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09:49: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探讨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更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引导职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转换应试教育理念,利用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为保障教学进度,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教师有必要创新教学策略,基于课程教学标准,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助力学生在历史领域的发展,为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基于学习需要,创新教学资源
教材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多参考教材内容构思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虽然历史教材涵盖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应当掌握的内容,但并不表示教师只能围绕教材内容授课。为迎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基础讲解,还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创新使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带有历史元素的创新型知识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探究风云变幻的历史世界,以此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激发历史学习积极性,充分吸引每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投身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的双项提升,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的教学,教师可借助其他教学资源开展知识讲解。实际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将《汴河怀古》中的诗句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同时,教师给学生下发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大运河为何要承担隋亡的罪名?其中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故事?为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将课堂主体地位交由学生,鼓励他们以自主学习或是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大运河的相关资料,并结合现实和历史元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但教师也应发挥引导和监督职责,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源探寻充足的历史信息,真正做到手、口、思维于一体,高效解决历史问题,进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这一教学方式有效建立了现实和历史之间的关联,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历史学习难度,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形成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深度思考。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亦为强化学生对隋唐历史的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隋唐历史展开辩论,概括隋朝统一、盛世以及灭亡三个阶段,并逐步思考各个时期的细节内容,包括人物、时间、事件等,分析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整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促进学生对历史真相和历史事件的探查。这一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在深化学生感悟和理解的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
二、结合历史故事,提升教学趣味性
传统历史课堂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历史知识,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的形成,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制订教学计划。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此外,历史教学涉及诸多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利用新颖的历史故事强化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2]。历史故事本身具有新奇性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同时,教师结合历史故事导入历史课程内容,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本课涉及许多关于事件的经过、地点以及时间的信息,容易导致学生知识混淆。此外,这部分历史知识年代较远,学生无法借助现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背景,所以无法充分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起因。对此,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发展现状,使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更为有序、清晰。通过相关资料,学生可明确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国家迅速进入工业化时代,而此时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经济主导,西方国家和中国在消费力和生产力上的差异逐渐明显[3]。西方国家迫切希望通过开辟中国市场提高自己国家产品的销量,而用时最短且最能取得成效的举措便是战争。由此,本课的学习难点得以逐一解决。历史故事能增添教学的趣味性,迎合最新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能深化学生的课堂体验,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三、运用角色扮演,深化课程理解
历史,顾名思义,即在以往社会发展中真实存在的事件,事件中的人物性格较为鲜明,只有掌握历史真实性,体验人物感受,了解事件起因过程才能真正领悟历史,达到历史学习目的。虽然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但此过程还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为避免因教学资源的束缚影响学生的课堂体验,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利用视频、图片和音乐的方式尽可能还原历史情境,并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以此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从而保障教学效果。例如,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如果仅通过对字面含义的浅层理解,并不能真正达成深化历史教育的目的[4]。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建立学习小组,还原历史事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不同人物性格。通过“董仲舒向汉武帝敬献策略”的场景描述,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对学生而言,角色扮演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为更好地完成表演,学生会从教材或其他渠道获取更多相关角色的资料。为发散学生思维,明确学生的表演范围,教师可提出几点任务,引导学生沿着任务方向开展细化研究。例如:汉武帝当时面临哪些问题?董仲舒开出何种药方?政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后世是否被这一政策影响?这些问题均属于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将知识内容渗透于表演过程,有助于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5]。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在表演的关键环节播放背景音乐,尽量还原当时场景,提高场景的真实性。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被调动,仿佛置身于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场。表演结束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点评表演者的表现,并做好教学补充,完善相关历史知识。这一方式不仅能保障教学的完整性,更有利于学生获取历史事件的相关信息,同时掌握更为全面的学习方法,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同步提高。
