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研究3篇

时间:2022-12-20 15:29: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区域经济发展研究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3篇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篇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经济健康发展遭受着剧烈冲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物价起伏较明显、职工失业率偏高、企业破产案例频繁发生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众多营运能力下降、举债经营比率大幅度攀升的濒临死亡企业,这类企业的存在严重遏制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了规避企业破产带来的后续风险事项及历史遗留问题,当地政府及财政部只能采取对其放缓税收政策,大力给予优惠措施并倾斜资源供给,以维持企业生命延续。由此,僵尸企业开始大量涌现在投资市场中。国家曾多次提出要彻底整顿僵尸企业,2016年1月,国务院重点强调力争3年时间内强制下市345家中央僵尸企业;2017年4月财政部表明,全面开展有关僵尸企业清理的专项资金补助申报项目;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把“有序推进”处置僵尸企业作为2020年45件大事之一。尽管如此,企业发生僵尸化的现况仍然屡见不鲜,因此对僵尸企业进行区域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结合国家政策形势,对境内僵尸企业进行整体数据分析及区域分布研究。第二,总结我国清退僵尸企业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及解决对策,并提出有效的区域分类治理建议。

一、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秉承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的理念,多次创下举世闻名的经济奇迹。勿因僵尸企业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学者讨论的焦点话题,笔者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以僵尸企业的出现、僵尸企业的危害、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方面做出文献回顾。

(一)僵尸企业的出现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银企关系不妥善会加剧僵尸企业的出现。如Peek、Rosengren(2005)理论研究发现,当银行管理发生功能紊乱时,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资金补助;Linetal.(2015)对日本现存的僵尸企业进行了筛选式模型研究,结论进一步表明银行累计坏账总额与企业可申请的信贷金额呈正相关,故而银行不当决策同样会延续僵尸企业的生存期限。在银企关系基础上,国内学者深入研究并发现经济政策与企业战略同样是发生僵尸化的主要缘由。熊兵(2016)认为,国家出台新规定会迫使企业进行倒闭式改革,无法顺应时代变局的企业将沦为僵尸企业;孔繁成、顾国达(2019)通过实证表明,国家实行选择性的产业政策会直接干预投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战略理性化发展,最终导致僵尸企业的形成。

(二)僵尸企业的危害

Caballeroetal.(2008)研究发现僵尸企业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的体制性问题,组织架构混乱、部门职责不明时常引发同行业之间的不良竞争;Hirata(2010)通过曲线分析得出结论,僵尸企业因大量汲取信贷资金而抬高了银行利率,由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影响,投资者开始盲目地进行恶性循环投资;乔小乐等(2019)表明,僵尸企业会让更多的劳动者失去就业机会,并拉低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夏自钊(2016)通过实证阐明类似观点,即僵尸企业严重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埋下隐患。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泛指以资源要素为标准对国内经济进行有限的分割。樊杰(2019)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渐趋向平稳状态,具体表现在区域GDP全国占比保持相对稳定。自我国正式踏入“十四五”时期,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已成为时代新格局。魏后凯(2020)认为,国家应进行区域差异化管理,对陷入资金困难、生产力欠发达的地区给予物质资金保障,充分审视缩小贫富差距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综上文献梳理,虽然国内学者对僵尸企业的相关研究稍晚于国外,但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创新发现,尤其是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更多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如何清退僵尸企业。长期依赖政府补贴和银行放贷的僵尸企业,它们倒挤企业周转的资金、缩减企业应计的税负、阻碍企业未来的创新,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现有文献已对僵尸企业的识别、形成、产业危害和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但考虑到我国时代政策变迁的特点,大量文献便缺乏了时效性。此外,对不同经济区域也没有提出较完备的分类治理方案。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可供研究的新高度。本文可能存在的增量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中国为研究主体,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细化分为四大经济区域,进行了相关僵尸企业的数据研究及区域解读。第二,紧密联系国家环境,阐述清退僵尸企业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及相应对策。第三,找准区域内僵尸企业清退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经济协调发展注入新活力,并为后续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

