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核心素养探讨3篇

时间:2023-01-03 11:16: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音乐核心素养探讨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核心素养探讨3篇

音乐核心素养探讨篇1

1引言

在新时代,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的音乐鉴赏课,在各个学校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初中阶段,开展音乐鉴赏活动,既要培养其音乐的兴趣与能力,又要挖掘其核心素质,加强对其的教育与训练,使其全面发展。因此,在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经验外,还要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通过感受音乐的行为,体会音乐,使之与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进而提升整体的音乐素质。

2减少理论,发展个性

音乐欣赏应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需要学生通过“听”这一实践而产生相应的感受。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大量的音乐理论植根于课堂,而不注重实际学习,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产生厌倦情绪。毫无疑问,这让我们想到了“灌输”这个词。老师不关心学生是否真的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因此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上无疑是非常枯燥和乏味的。但教师若能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到音乐的感知和体验中,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亲身感受音乐,获得自己的音乐体验,那么相信音乐课堂的质量也会更上一层。一堂以视觉和听觉相互互动而进行的欣赏课。在这堂课中,没有无穷尽的理论,有的只是学生自身对歌曲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音乐热情的激发也有重要作用。

3减少禁锢,提升活力

音乐课中初中生的思想要自由、不受限制,甚至可以说是天马行空。学员能根据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和感受音乐。所以,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也应注意这一点,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把音乐作品真正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使音乐欣赏课程更具生命力。例如在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以及二泉映月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两首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古典音乐素养。如果学生无法听懂这个古典乐曲所表达的如怨如诉的感情,那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些许困难。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讲解关于这两首歌曲的背景,以及音乐乐器的介绍,除此以外,其余的就可以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也就是说,可以把课堂进行一定的泛化。让音乐欣赏也变得更加泛化,让学生能够在更大的空间里把握自己的音乐感受。例如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现在请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认真听一下这一首歌,并且在听歌的过程中,我想要知道同学们在想什么,或者说你可以在脑海中构造出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现在我们先听歌吧!在听完了这首歌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自由回答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关于听歌的感受表达出来。在这样的问答活动中,学生自然就不会受到教师太多的禁锢,而在必要的讲解情况下,最大化地让音乐欣赏更具质量。学生在这样的问答中也更具有发言的积极性,从而让整个课堂更加活跃。如此可见,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而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找到自己的独特的音乐感受,如此才是发展学生音乐方面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4发展联系,升华理解

作为一门学科,音乐是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把音乐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借助于其他学科发展本学科的素养教学,使学生在课外资料的支持下,更好地理解所学歌曲,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到音乐中去。例如,在欣赏《春节序曲》这首曲子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其与语文课堂中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联系起来,让学生先阅读《春》或者其他关于春天的文章,让学生在文字中去挖掘春天的美。紧接着再将学生带到音乐中,让学生在对春的概念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音乐上的春天。如此,相信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在脑海中构建出关于此次音乐欣赏的相关画面,从而更好地将自己带入到情境中去获取更具质量的音乐理解。除此之外,音乐可能与现实影视作品有联系,也可能与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有联系,而具体课程之间的联系需要教师去挖掘,挖掘出更多教学素材来支撑自己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因此,相信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程中,一定能对自己所欣赏的音乐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

5合理设问,提升质量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的指导则是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在设问环节也要注重质量,让问题设置更科学合理。问题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问题设置要具有连贯性;二、问题设置要围绕音乐核心开展;三、问题设置要有文化底蕴,层层递进,问题设置更具质量。例如,在欣赏音乐《你是这样的人》,这首曲子是大型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曲,所要赞扬的对象也是周恩来这一伟大的总理。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引导学生去欣赏这首曲的动人情怀。因此,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就可以先从周恩来总理的介绍出发,让学生先欣赏音乐,初步感受音乐表达的主题思想,而后便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接着可以继续问“你印象中的周总理是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把周总理和这首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加以结合?”,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对周总理这一个人有所了解,也能对这首歌所要表达的亲切爱戴以及深深的怀念加以理解。除此以外,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思考、去发现,进而找到自己的欣赏感受。可见,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置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文化背景、音乐本身以及学生个性进行良好的串联,相信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欣赏并感受到的音乐内容也将更为丰富,从而达到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

6发展审美,学会发现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音乐欣赏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应以欣赏为主。初中生已初步具备欣赏美、发现美的眼界,但对美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导致学生的审美情趣低落。但音乐课堂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自然也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来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辨别美。音乐教学并不是一种具象化的教学,它是一种需要学生通过听、通过感受来获得感悟的一种教学。因此,只有多听多看多理解,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才能让自己的审美能力获得提升,从而真正具备核心素养中的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7结语

