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11:09: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思考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多媒体技术的内涵及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主要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进而进行科学创新应用的一种方法。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地呈现相关的信息,并且格式也丰富多样,具有强大的功能。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将其运用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并且随着新高考形势的变化,教师也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主动学习。通过将多媒体技术和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以图片、视频、动画、影视等方式将丰富的关联历史知识进行呈现。
2.有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要求。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在课堂上依然以教师为主进行授课,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进行知识的接收和理解,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将其和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整合,借助先进技术创新情境教学、问题教学、任务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教学等方式,进一步为学生开通更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
3.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高中历史课程和其他学科知识具有紧密的关联。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既可以对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又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深度学习,共享更多的关联知识和资源等,让他们对历史知识有更加系统的认知。学生可以带着兴趣深度学习更多的内容,在历史学习中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现状及问题
1.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认知不够全面科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自身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并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教学资源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制作多媒体水平有的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课件制作掌握不够熟练,在PPT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一些灵活设计,多媒体设计和教学节奏等没有有效关联。有的教师在课件制作时过于关注相关的展示内容,以求将历史教科书中的所有内容通过多媒体呈现,没有把握重难点等,不利于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真正优势。(2)多媒体课件缺乏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增加了过多的多媒体功效,课件虽然美观,但是缺乏内容,不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入情境、走出情境。还有的教师直接照搬照抄网络课件等,没有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完善和修改。
2.教学关联度不够,教学方式需要创新(1)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教科书内容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过于依赖互联网媒体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忽视了教科书,没有将加强教科书知识的有效开发应用作为重点进行系统思考,多媒体很多内容和教科书之间没有有效关联和衔接,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并增进理解。(2)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有的教师依然习惯延续传统的授课模式,多媒体课件作为摆设。有的教师讲解过程中过于依赖课件,缺乏和学生的互动,没有积极开发教学方法,营造丰富的教学情境。
三、高中历史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有效融合的措施
1.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高中历史统编版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应用方面提高思想认知,全面加强信息技术相关应用方面的探究,结合教学新课标的要求、新高考改革形势,全面探究多媒体技术和历史教科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坚持科学性、精简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加强信息技术等相关的理论系统学习,提高自身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应用能力,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课件制作以及教学模式创新中。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理论测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课件制作大赛等,让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学习交流更多的技术和方法,进而为历史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1)教师要围绕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融入课堂中。从提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时效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件制作、资料收集、课堂互动等过程中来,创造性借助动画、视频、音频等工具,注重细节,把握教学重难点进行信息课堂的情境优化创设、模式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课程互动,加强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更好地培养文化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框架图,将统编版课堂小结等以章节的方式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科学内容的收集和串联记忆。将相关的人物、事件、机构等融合起来,加强系统认知思维体系的训练,从而以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2)利用现代化引导启迪学生,增加学生代入感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各个课时跨度比较大,如《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程,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教师可以采用动画等方式,创新问题情境教学方法,设置层次性问题,结合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增强代入感,给学生更多的启迪,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对比分析,积极开展实证研究等,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重难点,穿插相关的图片或者影片资料等,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情境,增强同理心。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结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加强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强化知识迁移应用等方面不断探索。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开发更多新工具和新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育人成效。
作者:吴胜霞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高中历史教学思考篇2
中华文明历经了五千年的长期发展,其中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对如今社会文明发展有着现实意义,世界历史也在长河里不断沉淀积累,对外国历史的学习也不宜松懈。在我国,历史教育从来都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早在唐代,就有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说过历史教育是“国家教育之要道”,点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个人而言,历史学习有利于统筹掌握中外古今发展概念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学习历史有利于从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壮大民族意识和实现爱国意识的崛起。对整个人类而言,学习历史也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播。在如今的高中教育中,历史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历史学科不仅作为一门高考科目,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更是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培养全面型人才也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如今的高中历史教育中,往往忽视历史知识深入探究和学习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进行历史教学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应对高考和成绩分数,这就与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相违背,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思辨能力的养成。