二、四大经济区域内僵尸企业的数量及分布特征研究

(一)境内僵尸企业总体识别情况分析

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正式步入“新常态”阶段,国家坚持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战略方针。若要有效地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处置僵尸企业则成为改革道路上的首要任务。笔者对沪深A股上市公司及僵尸企业的总体数量进行梳理,时间跨度定格为2014~2020年,具体识别情况及发生率见表1、变动趋势见图1。如图表所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兴盛,众多公司选择上市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年度财务报表及重大事项均须由会计师事务所稽核,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等财务指标进行考查,数据表示约9%~11%的企业在未来有可能出现僵尸化。此外,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被迫停产停工,导致僵尸企业的发生率略有回升,但总体来看仍呈下降趋势,这也进一步证实国家清退僵尸企业的行动初见成效。

(二)四大经济区域具体省份规划及经济战略制定

为了有针对性地分析僵尸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数量变动趋势,笔者借鉴国家统计局的研究成果,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分成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各区域具体划分情况见表2。如表4所示,尽管四大经济区域均属于中国,但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侧重点、企业战略制定、经济发展水平均有很大区别。笔者以经济发展为研究方向,总结国家对各区域的差异性战略制定:对于一线城市聚焦的东部地区而言,2020年区域GDP贡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高达51.75%,对此提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拥有理想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承东启西的地理方位特点,均是中部地区近年起势的关键,因此提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有着最大潜力的天然优势,然而经济发展却不容乐观,国家多次发文规定扶持西部产业,故而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近年来,人才持续外流的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部分企业发展呈“高开,低走”的特点,国家提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由此可见,在进行四大经济区域内僵尸企业的分类研究之前,了解不同区域的具体发展战略尤为关键。

(三)四大经济区域内僵尸企业的空间分布解读

笔者对境内僵尸企业的总体数量进行区域性划分,结果表明2014~2020年东部地区僵尸企业的数量最少,中部地区相对较少,西部地区相对较多,东北地区最多,各区域僵尸企业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此外,从总体数量变动趋势来看,各区域呈波动下降状态,这一特点与境内变动趋势近乎一致,各区域变化曲线见图2。为了深入研究四大经济区域内僵尸企业的分布特征,笔者对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及易沦为僵尸企业的行业类型进行梳理,见表4。除此之外,笔者结合区域定位、地貌特征、政策主导等多维因素依次解读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最新经济形势。东部地区: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支点,不断引领我国企业改革的潮流,其多元化产业结构和超一流经营理念,都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优秀的人才和资源。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在海外出口总额、科研技术方面的投入及资源分配利用率上,都远超其他经济区域,这也诠释了为何疫情常态化并没有击垮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耗问题亟待解决,自我国提倡节能减排开始,东部地区多家龙头企业开始迈入低谷期。如何解决目前日益紧迫的能源问题,直接决定了东部地区能否在未来彻底根除僵尸企业,同样也是中国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关键所在。中部地区:被视作四大经济区域的缓冲地带,承东启西的方位优势及地理特征为区域经济运输搭建桥梁,逐渐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也为多元化业务扩展提供保障。此外,中部地区同样是我国著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一直广受称赞。但中部地区整体产业结构效益明显偏低,以粗犷化为代表的经营理念使得业务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大量资源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潜在价值。并且,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意识不佳,数据表明2018年出口依存度仅为2.47%,低于全国平均出口能力水平。西部地区:拥有较大的开发前景,凭借着丰富的水资源、草地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及较低的土地开发成本,近年来一直受国家政策扶持。但因其地形复杂、空气密度稀薄,极易出现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使得原本处于交通劣势的农业环境雪上加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我国开始全面废止农业税、牧业税并给予农村居民经济上的补贴。虽然西部地区农产品的产量日趋增加,但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在于生产环节投入的资金和技术仍然不足,结果导致产出的农作物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库存积压带来了结构性、地区性、阶段性的产能过剩。东北地区:被外界定义为矿物质资源的发源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如煤炭、钢铁、石油等在全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据气象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持续升高,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沉重的气候性负担,其中东北地区碳排放量在四大经济区域中占据首位。国家为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态经济环境,对此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双碳”战略导致大批东北地区的高碳排放企业逐渐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因传统行业发展停滞,新兴产业又缺乏活力,大批人才和资源外流,长期以来不利于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清退僵尸企业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对策

