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思考3篇

时间:2023-01-04 10:31: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思考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思考3篇

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思考篇1

1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1)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在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中,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比较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缺乏与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对学生的课下指导更是完全缺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遇到疑惑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较低,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学生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学习。(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的经验有限,在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科学。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实际发展及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3)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没有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难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并且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由于对学生不够了解,在创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最终造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1)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增加师生互动频率。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上创设师生互动的机会,并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教师可在业余时间录制专业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开展对新知识的预习环节。在课堂中,教师应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实践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提升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微信课程,并将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设定成为四大部分:一为专业课程教学视频回放及课程信息;二为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课前准备;三为该门课程的课后巩固复习环节;四为课外实践拓展环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创设,可有效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率,而且增加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开展学习与实践,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2)创设科学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现阶段行业内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在专业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设计课堂的教学环节,并在课堂上创设学习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构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随堂观察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状态,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正。在该环节完成后,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并对课堂中所学习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最后将该节课程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以视频或PPT的形式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3)增加课堂反馈机制,完善评教体系。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该门专业课程创设完善的课堂反馈机制及科学的评教体系,并在课堂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进行评价,进而为该门课程创设师生互评、学生评教的多元化评教体系,这样既能够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将其作为基础创设完善的教学激励机制,进而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3结语

在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其巨大作用。教师可利用该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对该门学科的理解与掌握水平。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的网络平台搭建完善的评教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许超 单位: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

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思考篇2

一、以学术规范和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撑。授课过程中,我们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能源领域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邀请行业精英、毕业研究生为学生做爱岗敬业主题报告,进而树立学生振兴我国新能源汽车工程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科学研究始终关注最新科学前沿,科教融合可以使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最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掌握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经多年摸索、探究和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科研是教师完成教学和学生学到知识的强有力后盾。为此,团队教师在完成所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如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和校企合作项目过程中,根据科研成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实现科教融合。例如,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与关键部件,其性能不仅影响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同时还与车辆安全性、可靠性密切相关,因此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至关重要。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并深刻理解电池管理的重要性,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我们在教学中引入科研成果,展示并对比采用不同电池管理模式时的计算与试验结果。教师的详细分析和认真讲解使学生从科研的角度理解不同管理模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认识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性能与充放电电流、环境温度等参数密切相关。我们围绕电池管理系统布置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题目,如分析和比较两款热点车型——比亚迪汉EV和特斯拉Model3的电池管理系统,说明被动均衡和主动均衡的优缺点,主动均衡的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同时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通过仔细阅读和认真梳理,撰写PPT并在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三、以多元化教学模式促进科教融合,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涉及现代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强基础、重能力、宽口径、促创新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至关重要。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模式,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学生线上学习、教师与学生线下讨论、教师给出选题、学生完成以及教师讲评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教师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的根本;大学慕课、科技新闻和最新研究论文等是学生线上学习的主要资源,可由教师为学生筛选并提供链接或下载。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探寻线上学习资源并与同学们分享,对于有意义的、优秀的分享内容,教师在表扬的同时给予学生平时成绩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探讨、答疑解惑等是线下讨论的主要内容,线下讨论采用多种形式,如课堂讨论、学校教务处开发的课程中心所建立的课程站点聊天室讨论、课程微信群讨论以及小组讨论等。每一章节主要内容讲完后,教师结合所授内容设计若干选题,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文献检索、学习文献内容并撰写学习报告;教师针对学生所提交的学习报告进行点评,拓视野、促创新是教师点评的重点。这里,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术应用是设计选题时应重点考虑的内容。表1给出了部分能源与动力系统的选题。以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为例,该选题是基于某型电动汽车主要技术参数设计电驱动系统。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团队)于课前进行驱动系统设计计算,通过小组(团队)中学生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选题规定的任务,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分享其设计过程和计算结果,每小组讲解15分钟,讨论5~10分钟,然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10~15分钟。教师对各小组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重点点评为什么各小组采用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但所选部件、得到的结果却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若干关键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和拓展学习。经多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视野,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团队的科研项目,同时从互联网上挖掘大量相关信息,及时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合理地将这些内容引入教学中,分析其在新能源汽车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相关应用探究新技术的发展。当然,为了使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和学科前沿知识。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否则难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

