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9 15:2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养生文化研究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养生保健、调养情志在古代有丰富的经验,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以整体论指导养生实践,重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以及形体与道德情志的有机融合。情志养生通过心理调节以调养气血,预防疾病,进而延年益寿。清人养生虽受儒释道的影响,却不止停留在道德锻炼的层面,更是重视日常起居得以锻炼身体及规范饮食,透过实践活动以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1]119《老残游记》中的日常生活描写中融入了质朴、自然的养生观念,日常生活情节既有气韵生动的意境美,又是人物的养生实践内容。优越的养生环境孕育了至善至美的人性,如心系苍生、有勇有谋的老残,性情爽朗、落落大方的玙姑,天真活泼、善解人意的逸云。
一、老残:编织日常生活的养生网,实现上医医国的理想
作为一名淡泊处世的江湖医生,老残生活简朴,有“适寒暑,安居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的养生之道。寒冬季节老残住旅店,想写信,笔砚却被冻住了,为了御寒,他喊店家称了五斤木炭,生了一大火盆,又叫买了几张桑皮纸,把那破窗户糊了,顷刻间,房屋里暖气阳回。[3]42在饮食养生方面,老残选择“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平衡膳食模式。他追求清淡口味的素食,与人闲聊时会抽兰花潮烟,早饭是买了几根油条当了点心,晚饭后回旅店,买了几块茶干,四五包长生果,又沽了两瓶酒。游泰山时他品尝岳庙道士端出的桂圆栗子玉带糕之类。[3]428-35移情养生法升华了老残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他在看寒雀过冬的时候,也会想到曹州的百姓不仅要受冻饿,还要时时刻刻受着惊恐,没有出头之日,日子比鸟雀还苦。想到这里,老残不觉就流下忧国忧民之泪。行医的过程更是老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侠之旅,他一边游历,一边寻访官吏的政绩,奔波于入世与出世之间。老残旁听了一些冤案,通过车店老董打听了于家屯冤案和王家冤案,通过店伙打听了马村集冤案,通过环翠打听了治河贪官的罪行,老残痛恨治河贪官刚弼和“陷民于盗、滥用极刑的假道学“清官”玉贤,发出“官愈大害愈深,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抚残,宰天下则天下死”的愤慨之声。为了破解冤案,惩罚贪官,老残结交上层官僚,以民为本献计献策,最后实现了上医医国的理想。老残拥有着无可挑剔的完美人格,他凭借人缘、个性魅力、养生智慧浪迹江湖,既救世救民,又不为官所累,自己也活得随性适意、充实快乐。
二、逸云:追求命运自由的逍遥之境
逸云是泰山斗姆宫的一名姑子,她了解世道,有清新灵活的大脑,可是爱情却受到挫败,爱情是她人生的转折点,此后她的人生进入新境界。逸云曾经缠绵与任三爷的的爱情,在所欲不遂时,无论是考量现实,还是理智地设想未来,爱情都难逃脱厄运,但她不想放弃,因此陷入痛苦中,众所周知“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情志一旦受到剧烈的刺激,会导致七情郁结,损害五脏,伤及健康,此时她梦到了白发白须的老人启悟他:“逸云,你本是有大根基的人,只因为贪念利欲,埋没了你的智慧,生出无穷的魔障,今日灵命光发露,透出你的智慧,还不趁势用你本来具足的慧剑,斩断你的邪魔吗?”[3]171逸云并不像《红楼梦》中的孤僻清高的妙玉,她的养生方式多了世俗的喜乐和豁达,如知足常乐的精神养生法、寄情山水的移情法、乐观开朗的性格符合中医“以情胜情”(“忧伤肺,喜胜忧”)[2]的养生方法。在衣食住行方面,无论是朴素的居室,还是随遇而安的行头,(逸云自带铺盖,取进一个小包袱,里面是一条薄羊毛毯子,一个活脚竹枕)[3]159逸云真正做到了心无挂碍、淡泊超然。生活的磨难也无法改变逸云风雅泼辣的性格。她陪同客人游览、登临泰山时,健步如飞,如履平地。她陪同德夫人留宿泰山时,她坦率地向德夫人倾诉了心声。她知识丰富,对泰山的景点和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她殷勤地照料老残、环翠、德慧生等人的饮食起居。天将欲明,逸云先醒,叫人烧了茶水、洗脸水,为客人煮了鸡蛋,烫了热酒,以抵挡寒气。她提前回元宝店,为客人预备下汤面。
三、桃花山的诗意栖居与情志养生
1.居室设计、饮食习惯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美
玙姑等隐士诗意栖居在桃花山,玙姑家位于深山老林山坡之上,虎皮石砌的墙,月下花木幽香,穿过了回廊,有带皮杉木的阑柱,斑竹扎的纸灯,房子里有一个砖砌的暖炕,大圆月洞窗前映着那层层叠叠的山,一步高一步的上去,真是仙境,[2]52-55申子平借宿后立刻忘掉了深夜赶路的疲倦和遇虎的惊恐。家具取材源于自然,洞内有几张树根的坐具,七大八小不匀,都是磨得绢光,几案也全是古藤天生的,不方不圆,随势制成,东壁横了一张枯槎独睡榻子。榻边放了两三口盛衣服什物的黄竹箱子。简洁的室内布置反映了玙姑随性自适的养生风格。地上铺着地毯甚厚软,微觉有声,地毯里铺了辛温热的药物云母祛阴补阳,有效地驱除了山地湿气,再加上这蓑毯,蓑毯是玙姑手工,将梭草半枯时采来晒干,劈成细丝和麻织成,用这样的地毯,人就不受病了。[2]63心灵手巧的玙姑富有养生智慧。无论是僻静雅致的起居空间,明净敞亮的诗书空间,还是饮茶宴乐的宴饮空间。居室里的一切都亲近自然。自然风物与人的契合或投缘在文学艺术上叫比德。张天锡曾说:“观朝荣,则敬オ秀之士;玩芝兰,则爱德行之臣;睹松竹,则思贞操之贤;临清流,则贵廉洁之行”(《晋书.张天锡传》)松竹芝兰等品性高洁的植物更能契合、彰显高洁伟岸的品格。玙姑的居室汇集了草木精英和自然灵气,自然草木和风物见证了主人淡泊宁静的养生之道,也象征了主人质朴高雅的品行。人与自然的相亲相近的和谐美,这既是中医情志养生的前提条件,又是人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2.注重修德修身
玙姑等隐士群体是晚清的文化精英,他们注重修德,淡泊名利,隐居在虎狼出没、交通不便、偏僻幽深的桃花山,与虎狼相伴,两不相扰,才能心平气和地把虎啸狼嗥当成音乐,这份简傲潇洒、心思纯正让申子平欣羡。他们待人接物友善慷慨;他们忧国忧民,展示出“笔墨丹青”“彻夜谈禅”“琴瑟箜篌”的志趣美。小说作者刘鹗通过申子平与玙姑等人的交谈,展示自己信奉的太谷派教义:太谷学派要求每个入门弟子以“内外兼修”“内圣外王”为立德修身要求,既要提升自身修养,又要为民谋利,以求造福社会。“内圣”指个人品德修养要达到圣人的标准。“外王”则意味要尽可能多为老百姓谋福利。[5]114太谷派人物身体力行上述教义。药王孙思邈提出养德为养心的基础,是养生首务。桃花山隐士富有立德修身的养生智慧,展示出文化担当的魄力,在晚清统治长夜中犹如那颗不甚光亮的夜明珠,发出微弱的光亮,为几千年隐士文化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情趣养生,怡情养性
玙姑家中双夜明珠中间挂了几件乐器,玙姑等人在日常生活中用抚琴弄乐、听曲赋诗的兴趣爱好来调节情志。音乐书画等情趣养生能怡情养性,有益于健康。音乐通过节奏、声调、旋律的变化,对大脑产生良性刺激,使机体分泌出对健康有益的物质,从而提高机体的生物活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如弹琴有疏通五脏经络的功效,弹奏者的坐姿也能在平和中达到气血平和的养生目的。[7]45诗为心声,书画等笔墨丹青能够帮人宣泄情绪。玙姑等人款待申子平时,表演了两次音乐合奏。第一次是黄龙子鼓瑟,玙姑弹琴,弹的是自创琴曲《海水天风之曲》。古琴造就了玙姑高雅脱俗的气质。当申子平看到箜篌后,请求聆听箜篌之声,便有了众人第二次合奏:玙姑弹奏箜篌,黄龙子半啸半击磬,邻居桑家扈姑吹角,胜姑摇铃,合奏军阵乐《胡马嘶风曲》。音乐合奏让申子平听了神清气爽,流连忘返。玙姑等人诗意栖居在桃花山,以立德修身为枝干,以情趣养生为枝叶,发展养生智慧,追求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美。综上所述,小说人物凭借着淡泊、宁静、知足、随性等不同的养生之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作者:王晓辉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