(一)清退难题

目前,我国经济已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三去一降一补”的首要任务便是去产能。自此,国家开始对企业的能源消耗标准做出强制性约束,此举措加剧了钢铁、煤矿、石油等高碳排放企业的资源过剩问题,所以高能耗产业在未来更有可能发生僵尸化。为了复苏疫情冲击下的国内经济,暗藏金融危机的僵尸企业便成为国家处理的重点对象。若要彻底且高效地处置顽固派的僵尸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以下几方面难题:1.企业信息披露不达标,加大识别僵尸化的工作难度。企业有义务定期向社会公众及投资者披露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公开信息不仅有助于政府及金融机构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监督,投资者还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既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又为债权人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但值得一提的是,僵尸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意愿上一贯低迷,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不充分、不可比,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判定企业是否发生僵尸化的整体识别难度。表面上企业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资金扶持,实则是信息披露中“浑水摸鱼”误导了政府和银行的判断。2.处理过程完全“一刀切”,致使清退效率不理想。僵尸企业行业类型、经营范围及产业规模都存在着显著区别,因此在清退过程中选择一条合乎企业现状的方案往往事半功倍,但我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在工作细节上未能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面对种类繁杂的僵尸企业,我国处理风格属于“一揽子出清”,并没有分析问题的本质原因而对症下药。虽然从短期数据面板来看,僵尸企业的总体数量有所减少,但因盲目追求清退速度却带来更严重的经济性潜伏危机,同时也让更多人失去就业屏障,进而导致多数地区出现自发性的生产力不均衡。3.兼并双方互相抵制,导致收购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国家提倡优势企业收购具有挽救价值的僵尸企业,这样做不仅能够最大化规避企业破产所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还可以做到产品、能源、技术上的协同再分配。但历史经验表明,收购方并不情愿与僵尸企业发生合作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僵尸企业的内部控制、产业结构、思想文化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缺陷,收购方自然不会主动冒风险去收拾所谓的“烂摊子”。此外,僵尸企业中大多数国有企业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反并购倾向,管理层及领导者普遍认为国家不会放任企业灭亡,甚至还会继续得到资金上的帮助,对未来仍抱有盲目乐观心态。4.破产清算程序冗长,企业退出机制不够完善。长期陷入财务困境且毫无转机的僵尸企业,强制下市是最好的解决途径。自2007年我国全面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此法案为企业清算的后续问题奠定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结构性矛盾:首先,失业员工的安置费用问题,据估计,一位下岗工人可申领各项经费补贴总计约六万元;其次,关于破产的诉讼程序十分繁杂,从法院接受企业破产立案之日起至全部清退工作结束,整个阶段少则2~3年,长达7~10年,相关债权人往往不能接受时长而妥协;最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过于看重当地就业率水平及短期GDP发展,同样也不支持过多企业采取破产清算的解决途径。

(二)解决对策

通过上述难题汇总,不难发现我国治理僵尸企业仍处在初级阶段,若要从根源上减轻清退工作负担,就必须克服僵尸企业带来的重重阻碍。针对清退工作面临的难题,相应解决对策如下:1.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意识并落实公开责任。企业应自觉地接受政府及金融机构监督,各部门需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流程制度,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财务信息,包括且不限于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及当期重大经营事项说明。对于弄虚作假、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行为的企业案件,应依法追究相关单位人员的行为责任,同时将信息披露环节出现的问题列入重点工作议程。2.甄别企业财务问题从而治标又治本。根据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欠款总额等信息建立僵尸企业数据库,力争施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分类治理方案。广义而言,对于短期盈利能力较弱,但产业结构及财务状况都有极大提升空间的朝阳企业,国家不应直接清退下市,反而应当适度地进行“输血”扶持以待企业实现回暖;对于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夕阳企业要尽快处置,避免其长时间占据市场可调配资源,进而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3.积极协调兼顾双方利益互通关系。部分僵尸企业虽然已无力扭亏为盈,但其残剩资源仍有可利用价值,因此国家提倡行业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回收资本等方式对破产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盘活剩余资产活力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当涉及兼并主体利益问题时,国家应积极出面协调双方合作关系,酌情提供利息减免、税收暂缓等优惠措施赠予收购方,同时被收购方有必要知晓企业未来面临的窘境,从而倡导收购活动顺利完成。4.强化政策执行力度以缩减企业拖延空间。有悖于国家战略、能耗标准、安全质量的僵尸企业应加紧清退步伐,尽快强化约束力较弱、执行较为困难的政策制度,坚决不能使本应破产清算的企业存在任何拖延的机会。关于失业员工,财政部可适量拨款以填补后续经费支出,也可采取再就业帮扶制度提供公益性岗位;关于清算流程,政府和金融机构应事先做好“服务者”和“裁判员”的职能角色,协助企业破产清算并缩短工作时间。

