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

时间:2023-01-10 09:56: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1

一、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引领

(一)价值追求社会的价值转型,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期,大学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改变建设模式。在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中,要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素质。首要目标应当是以德育教化人,让学生与老师深度互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1]。环境育人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利用环境实现对思想和理念的传播。

(二)价值依据文化建设的价值依据出发点应当立足促进校园文化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依据有师资、功能定位、大学传统。要利用这些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心。大学的功能定位是知识的传承和教书育人,应当体现服务社会的特点。大学传统是指学校风格和特色,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应当结合传统,不断开创具有本校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是建设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队伍结构的完善、不同年龄段教师的高度配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驱动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定位

就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来说,价值定位应当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思想引领、凝聚向心和学生塑造。思想引领是指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应当推动价值观引领和思想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成为新时代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对校园文化价值的定位应当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建设过程,推动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大学的教育功能应当拓展和深化,应当以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肩负起社会建设的重大责任,就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引领[2]。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其凝聚力的表现来看,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关系、学生组织吸引力都是其中之一。大学教育目的应当是服务社会,通过培养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促进社会发展。在大学建设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对学生塑造,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行、意、情、知多个方面得到提升,把握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满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微观角度来看,学校应从意识、行为入手,两手抓,让学生的审美情操、创新意识得到锻炼;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发现自我[3]。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积极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当中,仍然暴露许多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一)体系不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培养新观念、培育新思想的过程,但同时也不能缺少与实际融合的能力,要让文化成为一种隐性的约束力。但是在校园文化评价管理和完善方面,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并没有制定措施,对校园文化建设与新时代发展的契合程度,并没有一个准确认知,对于校园文化能否促进学生教育把握不够清晰,缺乏准确的评估体系。缺失责任体系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

(二)缺乏内容创新就内容建设来说,我们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指的是利用校内建筑或者其他景观开发校园文化;软件方面则是对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同质化明显,许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性[4]。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活动应当是重点关注的,通过对各类文化建筑的充分开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将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价值定位的过程当中,应当保证高校与价值定位的总体要求结合。

(三)忽视师资队伍建设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将师资构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只有当教师深入理解校园文化价值,才能与学生生活有效衔接起来,学校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高等院校应当注重利用多样化的思维对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进行支撑。责任机制的建立是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同的部门应当承担不同的责任;另外,应当建立评估和监督体系,这能够有效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保持一致,是校园文化质量的保障。

(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应当坚持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当明确校训与学校精神,高校要树立文化自信,加强对于校史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不断挖掘教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从校训、校歌、校徽等方面入手,推动实体和网络校史馆建设,将学校的发展历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校的精神传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5]。其次,通过编写校史图册、组织校史展等多种形式,让全校师生能够对校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将教师资源转变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这种爱校教育能够深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应当加强对师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要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进一步强化教育引领作用。从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风学风建设,将其转化为学校师生的情感认同。应当积极发掘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充分发挥学校红色文化研究基础优势,以四史教育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文化艺术节、廉洁文化周、“书香校园”经典阅读等文化活动等。以这些文化艺术载体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在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当中的作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应当明确师资队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的价值,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的作用能够被充分激发,发挥教师与学生沟通和协调作用,组织教师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其次,应当在价值定位上明确建设目标和方向,首先应当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同时应当让青年教师、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密切配合,形成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利用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特点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当将第二课堂、思政课堂与文化宣传有机融合。建立师资队伍,要注重新鲜血液的注入,招揽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和较高素养的专业人才。最后,应当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监督管理,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师资队伍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建设策略在新时代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必然会遇到冲击和阻力。我们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需求,把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人才培养上,这样有助于我们准确定位校园文化的价值。在发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问题,这要求高校立足传统,推陈出新,深刻把握时代特征,让校园文化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者:赵峰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2

1视觉艺术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视觉艺术审美教育的讲课模式仍然停留在重技艺、轻理论的传统教育理念上,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高校大学生学习空间也大多局限于教室,他们在意的便是考试是否通过、作业是否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对视觉艺术审美学习的兴趣不高,自主意识薄弱,习惯于端坐课堂,很少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师生间未能很好地形成教学相长的互动平台,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提出力求将高品质的艺术标准、独特新颖的思维模式、完美的视觉艺术贯穿到校园文化中去,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审美文化。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高等院校各类艺术设计专业应与社会交流,与世界各国高等学校进行互动。比如用中国画的绘画作品来设计纪念品,用绘画的艺术形式来设计标志,中国画在包装设计中广泛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创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领悟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并重视吸收现代艺术市场上产品设计的精髓。因此,结合延边地域实际特点的中国画视觉艺术审美教育,能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也是塑造高校形象的必要举措。