养生文化研究篇2
传统运动养生扎根于中华千年文化,集养生与祛病于一体,通过配合呼吸的肢体运动,加以对意念的调摄,来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的目的,具有简单安全、投入低、效果显著等特点,不同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练习。[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形成具有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双重属性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
1健康中国背景下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形成
1.1健康中国的内涵
“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健康中国”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支撑。[2]“健康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政策,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国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开始追求全面健康,对健康的需求从身体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这给传统运动养生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1.2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形成
传统运动养生是我国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其在当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世人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以发展社会主义为总目标、为社会主义服务的[3]具有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双重属性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如焦作太极拳、四川峨眉武术、武当山道家养生文化等所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可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品和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的集合。[4]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主要为人们提供养生文化产品、运动养生教学、养生旅游体验等,它是对全民健康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完善,旨在不断满足人民群益增长的体育和文化健康需求,进而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它是促进全民健身、全面推进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全民健康。[5]
2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
2.1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
2.1.1独特的文化底蕴
中国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传统文化,传统运动养生文化正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上才得以繁荣和发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它以中国古代科学知识为指导,在遵循生命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集医家、儒家、道家、佛家等各派文化于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运动养生方式,[6]包含了“天人合一”“抱神以静、练气养形”“禅定修心”“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等养生文化思想,有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对民族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归属感。
2.1.2丰厚的文化资源
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资源,如家喻户晓的太极拳、峨眉武术、华佗五禽戏、武当山道教养生、崆峒派武术等。其中部分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已经或正在转化为经济效益,如武当山立足于道教养生文化,开设多家道院,推出武当养生功教学活动,由名师亲授运动养生功法,并开发专项养生旅游项目,打造养生旅游产品;[7]太极拳盛名海外,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求学者日益剧增,太极拳馆林立并起,多处建有太极文化园、太极拳主题馆、太极文化旅游养生基地等。部分运动养生文化资源还有待开发,这都属于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
2.2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劣势所在
2.2.1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规模不完善
在政府和政策对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导下,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整体规模小、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8]我国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当前主要以教学活动、养生旅游为主,其它相关项目的开发还相对欠缺,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市场多处于空白状态。目前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资的比例较低,且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国家与地方的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向竞技体育分流,[9]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充分挖掘。