四、结语与区域分类建议

本文对僵尸企业进行区域分布式的数据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僵尸企业出现的缘由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与国家政策、产业结构、银企关系等密切相关。为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扎稳脚跟,我国正式将清退僵尸企业作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清退僵尸企业绝非易事,国家在治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不仅因为僵尸企业长期存在钻漏洞的侥幸心理,而且企业信息披露不合理也让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左右为难。目前,纵然我国僵尸企业的总体分布情况有所好转,若要彻底消灭僵尸企业,就必须要明确各经济区域的任务和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四大经济区域的分类治理提出建议:对于东部地区而言,第一,鼓励传统企业摒弃以成本与价值为导向的商业竞争模式,转而靠服务、靠产品的质量及附加值来巩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第二,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统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引擎作用,重点推进原始性科技创新并提高研发起点。第三,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及土地开发效应略显乏力,因此,提倡区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向中西部地区靠拢,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并加强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共赢精神。对于中部地区而言,第一,鼓励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明确企业分工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第二,优化并升级区域内的交通工具与通信网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用配套设施,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第三,增强对外开放能力以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发挥国外直接投资及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引导本土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第一,鼓励西部地区长期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绿化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制造业提供必要的木材及林副产品,还有助于减少气候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第二,逐渐扩充新兴产业模式,填补西部地区过去单一结构化的产业空白,同时提速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把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变成实体购买力。第三,西部地区要减少低水平且盲目的短期行为投资,将资金重点应用于新技术、农业、环境等过去忽视的范围及领域。对于东北地区而言,第一,鼓励东北地区高能耗企业进行倒逼式改革并优化产业环境,提倡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绝不允许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赚取经济利益。第二,持续加大对人才及资源的引进力度,推动新型技术产业发展,焕发市场经济新活力,提高服务创新意识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高品质需求。第三,加强规范化生产的监管力度,金融机构应定期对企业的资信能力进行全面审查,在企业僵尸化之前及时作出预警。

作者:付豪 迟丽华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篇2

一、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陕西经济发展现状。陕西位于中国西北部,与八个省市接壤,是国内临近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华北、华中、西北、西南和西亚欧大陆桥的门户。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和科技大省,陕西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五年来陕西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均有着显著增加,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业生产稳定,工业生产稳中加固,企业效益持续快速增长,服务业增长较快,新兴消费稳定增长,但是陕西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陕西省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19045.75亿元上升至至2021年的29800.98亿元,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人均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50081元上升至2021年的75390.71;2021年GDP总量排在全国第13位名,近两年虽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稳中有升,2020、2021两年陕西省GDP平均增长4.3%。2021年陕西省第一产业2409.39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8%;第二产业13802.52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46%,第三产业13589.07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46%,由2021年的统计数据可知,陕西产业结构已经由第二产业主导逐渐向第三产业主要转化,虽然目前陕西省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仍然偏高,第三产业比重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然相对落后,但是总体上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相符。