高中历史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与革新,提高学生对历史教育的关注度和学习程度,这就需要学生养成对历史知识的思辨能力。如何在高中历史的教育中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养成思辨能力,本文就对此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历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点科目,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还起着帮助学生贯通古今、经世致用的作用。忘记历史等于忘记过去,可见历史的学习非常重要。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常常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免总会感到过于生硬,这会让课堂的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养成和之后的历史学习。本文就对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养成思辨能力,为之后的历史学习打基础。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将思辨能力放进历史学习中,就是要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层次清晰的剖析,能清楚准确地说明其中蕴涵的背景内容和原因。历史学习的思辨能力是一种能力的结合而产生的思想范围,它能让学生对一件事情进行一分为二的联结,对问题能做到从头展开分析并且可以快速找到答案,对一个历史人物也能做到客观评价。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格外看重,对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思辨能力作为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养成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和学习,对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反过来,学习历史知识对学生养成思辨能力也有着很多好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培养人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阻碍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在以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知识学习,但这些填鸭式教育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枯燥感,在课堂上不易集中精神学习,更不用说学习的效率了。这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更别说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或者爱上历史学习了。在以往的传统高中历史教育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如果教师讲述什么内容,学生就听讲什么内容,这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在之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上,还有一种不良现象,即教师和学生仅仅是为了提高历史成绩分数而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只教授历史教育大纲上要求的历史知识,学生也只学习高考内容中要求的历史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单纯为了应试教育和提高成绩分数而进行历史教学不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二)繁杂的历史教育内容阻碍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由于高中历史这一科目包括大量历史知识,还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过程、意义和众多历史人物等,这种乏味又繁多的文字叙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信心。由于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在逐渐增大,再加上高中生还要面临高考和升学压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而主动思考的兴趣逐渐减少,所以学生认为高中历史学习是无聊枯燥的课程。再加上部分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缺少趣味性和娱乐性,难以起到减少学生的学业压力的作用,甚至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进行思考和辨析,阻碍学生养成思辨能力更导致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低下。
(三)课后作业模式单一又烦琐,阻碍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在之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往往都是对该节课所讲述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背诵,默写和完成相关习题等。这些作业通常不需要学生多加思考或者深入研究,却也耗费学生时间和精力,教师设置课后背诵作业的目的肯定是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但对繁多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机械式的背诵默写只会让学生感到更加枯燥和厌烦,往往会减弱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而且这种背诵作业的方式只会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不会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和辨析,将阻碍学生辨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对高中历史的思辨能力
(一)改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国家最近的高中历史教育相关政策表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师的地位,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开设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师应格外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近况,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超越自己。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历史教师要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注意到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制定合理且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高中历史课堂进行学习的机会,都能实现思辨能力的提高。历史教师还可以特别关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并乐于参与历史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不是一味地为了提高历史成绩分数而进行历史教学活动,要积极听取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进行课堂活动。教师要明确高中历史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辨析,帮助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魅力和乐趣。例如,在教授“发达的农业”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改为将知识内容变为设置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归纳,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解答,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思维。教师还可以设置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答案进行讨论和研究。在与小组成员的讨论中,学生更有信心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内容,也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充分给学生提供表达想法的机会和舞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以往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格外枯燥烦躁的刻板印象,让学生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接收和接纳,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思辨能力。
(二)合理设置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合理的历史学习内容,特别是安排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相符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内容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拓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思维,增强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教育部门可以在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编辑设置上,多采用鲜艳的彩色图画形式来丰富知识内容。历史教师可以开展更加丰富的课堂活动和更加合理的历史教学活动。例如,设置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样,历史教师可以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在开展课堂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和对历史学习的心理负担沉重,经常有学生会因为历史知识过多而导致出现思维混乱,概念混淆等错误,历史教师应理解这类现象并积极帮助学生进行改正和解决。