四、以务实求真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要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彼此互动的“学”。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对“学”的过程进行整体设计与控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的环境,本课程教学团队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坚持从科研项目中凝练教学案例,具体做法是把真实科研项目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是实践性强。新能源汽车集能量转换、动力传递、电子控制和数据安全为一体,是多学科综合的高度集成化产品,其安全性至关重要,电池安全更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教材中的理论阐述,通过对项目研究中电池充放电试验测得的大量数据和录制的老化试验中电池着火小视频,制作教学案例,通过对电池安全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实现了如下教学目标:1.对于电池能量管理,充放电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正确操作;2.新能源汽车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管理标准和规定有哪些。这样的案例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案例教学还要强调问题驱动,注重培养学生多思考、勤动脑、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典型案例,通过教师的深入分析和讲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深入分析,启发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研团队发现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发言踊跃、效果很好。

五、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体系,即成绩评定环节都是学生最关心的环节之一。为了做到科学、公平、严肃、认真地评定学生成绩,学校必须制订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这样才能获得学生对成绩的认同感。本课程的课程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平时表现、注重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和大作业三部分,按照作业量和难易程度各占一定的比例。平时表现包括平时作业、课堂互动、PPT汇报展示、讲解和讨论等;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给出的选题、各章节思考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计算并制作PPT在课堂上汇报,其中每小组指定1人主讲,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并回答问题,也可由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主讲一部分内容,同时协助小组成员回答其他问题,每人成绩由小组集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大作业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各环节要求学生思路清晰、文字通顺、书写规范。在课程评价各部分中,大作业的命题值得深思和研究。早期我们采用教师统一命题、统一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开卷完成并打印提交,但教师在批改大作业时发现个别学生的作业雷同,有相互商量或抄袭的嫌疑。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对大作业题目进行了改革,由教师统一命题改为开放型题目,以开放式案例设计和分析评价为主,即由教师给出一款新能源汽车设计案例或学生自选一款市场上售卖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包括但不限于代用燃料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然后从官方网站获得所选车型的主要技术参数,说明其结构特点、重点分析所选车型的能源与动力系统特点,最后对整车动力性能进行计算,同时与官方给出的动力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通过实施这一改进措施,学生提交的大作业质量明显提高。经调查后发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被动完成作业积极性不高,但对自己所选择的新能源汽车车型有很大兴趣,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很高。针对在整车动力性计算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能够积极分析、相互讨论,问题解决不了时找教师答疑。此外,我们在课程总成绩中还特别考虑了创新意识的成绩点,采取鼓励创新的原则,只要学生在平时作业、互动、课堂讨论、案例“学”习、大作业等环节中有新见解、新观点和新想法,即使工程实践起来难度很大,教师也会给予一定的鼓励。

六、结语

经多年摸索和探究发现,科研是教师完成教学和学生学到知识的强有力后盾,科教融合可以使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最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掌握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科教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作者:姬芬竹 徐斌 杨世春 彭朝霞 刘新华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思考篇3

人文属性指人生观、价值观等人事属性,以及语言、历史等文化属性。课程的人文属性有利于增强课程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有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1]。文科专业课程多涵盖历史、政治、法律等,人文属性明显,专业内容背后的价值意蕴容易揭示和理解,课程感染力强,容易引起学生共情。理工类专业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能力为首任,受限于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教师能力等,相较文科类课程,科学属性虽强,但人文属性较弱,更难实现“传道”与“授业”的相互促进作用[2]。在理科领域也挖掘课程的人文属性,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能源汽车技术是随着新生事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设立的一门理工类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本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探究如何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破除理工类专业教学人文属性缺乏的弊端,为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推动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1基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挖掘课程人文属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的背景下,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对具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需求急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各大高校的汽车相关专业纷纷开设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课程,如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新能源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其中,新能源汽车技术是一门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课程,符合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的关键点布局规划,是一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开设的课程。作为顺应时代要求而开设的理工类专业课程,新能源汽车技术要想更好地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必须发挥课程人文属性的作用。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中蕴含符合时代特征的诸多人文元素,在发挥课程人文属性作用方面相较传统课程具有一定优势。

