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15:02: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生态环境保护探讨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命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保护与开发,同时也包括如何在确保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基础上,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情况,在我国发展的初期,存在着以资源损耗为代价推动发展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时也影响到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进程。党的十八大以后,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强化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我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打造高质量经济体系为依托,协调好社会发展、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以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为核心,进行系统的探讨,旨在为构建美丽、和谐的生态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参考。
1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但由于受到时代性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相对不科学,导致不合理行为的产生,损害了自然生态的平衡性,甚至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在各类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中,植被损害占据着较高的比例,植被的损害不仅会危害到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水土流失问题,同时也会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产。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将植被的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通过对植被进行修复等,促进植被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发展。在各类植被生态体系保护的过程中,要以森林植被为切入点,因为森林植被的体量相对较大,并且整体性和生态多样性较为明显,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域气候环境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森林植被生态的保护与建设,要能够结合不同植被的气候要求进行搭建,确保植被的存活和发展。在生态系统保护中,植被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核心的构成。在由森林植物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中本身就存在一种水循环机制,其自然降雨主要经过干流和透过云层的方式直接下至地表,而小部分水分则在被地球表面的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和底土层有所吸收后,再经过继续分流和下渗,前者可用作对地表径流的补充,而后者则大多补充在地下水中。至于部分被植株茎叶所截留的水份,则再通过自然蒸馏与植物蒸腾的方式,再次流入地球大气。在整个水循环当中,各个环节的含水量和配比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地区的雨量和降水特点,同时还会进而影响到整个森林结构和山势地貌、水文要求等。在森林水循环的过程中,每一项因素都存在某种变量,这就决定了水分循环机理会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总体来说,林地植被工程对自然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涵蓄水分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不仅能够对地球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释放氧气,维持地表氧气含量,同时也能够通过对地表水源进行拦截和保护,发挥出涵蓄水分的作用。在遇到降水以后,森林植被能够提升区域地表水的含蓄量,从而确保地表用水的需求,如森林植被的根茎、枯叶等能够对降水以及地下水起到天然的保护作用。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森林植被的降水含蓄量最高能够达到165mm,在各种森林植被中,天然森林的降水含蓄量最高,人工造林的降水含蓄量相对较低,两者最大的降水含蓄量能够达到100mm,这也进一步凸显出对人工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
1.2调节河川径流
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对地表水的涵蓄,也能够对区域范围内河流径流量进行调节,尤其是对地表水的洪峰量进行控制。如。在雨季阶段,森林植物生长可以有效降低泛滥的平原小洪峰流量、调节大洪峰,同时又能够增加地表径流枯水季流量、缩短枯水季期,这对于改善水资源丰富性无疑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必须注意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对区域河流径流量的调解,要结合森林范围的大小,一般对于大的河流流域调解功能相对较为明显,而对于水流量和范围较晓的河流调节功能相对较弱。
1.3控制土壤侵蚀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对土壤侵蚀的问题进行控制,有效发挥保持水土、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森林植物本身能对土壤环境进行改良,如通过森林植被对土壤的肥力等进行加固,在保护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区域河流的含沙量。森林生态系统对土壤侵蚀控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基于森林植物的数量、面积及密度等因子,森林植被的密度越高、覆盖面积越大,对土壤侵蚀控制的能力越强,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最高控制度可以达到90%。
2水土环境综合治理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作用
2.1增加蓄水能力
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也能够发挥出强化区域蓄水能力的作用和功能,这也能够为区域生产、生活用水的可持续供应提供有效的生态保障。这主要是由于,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和森林环境,能够提升地表土壤的储水能力,从而来应对干旱天气,在土壤含水量得到提升以后,生长在土壤表面的植物和农作物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水分保障,提升区域植被生长的能力以及区域水资源的利用能力。例如,在海河流域,由于水保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其现实的蓄水功能也得到了增强,但在天气因素作用下,增长幅度甚至达到了我国对地区额外补水功能的2~3倍多。
2.2影响总径流量