(二)陕西经济发展优势与短板。1.陕西经济发展优势。陕西是科教大省,陕西共有高等学校9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80所,拥有的“985”和“211”高校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陕西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陕西的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工电器、中型冶金、机床和工具制造、汽车及配件、工程建造、农林牧机械制造、石化煤机械和轻纺机械制造等8个部分。陕西省的高科技产业无论在投资比例、产出值或者企业数量,都在西部地区排在前列,高科技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排在全国前十。目前陕西正从“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转变。2.陕西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第一,陕西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一直以来陕西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关中地区,陕北、陕南发展相对不足,关中地区生产总值近10年来一直占60%以上的比重,陕南一直以来仅占10%左右。第二,新发展理念尚未落实,陕西能源化工业在经济中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占比仍较低,战略新兴产业量较小,阻碍了陕西经济迈入中高端的进程。第三,高新成果转化能力不足,陕西具备相当的科研优势,但目前由于市场活力不足,产业链现代化程度低,导致陕西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不足,科教实力的优势并未被充分发挥。省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预测决策水平不高等现象,不能满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二、会计工作人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高端会计人才一直为地区与企业所必须,结合对前期理论研究的梳理,得出目前会计行业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随着会计的发展,目前会计的主要职能从原先的核算与监督转变为管理与决策,会计工作者会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之前,也会参考相应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等高级会计人才会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整体把控,企业的相关会计信息会对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优秀的会计工作者也会帮助企业更好的把握企业利润提升途径,合理降低成本,把握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强化企业绩效管理,最终提升企业价值。每一个企业都属于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能够健康、稳定发展,是区域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二)促进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会计信息可以及时披露社会经济状况。从宏观层面来看,会计工作人员通过统一准则对不同性质单位的经济情况进行记录,能够合理体现每个单位的经营状况,最终政府通过对各类会计信息进行整合,可以根据相应的数据资料,对区域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微观层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与研究,根据现有的宏观政策对企业未来经济行为进行预测,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三)确保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运行。各类会计工作人员是维护各类会计行为真实性与合法性的重要主体。会计监督工作分为政府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会计工作人员以相关法律和会计职业道德为依托,通过会计监督职能,对单位内部的会计业务的真实与合法进行监督,对企业可能出现的不合规行为进行约束,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规避企业各类违规行为。只有维持会计监督工作合理有效,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目前陕西地区会计工作人员能力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没有充分融合。随着陕西经济的发展,会计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的更新,伴随着业财融合、财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计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的转变。目前会计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构建主要源于在校学习期间,而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相对于目前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会再系统的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多数情况下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呈零散化,无法构建最新的财务知识体系。尤其对于从事会计基础工作的人员,会发现自己在进入工作中需要必须重新学习大部分知识才能完成现有的会计工作。在新经济业态下,会计岗位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财务核算、电子报税、成本管理等工作,还需要掌握管理会计、经济法律、财务共享、数据分析、管理沟通技能等相应的职业能力。

(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尚需提升。随着目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财务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很多发达地区大型企业相继建设财务中心。陕西地区由于相对闭塞,存在开放和创新不足的现状,没有及时的将高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较为滞后,没有及时的将会计工作与经营业务有效融合,这种现状尤其体现在国企和传统行业中。因此大多数企业喜欢录用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工作人员,经调研统计可知,约有96%的企业对会计人员工作经验提出要求,而50%以上的企业要求会计人员需具备相关职业证书,其中部分企业对会计人员有职称方面要求。结合陕西省现状,整体表现出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低端人才泛滥的现象。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仍需加强。随着新经济业态的发展,经济业务种类的多样化使得会计职业道德的范围变得更广,会计人员所应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了变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直以来频发的各类财务造假主要就是会计工作人员没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尤其在现代数字化背景下,各类新的技术改变了原先的财务处理模式,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会计人员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就无法区分新旧准则,不清楚在新的会计处理模式下哪些行为属于违背会计职业道德,造成许多经验不足的会计人员无意识的状态下违背相关法律与道德,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待提升。根据研究表明,有相当多的会计工作人员欠缺必须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部门直接接触企业的经济业务,通过对财务信息进行判断,编制相关财务报表以及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与预测,这些都建立在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部分会计工作人员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缺乏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会计工作人员虽然具备相应的职业证书,但是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缺乏相应的岗位工作经验,同时随着区域经济业务的发展,各种新经济业态的出现,市场环境也会随之变化,对会计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企业由于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真正落实新经济业务的相关培训,致使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没有及时更新,会计职业判断能力难以得到较好的发挥,无法依据企业现实状况为经营者提供准确的参考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区域的整个行业发展水平。结合陕西经济发展现状,陕西属于科教大省,高等院校众多,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但总体来讲,刚毕业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尚不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优秀人才更多流向发达地区,导致高端会计人才缺乏。

四、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中会计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一)会计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坚实的会计基础知识,能够处理各类经济业务是会计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是会计工作者从事会计工作的前提,随着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与以往的业务相比,呈现多元性和综合性,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讲,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会计处理能力,能够根据目前不断变更的会计准则,准确判断并熟练处理各类经济业务。在此要求下,需要会计岗位人员具备会计核算、预算管理、成本核算、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里、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等一系列基本能力。

(二)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随着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财务共享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企业的财务工作正在进行着不断转型,未来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将逐渐由财务机器人替代,会计工作将与业务融合,单纯从事会计核算的人员将越来越少,未来会计人员更多的将参与企业的管理,因此会计岗位群工作者除了应具备基本的财务核算能力,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字、表格、图像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具备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管理和财务信息的数据应用能力,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专业信息技术能力,掌握会计行业数字化技能。

