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8 11:04: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高中数学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内容不够新颖大多数的数学教师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期望学生能够顺利地做题,取得好的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思维。同时,高考也给师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师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成绩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应试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能力。高中数学是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缺少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大量的习题又使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数学的学科性质,其授课过程中常常要进行大量的理论论证和数值计算,老师们常常用板书的形式进行推演和计算,使得学生对枯燥的教学环境产生了厌倦,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与实务的关系不密切,教学目的不明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课程大纲和课程目标来进行的,教师往往将教材和生活结合起来,忽略了教材中的实例与实际的关系,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水平的降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比较深奥,难以将其化为可读的例句,让人难以体味到数学与人生的关系,同时,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讲课时,往往只注重最简单的解法,而忽视了多解法对学生思维拓展的影响,使得教学的重点不清晰,让学生难以掌握其中的精髓。由于学生个人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往往忽视了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会让不同的学生感到受挫,从而失去学习的满足感,从而导致整体的学习过程被排斥,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数学课堂分层的教学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为基础,兼顾其兴趣、思维等因素。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改变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针对不同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进行设计。第一个层次,就是将身体素质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分组。第二层是将被外界因素影响的同学进行分组,这种同学的数学水平通常是因为数学难度提高了,或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但他们的数学基础比较好。第三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在学习方式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实行分层式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测验”与“自愿”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将其分为四个班,按教学要求分为四类:一、接受能力强、理解能力强;第二,基本知识的掌握和领悟都没有前者强,但是非常勤奋;第三,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接受能力比较强,积极参与;第四,学生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差,对知识的渴望不够强烈。针对一类学生,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拓宽知识面,加强课外拓展和实践;第二种是以教材为中心,系统全面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三种类型的学生,应强化培训,将新课程与复习相结合,以增强其综合素质;针对四种类型的学生,应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对学生数学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地布置作业、练习,确保学生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比如:在“圆的一般方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前后安排适当的家庭作业,而基础年级则要把功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便把数学的基础打牢。第二阶段的同学,除了要完成基本的作业之外,还要在巩固“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运用所学,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第三阶段的同学在做功课时要增加难度,做到“举一反三”,在难题中练习,拓宽思路,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
(四)分层次评价,促进全面发展评价是高中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师分层教学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估,以便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常常要关注教学评价。例如,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学习水平较低,会造成自信心不足,甚至会因为缺乏自信而退学,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数学学习。因此,笔者在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评价时,采用了鼓励式的教学评估法,使他们能够从作者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学习,从而为他们的数学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中等、优等生,采用激励式的评价法,使其在数学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评价,在评价的指引下,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在高中数学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总之,分级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节约教育成本、针对全体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具有分层教学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建立自信,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并能主动地进行学习。
作者:邢倩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篇2
一、引入数学史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两节课都是对高中数学三角函数中“任意角概念”的教学。来自江苏的教师A设计的是一节传统的数学课,来自浙江的教师B选择了HPM的视角进行教学,两位教师的教龄均超过十年,他们对授教班级情况均不熟悉。两节课的教学流程可分为新课引入、概念建构、公式探究、新知巩固和课堂小结五个环节。
1.对教师新课引入环节的影响。在新课引入环节,教师A采用的是复习引入的方式,即通过复习静态角的定义和对所学过的角进行分类,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但对于从静态角到动态角的过渡,她则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切入了主题,这导致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任意角,不了解学习本节内容的必要性。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教师A拥有角的一般内容知识,并了解学生所掌握的先前知识,能采用适当的引导方式,在学生认知角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任意角。教师B从一首诗所阐述的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出发,引出刻画周期现象的新数学模型——三角函数,再利用日晷来引出动态角的概念。从实践结果来看,教师B不仅通过诗歌和现实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了学习任意角的必要性。按照三角学的发展历史,17世纪之前,人们对角的研究主要是解三角形和锐角的计算,17世纪后函数概念的发展推动了对周期函数的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是研究周期函数的有力工具,因此就促进了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自变量——任意角的研究,但教材中并没有说明任意角引入的必要性。因此,要科学地在学生学习静态角的基础上引入任意角,为其以后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打下基础,教师就需要对三角学的相关历史发展有所了解。