四、借助历史问题,锻炼历史思维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所学内容,在探究过程中引发问题思考,由历史事件的探究、分析形成知识积累,进而实现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还要基于现有教学方式实现创新,根据学生当前接受教育的情况,以以往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创新优化,在问题提出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提升。为实现以上目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研读文本内容,结合教师展示的相关史料,由短暂理解表层知识转为深层次分析相关知识,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探究过程带来的成就感增强自身学习自信,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形成正向、积极的循环,即学习知识——深层学习——问题探索——掌握知识——对学习抱有信心与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学生对教材文本资料的阅读与理解展开引导。比如,学习秦朝历史时,教师可从相关史料记载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6]。在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学习中,根据史料记载,如基于“伐无道,诛暴秦”这一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为何在起义前要发起舆论攻势?将课堂转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由但有条理、有凭据的思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学生能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对学生的发言做进一步整理,辅以适当启发,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当学生发现“如果陈胜、吴广起义毫无理由,那么就是篡逆,他们假造舆论,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此类内容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教材、拓展资料的分析,学生从中得到答案,进而实现在自我探索下的学习、积累。
五、实施德育,引导价值观念
德育是新课程标准政策下教师要履行的职责,德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更能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导作用。为将初中历史教学落到实处,亦为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做好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并借助历史人物的优秀精神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以历史人物为精神领袖,学习历史人物的品行,以此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在讲授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基于学生先前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四大发明并非在同一时期出现,而是后人整理历史的过程中提出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历史在不断总结中前进的道理,从文本内容实现感悟理解,进而形成积累[7]。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教师额外拓展的内容实现进一步的学习提升,在讲授明朝技术发展的过程时,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典籍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例如,教师展示明朝《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典籍的发展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我国先民如何在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中展开实践探索,又取得了哪些成就。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将其与同时期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做对比,进一步展现我国先民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各个领域的突出进步与巨大成就,使学生学习之余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成就感。除此以外,教师还可根据历史事实引导学生深入历史情境,将学科育人理念融入教学,实现学科德育的目的[8]。例如,在历史记载中关于品格、信念相关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与现阶段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整合,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展开分析,并最终发现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是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由此激励学生自觉树立信念,决心投身祖国建设、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为迎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师有必要转变原有教学理念,结合学生成长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保障教学的有效性、资源的丰富性。结合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达到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的目的。教师还要积极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真实性,并借助历史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德育元素,利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达到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学生在初中历史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陈天广
初中历史教学探讨篇2
高效课堂是与传统课堂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即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的课堂。初中历史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应增加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知识获得量,并使其在学习兴趣、习惯、能力与思维品质等多方面受益。新时期的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丰富,教学目标有所增加,对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在该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是大势所趋,对其有效策略展开研究刻不容缓。
一、初中历史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内容挖掘不足初中历史课堂高效与否可以通过课堂容量与学生所掌握内容进行评价,课堂容量适当增加,学生利用较短时间了解并吸收更多的历史知识,课堂自然高效。然而在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存在不足是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部分教师习惯以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没有在课堂前后主动挖掘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并向学生讲解,课堂容量较小,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益不足。并且在教学内容不足的情况下,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拓展学习需求无法满足,这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1]。
