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研究3篇

时间:2023-01-09 10:59: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新农村建设研究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农村建设研究3篇

新农村建设研究篇1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谓的农业经济管理指的是组织协调实施人员,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一)新农村建设事实上,二元体制是我国农村和城市的主要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要协调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适当整合资源调整策略,尤其注意的是需要落实对城市和农村的扶持政策。然而,国家前些年主要关注的是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在许多政策上对于城市会有比较多的倾斜。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构成,目前我国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制定了相关政策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农业发展仍处于传统式的发展模式,仍然缺少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必须要重视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升级,改变生产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必须要调整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做到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加速农业生产力高速提升,提高农业带来的收益。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要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灵活性,要严格把控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要充分激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工作的热情,必须要充分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从而在管理工作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力量,进而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与质量。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管理意识不足结合城镇建设速率的持续提升,农村劳动力发生变革,不再是关注农业劳作,经济主体转化为老年人和妇女。很多基层管理人员未能提升对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管理制度并不健全,很多管理措施都流于形式,依旧以落后的管理观念为主导,造成农业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制约了农业的整体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中,主要发展问题就是缺乏资金,限制了农业经济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并不合理,难以满足当前宏观社会形式,管理制度没有进行优化,不能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环境中发挥效用。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相关政策条例不够明确,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不利的工作影响。

(三)专业的人才管理队伍缺失人才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特别是对于农业经济来说,人才队伍建设是更好地提供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持。在新农村建设环节,具体的工作涵盖多个内容,因此,确保人才队伍建立的专业性,逐步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能力,更好的展现出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效用。在农业高校中,农学专业的学生体量较小,人才储备不足,容易造成人才短缺的现象。未能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完成相关技术研发,实际农户技术使用的效果不好,利用率低且技术转化效果不佳。由于农户自身知识积累较少,不愿意主动的进行学习,所以设备或技术的研发都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收益。在资金回笼时间过长的影响下,专业人才不愿意参与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四)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产量受限我国虽为农业生产大国,但是技术创新性不足,相对落后,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农村缺少受到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科学技术较差,整体表现出较低的信息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不高,造成农作物产量受到诸多限制。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给予农户更多资金支持可以通过设置金融网点的方式,逐步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量,开展更加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活动,提升农户的参与意识,获取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同时,需要尽可能地扩展担保方式选择范围,注重贷款担保形式的丰富性,将担保范围予以延伸,可以涵盖宅基地或是农田使用权等,确保农户可以顺应自身发展需要,获得更充足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优化涉农贷款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强农业部门的工作热情,合理运用财税杠杆,强化货币政策效用,针对农村地区,提供定向的税收减免,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

(二)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识通过优化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充分且全面地进行制度评估,综合考量后,提出适宜的解决对策,更好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发展需要。在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体系后,农民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维持农户生产活动效益的稳定性。针对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要求制度设置的全面性,明确指出农业用地的流转情形,关注细节性问题,增强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专注于当地实际的发展状况,遵循国家政策扶植,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加快农业经济进步。要求高层管理人员转变自身观念,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应用,组织多种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管理者工作能力,展现出较强的创新性。逐步强化农业人员的知识积累,更好地开展普及工作。一是明确政府主体责任,政府能够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转变农业部门的工作认知,增加知识积累,采取多种经济手段促使农民做出改变。二是强化市场引导作用。市场作为很重要的工作组成,宣传效果极佳,遵循国家为核心主导,在专业的指导下,更好地完成市场开拓,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展现出较强的创新性。三是加大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普及力度。从现实情况来说,当地农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决定着该地区整体的发展状态。四是做好农民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工作。农民是最直接参与农业管理工作的群体,专注于农户思想转变,更好地完成知识普及,获取绝佳的工作效果。