拦蓄雨水是生态环境和森林环境的主要功能,而剩下的资源则主要使用在当地人的农耕生活、生产活动和植被修复中,这也就意味着了其对河川的总径流量的作用将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区域性特征。以我国为例,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由于其年平均降雨量很大,其流域面积规格大小、规模、径流量均较大,所以即便是治理地区的总径流量超过或对人们社会活动影响程度最大时,其对河川的总体径流量作用也并不突出。但是,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由于本身的降水量相对较少,而森林植被的生长也需要用水,因此会对区域水量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结合我国相关数据的报告,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虽然近年来水土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提升,但是植被覆盖率仍旧不足整体区域的三分之一,同时由于植被覆盖率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不断凸显,所造成的河道暴雨径流削减数量已达到了8万亿~10万亿m3,这一数量在我国水土治理的总径流量预测中的占比也很大,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区所拦蓄的主要水资源则是调度效能较差的暴雨山洪径流,并且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例如,黄土高原中夏季的效果较为明显,因为全面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同时,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地区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这一区域内存在着大量的淤泥,保护土壤的同时还可能降低入河的淤泥量,因此对其实际环境影响多以正面、积极的居多。
3荒漠化治理及资源的环境保护与利用
土地荒漠化在我国20世纪以后有着明显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系统问题中最为明显的存在,土地荒漠化不仅会导致可耕地减少,同时也会提升空气中灰尘等的含量,形成雾霾天气,并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就当前来看,土地荒漠化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风蚀形成荒漠、河流侵蚀形成荒漠以及土地盐碱化等。从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的现状来看,风蚀形成荒漠的问题最为明显,并且在各类土地荒漠化问题中占据的比例也相对较高。风蚀荒漠化的形成,不仅受到气候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形成过程较长,在我国集中体现在西北地区,由于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地表植被不足,再加上山势地形的影响,常年风力较大,会导致风蚀问题严重,土壤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同时,再加上区域居民对土地的不当利用,如过度放牧、开发以及不合理的工程建设,进一步恶化了区域生态平衡,从而使得土地沙漠化的问题不断严重。因此,在土地沙漠化治理的过程中,要能够以预防土地沙漠化为目的,通过修复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区域地表的植被,降低风力对地表侵蚀的程度,如,可以通过引水拉沙、人工造林、退耕(牧)还草等方式,对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进行治理。此外,也要能够注重各个措施之间的联系性和衔接性,确保土地沙漠化预防过程中,能够提升实质意义,并且能够在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确保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过渡。
4结语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建设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着紧密的关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社会利用关系进行协调,从而解决好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开发的过程中,既要划清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同时又要能够形成最高的目标,在目标融合的过程中,以合理的方式,从自然资源中获得人类生产和生活赖以依存的资源,兼顾到自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新时代下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目标之一。
作者:李明娜 萧峰 韩志亮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综合保障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总队
生态环境保护探讨篇2
在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控制的要点,就是确保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可以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管理、区域经济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现阶段,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受到组织机制及规范分类管理的方法不够完善的影响,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立卷也带来一定的影响,缺乏较高的综合利用率,对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的对策,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1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档案的作用
通常来说,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依靠环境监测活动所形成了具有一定依据和保存价值的归档制度记录,并且可以真实反应出环境具体监测情况和动态化发展,为监测工作提供基石的就是环境监测档案的主要作用。它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般由基本建设、人事业绩、仪器设备、业务管理、科研管理、荣誉实物、财务凭证以及其他类型的档案组成。其中,科技档案可以对环境监测业务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准确反应和记录,在环境监测档案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并广泛涉及到业务培训、监测数据以及报告档案和标准计量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仪器设备档案等各个方面。在环境生态保护和发展中,基于数据和表格整理的监测资料,能够追溯水平的变化,提供系统和全面的资料,直接将某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真实反映出来,进一步体现其客观、科学以及全面性。与此同时,环境监测人员的工作经验以及技术思想也可以进行有效的记录,以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促进环境监测工作以及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稳定发展,环境监测的业务水平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2环境监测档案管理方面的不足