2高等院校视觉艺术文化教育的作用

2.1体现校园特色高等院校视觉艺术是高校进行对外宣传交流最有效直观的载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是高校历史文化的浓缩。视觉艺术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有利于推动和促进高等院校文化的建设,西方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视觉艺术已经发展成熟,有视觉艺术研发基地,并开发和设计出形式多样的视觉产品和纪念品,在包装设计方面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高校对外的交流中互赠纪念品,有利于国内外高等院校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国内高校视觉艺术文化建设也都互相借鉴,所呈现的高校视觉文化艺术模式比较单一,缺少高校自己的特色。因此,延边大学应利用独特的文化、历史、地域特色等,有效地体现校园文化的个性,加快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2.2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各高校的校园文化源于各自的发展历史,因此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都有差异性和特殊性。每个学校的教学观念、素质道德、精神气质和教书育人的态度等都有差异,但目标都是好的。良好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美化学生的心灵,让其互相尊重关爱,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也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的才能以及个性化的养成。因此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诸多要素中,视觉艺术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丰富多彩,比如文艺演出、视觉艺术活动、科技活动、书法、美术作品展、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这些活动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绘画材料或物质材料来塑造直观艺术形象的艺术。视觉艺术特点是所选用的材料工具是多方面的,多样化的,以三维立体形态来表现,平面二维美术作品也是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使人们有三维画的感觉,视觉艺术是能够最直观的表达出审美的载体。视觉艺术包括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版画、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设计、工艺品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3中国画的魅力与作用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画是我国最主流的美术绘画形式,是人类美术史上最古老最悠久的。其因文化底蕴的深厚,也是人文追求视觉艺术的最高层次。它是学术理论体系支持的艺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文学、史学、道学、儒学、佛学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培育绘画技法技能有着很大作用。中国画的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因中国画是本土艺术,每个地方都具有独特的地域艺术文化,学习掌握中国绘画艺术就是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史,中国画是对我国优秀文化成果的集中表现和体现,无论文化内涵还是内容上都真实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更能体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是全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经历了几千年文化艺术沉淀的中国画,具有独有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因此对中国画审美的教育和学习是社会人才素质培养和人格修养的锤炼,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结合延边大学实际特点的中国画视觉艺术审美教育,能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塑造高校形象的必要举措,把这种审美观念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会提高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交流,更吻合时代需求。中国画专业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相对西方绘画来说,中国画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以形写神”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情感,中国画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意境表达力。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在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卓越才能的集合和表达,也是我国国人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因为中国画教育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所传承的画作有着诸多特色和优点,所以在整个艺术文化教育体系之中,中国画有着良好的声誉和重要地位。高校开展中国画教育是一个吸收各地域文化精华的过程,从中国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来看,是大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和促进高校中国画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从人类绘画艺术发展史来看,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孕育出了中国画,是绘画艺术中最杰出的代表。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动摇,其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画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理论和技能的传授,而是人格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画家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是西方绘画者所没有的。通过中国画绘艺术的运用,设计出相关含地域特色的产品,为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基础。

4延边地域特色对延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延边地域特色文化为延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在目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文化教育应有效地研究地域文化。延边特色地域文化对中国画审美教育有重要影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延边地域文化让延边特色地域文化元素发挥积极作用,为延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有效吸收延边地域文化的精华,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建设高等院校校园文化要具有高度重视性,这也对特色地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4.1将中国画教育与延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面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如何把中国画教育及其设计文化内容和精华更有效地融入到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使之既保持延边地域文化特色又有文化气息,还能够充分体现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精神,这是需要探讨的。当代大学生虽然知识含量很丰富,但是由于接受单方面的知识理论较多,对各方面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大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画的文明精神内涵,与设计结合并广泛运用,把“中国画”与“产品设计”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4.2“视觉艺术——中国画——设计”与校园建设有机结合中国画教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道德理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民族文化精髓和进步思想,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从中国画文化层面上寻找科学的道德观念和素养,也是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培育和锻炼。通过中国画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哲学思潮和风俗等,大学生从中吸收社会发展的文化养料,能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审美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把“视觉艺术——中国画——设计”和校园建设有机结合,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也可弘扬民族艺术文化。中国画的审美艺术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地域特色的艺术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课程,不仅美术类专业的大学生要学习中国画文化,其他专业也应设置中国画课程,让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了解,才能设计出中华民族本土优秀文化的相关作品,能够让大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精神。中国画历经漫长悠久的文化沉淀,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主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的自主创新离不开中国画的传统教育理念,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不可缺少中国画教育,其对教育体制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日本是战后40年在高等院校课程改革方面中有着卓越成就的,他们为了适应社会就业的需求,利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设置的课程非常广泛且安排合理,增加了美术专业的课时,并且丰富其内容。“日本画”成为日本每一所高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何况我们的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国画教育更应该发扬光大,更应与时代相结合,发展创新,对地域特色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语