(二)教学方法新意不足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效果明显、富有新意、打破思维定式的教学方法。但是纵观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仍旧存在传统方法主导教学的问题,教师采用的方法缺乏新意,无法为学生带来别样、生动的历史学习体验,甚至会使其在课堂上产生乏味之感,对高效课堂的构建造成了一定消极影响。同时,传统缺乏新意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灌输性强等特点,限制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创新、自主学习与思考,影响了其学习能力与思维情感的发展,也是制约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初中历史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前置学习为高效课堂奠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学生角度而言,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有赖于他们对课堂活动的深度参与,一旦每一名学生都能深入参与课堂活动、默契配合教师引导,课堂充满生机与思维的有效碰撞,便能不断提高效益、更加高效。而前置学习是学生深入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通过前置学习预先了解知识点、了解自身需要在课堂活动中解决的问题,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明确,自然能够促进参与课堂。由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的,可以建立先导教学系统,指导学生进行前置学习,让导学案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在导学案中设计“温故知新”“我的目标”“我的发现”“我的疑问”“小试牛刀”等板块,利用旧知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利用基础习题检验其前置学习成果,促使他们在前置学习中确立目标、提出疑问、进行恰当的总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期间得到锻炼,问题与自我检验意识形成,养成良好预习习惯,提高在课堂上接受新知的效率,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让自身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更加高效。
(二)以完善备课为高效课堂的前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于教师层面来说,初中历史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完善的备课是重要前提。实际上上述制约因素之所以会出现在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中,与教师备课的完善度不足有着不可推脱的联系,只有重视备课,在备课中充分挖掘高效历史教学资源与方法,才能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以完善备课为高效课堂前提,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严谨、周详地进行备课。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对初中历史教材展开研读,理清教材知识逻辑,明确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确定基础内容、重点与难点,在备课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难度差异合理预设课堂教学不同环节的内容与时间。其次,立足教材,着眼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应在备课中根据教材内容广泛搜集课外历史教学资源,对学生可能感兴趣、能够用来解释教材知识、补充教学内容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备的辅助教学资料,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达成高效教学做准备[2]。最后,针对课内外历史知识的融合与统一,教师可以在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中,选择与新课契合度更高的教学方法,基于新颖方法预设教学活动。如此,在完善备课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周到设计,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教师在课堂落实精彩、全面的教学,向学生提供充分符合其需要的指导,高效课堂形成。
(三)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氛围和谐的历史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并使其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改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单一刻板认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有鉴于此,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以和谐为前提,教师应对课堂教学氛围进行营造。对此,教师可以将情感教育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与管理。比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无论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可以与学生围绕对教材历史故事的看法展开交流,一边与学生分享自身真实想法,一边倾听学生表达观点,对其提问与质疑适当进行引导,构建自由讨论、探究氛围浓厚的课堂。此外,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氛围,基于情感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采取激励政策。比如,以激励性评价代替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针对学生阐述的观点,首先认可其正确的历史思考方向或评价方式,通过表示认同和欣赏促进他们的下一轮表达,其次委婉指正学生存在的思考问题,借助名言谚语、典型案例等要素进行启发,使其实现自主纠正,并对其自主纠正成果进行积极评价。
(四)运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教学在还原历史情景、优化教学流程、吸引学生目光、引发学生思考方面,现代化教育工具具有不可取代之优势,使其优势在初中历史课堂全面发挥出来,对构建高效课堂有着深远影响[3]。是以,初中历史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可以采取信息化教学策略,高效利用现代化教育工具,在现代化工具支持下打造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课堂。将课堂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复盘新课三个环节,不同环节适用不同现代化教学方法,因此想要保证现代化教育工具在高效课堂的作用发挥,教师应有区别地进行运用。比如,导入新课,运用历史图片、视频、音乐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育工具,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联想、讨论新课。在讲授新知时,融合微课与多媒体,利用时长不同、内容不同的微课讲解知识,形成课堂“碎片化”教学模式,实现“化繁为简”的教学,减轻学生直接探究新课整体内容的压力,提高教学针对性,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重点与难点。复盘新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希沃白板、思维导图等指导学生回忆微课、梳理思维、总结知识,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让课堂教学在“由碎片到整体”的变化中更加高效,让学生的学习在“由简入繁”的探索中更加高效。
(五)结合时事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与古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同的是,无论对社会小事还是对国家大事,当代初中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关心情绪,而这些社会小事、国家大事与历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多数都是优质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能够促进学生“古今结合”的思考,使其在现实生活的启迪下更全面、更正确地理解历史。因此,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可以将时事进行应用。并且调查研究传统时事渗透不足的初中历史课堂可见,由于古今社会在教学中存在断层,学生无法将在现代社会积累的经验用于理解历史知识,也没有站在历史视角上思考现代社会诸多事件的错与对、起因与影响,“古为今用”“今为古用”的历史学习目标难以实现,高效教学“远在天边”,这更加证明了结合时事开展教学活动在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在关注、挖掘、整合、运用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时事热点基础上,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使其从中了解时事热点信息,收集认为能够促进自身历史学习的时事资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共同立足时事背景分析历史现象、事件或问题。久而久之,初中生形成“古今一体”历史学习习惯,学会将历史的学周刊LEARNINGWEEKLYJan.2023Vol.22023年1月第2期经验用在现实生活中,将现实体验用在历史的学习中,课堂教学不仅增进其知识积累,也教会其处世之道,定然高效。