(三)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随着我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出自己需要的数据,并对有用的数据进行清洗,找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商业信息,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目前陕西数字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除了个别大型企业建立了财务共享处理中心,中小企业对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并不广泛,但随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各个产业链,数字经济未来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会计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基础的大数据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挖掘、数据清洗,运用大数据科技对财务问题进行分析与预测。

(四)纳税筹划能力。随着RPA财务机器人的发展,简单的纳税申报、税务稽核等日常重复性工作将被机器人替代,会计工作人员所需要做的就是在目前大数据、业财融合技术下,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如何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为企业合理有效的降低税收负担成为会计工作者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会计岗位工作者,除了能够进行企事业单位税费和个人税费的计算与纳税申报系统的操作,能够独立进行纳税业务的处理;还应该掌握具备企业涉税业务处理和税收筹划能力;掌握纳税筹划的理念和方法,结合陕西发展绿色经济的契机,注重绿色低碳税收优惠政策在纳税筹划中的应用。

(五)人际沟通与学习能力。在当前的经济模式下,会计工作人员不仅要与本部门人员进行沟通,还需要与供应商、客户、工商税务等行政机关、以及本单位各个部门进行沟通,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需要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也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随着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会计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断会有新的技术与新的业务产生,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会计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才能满足会计岗位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具备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也是会计工作人员所必须的能力之一。

五、提升服务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建议

(一)结合陕西教育优势,培养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会计岗位人才。陕西各类高校众多,为了更好的服务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各高校财会类专业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指导,集合陕西经济发展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受教育层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第一,构建适合新经济业态的课程体系,在学生进行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学习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业财融合技术,有助于学生以后更好的融入工作岗位。第二,各高校财会类专业可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为导向,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三,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力。最终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人才质量,为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二)将会计人才与陕西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发挥陕西的教学资源优势,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分层次、阶梯型培养,使各类企事业单位了解会计人才的重要性,重视财会专业人才,定期对会计人才开展切实有效的专业继续教育,组织会计人才参与地方经济政策制定和相关学术研究,为会计人才提供发挥价值的平台。选拔和培养能够满足陕西新经济业态下的各类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为陕西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型商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为区域产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提供动力。

六、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陕西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份,应当抓紧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加速发展。会计岗位群工作人员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应该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为陕西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作者:张仲雯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篇3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和区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二者并不存在直接的产业合作关系,但由于二者特殊的运行性质,使得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影响。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有一多半都会进入到区域经济格局中参与工作,那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质量以及意识形态,就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速率、安全性和质量形成影响。[1]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既然二者都会对对方的发展形态形成影响,那么二者如果能够在观念上形成合力,在行为上协同发展或许可以提升地方区域发展的紧密性,令区域经济能够在职业教育的帮助下,更具发展凝聚力,进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速率和质量。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具有良好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从职业教育中毕业的人才,将进入到技术产业当中,成为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劳动力以及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基层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而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将在人才培养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人才质量的评价要求也会更高。职业教育的内容规划和专业规划,也会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需要。

(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区域经济也称为“地区经济”,指的是分布于各个行政区的国民经济指标。区域经济会受到地方社会形态的直接影响,当地居民对于劳动的态度,以及当地所具有的地产资源、人力资源和业务资源,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具体形态。一般而言,区域经济的最理想状态,就是充分运用了地方资源潜能后的发展状态。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输送巨大的产能,还能协调国家整体的经济关系,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添砖加瓦。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作用关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影响职业教育可用资源量数

首先,区域经济的规模明显大于地方职业教育的规模。那么从规模上看,职业教育便会受到区域经济的直接制约。结合现实情境可知,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造成的最大制约是其发展的高度,决定了职业教育可以取用的资源量数。所谓区域经济的发展高度,指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力,例如是否能够吸纳到更多的游客、投资等等。而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虽然有国家政策作为补贴,但职业教育若想不断提升教学技术,需要输出的成本极高,国家补贴不足以满足发展需求。而这时职业教育一般会求助于当地企业,那么当区域经济发展良好,企业自然有余力帮扶职业教育,相反便无法为其提供帮助,自然就会影响职业教育可用资源的整体量数。