2.2.2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运动养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管理学、产业运作知识传播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且富有组织能力与创新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但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是“专业有余,综合不足”,[10]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形中导致了培养出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欠缺,专业性强但灵活性差。随着产业的逐步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的情况会愈发凸显,成为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
2.3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面临的机会
2.3.1巨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罹患慢性病的人逐渐增多,人们对健康养生服务的需求增大,并逐渐由身体方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传统运动养生扎根于中华千年文化,集养生与祛病于一体,具有简单安全、投入低、效果显著等特点,不同人群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条件和场景,采取自己适宜的、舒适的运动养生方法针对性练习。有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不仅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定制相应的运动方案,提供相应运动养生教学指导服务,[11]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和文化需求。
2.3.2国家政策的扶持
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健康融入政策,重视体育强国、文化强国战略,不断健全健康养生服务和文化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传统运动养生由于自身具有科学合理性,因此,几千年来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与时俱进,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传统运动养生经过专家的挖掘和整理,在人民群众中广泛的宣传和推广,[12]形成文化产业并逐步走上正轨,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建设现代化国家服务。
2.4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面临的威胁
2.4.1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
由于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本质差异,我国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强调修身养性,而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的是竞技、个性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在一定程度忽略了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保护与开发,[9]改革开放以后,竞技体育尤其奥运项目成为了我国主流体育文化,我国大量开展西方体育项目的运动赛事。西方体育文化的霸权与垄断,不仅从形式上,更是从理念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发展。
2.4.2对传统运动养生的认知差异
随着健康中国的推进,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健康意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受教育程度、环境差异和年龄段不同,导致人们对传统运动养生的认知度不均衡,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解。如年轻人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传媒可以快速获得相关知识,而老年人大多通过相关的场所、书籍、电视进行了解,对运动养生的认知有一定片面性。此外,20世纪80-90年代,媒体对武术、健身气功虚假夸大的报道,误导大众把精力放在无意义的“特异功能”上,导致受众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13]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传统运动养生的正确认识,这对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健康中国背景下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3.1利用政策红利,转变融资方案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政策,并大力推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给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政策的红利,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为百姓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同时,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政府的资金补助,应紧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寻求社团组织的公益性资助或企业投资,提升民营企业投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积极性,[9]改变融资方案,促使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健康的发展。
3.2改变培养模式,打造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注重高素质、现代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时代需求,这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培养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实践、注重对学生品质个性与道德修养的培养及提升,并顺应大健康时代的发展趋势,使教学模式逐渐多元化、丰富化,从根本上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与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打造一个服务质量高、服务模式优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真正把它做好做大,为完善我国健康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3.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化认同