(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实现高效学习,而从学生角度来说,课堂高效学习与否,通常取决于其思维能力的高低,越是具有高阶的历史思维能力,其认知历史的效率越高,吸收知识的速度越快。有鉴于此,要想有效地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其思考方式加以引导,创造多样契机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史料实证、辩证分析、历史解释等高阶思维能力[4]。那么,契机具体应如何创造?教师可以将真实性可考的史料应用在课堂上,对于教材中的史料更应加以重视。譬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一课,教材通过“相关史事”板块出示了部分史料信息,可供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思考之用。教师基于教材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中继续收集能够体现土地改革历史进程的真实史料,将其与教材信息结合,组织学生根据史料分析土地改革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在此期间,学生进行深刻的辩证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思维水平逐渐提高,获得高阶思维能力,使其客观、正确、高效地分析其他历史知识,让课堂闪耀辩证分析、理性思考的光芒,让课堂的构建更加高效。
(七)组织历史主题探究活动在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教学有效性方面,主题活动同样具有一定优势。初中历史主题活动具有趣味性高、系统性强等特点,以某一历史主题为线索设计完整的活动,以探究为活动的主要方式,能够弥补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理论性突出、实践性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历史探究积极性,深化其学习成效。是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索中,还应正视主题活动意义,在课堂上组织丰富、多样化的历史主题活动,让学生的大脑与身体同时动起来、活起来。比如,组织“对外开放中的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家乡”“民族的团结与力量”等历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对外开放的历史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价值、民族团结的本质与价值等。相较于直接通过教材、PPT课件、微课等材料获取知识,学生在课前进行社会调研或网络调查、获取必要活动资源,进而在课堂上呈现资源、汇报成果、交流结论,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多元锻炼历史探究与学习能力,主题活动高效落实,构建起更加高效的课堂。
(八)注重项目合作学习价值项目合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更加有助于对初中生历史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其在项目化的合作学习中增加学习收获、提高综合收益。于是,为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注重项目合作学习价值,教师可以将项目化教学策略加以运用,结合合作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的合作学习[5]。在此期间,为保证项目合作活动有效性,教师应先对学生合作小组进行合理规划,让小组中既有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也有历史综合素养突出的同学,保证各项目小组具有相同的综合学习能力,使综合素养突出的学生组织小组项目活动。随后,布置项目化合作学习任务,如“探究技术革新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等,向学生发放项目合作学习任务单,使其开始参与活动,在规定时间内汇报项目合作活动成果。思维在项目合作中碰撞,能力在项目合作中锻炼,知识储备在项目合作中增加,素养在项目合作中提升,于是,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愈发高效。
三、结语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作用,是对人类文明与优秀传统的传承,能够促进初中生对人类社会建设、世界发展历程的认知,使其对社会、人生乃至未来展开有价值的思考,从而增加智慧与涵养。将历史课程价值在初中教育阶段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应全力构建高效课堂,全面运用高效教学策略,使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朱强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华庄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探讨篇3
历史学科具有真实性和严谨性等特点,其教学内容本就比较晦涩难懂,以教师语言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对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提问、评价等方面做出深刻的反思,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改进方法,借此来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
一、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反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趣味性的匮乏,所以在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为此,教师可以从教学语言的转变着手,在为学生讲解枯燥的历史知识时,适当添加一些趣味性的网络流行词汇,使原本远离学生生活的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利用这些新颖的词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课,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尽量多地铺设历史背景
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往往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单独将某一历史事件拎出来讲解,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对其历史背景的了解,很难将靠想象去还原当时的历史情景,因此代入感不强,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等的了解都比较浅显。所以在开展高效历史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铺设历史背景,拓展学生历史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事件,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日本的倒幕运动时,教师可以在为学生铺设当时日本所出的历史背景:倒幕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为的是推翻“幕府”对日本的统治,因为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且面对美国的强势逼压毫无反抗之举,日本民众因此发起了倒幕运动。通过历史背景的铺设,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绪代入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中进行理解。总之,教学反思是新时期各学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一项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反思及时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加以针对性的改进与合理的创新,将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在其助力下构建更高效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孙孟矫.谈如何以教学反思营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1):105-106.
[2]薛红娟.以教学反思助推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90.
作者:付丽霞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唐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