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探讨3篇

时间:2022-12-26 10:47: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探讨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探讨3篇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探讨篇1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面临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新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以及电子凭证的使用等多方面的挑战,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职尽责而产生会计风险的几率大大增加,如果对这些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会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亟需加以研究。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内涵

会计风险主要是指在机构运行过程中,由于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会计制度应用不当和原始票据失真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的对单位工作目标实现产生的不利影响。就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在预算编制和执行、支出绩效评价、会计核算和资产配置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会计风险。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2.1预算编制执行风险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核心业务,预算是行政与事业单位工作的依据和起点,贯穿单位履行职能全过程,预算编审不实、执行不到位以及决算考评缺乏预警机制等都会产生预算编制执行风险。例如在预算编制中为了超额获取财政资金而虚增预算或项目预算编制不经事前评审而导致预算编制不实或者预算编制与业务严重脱节,在预算执行中改变资金使用方向没有专款专用甚至出现挪用、滥用、盗用财政资金问题等。

2.2支出及绩效评价风险

资金支付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资金使用审批不严、财务人员岗位设定缺陷、资金支付方式违规以及支出绩效不明等则会产生严重的支出及绩效评价风险。其一,未按照分离不相容原则设置财务人员岗位,导致内部人员极易发生监守自盗、挪用资金等问题;其二,采购支出时未按照政府采购政策的要求应采尽采,导致产生采购人员为了个人私利“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其三,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都是财政资金,经常在开展业务中不计成本“支出不问效”,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效果差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其四,部分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随意,无法量化考核导致绩效评价形同虚设。

2.3会计核算风险

其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因会计制度原因,普遍适应原有预算会计的记账核算方式,新《政府会计制度》施行颠覆了原有的政府会计的会计理念和记账方式,在短时间内会计人员很难对新制度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必然存在新旧会计制度数据转换失误和错用科目的风险。其二,新《政府会计制度》完全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要求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如何确定折旧和摊销年限以及如何按月进行折旧和摊销都会产生会计核算风险。其三,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预算会计业务和财务会计业务进行双分录平行记账,这使得在记账时财务人员需要在判断经济业务性质后分别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分录处理,这必然导致财务岗位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增加,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会计核算风险。其四,随着电子发票的广泛应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取得的电子发票越来越多,但由于电子发票自带电子签章具有可重复打印的特点,电子发票重复报销现象就有可能发生。

2.4资产配置使用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占用国有资产行使服务社会的公益职能,行政事业单位普遍重视资金分配、忽略资产管理,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使用违规、资产采购和处置制度不完善等都会产生资产配置使用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因资产闲置、资产维护不当等导致的资产使用效能低下、资产贬值毁损、安全事故以及资源浪费;第二,资产采购因审批制度不健全等产生舞弊行为的风险;第三,资产验收程序流于形式使得资产质量不过关;第四,资产保管制度缺位导致资产私下交易、长期滞留账外或被长期借用;第五,资产处置制度不健全,资产的处置方式不规范或资产估值不准确都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除了上述表现之外,还会出现税务管理风险、会计数据安全风险等。

3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会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3.1风险防控意识不足

一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都是依靠财政资金进行,因此大部分行政单位人员都缺乏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只关注项目开展进度和结果而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方式和效率,这在很大程度上放任了会计风险的产生;还有不少单位的管理人员认为会计风险防控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并没有全员参与防控风险;更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财务就是记账,对财务部门提出的风险隐患不屑一顾。另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预算管理、内控制度、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管控风险的手段存有误解,认为这些都是纸面工作形式上完成即可,更别说从上述活动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以识别风险了。

3.2内控系统没有落实

内控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制约、监督权力和管控资产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虽然财政部在2014年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控体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流于形式,虽有制度但其内控体系设计不合理导致内控无法有效执行;还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责任划分上将大部分经济责任划归财务部门而没有对权利和职责进行明显划分,导致往往风险事件发生在财务部门识别之前。还有部分单位因人员编制数量原因一人身兼数职,无法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因而失去了岗位间的监督;再有就是部分单位一直延续既有的工作形式和流程,单位负责人或者财务领导“一支笔”的工作习惯难以更改。

