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17:48: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校行政管理论文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行政管理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茶道思想的积极作用,已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深挖茶道思想中所蕴藏的教育价值,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科学应用茶道思想,营建优良的高校文化氛围与和谐学习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增强核心凝聚力,推进茶道思想在高校中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是当代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提高大学生管理质量的重要举措。
1茶道思想的内涵诠释
作为茶叶生产大国,因药用价值的发现而使得茶叶在我国很早时期就开始盛行,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至汉晋时期,茶道的广泛普及与茶习俗的初步形成,促使人们开始将茶追求上升为精神文化层面,自此茶道思想诞生并迅速推广开来。发展至唐朝时期,经济的繁荣昌盛与文化的高度开放,使茶道思想发展迎来了“黄金期”,《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道思想在我国正式形成。其中,《茶经》作为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书籍,记载了诸多古代有关茶的事情与现象,这不仅为我国茶产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其包含的深厚思想底蕴与精神体系也为我国更多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茶道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思想,这是历史沉淀与积累的结果,也是茶意境的升华,能够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与作用。具体而言,人们通过茶事与茶道思想思想所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就是茶道思想自身的意境之美。因此,依托茶事的茶道思想能够渗入人们的精神追求,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强化民族情感与认同。同时,茶道思想推崇品德修养,重视人们的群体性价值,提倡无私奉献与集体精神,反对唯利是图与见利忘义,能够有效解决人们内心的精神困惑,提升文化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讲,茶道思想是人们应对人生压力与挑战的良师益友,新时代的人们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市场竞争,承受着较大的身体压力与心理压力,而体味茶道思想则能够让人的身心趋于平和、放松与愉悦。随着悠悠年轮发展至今,依然稳居国饮地位的茶,已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饮茶风俗习惯,其中不仅饱含茶的自然属性,同时还伴随茶的精神属性,两者自然汇聚而成了一种茶道思想。其中,茶道思想中的自然属性,主要是从物质文化层面的解读,涵盖了茶叶的实践经验、科学技术、生产方式、流通形式、生存地域、消费领域、茶政设施等诸多方面,而这些属性都是围绕茶叶种植、产量、质量与品牌而存在的;茶道思想中的精神属性,主要是从精神文化层面的阐释,是指茶的所有自然属性印记在人们心中的信息反映,通常涉及茶的文化、知识、艺术、宗教、礼俗等多方面内容,也是社会文化的关键组成单元,在文明进步与茶自然属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
2茶道思想融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背景及特征阐析
2.1茶道思想融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背景依据首先,社会环境。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与外部环境已经可以时时感知与互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完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格局的大力倡导等,都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产生了重要冲击,尤其是部分学生的浮躁情绪滋生与蔓延,导致其很难沉下心开展专业训练,这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其次,校园环境。当前社会环境对高校校园生态必然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辩证主义视角分析此影响,其一方面为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优化提供了明确指导与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让社会上的浮躁氛围与行事风格流入到了校园之中。从双向结构视域来看,这种浮躁心态与行为,不但反映在校园生活与学习态度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管理者的实施模式方面。再次,工作环境。此处工作常态是指高校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常态,当前多数院校在管理学生方面注重制度性,对差异化的管理模式不够重视,在实际学生管理过程中也难免出现粗线条问题,导致学生个体差异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尊重。同时,结合媒体的信息反馈可知,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加明显,且该问题如果不予以及时干预,则很容易演变为无法转变的心理疾患,这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如何科学应对常态化挑战是当前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2茶道思想融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特征其一,延续性。长期以来,高校都是以工具理性思维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工具理性的线性特点非常突出,在适当内驱动力的推动下能够顺着固定逻辑前进,最终达成预期效果。譬如,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方面,完善的行政管理模式就充当着行政管理的内驱动力,在此既定的管理模式条件下,就可以实现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一旦线性中的某个点断开,则预期结果就会化为泡影。此时,如果引入茶道思想,则其中包含的循序渐进思维可以有效弥补工具理性的这一短板,使得断点之处重新衔接在一起,保障整个线可以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并最终完成预期目标。其二,人文性。人文元素是茶道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如追求心灵层面的修身养性的茶道、强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茶艺等,都彰显出了极为鲜明的人文气息。其中,蕴含于茶道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理性思维,在现代高校行政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有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逻辑思维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增强学生内心的人文关怀能力,尤其是茶道思想中的隐性思维渗透力量,能够有效改善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人文缺失。其三,评价功能。茶道思想中递进式的思维,有助于高校管理者与教师群体洞察行政管理条件下的学生各方面情况变化,从而做出更为科学的、合理的、客观的评价,替代传统的结果式评价,更为注重行政管理过程的综合性评价。这样有助于行政管理规律的更好呈现,进而为行政管理的不断调适提供参考和依据,最大化发挥行政管理评价的积极作用。