2.1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不够明确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监测,但是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监测过程中有很多问题的出现,更不用说监测后的工作问题。档案管理是对监测结果和过程的保存,不仅是一次资料的呈现,还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在现阶段,各级环境监测部门还没有认识到这个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具体的措施去管理档案,更没有根据所需进行分类和规范化。一切工作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无法实现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至于有较多的问题存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如果无法全面有效记录环境监测信息,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后续开展,无法实现较为理想的环境保护效果。
2.2工作人员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规章制度、管理依据等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此促进了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但目前在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在具体工作时,需要工作人员采用简单科学的方法对档案内部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汇编,同时对于重要的人事和资源档案要提取并绘制工作议程,还要格外注意对收集材料的分类、在借阅参考时有实名制登记,落实材料的处所,从源头把控材料所在位置,不能丢掉,否则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对于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业务性和专业性要求,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因为这项工作的工作量比较大,必须有责任感,踏实勤奋。当然,也要学会创新方法,对于多种类多数量的档案资料,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将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不利于其高效发展。
2.3档案管理不系统
因为档案管理属于工作的后期任务,因此,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保存归档,但事实却总差强人意,真正到管理这一步骤时,有很多数据已经丢失,对于重要数据反而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补充,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资料没有同步共享,总会出现资料流失、错误甚至被泄露的现象。因为一般都只是对科学性文章进行存档,但不附加手稿和其他材料。此外,汇总方式主要采用分层上报,缺乏管理,只上报数据,信息分散,缺乏系统的支撑手段。由于缺乏综合的分析方法和分手段,对于信息资源人们无法有效实现共享,以此导致档案管理的效益也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2.4缺乏完善组织机制
在环境生态保护工作中,无论是环境的土壤、水质、大气监测,还是后期对其的评价分析,都是一个繁杂的工序,并且有超额的工作量。加上配备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性差,能力低下,造成实地数据与后期归档不联合,没有重视数据的资源库建立,在具体寻找资料时也耗费很多精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提升。
3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和利用的解决建议
3.1提高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档案管理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是收尾工作,工作做的成功与否,收尾非常重要,越到最后就越要仔细和有耐心。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都要广泛地参与其中。为了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意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组织对《档案法》进行学习,使所有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意识以及法制观念都可以得到提升,要清楚意识到,档案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其作为一项宝贵的信息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二是通过会议学习和小组讨论分析方法自学相关知识,从个人意识上加强重视,与整个环境保护工作息息相关。为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领导要进一步有效落实工作人员的职责,让档案分析会议有频率开展,让部门人员清晰范围内的义务,让流动人员都在法规的有效监督中,并且需要保证领导多次巡查和考核、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和提升、工作效率慢慢提高并节约时间成本和经费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利于这一工作的顺利展开和长久发展。
3.2完善标准化资源管理建设
(1)环境监测档案是给相关工作提供资源参考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员都能看到所有资料,它是有一定筛选范围和条件的。在具体工作中,从业人员要把好这道关,既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又要做到严格监督管理。在必要时,可以向有经验有能力的前辈取经和学习,寻求更高级的资源管理者给予指导和帮助,逐步完善适合部门利用开发的标准化体系。同时,对于负责不同区域和专业的人员之间要多加沟通和讨论,给不同职责的工作寻求共同的发力点,形成团结一心、统一协调的专业团队。这样,有助于不同类型工作人员的相关合作,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提升。(2)为了确保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实现规范化发展,不仅要对组织机制予以完善,还要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在科技档案的基础上,以环境监测档案的数量、类型以及范围为主,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予以优化,使其可以进一步实现最优管理。对于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管理人员之间可以合作,一起梳理档案内容和数量,分析借鉴相关经验,进一步细化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
3.3深入细化环境监测档案文件的分类规范