(三)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目标,加强管理基础,增加管理项目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能盲目改进管理技术,要筛选出一支可靠的专业管理团队,专业团队必须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员组成,这就要求专业团队要将创新目标作为战略方向摆在管理技术创新的首位,明确各专业人员不同的任务安排。根据设定好的创新目标,依照创新文件上的分工安排,来确定创新团队需要完成的创新目标。除此之外,必须要让专业团队的专业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细节,要清楚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要求,要落实好责任机制,专业管理团队的创新带头人可以作为负责人,要落实监督管理机制,在管理技术的创新过程中,要配备支合格的监督团队,监督管理技术创新目标的达成。政府需要深入基层,更加全面的了解当前农业的发展情况,知晓农村经济状况,加大水利工程投入,更好地完成交通建设。可以通过定向资金投入的方式,将水利工程项目的资金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科目中,确保农村地区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同时水利工程建设状况愈发良好,蓄水量明显增加,促使农业浇灌面积扩大。而交通建设也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效果,提升交通便利程度,将通村公路列为工作核心,更好的构建农村路网,解决农民出行问题,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在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方面,促使农业经济管理项目增多,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结合实际的产业特点,更好地完成农产品创新,加大农业生产力度,落实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四)尊重农业经济管理技术人员的贡献,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各级农业经济管理负责人在选拔出一支管理技术团队的同时,必须要对该团队的贡献给予重视,要充分发挥不同种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特长,要促进各种不同类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在以技术的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技术的发展。对于管理技术组负责人来说,必须要意识到专业管理技术人员所做出的贡献,要完善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工作态度良好任务目标完成到位的专业管理技术员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激励。为管理技术团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对他们所处的工作条件进行优化,从而调动他们的自觉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此外,要对管理技术创新团队提出的创新目标和创新策略进行评估,要对方案合适的团队员工进行奖励和赞美。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五)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随着农业管理愈发表现出规模化的特点,加快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速率,突出农业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在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引下,农民具有更加稳定且多样的销售渠道,增强了其农业生产积极性,确保农业管理更加高效。通过信息技术的投入,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极大的支持,有利于相关人员更加顺畅地开展工作,创设高效的工作空间,提升网络信息平台应用效果。随着信息化管理系统出现,档案管理表现出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特点,借助计算机完成工作数据处理,增强管理工作的精确性。农业管理环节,数据类型逐步增多,信息内容更加全面,在大数据技术的指引下,更好地完成数据库建立,保障数据追踪过程的动态化发展,展现出工作便捷性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另外,利用网络平台共享数据,让工作人员在平台中进行信息交流,提升各项工作运行效率。政府应当加强信息技术投入,注重专业人员培育,组织多种培训活动,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逐步展现出综合性的工作职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必须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良好开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给予农户更多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识,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目标,加强管理基础,增加管理项目,尊重农业经济管理技术人员的贡献,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戴千淳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新农村建设研究篇2

1小城镇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城市中的集聚效应愈发明显,比如人才选择、技术运用以及资金效率等,不断拉大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加之,现在留守在农村中的青壮年越来越少,他们中的大部分更倾向于到城市中发展,技术型人才在农村愈加少见。因此,各个城市地区的政府部门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鼓励和支持有技术、有学识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利共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小城镇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可以有效连接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从而起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作用。比如城市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的农作物生产则更具优势,此时需要小城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促使产生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周边农村的快速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常情况下,小城镇不论是从地质条件还是资源要素上来讲都具有超强的特殊性,其可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展现出自身独具特色的作用,当然也承担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渗透铺平道路。同时,还要为外来投资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向其提供生产劳动力、土地要素以及政策等方面的优惠,从而为农村地区人口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除此之外,小城镇规划还要为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升市场流通效率。小城镇与传统的集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城镇中可以提供的商品和物资更全,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和畜牧业之间商品的流通,因为他们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去发展。2)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小城镇可以通过大力建设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为农村本地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更好地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有效结合,为农民提供源源不断的订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提升。3)吸引大规模物流企业进驻。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企业的参与,随着大规模物流企业的进驻,必定会在小城镇中形成产品生产、加工和运输集散中心,从而有利于提高商品交易的公平性和效率。4)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传统村落农业发展形势比较单一,而小城镇可以通过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多渠道多角度地推动农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得到迅速地提升。

