国家制度优势来促进中央人民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支持的重要手段。
4.2加大力度出台配套政策、制度来支撑人才发展
在促进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将全区的人才建设与产业规划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符合内蒙古发展实际的创新发展指标,促进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坚决杜绝将人才引进作为短期政治目标,而是应该营造一个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的良性发展氛围。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激发出人才的积极性。虽然说目前内蒙古很多单位的经济条件有限,无法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丰厚的薪酬待遇,但也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构建一个符合当下市场经济规则且以绩效考评为核心的分配制度,遵守“按劳分配”原则。从政策上而言,应该将政策倾斜于关键岗位及一流的技术人才方面,确保所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所付出的劳动和贡献能够与所得报酬相匹配,让广大科技人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单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将人才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4.3不断完善人才,发展“软环境”
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应该将重点集中于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造自由、民主、和谐以及宽松的体制环境,为广大科技人才提供一个可以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的发展环境。同时,还应该积极培育各种专业社会组织及相关的人才机构,支持行政性人才服务机构及社会人才服务组织以委托、购买服务以及合作等形式为人才提供保障。在引进人才后,要重视人才并合理分配人才,将当前现有的人才政策待遇进行贯彻落实,形成一个科学的引进人才及本土人才对等待遇机制;同时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对于贡献突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贴,为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5结束语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现阶段人才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虽然该类型的人才数量并不多,但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小觑的,所以重视并加强对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技术人才现状的分析对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更是全面落实人才强区战略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为了能够全面促进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需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人才观、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等方面入手,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为内蒙古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
作者:刘九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战略研究中心
科技人才培养策略篇3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乡村振兴,人才要先行;科技支撑,人才是关键。然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较少、农业科技人才结构失衡、农业科技人才缺乏长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立足全面乡村振兴的新目标及建设现代农业强国的新要求,围绕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支持、成果产出等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探索科学有效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1农业科技人才的种类
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界定,结合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农业科技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对农业科技及生产实践活动作出贡献的人员,主要包括农业科研人才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包括“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其中对“农业科技人才”定义为“专门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教育和推广工作,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较高创造力,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并作出贡献的人”。因此学术界把农业科技人才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如科技推广人才和科技特派员);第二类主要是指农业创新研究人员(如高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等);第三类农业“本土”创客人才,主要是指回乡创业或扎根泥土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各行各业的人才以及各种“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
2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养政策。一批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能够快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提升。如“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等,都是在政府引导下,按照市场配置、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人才下沉,深入农村一线,与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帮助农民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实现人才与农村的直接对接,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多方共赢。如2020年以来,湖南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路子,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聚焦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需求,组织引导各类“三区”科技人才深入园区、企业“问诊把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2021年,湖南省选派的736名“三区”科技人才,就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以及5名省科技领军人才、12名湖湘青年英才、9名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对于产业发展特殊需求人才,湖南积极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省外高校院所引进。农业创新研究人员培养政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科技人才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障农业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能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农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和更新,社会对农业创新型研究科技人才需求日益攀升。农业创新研究人员主要参与高水平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及赋予创新性的工作,具备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潜力与能力。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急需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为实现乡村战略的有效推进、农业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统领,组织实施科技人才计划项目,从2007年开始实施“科技领军人才计划”、2013年新增“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2018年新增“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2020年新增“优秀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逐渐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梯队式的人才计划项目,推动了科技人才集聚,营造了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湘工作的良好环境,全省科技人才数量平稳上升,结构更加合理,为加快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除了“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以外,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加强对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服务。依托院士团队与交流咨询促进会,搭建相关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院士与省科技领军人才、湖湘青年英才等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建立院士带培关系,培养壮大农业科技人才后备队伍。在构建人才层次引培机制的基础上,还不断加大对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经费的支持力度。如2019年湖南省全省科学研究与开发人员达23.4万人,较2017年增幅达22.5%,近5年湖南省人才支持经费持续增长,2019年经费总额较2015年增幅达14.36倍。农业“本土”创客人才培养政策。农业现代化主要是科技现代化,但是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制约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留守农村的只有老弱妇孺的部分地区,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机械化?农村要发展就要留住人,更需留住心。第一,扭转以前的“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外出打工观念,转化为“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乡村振兴理念。如2022年初,湖南省印发了《关于扎实推进科技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从协同创新、创业服务、人才支持、成果应用等多方面推出十条具体举措,助力乡村振兴。其中,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明确将人才作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重点部署推进,推出了科技特派员选派、科技人才服务能力提升、外国专家服务、加强科技培训等具体举措。第二,鼓励各地引导返乡创业成功人士回报家乡、投资家乡、发展家乡。加大创业担保支持力度和额度,积极实施创新创业带头人金融扶持计划。第三,开展乡村振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包括参与乡村振兴的各类职业人员的支持评价,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创新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对获得职称的乡村人才,优先给予项目政策支持。第四,加强本土人才选拔,着重农业本土创新团队培养,留住和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综上,政策管理部门要树立“分类评价”的人才培养理念,即打破唯论文论或奖项论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职位特点,分类评价各级人才,以工作能力、人才品质和工作业绩为导向,引入科学考评和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一套专业性强、灵活度高的培养和激励体系。
作者:夏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