作为具有特殊性的一个部门,环境监测部门在整个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不仅要对整个生态环境进行良好的把控,还需要对具体的有机污染物和污染元素进行提取分析,提高监测的标准和准确性,从而利于开展环保工作。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整理过程中,要将档案进行细化,以此确保在众多的检测项目中,可以对实际工作开展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精确寻找。(1)监测中发挥主要作用、成本投入最高的莫过于引进的一批批监测仪器。在档案管理时,不可以忽视对资料外仪器的管理,包括对进口仪器和国产仪器的存放、领取、主要用途以及具体维修和保养。因为这些仪器体格大,占空间也大,并且外部覆着厚厚的外壳,容易布满灰尘,在移动时也容易产生碰撞。精密仪器灰尘的洒落和不保养生出的锈迹,在使用时特别容易造成监测数据的误差。所以,运用仪器和维护仪器都要按照具体合格规范的流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长期有效的利用和使用。(2)根据档案材料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范围要学会整理归类,可以为文档编排大目录和小目录,在使用时清晰明了。对于常用和紧急文件要有专门的文件夹去汇总,对于大型占空间的文件可以扫描压缩,最小化文件,可以有效节省相关文件类型占用的空间。使用缩微技术时要特别注意保证原始文件的完整性。(3)针对具体的人员管理也要有合适的管理模式,要建立健全人事档案,明确问责和处罚制度。按管理、技术等工种划分人事档案,并通过细化交流主体名称和交流期限,进一步丰富外汇人事档案,保障后期人员分配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3.4加强资料文档的开发和利用
(1)过去的资源管理主要是依据相关文件实行“一刀切”式管理,管理方法单一、效果低下、成本略高且利用率低,而且对应的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态度略差,有或多或少地敷衍和应付,给大众留下很差的印象。因此,环境监测管理人员可以逐步将其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服务型组织机构,以专业的团队、饱满的热情、多样的形式对外部人员和相关人员提供资料查阅、寻找、对比分析等服务。而且还要有鉴定数据真假的能力,防止真实资料被调包和替换。要有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的目的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前工作内容,完善档案专题摘要、文献索引、档案目录和引文全目录的更新。(2)提高环境监测档案管理效率,需要进一步加快环境监测档案电算化和使用化的发展步伐,这些不仅仅是新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的新标准、新要求,也是环境监测档案在科技发展中推动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环检人员可以以仓库、办公室、档案阅读器为基地,在档案管理空间中加入有助于提高档案办公室效率的先进设备,为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设备硬件。此外,档案管理者可以补充档案存储介质的更新和数字化访问。
4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不仅要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还要落实每一个环节,让实际工作过程和后期的总结整理合二为一,能够互相提供数据和资源,也为后来做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经验和参考。不仅要关注监测结果和速度,还要使得后期档案资料管理有保证。因此,要一步提高工作人员档案管理的意识,及时归档,有效结合档案工作与监测工作,实现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也需要将自身的业务能力予以提升,为档案资料的科学完整性提供保证,以此在档案利用率提高的同时,有效发挥出其社会价值,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作者:何莹洁 单位: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态环境监测站
生态环境保护探讨篇3
1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1林业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
客观分析林业生态修复的综合性效益,它能够创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1.1生态效益。林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林业生态环境的营造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能够稳固水土,逐步优化生态系统,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条件。但以往为了创造较高经济效益,极大程度上破坏林业,比如乱砍乱伐等,导致林业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今时今日,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与发展,注重林业生态修复,意味着积极解决森林资源不足、树种单一性等问题,那么有利于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从这一方面来讲,林业生态修复可创造较高的生态效益。
1.1.2经济效益。林业生态修复,不单单进行公益林的修复,还包括经济林的生态修复,这就意味着经济林规模将不断扩大,能够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木材砍伐,用以创造经济效益;能够将促进林业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通过丰富农业生产多样化或者打造生态化旅游路线来实现经济创收,同样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1]。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林业生态修复还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1.1.3社会效益。社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了能够推动林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林业生态修复之中,实现生态资源再生,即可持续且良好地改善生态环境,又可扩大林业资源的利用率,促使林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始终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推动我国社会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林业生态修复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1.2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客观分析林业生态修复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对林业生态修复的影响,可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