1.3促进市场快速流通市场与传统意义上的“集市”不相同的是,小城镇除了可以发展、流通和交易农牧商品之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有效融合第二和第三产业,为农民和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比如,小城镇可以利用交通和通信层面的优势,在发展农业经济订单和电子商务订单的同时,吸引物流企业主动进驻,成为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同时,在健全与完善市场交易体系的同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交易环境。此外,小城镇还可以充分发挥传统乡镇难以企及的优势,即通过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促使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增长,利用市场思维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4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小城镇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小城镇一方面有利于农村人口及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使得城镇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器”;另一方面,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境保护等的建设,投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一部分成为农民的报酬性收入,一部分成为农民的劳务收入。同时,发展小城镇还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特别重要的是,发展小城镇,加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及体育卫生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还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2小城镇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因素

2.1自然条件小城镇中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是耕作,农民的生存依赖于土地,因此,小城镇的发展更加依赖于自然条件,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考虑更多的自然因素。在这其中,自然因素不仅包括土地资源的多少以及土地的构成情况,而且包括农村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等,只要对小城镇进行规划,就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小城镇坐落于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段,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首要考虑的是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能为小城镇规划提供怎样的发展思路,或是这些自然资源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什么程度的影响。

2.2经济产业在对小城镇的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小城镇中原有的经济发展和主要产业,因为小城镇的总体文明程度也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主要产业不仅反映着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而且对小城镇中的形态结构、村民生活习惯以及整体素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农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农业发展效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对小城镇的经济形态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农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对家禽家畜的养殖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中都应当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

2.3人口流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成分的融入,农村传统的生产劳动力在农村的作用越来越小,加上城市中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和城市人口的比例随之改变,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由于一些农民长时间在二、三线城市居住和工作,这些人口的迁移也给农村人口的普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而对小城镇的合理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3小城镇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3.1资金短缺,融资困难1)资金短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小城镇在功能上与城市完全相同,所以小城镇在具体的规划中也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小城镇规划中仍比较突出。近些年来,虽然小城镇可以享受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性补贴,但所获得的资金少之又少,加之办理补贴的手续也相当复杂,导致小城镇规划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始终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2)融资困难。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被引进的企业一旦发现正式入驻后需要投资很大一笔资金才能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但回报效益可能达不到预期,在高投入低回报的情况下,外来投资企业会有所顾忌,甚至逐渐减少,融资困难十分不利于小城镇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3.2追求利益,盲目扩张现阶段,小城镇规划主要由省、市两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因而小城镇规划难免会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影响和制约,而地方政府部门有时会为了应付上级考核任务,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未能做到深思熟虑,盲目扩张,导致地方产业链转型升级较为困难。此外,部分企业可能为了谋求更加可观的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保护问题,过度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土地价格居高不下,从而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的现象,这些问题都会对小城镇的规划造成不利的影响。

3.3思想传统,随意性大纵观全国的小城镇规划,始终走的是一种传统、保守和固有的建设模式,未能坚持科学发展观,未能认识到小城镇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提高农村综合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同时,各城市地区在小城镇的规划上随意性较大,往往是规划在先、建设在后,作为具有区域性较强的政治与经济、文化与信息的小城镇,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规划理念指导其建设,以此保证小城镇健康与长足发展。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由于缺乏总体规划,造成小城镇规划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地方政府部门对小城镇规划缺乏正确的指导,小城镇大部分干部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不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得小城镇规划丧失了连续性,从而造成小城镇布局分散、乡乡有镇;②由于小城镇规划规模较小,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4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规划问题的解决办法

4.1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扩宽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具备了健全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才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走进小城镇,给小城镇的发展增加动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城镇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赖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但是财政支出必定是有限的,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那么顺畅。应该不断破除政府部门垄断局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宽融资渠道,引进外来企业投资,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确保小城镇规划顺利开展[1-2]。政府部门要通过增强对企业的服务保障,让企业留得住并沉下心来投资,从而能够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优化,避免盲目投资,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4.2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减少盲目扩张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指的是对小城镇产业、位置和区域的合理规划,从而促进小城镇内部各项要素有序衔接,最终促进小城镇的最优发展,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城镇体系规划,能充分认识到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相关人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确定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小城镇快速增长。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小城镇体系规划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深入研究和分析小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明确其规划的方向,使其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产业布局。