视觉艺术审美教育的改革发展对社会竞争和各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不仅有利于传承文明,还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视觉艺术文化需求,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范围,设计出具有创新创造性、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人民审美的艺术设计作品。

作者:郑喜 单位:延边大学美术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3

一、依托传统服饰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服饰文化能反映校园的精神文化,能通过这种文化归属、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归属感;传统服饰文化能为学生的穿着形象提供有益指引,端正礼仪样貌;传统服饰文化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校园服饰文化水平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最直接反映,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受外来信息最多的大学时期,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文化价值无一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身上。

(一)丰富校园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高校的建设手段相对单一,校园文化所具备精神文化建设导向性能在传统服饰的文化中得到强化[3],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服饰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象征生命之源的水波纹图案就被用在服饰上,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是滋养万物,造福万物的象征。由水波纹与山石组合而成的图案,有福山寿海,江山永固之意。梅、兰、竹、菊四君子,莲花、荷花等植物都被用来作为坚贞、高洁情操、淡泊名利的称赞和隐喻。例如云纹,是非常典型的古代吉祥图案,象征吉祥、洁白无私。如反映教育理念的“孟母三迁”。这些服饰文化,在结构上整个构图饱满而又富于深刻的内涵。服饰也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向往,这些也被蕴含在服饰文化之内。比如元宝象征着生活圆满、多财,五谷象征着风调雨顺丰收,鱼则象征着年年有余,龙凤等寓意除灾、辟邪、平安盛世以及美好的爱情。松鹤延年等服饰图案,以此来祈求一年到头的风调雨顺、老人长寿、生活幸福,并将这些对美好生活愿望体现在服饰工艺和图案上。如今,这些工艺图案都会应用到现代生活中,特别是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这一类喜事,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传承。这是一种高尚的、健康的文化,是能丰富校园人文精神,提高校园文化影响力和氛围环境的手段。校园服饰文化的形成和建设,能让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更加感兴趣,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实践。

(二)提升学生时尚审美素养当今互联网上,出现许多奇怪穿着、奇怪行为的恶趣直播,一种审“丑”的文化开始流行,极易带偏观者价值观。2015年起,国内出现多档时尚、音乐、舞蹈选秀节目,这些偶像明星是服饰传播的创新者和引领者,青少年“爱屋及乌”,开始追求与偶像同类型、同品牌服装服饰,从而展现自己的前卫潮流与个性。欧美、日韩等地国家发展早,时尚产业发展早,影响着国内流行明星及偶像,再由流行明星及偶像影响着国内青少年的审美。这类服饰更加强调个性的“求异”心理以及“偶像模仿”心理,于是各种各样的外国风潮都在高校校园内形成。作为与网络接触最频繁的大学生,他们的审美教育是急需跟上的。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极具个性,对不同的流行文化包容度都极高,不少人为了博人眼球,过度追求暴力、裸露、中性、奢侈名牌甚至穿着带宗教色彩的服饰,审美多元但是盲目跟风,缺乏青春美感,甚至是不健康的。而中华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饱含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思想、生活智慧。通过100份有效调查问卷发现,90%的大学生没有关注、了解过传统服饰服装,97%的大学生不会把传统服饰服装作为自己的日常穿着,40%的大学生接受传统服饰元素的衣物,部分高校中出现关于弘扬传统服饰文化的课程、学生社团、组织,影响范围虽小,但也体现出青年对传统服饰的喜爱也不断升温。要利用好这种喜爱之情,依托传统服饰文化建设校园服饰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审美观,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青春形象。

(三)端正学生礼仪样貌服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直接体现,也反映着社会发展水平,人们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以及美好的愿景、寓意。素来是礼仪之邦的中国,穿着得体,是对他人的尊重。学生礼仪是高校工作的一个主体,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礼仪常识。审美教育中,高校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服饰的外在美,还要引导学生追求服饰的内在美,通过传统服饰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来影响学生的服饰礼仪思想,能端正学生礼仪样貌,提高校园文化素养,让师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感受彼此的涵养与素质。让服饰的外在修饰美和服饰内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内心美感。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习惯、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元素设计等在古建筑、青铜器、瓷器乃至传统服饰文化中深刻体现,是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56种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元,形式多样,通过不同省份、不同高校建设带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服饰校园文化,能将传统服饰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使当代大学能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精神[4]。随着全球化发展,社会审美的变化,现代服饰审美话语权一直被西方掌握。多元文化丰富了服饰文化的内容,但外来文化也严重冲击了传统服饰文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降低了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被忽视、冷落,甚至变成“老土的”“落后的”,没有得到好的发展与关注,面临失传危机。弘扬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不能仅仅只靠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与学者,更要在青年聚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打亮品牌,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将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运用到对学生的能力、品格、三观、理想的培养和教育中去,建立文化自信,找回青年对传统服饰文化魅力的认同感。