3.3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已经普遍使用计算机财务软件来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但这仅仅是迈出了财务信息化的第一步。然而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却止步于此。除此以外,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其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不少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或者不愿在非其主责业务发展上过多投入。而且,不仅信息化建设需要专门的人才,确保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行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而这些专业人才是不少单位所缺乏的。

3.4管理机制建设不健全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建设不健全也是其产生会计风险的原因。所谓管理机制理所当然包含单位内控制度还要包括单位独立于财务等其他业务部门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系统地对预算、决算、财报数据加以分析进行风险识别的预警机制。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下,大部分单位都或多或少地建立了自己的内控系统,但鲜少有独立于财务和其他业务部门的内部监督部门。大部分单位虽然每年都在预算、决算和政府财报上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报表填制,但鲜少对所填报表进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预警亦是无从谈起。

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的建议

4.1加强单位风险防范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全员风险防控教育,尤其是单位领导干部和负责钱财物的保管和采购的业务部门,要真正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会计风险存在于单位运转的各个方面。笔者所在单位通过加强全员参与风险防范宣传、全部门参与预算与全员参与资产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年初结合上年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结果以下达布置当年预算为契机,在单位进行全员风险防控教育以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年中结合申报下年预算工作对各处室预算员进行培训,并对当年预算执行不力的处室进行督促,要求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预算一旦批复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不能调整,如确实需要调整的,则需要业务处室上报支撑材料报领导班子研究批准后方予调整。

4.2健全单位内控体系并确保有效执行

通过内控体系的设计,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经费支出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管理等单位运转重点领域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有效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和标准缺失和缺乏体系化等问题。而且通过梳理与资金收支密切相关的重点处室、重点岗位,可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其监督,可将控制措施融入整个业务流程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笔者所在单位通过梳理经济活动,明确了预算、收支、采购、固定资产、合同等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管理六大业务相关的流程和部门职责,各相关处室分别行使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和合同审核、固定资产保管使用、内部监督等职能,重大事项则由相关处室成立联合工作组,对内部经济活动事项进行协同控制。建立起财会、政采、基建、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岗位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充分发挥了各相关处室或岗位的作用。提出了重要风险点的控制措施,整理和完善了关键岗位职责、人事管理、重大决策、内部监督及评价等单位层面控制,整合单位内部十二项管理制度和财政局下发相关规定,形成了《单位内部控制手册》建立了覆盖单位和业务层面的内控体系。而在内控执行监督方面,确定机关党委为内部监督的职能部门,以便及时发现内控建立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调整和改进,确保内控体系有效运行。

4.3加强单位财务信息化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时代对会计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必然要求。财政部2021年12月30日发布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财务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这项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大力加强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

4.3.1提升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目前绝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电子核算日常业务已经常态化,然而这只是会计信息化的起点,面对数字化转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除了要满足传统会计核算需要,还应该将智能化分析引入财务系统,从而使各种报表及信息都能迅速生成、存储、扩展及检索,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通过建设数据储备库,以实现数据的多维度实时提取和生成可视化的、交互型的智能财务分析方案,满足决策需要;同时,应该逐步统筹解决电子票据接收、入账和归档全流程的自动化、无纸化问题。

4.3.2逐步建设统一的财务数据平台虽然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信息化系统因数据安全问题,都建立在内网运转不能与互联网共享数据进行云计算,但是可以探索在部门内部会计工作中尝试应用大数据、AI、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进一步优化单位管理水平、拓展会计人员工作职能、提升会计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规避相关会计风险。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数据平台较为分散,无法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因此要有效整合会计核算软件、单位OA系统、资产动态管理系统、预算一体化系统、政府采购系统、电子档案保管查询系统等多个系统数据,建设统一的财务数据平台。同时应逐步建立单位业务信息系统相融合的大财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会计数据作用,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提升单位服务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当然,大规模且深入彻底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时长且资金投入量巨大的系统工程,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逐步的对现有的各系统、平台进行整合和改造升级,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财务数据平台。比如整合OA系统嵌入当年预算指标以及各项支出标准、规范,建设资金使用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的电子报销体系;核算系统与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建立联动,使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充分得以应用;整合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确保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账归档;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信息化配套建设,推动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履职尽责的活动中要予以会计风险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对其加以防范。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各相关业务处室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不断加强单位内控建设和执行、加强预算控制和资产管理并不断提升风险意识、促进会计信息部门内共享和分析预警,通过从意识上重视风险、从制度上约束风险、从流程运转上防控风险,才能确保使用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地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作者:赵宁 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探讨篇2