1.2.1林业生态修复是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发展状况,可知很长一段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利用生态资源来创造社会经济,虽然使得我国经济状况有很大程度而改善,但由此诱发的环境问题较多,比如林木乱砍乱伐严重之后,地表土层裸露出来,在受到雨水冲刷后就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如果发生在较陡的山坡,还有可能引发泥石流灾害;森林资源被大量利用之后,林木净化空气的功能大大降低,国内空气质量持续下降,常常出现雾霾天气等,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危害人们的生存家园。为了能够改变此种情况,近些年我国大力提倡生态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颁布实施相关政策意见,要求地方政府积极落实林业生态修复工程,也就是深度调查研究地方林业发展状况,掌握林业生态环境破坏情况,合理规划并制定针对性的、有效性的林业生态修复方案,将该方案落地,使林地生态系统得到改善,环境保护目标也得以实现[2]。所以,林业生态修复可以看作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1.2.2环境保护可减轻林业生态修复的压力。在林业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之后生态修复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实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逐步改善、恢复至原貌。所以,林业生态系统破坏的代价非常之大。又因为林业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诸多问题,比如林木遭受病虫害的侵害、林木遭受火灾的侵害等,导致林木生态修复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前期付出付诸东流。而基于地方发展实际情况,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制定可行性的、针对性的、有效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将环境保护或者环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即可加大当地环境破坏行为的整治,即可从源头上遏制林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问题或者能够降低林业生态系统所面临的负面影响,相应的林业生态修复的难度及压力将有所降低。
1.2.3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都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虽然在开展工作的角度、采取的具体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最终都会服务于林业事业发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业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向前推进,使之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那么在综合性效益作用下林业事业发展将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向前推进,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也可更好地维护森林资源,有利于促进森林资源规模扩大、利用率提高,同样可以支持林业事业稳步向前发展[3]。
2林业生态资源发展现状
2.1林业生态资源发展现状
回顾分析我国近些年林业生态资源发展实际情况,整体发展状况良好,林业生态资源逐渐丰富,林业建设始终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迈进。如若要深入了解各地林业生态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旧会发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2.1.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近些年我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要求各地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结合当地林业建设与发展实际情况,要求积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及地方性政策,以便组织相关从业人员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地执行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维护林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结果来看,部分地区林业部门领导或者从业人员环保意识淡薄,并没有正确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没有深入地了解林业发展实际状况,合理地安排和执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导致森林资源依旧容易遭到自然灾害或者认为因素的侵害,使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4]。
2.1.2林业生态建设质量有待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并且科学合理地展开环境保护及林业生态修复工作。但通过大量调查能够发现,很多基层地区在林业生态修复过程中根本没有建设相应的工作方案,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新建成的林区后期缺乏针对性的养护管理,原有的经费根本不能够满足后期的维护需求。虽然我国高度总是林业生态建设,颁布相关政策、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意在通过政策鼓励、法律约束,规范各地方林业生态建设,使之能够持续向前推进,促进林业事业持续且稳定地向前发展,但在生态修复方面收效甚微,比如林业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受到地势陡峭、干旱、山洪等自然因素的干扰,导致林业生态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难以改善当地林业发展状况。
2.2林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挥不充分
林业的生态效益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防风固沙,二是保护水土,三是调节气候等。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灵活运用林产品得到的经济提升等。从理论层面来讲,林业生态修复工作的有效实施,能够使林业创造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即可促进林业事业持续且稳定地向前发展,又可为构建和谐友好型社会创造条件。但当前林业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可行性的修复方案落实到地;亦或相关部门监管工作执行不到位,未能全方位跟踪监督林业生态修复工作,未能及时发现工作问题予以处理,导致林业生态修复与现实情况不符,生态修复效果大打折扣;亦或所制定并实施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或者漏洞,导致林业生态修复缺乏有力管控,容易出现问题,降低林业生态修复效率[5]。
3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可行性措施
3.1林业生态修复要坚持质与量并重
林业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保持长期动力,规范化、合理化、有效化的落实一项又一项工作计划,如此才能够逐渐取得新成果,逐渐改善林木生态系统。当然,为了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能够认真学习党中央颁布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结合当地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认清林业生态系统破坏的状况,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可行性的、有效性的林业生态修复方案,按照该方案安排好具体的生态修复工作,组织从业人员认真负责地落实好各项生态修复工作。比如充分认识到当地林业树木树种单一性的实际情况,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其他树种,将树苗栽种在林区,以此来逐渐丰富林区树种的多样性;正确认识到当地林区森林资源甚少的局面,应当积极落实人工造林工作,实施科学地、合理地植树造林,以便逐步扩大森林资源;加强林区巡查,了解林区生态修复情况,做好林区清理等工作,以便营造良好的林区环境。