3茶道思想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融入的必要性
3.1转变行政管理思想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既要将学生列为管理对象,还要将学生纳为自我管理主体。而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主体,则必须对其思想理念予以引导与调整。此时,将茶道思想融会贯通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借助茶道思想元素在学生脑海中的有力渗透,对其心理状态实行再塑,对其行为偏好施加作用,从而强化其学习自律能力与自我管理效能。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说教模式,避免茶道思维的强行构建,要遵循茶道思想的认知逻辑,即器物文化到思想文化再到内在逻辑的发展顺序,由外及里培养大学生管理者与学生的茶道思维。
3.2改善行政管理模式高校行政管理属于双向结构体系,即管理者与学生。因此,茶道思想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融入,不单单包括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影响,而且还包括对管理者产生的影响。在当今高校扩招政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者的工作任务更多、更复杂,这对其工作心理、工作状态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茶道思想的引入可以对管理者的心态形成正向调节作用,助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
3.3塑造校园生态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这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而从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历史中走过来的茶道思想,本身就带有巨大的正面激励、精神洗礼与荡涤消极因子的功能,如惩恶扬善、重大义轻小利、修身养性、收敛奢欲等内涵,这些内涵极具思想引领作用。故将茶道思想纳入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可以大幅增加高价值、高能量的素材储备,让广大师生消化吸收充足的正向意识,形成包容、平和的学习环境、文化环境与管理环境。
3.4健全管理考评机制教学评价是构成高校行政管理的基础环节,一方面可以体现教师教学与学校管理的成效,另一方面可以折射出特定时段学生的整体状况。就目前而言,我国多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评价机制较为单一,且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评价,轻视学生学习过程与综合素养的考核。这种情况不仅局限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育,而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学生管理评价机制中引入茶文化的和谐思维,有助于建立健全学生管理评价机制,打破以成绩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意识,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协调及均衡。
4以茶道思想为引领,更好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愿景
4.1以茶道之“清”——构建科学有力监督机制,打造清廉忠诚管理队伍茶道思想中的“清”,是一种清雅、清新的清纯品性,用茶促廉是赋予茶的首个文化符号,清廉、清白则是其蕴藏的政治品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树立规矩意识,严守规则底线,无论是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令,又或者是高校制定的制度与规章,彰显出的均是有关师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而这也是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高校行政部门必须明确自身职责,积极主动担当与作为,对于核心工作、关键环节与重点问题,要做到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强化茶道中“清”的思想融入,加大责任监督力度,力促各级相互监督的同步同行,构建科学有力的行政监督机制,持续完善与规范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另外,行政管理队伍作为高校管理者的重要助手,也是高校各项行政管理职能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因而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不能以权谋私、欺上瞒下等。用茶道之清心,驻守之初心,力争打造担当、忠诚、干净的行政管理队伍。
4.2以茶道之“敬”——构筑多维立体执行体系,营建务实诚敬的工作作风茶道中的“敬”,意为常怀敬畏之心,努力做到对人、事、物的敬爱、尊敬与诚敬,以人和万物的共生和谐关系为本,实现坦诚务实与互敬互爱。“脸难看、事难办”已成过去式,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与服务质量才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新方向与主旋律。将茶道中的“敬”融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促使有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规范办事,营造勤政务实、诚敬谦虚的工作作风,从而推进各项工作见实效。在茶道中“敬”的思想指导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强化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建设校级、院级、班级的全面化与立体化执行体系。其中,校级执行体系包括校党委、校行政部门发布的各项重大决策与部署;院级执行体系包括二级学院和各管理部门;班级执行体系属于高校行政管理基础组织单元,主要负责具体工作的完成。通过纵向到底执行体系的构建,保障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3以茶道之“和”——创建团结合作协调机制,形成勠力同行运作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为主要特征,具体阐释则是“和而不同”。茶道思想的内核也是“和”,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融入茶道思想中的“和”,有助于行政管理质量的全方位提升。社会发展与教育进步均需要“和”的支撑,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和”是行政管理工作实现“一盘棋”运作的重要基础。无论是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还是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从本质上看都离不开人事协调与执行协调。因此,只有坚持茶道中“和”思想,才能更好把握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艺术性与原则性。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新挑战,构建部门之间、学院之间、部门和学院之间的细条机制,有助于决策部署的高质量与高效率运转,有助于横向协同与工作合力的形成。
4.4以茶道之“美”——秉持服务大局基本原则,筑造美好和谐工作氛围美,茶道思想的最高愿景。所谓的景美、味美、叶美即是品茶、品味、品人生,通过茶之美,实现人生启迪之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美”,源于简洁合理的工作流程、体贴入微的人文关怀,源自清、敬、和的真正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获得感与认同感,不仅包括通过工作所获得的价值与尊重,还包括同事之间的互相支持与帮扶。因此,美好的、和谐的工作氛围是高校行政管理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愿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茶道思想“美”的融入,需要高校围绕高等教育决策部署与发展规律制定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等,立足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有机融合,对中心工作目标予以分解,并落实责任到人,扎实推进行政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的高度一致。茶道思想中的“美”,有助于引导高校行政工作树立大局观,依托自身优势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目标。