一、相关理论概述

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是用来核算经济业务现金活动,它反映政府安排经济活动的重点,监督财政资金在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支活动。新制度下会计处理是实现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双报告是政府预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政府预算报告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下的决算报表数据为基础,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收支余情况;政府财务报告数据依赖于权责发生制,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从经济实质上看推动了业务的计量、核算、复核等内容。

二、新政府会计核算内容的更新

由于新旧制度下会计科目的变化,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要在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之间转换。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的核算原则不一致,对于费用类支出时根据财务人员的理解不同,根据单位报表报送的需求,对同一笔经济业务核算不同。首先,新制度下会计科目核算的范围增大,经济业务范围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核算内容变得更加细致;其次,资产核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变了原资产入账价值采用历史成本衡量,变成了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折旧的计提减少了虚增资产的价值;最后,权责发生制下的预算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及应收账款下坏账准备概念的引入,体现了全周期动态下的收支业务过程,有利于单位提升风险意识,便于对事业成本的明细管理。新制度既完善了预算收支科目,又增加了经营收支科目,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事业单位作为新制度的执行单位,它能否有效执行,能否顺利推行,决定了新制度实施的效果,是否能够实现其改革目标。会计核算内容的变化,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准确性提高。从报告角度来看,国家管理层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有了综合的分析,同时也认识到新制度对财务发展的重要性;从现实层面,事业单位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更贴合单位实际的运营状况,方便第三方媒介的监督,满足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从理论层面,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变得具体,丰富了现有的会计核算范围,进一步剖析了新制度下的研究模式,加快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现状分析

(一)事业单位资产核算现状

新政府会计制度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衔接,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额虽没有变化,但是细目之间已经发现了变化。主要的变化还是固定资产金额大规模减少。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流动资产的金额和比例提高,而非流动资产的金额和比例降低。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的计提折旧、减值核算,均削减了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额。通过资产的全面清查发现,资产核算的重点是非流动性资产,非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核算的重中之重就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首先,固定资产清查要求范围广,清查本身就存在不全面和不彻底的现状。其次,对于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移动存储设备、其他照相器材等批量耗材类支出,直接转入存货或直接费用化;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改良支出,会计核算规定满足增加资产未来使用价值或延长使用寿命就应资本化,增加固定资产使用账面价值;但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墙面维修、防水维修、加固维修、隔离密封维修支出,日常核算方法均是费用化全额核算进入“商品和服务支出-维修费”,而非资本化。最后,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无疑增加了固定资产核算的内容。原制度下资产购置不计入成本,新制度下对资产分类、资产使用时间进行区分,无疑增加了资产核算的工作内容、工作压力,也增加了人为因素干扰的风险。

(二)事业单位负债核算现状

平行记账方式的引入,是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整合。负债内容的核算发生重大变化的是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例如工资计提、代扣代缴业务计算、实际发放工资三个环节。在计提环节、代扣代缴环节,财务会计需要计提费用,而预算会计因为没有资金流变动,无须记提费用,该笔分录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就形成费用差异;而在发放环节,财务会计按照支出金额冲减应付职工薪酬科目,预算会计按照应发金额与代扣代缴金额分别进行辅助核算。这样的记账方式下,每个科目之间项目辅助核算的内容也不一致,即使有不平等的记账数据、不平衡的项目辅助核算,通过单笔业务也无法发现,会出现一些细小的、不易被察觉的错误,无疑加大了会计人员辅助登记的工作量,同时也造成财务人员没必要的、重复的检查、核查、复查的工作。此外,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行取消了独立核算的基建账目,要求将基建账目纳入事业单位日常会计核算体系中,取消多套账册的制度。但是将基建项目合并到单位大账上,可能会存在传递数据的中间环节,会造成数据的不真实。