2发挥人文属性作用的有效策略

2.1提升教师课程人文意识与能力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育人理念的更新,育人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是发挥课程人文属性作用的前提。长久以来,受课程特点、教育理念陈旧等的限制,理工类专业教师对课程人文属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利用人文属性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能力不足。首先,要对教师进行人文属性重要性的教育。通过专门的培训,让教师理解课程人文属性的重要性。再次,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人文属性能力的训练。如在各类教学比赛或教学观摩活动中,突出专业课程人文属性作用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实现由知识单一的科学化传授,向知识科学化与人文化相结合的转变。最后,建立健全评价制度,以课程中引入的人文元素的数量与深度、育人效果等作为评价元素,以教师为评价的客体与主体,以教师之间的课程观摩及评价等作为评价方式,进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多元化评分;二是优化教学督导制度,对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过程进行督导时,可通过文科专业教师协助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专业督导;三是修订教师培训制度,对各类教师培训设置具体的人文属性指标,作为培训结果的主要判定依据之一。

2.2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人文属性素材库新能源汽车技术作为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蕴含丰富的文化、历史等人文元素。然而,这类元素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及隐蔽性。探究各章节的人文元素,结合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构建素材库,有利于改变教学资料单一注重科学化的问题,实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有效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绪论、电池、电机、电动汽车。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新能源汽车诞生的背景: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向学生传递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介绍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后起之秀,迅速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最后,介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通过以上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的三部分内容中蕴含的人文元素可以对第一部分的教育效果进行强化。以电动汽车部分为例,我国已经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新能源车企。以以上内容为切入点,引入纯电动汽车的介绍。此外,指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技术瓶颈严重等问题,潜移默化地将以上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习热情。

2.3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人文属性作用的发挥,要尊重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能僵硬地与科学知识结合。要学会利用教学智慧与艺术,在课程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自然融入,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可通过以下教学方法进行:

2.3.1案例教学法有效的案例,一方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巧妙结合,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3]。新能源汽车技术中蕴含的思政案例,可分为正反两类。正面案例可以直接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较为直观。反面案例可以起到警戒教育作用,较为深刻。新能源汽车技术中的正面案例主要有正面人物的事迹介绍,优秀企业的发展史等。如讲述电池时,可以介绍“锂电之父”古迪纳夫先生在质疑与反对中研发出出色的电池正极材料。通过此案例,引导学生形成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自然引入锂电池的知识点。新能源汽车技术中的反面案例主要有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瓶颈,产业中的违法乱纪现象等。如一些企业唯利是图,编造虚假数据,骗取国家补贴,最终受到法律制裁。以此案例为警戒,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坚定踏实稳重的学习动机。

2.3.2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堂上人文属性作用的发挥,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新时代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特征,引导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课上提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个热点,如比亚迪开发出先进的刀片电池,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等,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搜索相关信息,将课程延伸到课外。

2.3.3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首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发挥,主动参与教学。以新能源汽车技术第六章混合动力汽车为例,进行车型分析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日本是全球最早较为成熟的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国家之一?”。学生往往会给出“危机意识强”等回答。教师可以补充,日本在技术研发等领域追求精益求精。通过以上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并未介绍混合动力汽车这一章节做好铺垫。

3结语

课程人文属性作用的发挥,有助于理工类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本文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为例,分析将人文属性融入理工类专业课程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从教师能力提升,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探索几方面分析人文属性作用发挥的有效策略。为推进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助力,从而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聂晓光.试谈教育学的人文属性[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15):79-81.

[2]杨晓霭.人文通识类课程的育人本色[J].中国大学教学,2021(6):48-50+62.

[3]王能强,周建红,许爱清,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工程工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21,48(10):285-286

作者:孙艳云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上一篇: 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研究3篇 下一篇: 电力营销管理研究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