由此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学生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等知识的印象,让学生更加活跃地进行历史学习活动,进而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更加适合自己排解学业压力的历史学习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合理安排历史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课堂活动的丰富性,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历史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知识竞赛的形式,对学习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通过设置问答形式或小组竞赛的积分方式,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兴趣,将学生进行分组,看哪个小组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多,通过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斗志,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能力略差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帮助来进行学习,缩小差距。这样,学生不仅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就连学习生活中,也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知识,大家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小组能夺得第一名,这样无形中也养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更加积极地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利于之后的学习。由此在不断的历史知识竞赛中,锻炼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历史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辨析,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效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改善课后作业布置形式和内容历史教师应明确历史作业的布置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对课堂所讲内容进行记忆和背诵,而是要对知识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客观判断,历史教师应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断努力,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不是应付高考和考试,而是真正地为自己的身心素质发展在打基础,从历史的学习中汲取经验,为自己的发展学习,甚至为了国家和民族学习。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设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可以从背诵默写知识内容变为对知识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通过问题让学生拓展历史学习思维,运用自己的思辨能力解答,将学生的兴趣和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厘清思路,如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形势等,并在导图中写出背景、目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巩固时可以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方便复习和学习,最后让学生在思维导图完成后再进行补充和拓展,发现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的关系。由此让学生课后对知识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思辨能力,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会学会如何学习。历史学习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而历史学习又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对之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合理安排历史教学知识内容,丰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并改善课后作业内容等方式方法。在教会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思考,提高客观评价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
作者:杨杰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思考篇3
在21世纪,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具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学科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施学科教学时,教师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际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形成自身的解释,学用全面、发展、辩证、客观的眼光看待、批判现实生活问题。由此可见,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所以,教师应立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新课标要求,以高中历史课堂为依托,联系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策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质疑事物,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评估、重构认识的思维能力[1]。基于此,在实施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批判性思维的特点,运用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拓宽思维
问题情境是以真实背景为基础,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的活动场域。有效的问题情况,可以使学生拓宽思维,独立思考、质疑,有利于发展批判性思维[2]。因此,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时,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采取多样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打开思维空间。
(一)角色模拟,创设问题情境历史由一个个事件串联而成。基于历史事件的历史故事对初中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角色模拟是展现历史故事的重要方式。尤其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认真演绎,并积极思考、质疑,借此参与到历史故事中,产生认同和共鸣,建构良好的历史认知,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课时,联系宗法制度这部分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如此问题:“在宗法制下,诸侯王去世,谁可以继承他的财富和权力?”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随机选择四名学生,鼓励其扮演一位西周诸侯王的大儿子(庶子)、二儿子(大嫡子)、三儿子(二嫡子)、大女儿(嫡女)。在扮演角色之际,学生独立思考,想出各种自己可以继承诸侯王权力和财富的原因。如,嫡子认为自己地位尊贵,有继承权,大儿子认为长幼有序,自己有继承权。依据学生的表演情况,教师追问:“哪一个孩子有继承权呢?为什么?”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联系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与故事内容,积极思考并做出回答:“依据嫡长子继承制,二儿子才能继承诸侯王的权力和财富。”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提问:“借鉴与传承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大家觉得宗法制度对当今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放思维,联想到宗法制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踊跃作答,宗法制度紧密联系了炎黄子孙、宗法制度导致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等。教师就此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宗法制度。由此可见,角色模拟生成了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尤其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开放思维,甚至能够进行批判、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有利于深入理解历史所学,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将学生带入具体、形象的历史场景中。在历史场景中,学生会开放思维空间,积极地思考、探究问题,建构历史认知,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时,教师可围绕五四运动这一内容,为学生播放电影《建党伟业》中的片段:青年学生游行示威,热血沸腾的场景很容易触动学生。大部分学生为青年学生的拳拳爱国之情感动。立足于此,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五四精神是什么?如果你生在当时,你会怎样做?”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够有效拓宽学生思维。在思维的作用下,学生透过电影片段和教材内容,感受五四精神,深入理解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建构历史认知,还可以锻炼批判性思维,更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精神的熏陶,便于增强发展水平。