(三)事业单位年末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对账现状

在货币资金使用环节,新政府会计制度推行后,越来越重视资金支出项目化,各政府、部门经济分类明细化。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支出核算意识不强,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出现了预算资金跨项目列支、跨经济分类列支,某种程度也说明资金存在挪用的现状。比如,在财务支出方面,新政府会计制度将费用划分为单位管理费和业务活动费,事业单位对于两个费用支出内容没有准确的划分。业务费用主要核算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发生的各种费用,单位管理费核算本级及后勤部门发生的各种费用。由于没有准确区分两个费用的界限,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业务核算时记账内容发生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同时由于事业单位收支核算中缺乏第三人监督,资金支出环节存在合规性风险。该核算数据分析下的收支明显不同,也因为时间差异或业务记账过程中形成的永久差异,导致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严重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偏离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准则。

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业务处理流程未有效执行

决算数据编报以预算数据为主,包括整个单位的预算管理、决算管理、政府采购、工资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以及绩效评价内容。同时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报告使用者通过分析相关财务数据,评价资金使用效率、资金使用合规性、预算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但是基础数据编报环节存在数据报销、审批、复核不严谨的流程,如收入费用在归集时用错了会计科目,结转时没有按要求结转入对的会计科目,年末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存在不一致性。此外,财务核算信息系统的不同步。财务软件、系统的应用并没有将财务记账软件、资产管理软件、信息披露软件三者之间关联起来,资产折旧计提不能更新到财务软件,信息故障率高、信息全面性差。信息之间的联系与交互也是部门沟通的体现,孤立不联系的各部门是无法提高工作效率的,不能形成管理部门需要的报告,甚至出现了不同格式、不同口径、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财务数据,双报告数据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绩效管理以及监督决策都失去了重要的依据。

(二)会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财务制度也在更新。改革在路上,学习也应该在路上。但是事业单位缺乏竞争机制,很多人员不重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故步自封,对相关业务信息化系统的学习也停滞不前;资产清查核算系统迎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软件操作系统也变得复杂和有难度,这些均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对改革有很深的抵触心理。参与专家的培训学习效果不佳,学习也流于形式,遇到问题学会了逃避。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难度和压力,财务人员懈怠的应对态度、对新制度接受能力差、时间短等因素,直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管理层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推行,资产构成的复杂性增强,是阻碍新制度推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上述情况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事业单位领导层对会计改革事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尚没有消除对新制度下因执行差异导致的信息差异影响;未做到财务数据与预算数据的相互补充。二是事业单位本身没有资产全面清查的相关制度,资产管理仍然呈现出了一人兼职入库与出库、制单与记账多种岗位的现状,单位不相容岗位没有彻底分开,缺少制衡;同时资格管理与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部门局限在一个科室,形成了无人监督的实际状况。三是各部门相互协调性差,加大了单位内部管控的风险以及不定的经济损失。此外,资产清查中固定资产盘点、往来账款分析、财政存量资金清算衔接工作不清楚,很多科目之间的数据调取、分析、合并和抵消、追溯清算工作不扎实,极易造成财务数据的不严谨。

五、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优化建议

事业单位为全面顺应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就必须从资产、负债、收支会计核算角度出发,为新制度的推行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财务管理者可以透过现象看到财务信息的本质,衡量和分析单位整体的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绩效评价质量,打牢核心业务成本数据,为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的发挥提供基础,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一)梳理并重塑业务处理流程

新制度的实施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体系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会人员和管理层人员均应在单位层面,加强新理论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储备的深度与厚度,并从以下方面优化整个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一是事业单位在资金收入来源方面,主要分为财政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我们要从源头上区分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并且按照年度区分跨年度的项目;项目资金预算的编制应按照项目任务书中的绩效目标执行,而不能人为修改资金用途,坚决避免出现私自挪用资金预算编制的情况;同时加大预算项目收支公开程度,实现资金由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双重双线管控。二是事业单位引入费用科目、预算科目体系,将会计核算体系划分为财务收支核算体系、预算收支核算体系,自上而下地强化资金预算的编制工作,严格各个项目的资金总成本,有利于事业单位全面核算单位的收支成本、政府的资产负债比例;有利于掌握和把控财政资金的执行进度,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管理权限,增强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透明度。三是事业单位要引入成本管控理念。预算收支业务反映了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判断单位支出是否合理,同时可以核对年度盈余和预算结余差异分析的对与错。预算编制与执行差异较大的项目,均可以作为项目资金审计的重点,从项目资金的预算、流程、汇总、调整、分析跟踪、执行各个环节管控,实现对财政资金多角度、多维度的管理。