2.对教师建构概念的影响。在概念建构环节,如何在静态角的基础上完成到动态角的过渡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困难。在角的推广方面,教师A借助体操、跳水运动中旋转的圈数和旋转方向,以及钟表中指针的旋转来建构任意角的大小和方向。但旋转角在运动过程中是要绕固定点进行的,体操和跳水运动虽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有比360°大的角的存在,但其实学生并不能依此理解旋转角的概念。教师B把天文知识中确定时间和四季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合起来,构建了推广任意角的必要性。教师B首先通过视频介绍古人利用日晷确定时间与四季的原理,然后借助用纸板和指针制作的简易日晷在课堂上演示了旋转角的形成,让学生亲身感受静态角与旋转角本质的不同,教师还利用日晷影子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存在大于360°的角这一事实。之后,教师B启发学生联想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旋转现象,学生能从陀螺、电风扇、汽车轮胎、运动员的旋转中感受到有超过360°的角存在。另外,教师B还通过影子在日晷的晷面上绕一个固定点运动的实验,帮助学生克服了从静态角过渡到动态角的认知困难。在对正、负角的规定方面,教师A直接用讲授法给出了正、负角的概念,教师B则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正、负角的名称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引入正、负角的必要性,并讨论如何规定正、负的方向。教师B还提醒学生注意自然现象中存在的一些场景,结合学生跑步的规律来分析规定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的合理性。为研究的方便,教师要引入直角坐标系来引出象限角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A通过画图结合讲解直接给出了象限角的概念,没有讲清楚为什么要把角放进直角坐标系中。事实上,利用直角坐标系把角的顶点与坐标系的原点重合,并使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这样通过角的终边的旋转可以确定任意角的位置,能更好地研究周期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但如果学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觉得引入直角坐标系这个工具很突然。所以,教师B先通过提问“你认为把角放在哪一个数学工具中研究更方便”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选取直角坐标系研究任意角的必要性,教师B再接着提出象限角的概念。
3.对教师探究公式的影响。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是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基础,借助代数方法和几何直观的形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A通过“第一象限角是否都是锐角”的问题,让学生写出3个与具体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实例,总结出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满足的关系。教师B则先从代数角度让学生探究与终边相同角的关系式,再让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各角的终边,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角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规律,探究过程效率较高,学生整体表现活跃。除以上环节,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A自己总结了新知,而教师B不仅提炼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通过微视频介绍了三角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出了弧度制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获得了拓展学习的机会。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的思考与建议
三角函数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三角函数能为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周期性以及大学阶段的傅里叶变换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经调查,笔者发现很多数学教师认为任意角三角函数是对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推广,对引入任意角的必要性不是很清楚,对三角函数又被称为圆函数不甚了解,觉得在单位圆中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只是为了方便建立坐标系,这是因为教师对三角函数的历史发展过程欠缺了解,这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习三角函数的必要性是什么,对三角函数的学习存在很多困惑。通过分析教师A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发现其对教材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对学生的认知基础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三角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不清楚,在教学中没有把任意角推广的必要性、象限角的规定等讲明白,这会使学生在以后借助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性质时更加困惑。而教师B沿着三角函数发展的轨迹并借助日晷等实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推广角度和正、负角规定的合理性,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了对任意角知识的理解,这些充分说明教师B把三角函数的历史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专业知识,采用重构式的方法把三角函数历史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用美国数学教育家鲍尔提出的MKT理论来刻画。所谓MKT,是Mathe⁃maticalKnowledgeforTeaching的简称,指的是“面向数学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其组成成分如图1所示。“一般内容知识”是指除教学外,在其他背景下也使用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内容知识”是指教学所特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水平内容知识”是关于整个数学课程中数学主题之间联系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知识”是指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数学的了解相结合的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是指对如何教授的了解和对数学的了解相结合的知识;“内容与课程知识”是指关于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材料及其他教学资源的知识。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数学史就是教师MKT中的一部分,教师缺失了这部分知识将会影响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数学历史知识,教师不仅能知道知识的起源,而且能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将数学史合理引入课堂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还发现,教师B所教班级的学生对这节课很感兴趣,下课还要自己去做正、负角旋转的实验,对任意角的推广等都表示搞清楚了,能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而教师A所教班级的学生对任意角的推广的必要性还是没搞清楚,这可能会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数学史料不仅能丰富数学教师的MKT,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就是教师MKT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因此,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分析教材,思考教材以及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搜索有关数学历史资料,深刻理解所教数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③从所教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预测学生的认知障碍;④对有关史料(人物、思想、问题、方法)进行裁剪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材料;⑤设计问题串,采用合适的融入方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进行教学。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数学史与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各个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体现数学知识发展的进程,以更好地把控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齐春燕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篇3