(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

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指的是区域内起到不同作用的产业的集合,由起到支柱、骨干、带动作用的企业和其他普通企业共同构成。一般,区域经济的高度就是由这些企业带动形成的。而在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具体业务内容也各有不同,例如一些区域内更擅长发展旅游业,那么地方的龙头产业就与服务业相关。[2]而一些区域更适合发展工业,那么当地支柱企业就是产业大厂,几乎负责了区域内同一行业内的所有产品市场。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自然要为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考虑。当地有哪些企业,以及这些企业都需要怎样的人才,自然而然就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因此,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基本可以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

(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劳动力素质

虽然职业教育的规模较小,但由于职业教育产业的特殊性,使得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职业教育的制约。首先,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有创新思维、能力较强,但又缺少专业实践经验的学生。学生的特征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完整,对就业有期待,对自我发展有着强烈需求。这样的人才,正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那么,当职业教育可有效培养出高阶人才时,区域经济就拥有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相反,如若职业教育疏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造成人才质量不高,区域经济也会受到跨区域人才吸纳的种种阻力,只能接受低素质人才。

(四)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率

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实际上也可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速率。区域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庞大、长远的过程。区域经济若想要快速发展,首先就要让地方的劳动力规模,充分匹配区域劳动力的需要。[3]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那么如果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偏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要。就会导致职业教育输送的人才,即使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也无法胜任地方企业提供的岗位,轻则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重则会拖慢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进度,导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计划无法完成。

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向及策略

(一)企业要与职业教育建立稳定合作,基于企业需求设定专业方向

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二者就必须建立稳定、坚定的合作关系。建议地方政府组织地方企业和地方职业院校洽谈,确认双方在未来一个发展阶段中,主要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各自交流发展中需要哪些资源,以及希望对方为自己提供哪些帮助。要实现长远发展,那么建议地方企业细致提出企业内容发展的整体要求。而职业院校需要结合这些需求,去重审和创新自身专业规划,或删减或增设,务必保证教育产业规划与地方发展需要保持平行,从而构建人才培养和人才吸纳的高效通道。

(二)企业需持续发挥专业导向作用,协助职业教育优化教学内容

在职业教育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定期派遣专门人员,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方略和教学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企业人才要协同更新理论要点,避免学校继续沿用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在实践教学方面,企业人才要入校参与实践教学,用切实的工作经验,对学生做出真正有效的经验指导。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让学生在真实操作下,深入了解未来就业的技术要点,避免学生有限精力浪费在无用技术训练中,从而有效提升人才发展的高度。[4]

(三)职业教育要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积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职业教育要站在企业运营的角度看问题,要探查企业人才需要背后的真实需求,并为企业各个部门或平台,输送更具针对性的专门人才。例如,如果企业提出想要一批能够稳定在工作岗位中的人才,那么校方就要为企业输送职业观念较好,且个性稳定的学生人才。当学校通过合作交流,判断出企业未来发展需要依赖技术创新时,就要为企业输送思想新颖、行动力强的人才。以此来提升企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为企业输送更具活力,更能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人才。

(四)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升级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结构

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必须加快实现产业布局结构的优化。当前国家已经进入技术应用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倒逼传统行业改革技术。在此基础上,如若传统行业无法实现技术革新,就会被时代淘汰。但已经成型的地方企业,很难在维系当前发展格局的同时,快速建设新的产业格局。那么职业教育就要积极培养创新人才,让已经浸染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立足于互联网语境进行创业,快速增设地方经济产业类别,从而有效升级区域经济产业的布局结构。发展地方经济,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规划,也是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地理环境,在人才吸纳方面也缺少最根本的吸引力。而地方职业教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紧缺问题。如果区域经济内企业能够积极为职业教育提供人才培养的技术协助和经验协助,能够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作为回报,职业教育将用更直接的方式,为地方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缩短企业人才吸纳的过程,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速率。如此一来,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便都可以实现高质量、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梦婷,李德才.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地区为例[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2):40-45.

[2]苗晓锋,翟新明.类型视角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策略探析[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2(1):37-42.

[3]储开峰,孙杰.产教融合视角下江苏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13-17.

[4]蔡霞.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基于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视角[J].江苏商论,2018(12):133-134.

作者:齐茵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

上一篇: 机械设备管理研究3篇 下一篇: 高校财务管理探讨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