5结语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国际化等发展特征,这些均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标准。与此同时,茶道思想在“清、敬、和、美”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其内涵也随之不断外延与拓展,并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之中。基于茶道思想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站位更高、视野更阔、格局更大,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学习与思想武装,尤其是能够用最最前沿的指导理念引领学生,筑牢其思想根基,深化其实践感悟,推动其知行合一,真正使得大学生学懂、弄通、做实。
作者:王姝航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高校行政管理论文篇2
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支撑、保障、协调和参谋等作用。因此,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探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知识素养、心理特质、管理技能等工作胜任力因素的提升策略,对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
(一)胜任力的概念与内涵
胜任力概念起源于管理学家对产生优秀工作绩效原因的探讨和研究,1973年哈佛大学戴维·麦克里兰(DavidMcClelland)教授在《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TestingforCompetencyRatherThanIntelligence)一文中提出“胜任力是指与工作绩效直接相关,并能有效预测实际工作绩效的因素,包含特征与动机、知识与技能或者能力等”。1994年他进一步指出,“胜任力具备两个维度,即能够可靠测量和区分卓越与一般绩效者,主要包含动机、知识或能力、态度或价值观、自我认知与特质等在内的个体特征。”众多学者后续研究表明,胜任力是判别绩效优秀与否的关键条件和重要因素,并鼓励各类组织以胜任力概念来测定员工未来工作绩效。同时,学者们也在麦克利兰胜任力内涵基础上进行了相应拓展,指出胜任力可能包含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也可能包含员工对任务、岗位或职务要求胜任的含义;胜任力与绩效高度相关,且具有可度量性,其指标可以作为区别员工绩效高低的有效尺度。此后,胜任力概念及其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各类组织的岗位分析与设计、人才选拔与评估、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绩效考核、素质提升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工具。
(二)胜任力模型
一般而言,学术界通过胜任力模型在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中体现胜任力概念,胜任力模型主要描述组织员工为有效履行组织角色所需的一系列有关态度、知识、技能以及个人特质方面的胜任力要素组合。通常使用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来构建胜任力模型。1.冰山模型。冰山模型由戴维·麦克里兰(DavidMcClelland)提出,他将员工胜任力描绘为海洋上漂浮着的冰山,同时将胜任力划分为露出水面的显性特征和沉没于水下的隐性特征。显性特征是构成胜任力的基础,主要包括知识、技能两个部分,比较容易观察和测量,能够通过后期的模仿、培训而习得;隐性特征是构成胜任力的关键,主要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四个部分,这些特征既难以观测,也不易被外界各种影响改变,但却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的关键。如图1所示,显性特征容易发展和评价,隐性特征深层且持久,最能体现、影响和预测员工在多样复杂动态情境时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2.洋葱模型。RichardBoyatzis在对冰山模型进行深化研究后提出了胜任力的洋葱模型,认为胜任力特质犹如洋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依次为知识与技能、自我概念与态度及价值观、动机与特质。如图2所示,越接近里层越稳定,越不易观察与测量;越接近表面,越容易通过模仿、培训而习得。两个模型一脉相承,都反映了胜任力各要素之间的递进层次,相应要素由两个维度构成,即表面与潜在、内在与外在。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国内学者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关注逐渐增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概念、要素和模型,并强调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及目标达成的努力程度和完成程度等方面的胜任力内涵与一般人员的不同及独特特征。本文以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中ASK模型,即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s)、知识(Knowledge)来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见表1)。
(一)态度(Attitude)
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面对的一方面是高学历的教师群体,另一方面是思想活跃、心理正在成型的大学生,因此态度是其胜任力的深层次因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成果证明,管理者的态度对取得管理绩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合作精神、敢于负责、敢担风险、尊重他人、品德高尚等,我们进一步分为政治素养与原则、敬业与担当精神、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正直感与责任感、自信心与进取心、灵活性与纪律性。
(二)技能(Skills)
技能主要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履行其岗位职责必须具备的处理岗位工作、解决问题、产生绩效等方面的管理和工作技能,这是其胜任力要素的中心特征。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卡茨的观点,管理人员至少应该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依据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特性,可以细化为决策与计划能力、服务与执行能力、应变与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情境领导能力、结构化程序化工作能力、变革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构建人脉网络能力。
(三)知识(Knowledge)
如果说技能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中心,那么知识就是胜任力的基础,也就是履行岗位职责必须具备的岗位基本知识或者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身拥有的知识水平。具体来说,一般应包括高等教育知识、行政管理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心理学知识、高校管理制度与流程、法律知识、高校现状与发展知识、办公软件知识等,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为岗位职责履行和职业发展储备知识,奠定基础。