因材施教的核心要义就是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试化教学模式逐渐弱化,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现阶段的高中学生心智相对较为成熟,但是相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而言,高中数学学习难度加大,知识点又难又多,公式定理复杂,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致使每个班级都有数学学困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个性爱好和成长背景等不同要素对学生做好科学的分组或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引导,使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掌握课程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的应用原则
(一)尊重学生原则分组分层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和主体的,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为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一定要考虑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要罔顾学生的意见。合理的分组是分组分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合理划分好小组人员才能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是教学执行的必要措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事先调查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展开科学的研讨与分析,对学生的性格分析应包括个人爱好分析、学习能力分析等不同层面。在尊重学生自主意愿的前提下,教师要本着更好达成教学目的的原则允许学生先自由组合,在学生完成自由分组之后,教师再对其中的失衡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最后划分成功的小组应实力相当,并且组别合理,不同性别的学生搭配得当,不同成绩的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达成应有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尊重个体差异原则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也是无法避免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的成长环境,从小到大受到不一样的家庭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存在性格上的差异在所难免。同时,受先天智力因素等的影响,每位学生的性格禀赋、思考行为和思考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既然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教师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协调班级进度。此时,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不同,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个体优势和天赋,不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看作是负面的要素[1]。相反,学生之间的不同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学生擅长不同的问题领域,也正是由于学生之间的各有不同、异彩纷呈,才为分组分层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本身就需要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面对同一个问题也需要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可供参考,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包罗万象、集思广益,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正向积极作用,同时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原则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辅助,学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师的命令作为学习、思考的指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当被动,再加上高中数学的知试论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分组分层教学识体系庞大,问题难度较深,稍有不慎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厌烦情绪,导致大批学困生出现。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分组分层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作用,快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分析,并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作教学原则之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天赋,塑造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和分析能力。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学习数学的基本框架和模式,从而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一)科学进行小组划分和组员分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分组分层教学模式前要对学生做好科学合理的分组分层,这是前提条件[2]。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对学生的分层层数不宜太多,一般以三层为合适,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分组分层标准,这一标准是统一的,可以以学生的实际成绩为依据,也可以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为根据,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心理感受、性别因素等融合进来,加以综合考虑。比如,教师可以让学习成绩较好、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帮助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意识。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以科学合理的评判设置学生组别,把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比例划归为一组,也可以按照学习主动性来划分,把学习欲望较强和学习愿望较弱的学生划归为一组,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带动的作用。还可以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把较为内向的学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分为一组,以利于活跃组内气氛。除此之外,小组的划分还可以按照男女搭配的原则,男生交叉女生,让男生和女生相互帮助,优势互补。科学的组别划分能让小组成员产生良好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推动问题的深入探讨。总之,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成绩特点、性格特点,是否具有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把握和认知,才能有效指导各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些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免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为消除学生的自卑情绪,也为减少学优生的自负感,此时采取性格互补的分组形式较为合适。