总而言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不能遗忘音乐教学,这是音乐课堂的基础,但也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握音乐教学的侧重点,从而让音乐欣赏课程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此外,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自行去研究音乐去获得自己独有的音乐欣赏感受。如此,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质量,让学生从思考和探索的角度上去认识音乐、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从而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作者:邹娜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五中学

音乐核心素养探讨篇2

一、新课标的主要特征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文的创造性活动。新课标有许多变化,其目标为致力于优秀的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实现更科学、更完善的中国义务教育而不断努力。

(一)提高了对艺术学科的重视程度新课标最大的改动莫过于将艺术课程的学业水平考试与评价结果纳入中考,并且增加了其他艺术类课程,最终形成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充分证明现阶段艺术类课程受到了更多重视,形成了更加综合的学校美育课程框架[1]。为客观地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艺术素养的综合发展,新课标制定了新的学业质量标准,旨在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指导教师选择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拓展了课程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是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其中,综合性是对此次修订的高度概括。新课标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综合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方面的艺术类课程,让学生在艺术课堂中,形成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的艺术能力素养。内容的扩大、综合性不断增强,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通感能力,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同时,新课标也对教师的培训与教研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打造更加健全的实施机制,强化检测与督导要求[2]。

(三)增强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增强音乐核心素养,则是重视对学生音乐理解力、音乐鉴赏力、学习态度、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新课标的修改,首先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其目标重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高,培养学生音乐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与传统课堂不同,新课堂不再是单纯对于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普及,而是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素养。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将情境教学运用于音乐课堂能够更加高效、快速地提升核心素养,构成创新课堂,不断激发小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

(四)转变了主体角色新课标修改前,音乐课堂大多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进行教学。此次改动建议将原有模式调整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即“以生为本”,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新课标坚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中起到指导作用,不再局限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主体角色的改变,让课堂的效率快速提升,促进了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推动他们全面发展。

(五)优化了评价机制艺术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在此次改动中涉及到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并覆盖整个学习过程与教学环节,也充分说明艺术课程的不断改革是国家对学生美育更加重视的体现。新课标围绕着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明确评价依据,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并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权,以学定考,根据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了评、教、学的一致性。此次艺术课程标准的修改,优化了课程的评价机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小学低年级音乐情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核心素养与情境教学的应用成为重要话题。新课标的修改让“以生为本”的新理念得到贯彻。新课标在旧课标较为笼统的表述基础上,增加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等,更需要注意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变化。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条件的差异,部分地区在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研读不充分,限制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不够完善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更新和推进,各所学校逐渐加强了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然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即使一些学校提高了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有部分教师依旧采用较为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根本”,课堂内容也仅限于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讲解,可能会出现学生课堂兴趣低迷的现象。低年级课堂更需要教师调动积极气氛,打造趣味课堂。总之,音乐教师需要认识到核心素养与情境教学融合的重要性,要继承与创新传统音乐课堂,打造创新型课堂,完善课堂的教学方式。

(二)教师认知不够全面当下,教育新体系在各个学校实施,小学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不断提高,情境教学融合课堂的理念也在不断得以贯彻。增强与学生互动、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音乐艺术特征和文化背景的认知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从不同体裁和形式的作品所具有的音乐表现特征出发,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情境教学的运用对于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而言,是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的有效教学方式,大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已采用情境教学。但在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地方教育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运用仍需加强。

(三)教学运用不够灵活将情境教学运用到实际课堂,是当下教育所需。但就目前来看,还是有些教师的教学运用不够灵活。如有教师表示在课上提问是非常必要的,但又认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质量不高,或者认为课堂问题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并未积极地将情境教学运用起来,学生也无法耐心且专心地倾听。因此,教师如果仅是熟悉情境教学的方法,但在实践时运用不够充分、灵活,也会影响核心素养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无法达到新课标的各项要求。

三、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的思路

小学是学生各项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音乐作为一门美育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核心素养教育。而不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让情境教学融于音乐课堂的效果最大化,教师运用生动丰富的语言艺术描述、角色演绎、借助校内外环境实践等教学手段与方式,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培育一定的音乐鉴赏力,具有长远的教育意义,能为他们综合能力的塑造打下坚实基础。

(一)采用角色演绎方式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于事物或学习活动都具有极高的兴趣,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普遍特征设计课堂,增加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体验式教学即在课堂中加入角色演绎的部分,既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参与感,又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全方位深化学生对情感的感知能力。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设计专属于所学歌曲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能够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让他们爱上音乐课。例如,在歌曲《小动物唱歌》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小学生带到“森林”中,让学生学习各种动物的叫声,并模仿动物的动作。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各自小组商讨决定模仿某一种动物,最后代入角色,进行合作表演。这样既能平衡学生的表演欲望,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充分贯彻新课标中对低年级学生“情境表演”的要求,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达到核心素养与情境教学融合的最终目的。