三、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胜任力的原因众多,而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其岗位胜任力及完成工作的能力。通过对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胜任力因素的分析,结合上述胜任力模型,实施相应的胜任力提升策略,从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能。
(一)制度与机制因素
1.绩效考核制度。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使用的是传统的年度总结报告和现场述职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岗位绩效定量评价的难度,导致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往往基于上级和同级的印象,也掺杂着轮流优秀、职称职级需要、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因素,和工作表现、工作完成度和努力程度的正相关度较弱。在这种考核制度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担当意识,缺乏上进和创新,对职业认知较为模糊,从而导致胜任力不足。2.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措施很多,不管是货币薪酬还是非货币薪酬,其目的都是为了调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工作投入度,并产生良好的组织公民行为和职业行为。当前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不充分或者激励有效性不足或者激励机制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引导及强化其正确行为,很容易导致挫伤情绪,这种消极的挫伤情绪虽然较普遍但是不易被察觉,从而造成工作消极、拖沓、推诿等情况。3.职业发展与晋升。高校如果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和更全面的晋升通道,并关注其职业发展前景,那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就会感受到制度的公平性和职业幸福感,同时就会加大对职业的投入和努力程度,给高校带来相应的回报。只是长期以来,高校十分重视专任教师的培训进修、职业发展和晋升通道,对行政管理人员需要缺乏系统考虑,在职业发展方面的经费、时间、渠道、机会等缺乏制度保障,影响了他们对组织公平和心理契约的主观感受。
(二)岗位与个人因素
1.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一般指组织成员在实施具体职业活动过程中,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判断、外部反馈及其他因素的肯定性评价。相关研究显示,职业认同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同时与工作胜任力呈正相关关系。由于上述制度与机制因素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边缘人”“局外人”等职业认同危机,很难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岗位评价,消极、被动、无助等工作情绪时有出现,进一步降低工作胜任力。2.职业倦怠。在现代职场中,职业认同感的危机,往往导致理论界和业界高度关注的职业倦怠现象。研究表明,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的整体水平和各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工作单位认同、服务对象认同、社会认同等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机械、繁琐、枯燥,其特点表现为程序性、重复性、事务性强。在人员编制紧缺、工作任务繁多的双重挤压下,往往产生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工作缺乏动力和激情,职业倦怠随之产生,进一步导致胜任力变弱。3.人岗匹配。岗位设置是高校根据教育教学需求,按岗位职责、岗位的基本条件聘请专业的人员到对应岗位的职务。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整体职业化素质不高,由于上述职业发展与晋升的因素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比较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对高等教育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等形势了解不深,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构成一般为“双肩挑”干部、转岗教职工、教职工家属或子女等,出现岗位设置不合理降低职业期待、人岗不匹配的现实困境。4.职业创新与推动。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是通过管理和制度创新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内学者调研证明,创新能力影响个人工作胜任力,创新与工作胜任力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也就说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创新与推动能力的高低是评价其工作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管理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机制和流程程序的制约,常常出现因循守旧、效率低下、思路保守、“程序优先”“流程走完”等现象,导致创新能力和推动发展意愿缺乏。
四、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策略
在上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其胜任力的因素,可以梳理出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相关策略,并以此为主导,将胜任力提升贯穿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务分析与岗位设置、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等过程,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更好的立足学校战略发展目标,服务于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基于胜任力态度维度的提升策略
1.重建高校行政文化准则。高校行政文化长期以来都是基于科层制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态度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都依托于高校行政文化的约束力,高校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态度维度的胜任力就要构建以支持感、公平感、包容失败、鼓励创新为主体的文化准则,以更加柔性化、人性化的方式,在共同价值观指引下,树立行政管理人员内生的职业信仰,从而形成在胜任力提升方面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2.推行员工认可计划。员工认可计划是对员工出色的工作表现给予关注、赞扬和感谢。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正式方式如树立先进典型、拔尖员工、实施员工积分制度、开展认可奖励等,非正式方式包括各种口头祝贺、各种书面祝贺、公开表扬、“小恩小惠”等,总之通过认可并尊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深化综合改革、制定管理制度、提升治理方式等方面努力和成效,强化其好的行为重复发生,从而带来绩效改善和态度转变。3.重视职业发展与晋升。在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态度维度胜任力方面,高校还必须建立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与晋升通道,通常的策略包括职员职级制与职务晋升双轨制通道、行政管理的职称评聘通道、科学有效的定期管理岗位轮换发展通道、与薪资待遇挂钩的职能专家制通道等,通过拓展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位发展与晋升空间,引导和鼓励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因职数受限导致的态度困惑。