要加大健康中国背景下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进而推进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发展。应站在大国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高度上,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积极开展公益知识宣讲和教学等相关活动,传播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知识和理念,此外还应将传统运动养生纳入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并根据区域民族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特色开发相应资源,进而推动传统运动养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加强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认同感的同时,也能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4打造特色品牌,迎合百姓需求
以市场发展和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主动探索适合不同地域、不同产业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传统运动养生文化资源,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才是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真理的指导下,做到更新观念,积极采用科学技术成果,提高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利用网络媒介打造线上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优化产业运作模式。在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实物产品、文学艺术形式产品、服务类产品,引入全新的商业化理念,带动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向实物市场、服务市场甚至金融市场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运动养生文化品牌。
作者:胡礼贤 余忠舜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养生文化研究篇3
1古往今来,酒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于酒与药的关系,《汉书·食货志》中曾这样描述:“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自此,也有了“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而以酒行药进而充分发挥药力作用,也为历代医家证实和遵从。《黄帝内经》中就有“汤液醪醴论”,其中的“醪醴”指的就是酒。汉末《名医别录》曰:“酒行药势”;五代南唐《食性本草》曰:“酒:引石药气入四肢”;宋代《杨氏家蔵方》曰:“酒:引药入经络”[1]。酒在中国古代医疗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人们用酒治病或用酒制药的做法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十二病方》《养生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中均有记载[2]。例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以酒治病的方法[3]。《五十二病方》中,全书283方,用酒之方有33个[4]。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有45处提到“酒”[5]。在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撰写的《千金方》中,共有药酒方80余首[6]。即使到了现在,酒与中医药之间的关系依然密不可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录的药酒方以及可用于配制成药酒的药材中,可用于浸制药酒的药用植物共有86种[7]。在中药中,药酒又被称为“酒剂”。截至2021年9月底,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结果,以“酒剂”为关键字进行查询,共有540条产品记录,其中就会有很多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讲都似曾相识的药酒名称,例如“十全大补酒”(查询结果36条,下同)、“史国公药酒”(20条)、“人参药酒”(19条)、“参茸酒”(18条)、“风湿(止)痛药酒”(15条)、“五加皮酒”(14条)、“壮骨(药)酒”(13条)、“毛鸡药酒”(9条)、“枸杞药酒”(8条),“人参天麻药酒”(8条)、“三蛇药酒”(7条)、“健脾壮腰药酒”(6条)、“养血愈风酒”(5条)、“追风药酒”(5条)、“国公酒”(4条),等等。在众多生产药酒的企业中,更是不乏同仁堂、康恩贝、哈药、敖东、葵花、茂祥、万通、太极、三金、天一堂、王老吉药业等知名企业的身影。除此之外,国内市场上的保健酒也与中国传统中医药及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将在下文重点讨论。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交汇融合,并对人们的生活、医疗和保健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就连“医”字的繁体写法“醫”,其下方的“酉”就是“酒”的通假字。可见,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酒与中医药之间已建立起长久紧密的深厚联系。酒与中医药之间的关系,虽说不能说是如影随形,但在不少场合只要提到酒,难免会让人在脑海中联想到“养生”“保健”“药效”等词汇。
2保健酒,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的健康食品