(二)夯实财务队伍建设

财务人员是这场会计制度改革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压实财务人员的职责,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提升财务人员工作效率,要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事业单位本身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让财务人员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同时掌握资金的流向和业务流向,从而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性。二是提升财务会计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重视起来,行动上才有进度;同时加强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现场指导实际操作。三是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会计、财政学多学科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派财务人员去相关单位观摩学习。四是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增加竞争机制,提高危机意识,不断测试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实际业务中财务问题应变处理能力。

(三)深入落实监督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层的重视。首先是对工作机制进行完善,不能仅仅将衔接新制度的任务分配给财务部门,关键领导层对财务制度的认识偏差容易造成资金支出概念和规范性的缺失,滋生贪污腐败的苗头。二是全面构建资产清查流程,摸清家底。先将资产数据报给财务、资产处,由财务处审核,月末由财务、资产、监督三科室进行盘点,确保实物资产与账面价值相符,再将折旧摊销金额统计到资产核算系统中,保障了账账、账实、账卡相符。三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层还要在收支设置与使用方面进行调整,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分清楚哪些业务活动要做项目核算,哪些业务活动要进行费用归集;同时增加除经济分类外的辅助核算内容,在遵循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业务实时进行调整,但要遵循前后一致的相关性。四是各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与沟通,坚决履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防止人为损失,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也避免了各部门之间资产清查时发生遗漏。本文基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在理论层面,新制度核算主体更广泛,核算体系更完善。在现实层面,新制度从资产、负债、收支方方面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中存在着业务处理流程未有效执行、会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管理层监督机制不完善三个问题;同时提出了梳理并重塑业务处理流程、夯实财务队伍建设、深入落实监督机制的改进政策,希望通过深入落实监督机制降低财务风险,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通过做好财务队伍建设,可以加大预算执行的刚性需求,发挥预算收支体系的重要作用,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完善梳理并重塑业务处理流程,提升工作流程规范化,以保障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姚慧雨 杨婕 高贤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探讨篇3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任何行业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会计制度。如今传统的预算会计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发展,会计的预算制度就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性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影响

首先,促使政府在采购制度上的改革。开展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能够帮助会计更好管理财政资金,减少资金混乱的现象发生,从而明确预算资金和其他资金之间的界限,避免产生混淆。在对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之后,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和其他类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不断规范和完善行政性事业单位的采购过程,从而增强预算资金支出信息的透明度,以遏制腐败行为。然后,对会计部门预算工作产生影响。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就需要行政性事业单位中要重视会计部门的完善和建设。行政性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中通过完善核算体系、考核结构包括会计科学等相关内容,以此来积极推进会计预算制度的改革,不断提升部门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对于行政性事业单位的会计而言,需要更加高效的核算部门预算资金以及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情况。在会计预算的制度改革中,需要预算会计具备相应的操作水平,这对于预算会计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预算会计不仅需要确保操作的合理性,同时还要保证会计预算管理的有效性。行政性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要在现有的会计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进,通过充分分工定位,明确工作任务要求,促使部门会计核算的制度能够帮助单位做好资金的有效归纳和管理。其次,对行政性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产生影响。行政性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在进行会计核算中一般都是采用的收付实现模式。然而在新一轮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中,权责发生的模式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这对于深化会计职能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实际的预算会计工作中涉及到的部门总预算,会计核算就需要对相关的财政收支进行科学合理的纳入。利用权责发生的工作管理模式,行政性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人员首先需要确保现有的账目与实际情况相统一,这样才能有效的核算出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度,全面细致的展示行政性事业单位中的实际负债信息。另外,在财务风险的角度来看,行政性事业单位需要前置财务管理,以便于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潜在的风险,同时针对风险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后,对原有会计制度产生了影响。政府所构建的会计制度是为了提高国家在宏观调控以及管理中的作用,从而使得国家在经济决策中能够有更加精准的数据作为参考。行政性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中,在逐步迈向非盈利方向发展。目前行政性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需要不断与总的会计制度进行融合,以此促进会计制度的优化和完善,从而推动会计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