(二)基于胜任力技能维度的提升策略
1.优化职务分析与设计。高校行政管理岗位设置偏重于稳定而简单的组织环境,面对高校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常常出现职责界定不清、边界模糊、责任分散、胜任力因素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通过优化行政管理人员职务分析与设计,具体确定出高校内各项行政业务和管理活动开展所需设置的职务类别与数量,以及每个职务所拥有的职责权限和胜任力特征,进一步激发行政管理人员提升技能的积极性。2.强化员工内在激励因素。综合激励理论认为,真正对员工产生激励并带来良好绩效和技能维度胜任力提升的因素是内在激励因素,包括自我存在及社会认可意义、工作成就感与挑战性、认可与赞美、发展前途等。鉴于此,高校可以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特征模型,通过强化行政管理人员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工作反馈等五个核心内在激励维度,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技能和满意度。3.改善高校绩效考核制度。前述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因素的分析指出,高校绩效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与机制因素之一,而且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是高校管理工作薄弱环节之一。所以,高校应通过设置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考核、强化沟通反馈、推行绩效辅导、调整激励手段、重视持续改进等一系列网络化环节,构建基于技能维度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相应的绩效标准和指标体系,促使其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三)基于胜任力知识维度的提升策略
1.做好胜任力测试与评估。伴随着高校高质量发展进程,高校在优化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要定期对胜任力模型进行动态调整,定期对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进行动态测试与评估,以便及时掌握各类岗位对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要求的变化,发现其知识维度的现状与胜任力模型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准知识维度的短板和弱项。胜任力测评工具很多,比如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笔试与面试、360度评价等,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行政管理人员选择相应的合适的测评工具。2.注重员工培训与开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技能维度的培训一般是通过“干中学”的方式来解决,目前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知识维度的培训与开发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系统的体系。由此高校需要引入现代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理念,将胜任力动态测评发现的短板与弱项融入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系统,通过开展岗位职责、知识体系、个体特征相结合的培训需求分析,合理设置培训内容与课程,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形成基于知识维度的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培训方案,并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及培训方案的动态调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对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高校从态度、技能、知识三个维度实施胜任力提升策略,可以达到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水平和产生良好工作绩效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改善。
作者:刘春燕 范琦
高校行政管理论文篇3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尤其体现为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1]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此政策背景下,各高校积极探索、深入开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2]。从“放管服”视域来看,积极探索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不仅是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大势所在,更是确保高校整体运行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一、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的内涵
“放”即简政放权,其核心是重新定位政府角色,下放政府行政权力,厘清政府、市场、社会边界,让政府真正归位。在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政策的深入推进和有效落实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要政府勇于放权。政府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要逐渐放权,扩大高校自主权,借助行政审批制度让高校自主管理,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二要高校主动接权。高校应积极主动承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高自身的用权能力;三要激活市场。政府通过放权维持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和秩序的有效运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竞争[3]。“管”即放管结合,其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型,借助技术手段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模式,明确界定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职责权限,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在高等教育领域,放管结合实际上就是政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基于市场发展规律和需求,改革和创新高校管理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政府要有效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市场、社会等引入高校管理,拓展高校治理主体。放并不是不管,而是在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高等教育放管结合就是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管”的自我革新,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吸引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高校管理,提高高校现代治理能力[4]。“服”即优化服务,政府通过改变自身职能,减少对高校行政审批的干预,提升政府供给服务水平,这也是高校“放管服”改革的最终目的。在高等教育领域,优化服务是在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关键是政府要转变职能,减少对高校的干预,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维持高校市场竞争公平,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从高校视角来看,高等教育需要优质专业的服务,以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政府行政视角来看,政府在对高校减权放权的同时,要全方位保障高校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公正性;从政府供给视角来看,政府要转变自身职能,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提升高等教育供给质量。