(五)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国内每个省都有不少高校,每个省份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这是当地的宝贵财富。校园文化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依靠高校的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寻找根基而建成。例如,福建畲族服饰、广西壮族服饰、湖北土家族服饰,只有将高校地方服饰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中,才能让服饰文化发扬光大,让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在具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滋养下成长[5]。

二、传统服饰文化融入校园应遵循的原则

(一)本土化原则选取的传统服饰文化资源可以是当地最具民族特色传承下来的作品,一所高校生源地占比最多的还是本省,选择当地民族的服饰文化,既能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与兴趣,也容易找到相关领域进行社会实践、团学合作,方便深入挖掘服饰文化精神内涵。

(二)价值性原则选择的传统服饰文化资源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选择蕴含正向能量的传统服饰,能引导大学生回顾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指引的服饰文化,将这类服饰文化注入校园,既能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又能成为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3]。而类似封建的、官僚等级的服饰元素应避免选择。

(三)适宜性原则每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风格、学生认知水平、习惯接受的认知方式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选取的服饰文化资源、传播方式均有不同,要积极尝试,不能千篇一律。主旨就是适应学生,能让学生感兴趣,内容与操作简单易掌握[6]。

三、传统服饰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将传统服饰与相关课程进行结合如何培养体现时尚美学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必要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对高校服装美育的审美教学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应抓住大学生服饰美学的美育价值,不断探索创新,承担以培养审美文化素养和传承为核心的服饰课程建设。高校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高校可以针对当地特色,将传统服饰文化与相关课程进行结合,或者开展服饰、礼仪、文化相关课程,加深学生对各类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与兴趣,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有一定的辨别、鉴赏能力。在相关思政课、美育课、鉴赏课内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发网络通识课,提升学生文化审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前“第二课堂”发展契机,补充第一课堂“美育”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培养学生对传承服饰美育教育的兴趣,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美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观文物或学习色彩搭配等行为“第二课堂”美育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美学教育,展示与传播中式美学,形成自身的审美价值观念。

(二)增强校园文化活动中传统服饰“美育”建设高校传统服饰文化教育相较于专业课程教育,在高校中受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有必要在高校营造良好的传统服饰文化教育氛围。首先,可以结合团学活动,比如服装搭配大赛、传统服饰设计大赛、演讲、辩论赛等内容形式丰富的赛事,甚至可以在新生开学见面会时模仿春节联欢晚会,穿上各类传统服饰或传统服饰元素的衣物聚会,让高校学子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服饰文化,讨论是否需要保护、发扬传统服饰文化,通过这类活动改变现在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偏见。其次,在校园可以组织模特队,迎新送旧之际提供走秀节目,将传统服饰搬上校园展示的大舞台。寒暑假时期,可以进行百镇百村社会实践,深入当地被遗忘的山村、部落,近距离了解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通过调研报告、照片、摄影等方式进行记录和传播。最后,学校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解传统服饰文化的平台,通过专家甚至学生的朋辈教育进行解读与分析,让学生们通过传统服饰文化了解各地、各民族的历史脉络,直观地了解各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3]。

(三)丰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服饰文化氛围营造方式高校利用新媒体手段对传统服饰的宣传不多,这也限制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以韩国为例子,该国坚持在相关的传统节日中穿着民族服装,这也就使得韩国在传统服饰的宣传上有较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必然需要利用好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服饰文化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站、微信、抖音等多种网络方式进行宣传。现在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基本都是来源于网络,这就要学习使用学生最容易接收到、最喜欢的宣传方式,让学生们能线上了解各地、各民族的服饰文化,直接参与到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也便于随时解决学习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此外,传统服饰利用新媒体宣传,还需要创新推动传统服饰文化信息化发展和课程网络建设,开展新媒体传播资源创新发展研究。利用当前盛行的“抖音”推广,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加强大众传播、产业变革和当代发展,为传播传统服饰文化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思路。

四、结语

传统服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做到符合本土化、价值型、适应性原则。新时代,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的问题,但仍有很多高校,没有研究传统服饰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因此,就需要各高校提升思想站位,让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打造出贴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传统服饰校园文化。本文从以上视角展开,深度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传统服饰文化融入校园所需遵守的原则和方案,以期进一步为各高校传统服饰文化进校园工作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答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7(Z1):28-30.

[2]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J].汉字文化,2019(S2):2-4+225.

[3]欧阳鹏婷,陈重.黔南州民族音乐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利用研究[J].艺术评鉴,2019(6):84-86.

[4]陈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21(12):158-159

[5]杨俊美,徐晗,张书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析[J].文化产业,2022(4):158-160.

[6]王乐.传统服饰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棉纺织技术,2021,49(3):98-99.

作者:周亚圣 单位:闽江学院

上一篇: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思考3篇 下一篇: 中职班级管理探讨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