4.3解放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富民理念小城镇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诸多便利条件,当前要想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①树立富民理念,积极引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投资、不断引进资本,一切以发展小城镇经济论英雄;②大胆实践与改革,锐意进取,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弘扬敢于创业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将思想集中到发展小城镇上来,将精力放在改革中去,放手大力发展个体经济;③放开小城镇户口,对进城务工农民做到一视同仁;④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群众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不断增强。

5小城镇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步骤

5.1大力发展交通和通信事业大力发展交通和通信事业是小城镇规划中最重要的保障之一,也正是这个原因,外来企业在入驻小城镇之前,会综合考虑当地的交通和通信情况。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并非冲突发展的关系,而是双方都在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通过大力发展交通和通信事业,可以为商品的流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5.2明确小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顺序规划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开发者的共识。然而,规划仅仅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为此,在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中,应当明确其建设顺序,减少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影响因素和阻碍条件。同时,由于小城镇规划规模较小,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应当将小城镇的稳定性考虑其中。尽管小城镇规划方案和措施已经十分明确和具体,但依然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对于用地的划分不够明确,使得规划缺乏了实际意义和价值,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功能,这也对新农村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5.3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小城镇规划中众所周知,小城镇规模小,发展不稳定,需要加强对小城镇区域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在过去,小城镇规划虽然注重的是规划深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规划的范围仅仅是围绕建设用地展开讨论,对于区域内村庄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使得具体的规划成为摆设,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城镇内一旦引进某个企业,整个规划就要修改或者重新做过,小城镇规划根本无法促进新农村建设,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教条主义。为此,还需要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小城镇规划中,并“自上而下”进行逐级汇总,分别把握好二者的优势和不足,整合各项资源,合理规划布局,留出广阔空间为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小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理论体系和操作步骤如图1所示。

5.4以地方生态环境为根本依据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是小城镇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3],小城镇规划需要以地方生态环境状况为基础,遵循安全性、经济性和便捷性的原则,并充分与地方特色、自然环境深度融合,将小城镇中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突显出来,为小城镇的发展增添强劲动力,推动其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

6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实际情况,并对小城镇的经济、自然、资源以及地质条件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小城镇,以此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蔡鹏婷 单位:漳州高新区建设局

新农村建设研究篇3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属于农业大国,总体人口超过14亿,有36%的人口在农村地区,农村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基石。现阶段,国内农村劳动力综合素养相对薄弱,会对新农村发展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具备先导性与全局性作用。国家领导人曾经提出,农村居民是否接受优质教育,是关乎到农村地区实现小康与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农村教育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程,而新农村建设的出路也在于培育具备现代意识和思想的新型农民,如若不做好农村教育,就无法提升国民素养。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涉及面广且复杂,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农村教育面临困境

(一)教育理念滞后伴随国内高等教育逐渐趋于大众化,学生就业难和就业恐慌问题日益凸显。从本质角度而言,农村学生寒窗苦读主要是为了改变自身生活条件和现实遭遇,如若无法顺利就业,则会严重影响农村居民参与教育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近些年,农村学生“跳农门”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家长支持子女上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降低,致使农村学生整体辍学率不断上涨,然而辍学原因并非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是因“读书无用论”落后观念影响。

(二)忽视文化教育第一,农村教育办学目标模糊。部分农村教育组织及办学单位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传统,其认为教育即强化个体思想认识,完善个体知识结构,但却忽视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人才并使其回归社会、服务社会。由此,多数农村教育组织未能贯彻落实国家在教育改革领域提出的教育方针,固守传统教育模式,未能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也未能树立大局意识,使得新农村建设和教育无法做到共赢。第二,乡镇教育文化资源失衡。在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缩短,使得农村和城镇无法享受相同教育资源与机会,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严峻,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教育布局与调整,进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社会效力逐渐低迷化。