(二)分层设置教学目标顺利把学生分好组别之后,接下来教师要对不同小组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教学指导,教学的前提是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设置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不同之处,针对层次不同、成绩有差异的学生,设置的目标要有鲜明的标题性特色。首先,教师要做好知识的结构化研究,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和框架,明确不同教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最好能以笔记的形式或教案的形式标注出来,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特点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为确保目标的制订具有层次感,应设置困难、容易和中等三个难度梯度,按照不同的学生层次做好目标分配,给学优生设置难度较高的目标,给学困生设置较为容易的目标,难度适中的目标应适当分配给能力一般的学生。分层教学前,教师要确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使后续的教学有方向、有指引,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有所收获,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要注意的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划分不需要学生的参与,但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感受,做到心中有数,直接执行便可,不必公布出来,以免挫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层次化的清晰引导,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层次化,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层次化。分组分层教学前,教师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使本章节的知识点和上一阶段的知识点相互联系,以旧知促新知。最后,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点理解程度如何。
(三)分层执行教学任务,讲述教学内容分组分层教学法需要做好科学的时间安排和过程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教师要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指导,化解高中数学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紧跟教学节奏,和学生一起感受取得的进步[3],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习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三角函数是重点内容。三角函数及其诱导公式的应用相当广泛,也是高考的重头戏,学生要理解三角函数的三大基本公式及推导过程,还要了解其变形公式及运用,三角函数和图像、代数领域的知识都会涉及,在高考中一般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如果没有牢固掌握相关基础概念和知识,就有可能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卡壳或错误。还有一部分教师讲解三角函数相关问题时缺乏引导、启发,总是直接给出解题思路,容易让学生养成依赖性思维,题目稍有变化便手足无措。在分层教学法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先利用基础知识设定分目标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再逐步提升问题难度。例如,先在黑板上写出基本函数公式Y=sinA,要求学困生牢记。接下来,推导出函数的应用图像,运用函数平移方法解决应用题,这部分的知识难度是中等学生要求掌握的。随后,教会学生把三角函数和代数知识结合起来,掌握如何提取根号下的a2和b2。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教师可在应用题中分别设置三个小问题,第一题最简单,第三题最难。学困生只需要完成第一个问题即可,中等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学优生要解答所有问题。
(四)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也是分组分层教学法实施的核心和关键,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也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盘和复习[4]。通过对课后作业的批改、分析,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有计划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成效。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按照分组分层的形式设计作业内容和难度,为不同能力等级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类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布置作业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找出相对应的题目类型,使作业布置详略得当、有主有次,对作业形式的设置和内容的挑选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教师可为能力较差的学生布置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注重对知识的课外延伸和拓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核心素养。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适当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直面个人能力的拔高和自我挑战。作业的布置不一定要局限于练习题的形式,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二者相互结合,提升数学作业的实践性。例如:若数列{an}满足a2n+1-an2=d,其中d为常数,则称数列{an}为等方差数列,已知等方差数列{an}满足an>0,a1=1,a5=3:(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记b=nan2,当实数k大于4时,不等式kbn>n(4-k)+4能否对于一切的n∈N*恒成立?说明理由。等差等比数列问题是课后作业布置中的难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完成一、二两个问题,而成绩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完成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
(五)分层展开教学评价分组分层教学方法的使用必然要配合配套的教学评价方法。之所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层次,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基础和认知水平[5]。因此,教师应理解和尊重学生取得的不一样的成绩,这也是实施分组分层教学的内在动力。传统的评价模式太过单一,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定论,这种评价模式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成绩的进步起不到实际的帮助和作用。单一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感到失望,甚至会让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动力受打击,很难建立足够自信。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把分组分层的思想融入其中,改变传统的刻板评价模板,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客观评价,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教师的教学评价要体现过程性和结果性,全面、多元地展开评价,使内容更加有效具体,从而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分组分层教学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意义,教师可选择适合的分组分层教学模式,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分配组员,同时设置分层教学目标,执行教学任务,讲授教学内容,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展开教学评价,缓解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1(23):122-123.
[2]马薪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探讨[J].知识文库,2021(5):57-58.
[3]周仁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初探[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八).2021:49-50.
[4]孟宝珠.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9(20):34.
[5]刘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分组分层教学[C].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2018:286-288.
作者:刘荣忍 单位: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