(二)运用语言艺术描述情境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点便在于代入特定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实现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学习。教师可充分结合歌曲实际,设计有关于本节课的音乐情境,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带领学生走进本节课内容描述的情境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拓展并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展现音乐的魅力。例如,在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中,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播放视频并引出彝族当地的风俗民情,引导他们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歌舞特色。教师描述并将学生引入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情境,让学生假想自己正处在当地庆祝活动中。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艺术的语言,能够有效贯彻2022年版新课标中“以生为本”的理念,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趣味唱游”“聆听音乐”等要求。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他们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三)借助校内外环境实践当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话题。而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在于学生实践与合作能力的养成。低年级小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能够学习到许多超出音乐学科范畴的新知识,个人的交际能力得以强化,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借助学生实践的成果与课堂相结合,“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在课堂外的团队实践中得到充分贯彻,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以及帮助教师不断领会新课标中“发现身边的音乐”这一要求。例如,在歌曲《报春》中,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寻找校内或校外的春天,并记录下来,用绘画、摄影、收集树叶或写一篇附有照片的小短文等方式记录下来。在正式上课时,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向大家分享本组“寻找春天”的成果,展示结束后进入《报春》的正式学习。教师用钢琴弹奏乐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机与活力。该过程能够较为有趣地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聆听属于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对大自然充满热情,也能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印象,让“音乐源于自然”这一理念得到深刻体现。

(四)应用多觉联动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不应局限于音画结合的教学方式,而应发挥动觉、听觉、视觉、唱觉、触觉等联动效应,运用听、说、动、唱、奏、舞、编、创、演等相互交融去感受体验审美对象,并加以创造表现的教学方法[3]。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要利用多感官联动辅助音乐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中的音乐作品。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音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音乐作品,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并与学生进行游戏互动,刺激动觉与触觉。例如,在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运用课件与音频进行介绍,美丽的山景与悠扬的音乐相结合,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处于大山之中,有效建立具体的感知。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可以利用动觉辅助,让学生通过肢体运动对《山谷回音真好听》这首歌曲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在山谷回声游戏中,教师扮演原声,学生扮演回声,一唱一和,展现山谷回声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并对声音强弱的对比有明显的感知与辨别。教师通过动用身体的多种感官来辅助小学生的音乐欣赏,遵循音乐的欣赏规律,坚持运用音乐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提高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标音乐课程在人文性、审美性、理论性三个方面为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打下深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课标彰显出核心素养培育的意识不断增强。“以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全新艺术课程的出现、课程评价机制的优化,无一不说明美育课堂正在不断地创新和优化,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为培养核心素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仍有少数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运用和理解不够全面,在教学设计上并未将核心素养与情境教学进行良好融合。小学时期是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重要形成和发展阶段,该阶段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所以,音乐教师应在不断改革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应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作者:谢张琦 蒯卫华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音乐核心素养探讨篇3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音乐教育也应从“重专业教育”向“以育人为本”转变,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革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学科教学与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与卓越的音乐教师,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在本文中以丰富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经验为基础,从音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出发,运用音乐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对高校音乐教育中钢琴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研究,并深入剖析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境遇与现实困境,并探讨科学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和创新机制。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及思考维度

准确、全面、客观了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目前来看,在音乐教育领域,部分教育者未领悟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无法使学生具备多元的审美能力;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与一些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产生共鸣;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有所欠缺,未落实到实际的钢琴教学活动与艺术舞台实践,没有将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实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学科教学中,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基于上述现状,本研究从审美感知培养、艺术表现与实践能力提升、文化理解与民族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展开。

(一)审美感知培养审美感知培养是想要研究如何在钢琴课程及艺术实践活动中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如何采用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审美感受、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获得和谐的、平衡的、健康的发展。

(二)艺术表现与实践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涵。在音乐教育专业,老师要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使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如钢琴演奏表现力及舞台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能等。

(三)文化理解与民族文化传承音乐文化如何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如何具备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如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责任感?本文将从教学内容、艺术实践等方面研究文化理解与民族文化传承在钢琴学科中的实现路径。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以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整合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满足社会所需之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不断发展完善,从最初聚焦于互动工具、互动能力和行动能力,发展至囊括健康、情绪和文化艺术的人本性目标,发展至现在,核心素养形成了包含学习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技能、职业技能等多个层面的全面化的体系。此外,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二)学科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所要求的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上,将特定学科的专业特点、育人价值和所需技能进行具体化,就是学科核心素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其中,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作为技能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蕴含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对大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合作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等有较高要求。