3.2构建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的指导体系
实践证明,要想促进林业事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那么在林业资源管理上应当高度重视林业生态修复,并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为此,应当深入地了解当前林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明确该项保护工作实施存在的实际问题,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可行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针,安排好环境保护工作,即:总结性分析以往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制定可行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比如引用先进技术来构建信息化系统,通过运行该系统来跟踪管控林业,了解林业内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林业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组织人员实施针对性地保护,消除负面影响,更好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6]。例如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森林草原防火令明确指出,目前我省仍然处于森林草原高火险期。作为森林防火的“前哨”,我省各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时刻保持警惕,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火源管控,杜绝火灾隐患。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我省中部较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按照上级指示,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贯彻落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加大了森林防火措施的实施,包括宣传教育工作的落实、消防设施的配备及林区的全面排查,通过行之有效的预防,尽可能地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为持续不断地修复林区生态系统创造条件。
3.3注重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无论是林业生态修复还是环境保护都需要林业资源的支持。以往某些地区林业建设状况不佳,与当地经济匮乏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能够真正改变此种局面,使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通过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的作用,势必能够创造较高的林业生态建设效果,为推动林业事业良好地、稳步地向前发展而努力。为了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应当总结性分析当前林业产业发展状况,客观分析林业产业结构问题,与此同时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地方实际状况,探究适合的、有效的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行性方案[7]。例如在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积极引用先进技术来构建区域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收集区域林业相关信息,通过整理、处理及分析信息数据,在较高应用价值的信息数据支撑下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林业生态修复技术标准,指导相关人员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化应用生态修复技术,以便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操作,改善林区生态系统。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适合林区应用的生态修复管理平台,以便技术人员通过操作该平台来掌握林区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可行性、有效性的生态修复计划及环境保护计划,通过树苗种植、病虫害防治、防范人为砍伐等做法,使林区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为更好地发展林区而努力。
4结束语
从理论层面来讲,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关系非常紧密,在推动林业事业发展之际,应当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国家政策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林业生态建设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并且所实施林业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计划,那么将逐渐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经本文分析可知,当前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状况不佳,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对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探究行之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以便加强林业生态修复及环境保护,为更好地发展林业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宋治平.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南方农业,2021,15(20):98-99.
[2]孙雪峰.论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种子科技,2021(7):135-136.
[3]吕国华.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究[J].新农业,2021(22):66.
[4]康楠.探析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及对策[J].区域治理,2020(31):127.
[5]黎晓青.试析林业生态保护与生态景观修复的具体措施[J].居业,2021(6):57-58.
[6]丁文强.通过林业生态修复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花卉,2021(24):156-157.
[7]宋京津,杨媛媛.生态缓冲带在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与探索[J].区域治理,2020(52):111,116.
作者:马少龙 单位: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