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理念落后,服务意识较差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思想认知固化、管理理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首先,行政管理理念落后。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惟上是从”“一言堂”等现象,导致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工作态度敷衍、工作行动不积极等情况,非但没能很好地为师生服务,反而将师生看成被管理的对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质量欠佳。其次,服务意识较差。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思想认知固化,服务意识淡薄,认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铁饭碗”,自己拥有事业编制,将自身定位为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在工作中重视管理轻视服务,未能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这与服务型组织的发展趋势以及当今师生的诉求相左[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民众对高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学校全体师生服务。2.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组织管理运行效率较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与政府部门存在较大区别,行政管理机构是为了更好地为学校师生的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但在现实实践中,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功能,影响高校的发展。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偏多,职能设置臃肿,行政人员办事效率不足,导致组织管理运行效率低下,高校内部管理成本和信息沟通成本增加。首先,机构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程序,新设机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存在因某个专项工作而设置新机构的情况(如为了申请硕士、博士学科点而设置学科办,为应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设置评建办等),这容易产生机构及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及重叠问题,降低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增加管理成本。其次,运行效率低下。随着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增多,原有行政管理人员总数未变,被分配到不同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减少,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使得管理人员压力增加,办事效率较低[6],这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3.管理模式僵化,行政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管理模式僵化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流程和操作步骤固定不变,且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模式,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只是根据高校领导的要求或自身工作需要对学校行政内容、教育内容以及其他相关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行政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以及师生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诉求等都发生了变化,以往固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和时代发展的需求,甚至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管理部门管理流程繁琐,无论是对教师、学生的管理,还是对学风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籍档案等的管理,管理模式比较僵化,缺乏灵活性[7]。部分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追求管理流程与形式,重形式、轻内容,再加上管理人员职责、办事能力的限制,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对某些特殊问题进行灵活处理,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较低。4.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有效落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高校行政管理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一方面,缺乏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监管体系,行政管理监管工作不到位。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监管工作无论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影响着行政管理工作的成效。但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注重事前与事中的监管,忽视事后的监管,难以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效。另一方面,监管人员短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各个领域、多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涉及很多细节工作,需要监管人员对其进行监察和管理[8]。但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并没有配备专门的行政监管人员,往往采用以审查代替监管的方式进行监管。由于部分项目的审批较为复杂,再加上管理者事务繁忙,对监管工作缺乏重视,致使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放管服”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1.更新行政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放管服”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更加强调服务,注重行政管理人员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服务工作。更好地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服务,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以及高校发展服务。