(三)对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学生探究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对比、推理常用方式。在历史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比同一历史事件,或在相同背景下对比不同的历史现象,可以由浅入深地推理出历史本质,增强历史认知,不断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探究水平。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推理,发展批判性思维。在教学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微课。该微课展现了哥伦布航海画面和郑和下西洋画面。结合画面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下任务:1.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情况,总结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表格。2.结合表格,思考问题:为什么在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迅速崛起?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后,明清逐渐地走向衰落?面对如此差异,你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有怎样的看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深挖教材内容,同时迁移已有的历史认知,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有所发现,并由此建立个性认知。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展示任务成果。部分学生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背后蕴含的开创精神,从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总结了二者的差异,并联系二者差异,表述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如明清的衰落受到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今天,中国要把握机遇,继续践行开创精神,砥砺前行,走向世界。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在情境中进行对比、推理,不但从不同角度认识了历史事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建构了良好的历史认知,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汲取历史经验,便于实现对历史的借鉴与传承。同时,学生还因此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发展批判性思维。
二、使用史料教学方法,增加思维尺度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持有质疑态度,利用分析、比较等方式建构自己的认知[3]。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工具。丰富的史料能够使学生增加思维深度,多角度辨析,由此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建构深入的历史认知,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对此,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教师可以使用史料教学方法。
(一)融入新观点,引发学生质疑历史学科讲求客观性。但是,教材编写者在选编教学内容时会融入一定的主观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融入新观点、新史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积极质疑,由此深入分析新观点或新史料,探寻新的认知,进一步接近历史真相,增强历史学科的客观性。由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融入新观点。在教学两次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联系教材内容,纷纷得出结论:“当时的中国落后。”对此,教师不做评判,而是追问:“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是不是真的落后呢?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这两个问题,教师向学生呈现了三则史料:“中国占有了世界上白银产生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以中国为中心的。(选自《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在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国均使用黑火药兵器……容易吸潮,不宜久藏。(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八期》)”“官设水师米艇……到工人手中不及一半。(选自《海国图志(卷二)·海篇三》)”在问题和史料的双重作用下,大部分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质疑之前得出的结论,并就此展开探究,认真阅读史料,从中获取关键信息,由此从政治、制度等角度梳理出根本原因,增强历史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实证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使用多元化史料,引导学生辨析在学者费正清看来,历史事实是客观不变的,但因立场、角度不同,历史解释和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不能单单局限于历史教材,还要呈现多元化史料,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立场进行辨析,由此做出良好的历史评价,增强历史认知,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4]。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使用多元化的史料。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建构了认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评价秦始皇。为使学生有效评价秦始皇,教师呈现多元史料,如“秦为乱政虐刑……民不聊生。(选自《史记·张尔陈馀列传》)”“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对百姓残酷暴虐到了极点。(选自《中国通史·秦汉卷》)”“德国的希特拉先生们一烧书……博采各种思想。(选自《华德焚书异同论》)”如此史料展现了不同史学家、文学家对秦始皇的看法。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同的看法,如“秦始皇实施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秦始皇统一全国,是封建制的元勋”“秦始皇博采各种的思想”等不同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综合,从功、过两方面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增强对其认知。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历史认知,还使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一些学生因为解读史料,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史料实证能力。
三、合作探究学习,促进思维成长
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形地促进批判性思维、元认知思维等成长,提高思维水平[5]。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张扬个性,提出独特看法,由此产生认知冲突或理性质疑,继而应用多样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逐步达成统一认知,建构良好认知,同时促进思维成长。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研读教学内容,设计任务,驱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新航路开辟这部分内容之前,教师研读新课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要点: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了解地理大发现的意义。基于此,教师准备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人物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从全球视野感知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因为本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所以,在课前,教师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引导其搜集不同船队的资料:迪亚士的船队、哥伦布的船队、达伽马的船队和麦哲伦的船队。接着,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利用多样方式,搜集与本船队有关的信息,如航海时间、航海家、支持者、航海路线、航海发现等。在此任务的作用下,学生主动地与小组成员互动,提出良好方法并就此展开实践,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各船队开辟新航路的路线是怎样的?在开辟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难?”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四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现课前的合作探究成果。在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时,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建立表格,高度概括不同船队的具体情况,促使学生边听边看,建构完善的认知。在各组展示成果后,教师结合表格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身处当时,你会选择出发吗?为什么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继续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组员结合历史内容和自身认知,表达不同的看法,并积极交流,探寻新航路的开辟意义。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仅可以使其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思考,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还会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发展合作探究能力,一举多得。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使用史料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思维机会,借此建构历史认知,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学习效果。鉴于此,在实施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把握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与新课标要求,以批判性思维为抓手,以日常教学为依托,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发挥教学智慧,运用多样化的策略,如创设问题情境、使用史料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借此掌握历史知识,锻炼多样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李发奎 单位:甘肃省永登县连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