三、深化行政性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措施

1.提升行政性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水平。人才是预算会计改革中的重要因素,为了充分落实新的预算会计改革制度就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比如:兵团地区事业单位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最新的预算会计制度;邀请专业人员为会计人员讲解改革的重点内容,帮助其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改革中的特色和目的;另外还要重视对人员操作能力的提升,通过专业化的培养和实践练习,使得相关会计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同时鼓励并引导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和新实务,并为其提供学习的途径和场所。只有不断的增强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的综合实践和学习能力,才能建设一支强大的会计团队,在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中开展有效的创新和实践,为行政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等做好坚实的后盾。另外,还可以通过优化人才管理制度激发会计人员的自我提升和工作积极性,利用物质和精神等激励办法,促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激情和动力。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储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储备机制,培养更多具备专业化以及技术性的会计管理人才,为切实贯彻预算会计的改革制度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向更好的方向发展。2.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机制。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一轮的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首先需要行政性事业单位在内部优化和改进自身的预算制度,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更具科学性、实用性的预算编制,同时还要具备针对性、时效性。完善的预算机制不仅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结构,同时还需要提高预算执行中的权威性,从而促使预算机制的效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内容。在建立预算的考核制度中要确保内容的严肃性,从而提升预算管理在会计工作中的约束力和控制作用。通过完善和优化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实践过程中随着发展的需求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其机制,就足以为预算会计的改革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只有不断的提高预算机制的管理标准才能顺利适应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利用统一的运作模式,增强操作的可行性,从而有效减少预算以及实际支出间产生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高预算会计的改革有效性,为行政性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充分发挥行政性事业单位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3.完善财务的报告制度,同时提高预算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行政性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报表制度,提高报表的统一性以及标准化,从而真实反映出行政性事业单位中财务的真实预算现状。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会计部门可以在每个月的月末以及季度不进行结转收支,在年度末再进行一次性的结转,以便于能够在财务报表中充分体现事业单位中的实际财务和负债情况。会计部门采用统一制式的收入支出表格,通过细分会计科目,提升财务报表的透明和公开度。其中还可以利用附注将重要的内容进行阐述,所以在此提倡要将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标注到财务报表中附注内容中,以便于社会群众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对行政性事业单位的财政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提高群众对行政性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在健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积极落实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政府部门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群众进行监督,只有提升财务报表的透明度,才能能够使得人们群众更好的监督行政性事业单位的行为和建设。通过定期公开行政性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让群众对政府工作更有信心。4.积极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会计预算工作的时效性,就需要积极使用信息化技术,利用大数据以及计算机技术,提高会计信息共享的高效性。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优化会计核算系统,全面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中人工智能在行政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兵团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可以利用运算智能技术来模拟人的记忆存储模式,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在认知智能技术中可以对人的推理和逻辑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进行模拟,其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行政性事业单位可以在内部建立一个会计的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开展全面的预算和成本和经营等工作内容。在共享平台中可以拉近财务与企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减少账物不符的现象。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会计的核算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来挖掘和分析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还可以利用数据和信息的查询为企业部门工作提供便利。另外信息化的会计工作模式中,能够有效提升财务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还能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是社会发展所需,作为行政性事业单位有责任和义务积极的落实这项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对行政性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对于完善内部的会计发展和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面对现阶段行政性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发展现状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其顺利完成预算会计的制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江波.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质量与市场,2021,(17):103-105.

[2]韩馥谦.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析[J].投资与创业,2021,32(14):120-122.

[3]谢琳.试析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商讯,2021,(20):62-64.

[4]赵静.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分析[J].中国产经,2021,(13):156-157.

作者:韩潇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会计核算中心

上一篇: 高中体育教学研究3篇 下一篇: 办公室档案管理探讨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