(三)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的内涵也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包括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1.合作能力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弹奏者协调全身器官,协调理性与感性,使钢琴成为“身心合一”的艺术。在用钢琴进行情感抒发时,思维与行动、理性与情感要协调统一。钢琴有伴奏、独奏、合奏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四手联弹、双钢琴合奏等形式广受欢迎,这要求表演者互听、互看、互动、互助,并在技术水平、审美趣味、合作意识上达成高度统一。2.坚忍能力钢琴演奏者要在日复一日的练琴过程中通过上千次的重复练习与苦心思索突破演奏技术难点,才能最终奏出让观众产生共鸣的音乐。将来会成为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耐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钢琴演奏者与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两个角度来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的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专业要求、情感鼓励、行为示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使其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3.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钢琴演奏技能的学习、钢琴作品内涵的理解、钢琴教学法的掌握等多个维度都要作好思考与规划。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在学业、生活等多个方面认识和发掘自我价值,同时,对自我价值的提升建立清晰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人生方向,成为既能创造社会价值又具备生活能力的人。4.审美能力音乐艺术作为一门抒发人类情感的学科,依赖于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能力,演奏者通过在演奏中展现音高、节奏、和声,与听众形成互动,让听众在音乐意境中获得审美愉悦。由此可见,钢琴学科需要有极高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对钢琴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现代社会对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视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改革,也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是培养卓越教师和优秀音乐人才的根本。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校的优秀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音乐核心素养及审美教育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成绩。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并设置了音乐教研室。例如,清华大学把音乐核心素养教育列入必修课,北京大学也开设了素质教育通选课,拓宽了学生可涉猎的学科领域,使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从而做到“更好地打通专业、拓宽思路,促进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建设,培养出素质高、思路广的创新型人才。”首都师范大学也给以音乐为辅修专业的大学生颁发本科、专科的学历证书,这在全国高校中是富有创造性的,起着表率作用。此外,首都师范大学还开办了首届公共艺术硕士研究生班,体现了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核心素养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应以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为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如钢琴演奏基本技能、舞台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等。1.培养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以“兴趣”为主,以钢琴为窗口,培养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模式,以教学大纲所列专业曲目为主要教学内容,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高校教师应在敏锐捕捉现代音乐教育潮流和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主动扩充曲目范围,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从整体上强化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表现力。2.拓展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与专业技能打造“实训+实践”平台,拓展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与专业技能。创设囊括钢琴基础、阶段教学、创新实践三大层次的实践基地,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繁杂的钢琴演奏技术,并能驾驭多元的音乐风格、贯通钢琴弹奏知识,借由在音教专业钢琴课程中融入教学能力拓展、语言表达训练等,提升音教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教师。3.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引导大学生对钢琴作品进行自主联想,进而把控乐曲的风格与音色,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能和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视奏能力与思维反应能力。其二,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依托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引导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为其编写伴奏,让学生经过反复尝试与试错后,最终实现贴合曲目风格和意境的钢琴伴奏,从而增强学生对钢琴伴奏艺术的兴趣。其三,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可以以分组学习、专业碰撞、大师讲座等形式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钢琴知识储备,让学生感知多样的钢琴艺术、明晰自身的优缺点。让学生周期性地进行钢琴音乐作品赏析,并剖析不同乐曲的特色、演奏技巧、旋律特色、音响效果,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与思维能力。4.促进文化理解与民族文化传承在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被培养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音乐文化能够及时准确地塑造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应从教学内容、艺术实践等方面研究在钢琴学科中促进文化理解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构筑属于中国学子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责任感。另外,要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青年钢琴教师应坚定信心,在继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发掘优秀钢琴作品,深入挖掘钢琴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意蕴,成为革新钢琴教学路径和模式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增设演奏美学解读和创演实践等环节,并融入文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人文素养。

四、结论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学科教学不同于社会上的钢琴教学或者专业的钢琴教学,高校钢琴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与创新,培养与提升钢琴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钢琴学科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人在集体生活中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本文给出了培养审美感知与音乐情感、掌握知识技能、提升艺术表现与实践能力、促进文化理解与民族文化传承等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路径,以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并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罗柳萍.新形势下高职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J].艺术评鉴,2020,(08):96-97.

[2]董园园.高师钢琴教学课程模块构建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7.

[3]张立鸿.“基本功展示活动”视角下的“一体化”钢琴教学模式探究——以综合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传统钢琴与应用钢琴教学为例[J].中国音乐教育,2019,(01):37-41.

[4]赵鹏.科学思维视域下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思路探究——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04):119.

[5]阳颖.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08-111.

[6]胡曈曈.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初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3):158-160.

作者:辜爽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上一篇: 高校钢琴教学论文3篇 下一篇: 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研究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