(三)教师流失严重众所周知,教师是农村地区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1927年,中国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院校,即南京晓庄师范,其积极倡导将乡村学校作为改造建设乡村生活的核心,而乡村教师则是创建新农村的灵魂。从本质角度而言,教师是传播文明和知识的先进代表,在我国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教师是文化精英。无可置疑,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舞台上,教师并非承担着传统教书匠的角色,其更多承载着社会和政治职能。除此之外,因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和地位差异,使得农村教师会选择进入城市就业,呈现出将农村优质教师调往乡镇,将乡镇优质教师调往县城的趋势,致使农村师资力量愈发薄弱,进而对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三、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策略

(一)创新农村教育内容手段首先,构建多样性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实施综合型基础教育,即指在发展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将职教内容合理融入其中,以此为当地经济发展培育具备生产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劳动人才。国家明确推出义务教育应以实际为入手点,农村特别是发展程度相对薄弱的地区,中学要合理渗透本地发展所需的职业教育内容。另外,还可在初中教育特定阶段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分流,部分区域可推行试办职业“中学”。其次,发展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多元化经济发展需求,适当扩展办学规模,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并以此为基准快速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养。另外,从农村成人教育角度而言,要结合现实情况,依托政府办学渠道,将农业技术培训作为主导,以文化教育为辅助,将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提升农村居民科技文化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居民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能力,进而让他们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属于自身的力量。最后,大力推行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并强调多元化发展方向,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培育所需人才。

(二)大力优化农村教育体系第一,各级教育机构与办学组织应积极改变自身教学观念和目标规划,贯彻落实国家推出的《义务教育法》,保证所有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均可接受知识教育,尤其是针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在读与留守学生进行适当教育资源倾斜,并按照对应教育补贴政策及方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生活给予保障与补贴,保证这些学生可接受公平公正的义务教育。第二,优化农村地区教育立法,结合当地农村教育现实状况与发展水平,设定完善健全的教育法规,保证地方性教育机构与办学单位均可构建起长效性、科学性教育发展规模及目标,进而让农村基础教育在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上实现有效运作,从而发挥农村基础教育的效能和作用。第三,组织多元化农村社会主义文化构建活动,将国内现代化政策制度和文化发展现象传达给农民,发挥基层政府作用,主动向农民传递文化思想,构建文化活动,引导并教育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以此真正革除新农村建设潜藏的落后思想与文化,防止对农村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还要经常组织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例如农民运动会、文艺表演和才艺大比拼等,利用丰富有趣的内容,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深化农村教育变革,使农民积极改变自身形象,以新面貌推动新农村发展建设。

(三)拓展职业教育技术帮助第一,在职业教育层面,应将政府作为引导,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把社会多方作为主体,加快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优质的乡村建设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第二,职业学校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需要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开发特色乡土教材,传承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巩固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第三,在对农村技术人员进行培育时,职业院校要打破传统招收规定及方法,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基准扩大课程设置与规模,将职业理论教育和农村实践科学基地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探索更好服务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职业教育模式。第四,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在技术经营方面,与农村村办企业及经营个体户加强协作,让“农科教”与“产学研”真正融合,利用理论指导助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利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成效和水平。第五,职业院校应挑选出一批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农民,运用长短期培训模式,对这些农民展开职业技能专门培训,以此为我国新农村发展建设培育出具备科技能力与现代化经营理念的新时代“主力军”,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农村教育是我国农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构成部分,也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程。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中,不但不可忽略农村教育,而且还要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领域。唯有加强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对其展开科学布局调整,才可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梅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农村文化振兴的关系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1(15):182-183.

[2]王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试析[J].山西农经,2021(13):49-50.

[3]张茹妍.探究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会计职业化发展路径[J].山西农经,2021(12):140-141.

[4]孙淑敏.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监护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2):187-189.

作者:李蕴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上一篇: 公园景观设计探讨3篇 下一篇: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思考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