首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要不断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行政管理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手段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行政管理人员要在遵循行政管理客观规律、了解师生现实诉求以及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行政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树立符合本校发展的服务理念,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其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并不意味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管高校工作,而是要更好、更科学、更合理地管理[9]。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行政管理工作,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培养机制,设立培训专项基金,加强校内和校际间的交流沟通,转变行政管理人员固有观念,活跃思维,使其认识到学校教师和学生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实现管理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2.优化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提高组织管理运行效率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设置重叠与交叉、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弊端,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优化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高校要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和具体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行政管理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有效落实宏观调控和监督工作,确保高校行政管理机构更好地为高校发展和学校全体师生服务。具体来讲,一要精简高校内部管理机构,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高校应有效整合指挥和执行机构部门,根据学校具体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撤销职能交叉重叠和可有可无的部门,合并职责相近甚至相同的部门,确保行政管理机构有效运行。二要严格执行定岗、定员、定编制度,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工作与职责范围,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合理设置岗位和人员,做到人岗匹配、人岗对应,杜绝部门或人员相互推诿、扯皮现象[10]。其次,有效处理学校同二级院系间的关系,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这就需要高校对学校发展战略和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全面把握学校的教学、科研、学术等活动范围与职责权限,合理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使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学校落实教学、科研目标服务。3.改革行政管理模式,简化行政管理流程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管理模式僵化、管理流程固化、行政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改变传统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倡导民主治校的管理理念,灵活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放管服”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选择要确保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全体师生和高校发展服务。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主要采用科层制,从人事管理角度来说,这种管理模式具有直接领导、高效管理等特点,但在事务性管理中,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更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让更多的基层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事务决策,承担相应的职责。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倾向于事务性管理,其工作本质是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学术活动以及学校发展服务。因此,高校行政管理要改变传统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引入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因层级过多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4.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强化行政管理监管工作针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与监管机制,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监管体系,确保对行政管理工作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面监管。
参考文献:
[1]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EB/OL].(2015-05-12)[2021-09-02].
[2]“放管服”视域下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44-45.
[3]刘冬冬,闫晓丹.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内涵逻辑、困境分析及消解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7,5(6):20-27.
[4]袁玫鹃.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49-51.
[5]朱永利.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现状、困境与出路[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3(11):93-101.
[6]傅帅雄.从简政放权看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转型[J].教育探索,2018(3):52-55.
[7]曹梦诗.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下行政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9):29-31.
[8]池有忠.“放管服”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8):125-126+128.
[9]邓文,潘君.“放管服”视域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及出路[J].当代经济,2018(6):119-121.
[10]曹闯.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化之道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8):197-198.
[11]穆梦妍.“放管服”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0):45-46.
作者:林晖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