在中国,以药泡酒、以酒做药引的做法由来已久。保健酒的前源是药酒(补酒)[8]。现今,以中药浸酒这一传统工艺为基础,企业还通过萃取、浸提和生物工程等现代化手段提取中药有效成份,进而生产出营养保健功能酒[9]。国内市场上,酒和药相结合的饮品主要有三种类型:(1)药酒;(2)保健酒;(3)露酒[10]。药酒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目的,保健酒具有强身健体、滋补养生的作用[11]。不用的饮料酒由于功效或效用各异,其所针对消费群体和所历经的销售渠道也不尽相同。我们提及的“十全大补酒”“史国公药酒”等药酒或酒剂须获得“国药准字”的批文并按照药品来销售,保健酒和露酒会以保健食品或食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由此可见,保健酒与药酒在生产、流通领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根据自2019年2月1日起实施的团体标准《保健酒》(T/CBJ5102-2019),将保健酒定义为:“以蒸馏酒、发酵酒或食用酒精为基酒,加入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原料、辅料或食品添加剂,经注册或备案,并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酒,它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有调节机体功能,但不以治疗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可以看出,保健酒虽然不等于药酒,但在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等养生保健方面还是会具有显著的功效和作用。正由于此,保健酒的开发和生产也被众多的国内企业所重视。长时间以来,来自湖北的中国劲酒、海南的椰岛鹿龟酒、浙江的致中和酒、山西的竹叶青酒、山东的张裕三鞭酒等都是国内保健酒领域的代表性品牌。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民众健康意识的增强,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大健康产业,并在保健酒市场持续发力。例如,2008年,五粮液携手巨人集团开发“黄金酒”;2017年,中国劲酒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2019年,泸州老窖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创办“中医药养生酒研发中心”,进一步发力保健酒市场;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茅台集团保健酒公司在2020年实现了营业收入4.47亿元;2020年,山西汾酒旗下以竹叶青为首的保健酒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53亿元,等等。而随着更多企业对于这一市场的开发,保健酒也逐步成为了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还是很多人在走亲访友时会经常购买的健康产品。
3中医养生文化,赋予保健酒更丰厚基因
保健酒是中国传统酒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有机结合,其价值就在于传承中国传统的中庸、和谐文化[12]。保健酒中的药用成分绝大多数来自于中药。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信服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才进而促使其增强了对保健酒产品及其文化的信任程度。而要做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的保健酒产业,就离不开继续深入挖据传统的中医药精华,将东方文化和传统技术发扬光大[13]。那么,在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究竟是哪些因素赋予了保健酒更为丰厚的文化基因?中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虽然其在保健酒产品中所起的作用很难被简单、清晰地概括,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人们可以通过饮食调节与平衡来“治未病”,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简而言之,正是由于保健酒具有较好的养生功效,才让它在国内市场受到很多群体的欢迎和认可。中华养生文化绵延传承数千年,融合了儒、释、道、医各家的思想精华,其理论与实践汇集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御病治病、强身健体、调养身心等众多理论和实践方法[14]。中医养生,以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根基[15],具有天人相应、形神共养、平衡阴阳、动静有常等特点[16]。中医是研究人的健康的医学,注重养生[17]。而情志、饮食、起居和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18]。长久以来,诸如小酌怡情、莫要贪杯、药膳食疗、药食同源、食补药补、调理保养、病从口入等为国内民众所推崇的消费理念或饮食习惯,其实正是中医养生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可见,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已经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步渗入了中国人的骨髓,并对包括保健酒在内的众多日常饮食文化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有了中医养生文化的“加持”,才让国内市场上的保健酒拥有了更加独特的、更具魅力的光环。同时,也让保健酒在看上去、听起来和喝起来的时候,具有了集中国传统酒文化、哲学思想、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养生文化为一体的深厚、丰富文化内涵。有鉴于此,对于中医养生文化的深度挖掘、运用和宣传,也应该成为众多国内保健酒企业在市场培育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方向。
4结束语
从古至今,酒、中医药一直是人们生活工作、预防与治疗疾病的常用物品。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瑰宝,而中医养生文化又与国内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身体保健理念息息相关。正是借助中医养生文化理念,保健酒才得到国内消费者的偏爱甚至追捧。如果能够深入挖掘保健酒背后的深厚中医养生文化属性,并让它的根在企业心中、在消费者心中扎得更深、更稳一些,那么在国内方兴未艾的大健康产业浪潮中保健酒将会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僧海霞.唐宋时期敦煌行药法再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17.
[2]张春昌.保健酒特色之一:传统配方[J].中国酒,2008(12):18-19.
[3]陈建荣,胡智明,王荭晖.酒与中医药[J].基层中药杂志,1999(3):56-57.
[4]卢祥之.中国药酒的历史脉络[N].中国中医药报,2002-10-23.
[5]李珊珊,刘世恩.从南阳酒文化谈仲景用酒[J].河南中医,2016(6):934-936.
[6]卢祥之.中国药酒的历史脉络[N].中国中医药报,2002-10-30.
[7]温桂花,李艳,范玲玲,周艾蓉,许炳强.中国药典药酒方中的药用植物[J].中药材.2020(11):2657-2662.
[8]徐嘉锴.中国保健酒何时杀出重围?[J].广告导报,2004(6):32-33.
[9]刘洋,刘涛.中国特色营养保健酒发展的思考[J].酿酒,2010(5):89-90.
[10]栗伟.论保健酒发展中要解决的几个新问题[J].酿酒,2008(6):110.
[11]黄书声,韩娜,佟晓芳.中国保健酒的历史、现状和发展[J].酿酒,2008(4):16-21.
作者:唐颂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