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思考3篇

时间:2023-01-28 11:30: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生物学教学思考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学教学思考3篇

生物学教学思考篇1

一、研究背景

(一)资料汇总为了提高学生对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的喜爱度,教师们也在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遵义医学院的乔森老师将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应用于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不少学生表示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对CBL教学法感兴趣(96.6%),并且这种教学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98.3%);北华大学的庄文越老师通过设计翻转课堂,指出教师和学生是翻转课堂的双主体,最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配合度;福建医科大学的林艳凤老师在对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指出:基于目前课程教学模式及现状,教师需优化课程体系,多渠道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多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策略,增设多元化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助力医学人才培养,为实现“十四五全民大健康”做准备;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冷淑萍老师将任务教学法与临床见习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具体的临床检测项目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到用到,深刻理解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也为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指出了新的方向。

(二)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来讲,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领域与分子生物学、诊断学相交叉的应用型学科;从课程性质上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为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含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临床应用,既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又注重技术的临床应用、临床价值。“十二五”普通高等教学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吕建新和王晓春主编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材的内容丰富,知识点涉及面较为广泛,但对本研究项目的研究对象来说书中概念抽象难懂、知识深奥晦涩、覆盖面广,学习难度较大,研究对象必须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知识内容,例如:在医院及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很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的分子检测,需要学生对病毒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本课程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微观大分子,例如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蛋白质等,较为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三)学生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多,且知识点呈现方式碎片化,部分学生不能将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无法形成知识网络,学起来难度较大;而实验课更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更具有挑战性。从学生自身情况的角度来分析,学生们的高中生物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知识点,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部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本研究通过对近三年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进行研究调查,并结合课堂反馈情况,得出以下结果:本研究对象中,大部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的大二学生对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的学习兴趣很大,但由于缺乏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学生感到学习较为吃力,课上易出现听不懂、听不下去的现象。笔者根据这一现象对该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发现该部分学生初高中生物成绩较差,导致其对课程内容不理解,最后课程成绩不及格。

(四)教师角度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当学生遇到无法消化和理解的知识点时,会出现消极情绪,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增加教师的授课难度。在此状态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讲解得更加费劲,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了很多心思,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寻找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临床工作中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选取适合授课内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听懂,慢慢积累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为学生大四学年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河南某高校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9级和2020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两组学生高考成绩相差不大,两组学生使用的是学校统一制订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据此开展教学工作。

(二)研究方法2019级学生为对照组,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法进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内容的讲授;2020级学生为实验组,教师在授课过程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讲授,并带领学生们一起绘制、修订课程内容的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思维导图帮助理解学生课程内容,构建整体知识体系,理清具体知识点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关联,对已有的思维导图进行修订与补充,并将其作为期末考试复习的参考资料。

(三)材料整理教师将收集两组学生的卷面成绩和期中测试成绩作为数据支撑,并将成绩进行数据整理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分析学生对各个模块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具体分析,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根据具体的教学结果对明年的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微调,努力解决学生眼中的“难点”。

三、整体实施

(一)实施背景调研对2019级和2020级的本科学生来讲,他们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在短暂的居家上课和高校闭环式管理模式之下易产生烦躁、焦虑不安等心理方面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上课状态,因此学生的上课状态也是本研究需考虑的因素,教师应思考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减少学生悲观情绪的产生,减少其他客观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将疫情对学生的影响降至最低。在此背景下,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绘制课程内容思维导图,建立课程内容之间的框架联系,及时复习课程内容、及时进行知识点测试,增加学生们的课程知识点储备量,从而降低学生期末考试复习的难度、减轻学生期末复习的焦虑情绪。

(二)具体实施过程具体整体实施内容如下所示:根据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将整体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验授课两部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授课。实验组理论授课模式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教师在线上上传课前预习资料和上课所需课件、视频,学生们在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可以直接在手机端对PPT内容进行标注,如有不懂的PPT可直接进行备注,教师们可在自己的手机端及时查阅记录,以便在课中进行具体讲解;教师在线下采用“雨课堂”授课,学生们可以通过匿名弹幕的形式进行提问,教师也可以及时把控课堂,并处理和解决学生问题,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课后学生还有不理解的知识也可以直接找教师请教,这样就尽可能地减少了知识点遗漏的情况;教师们可在课后及时在“雨课堂”中发布课后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温故知新。“雨课堂”作为智慧教学平台的代表,为智慧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规避了传统教学方式脱离学生的弊端。目前,“雨课堂”在全国很多高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对实验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上对所授知识点进行精细讲解后,学生再进入实践与应用部分,学生可根据教师已授内容制订思维导图的草图。具体安排如下:小组分工—小组探讨—初稿—师生沟通交流—修稿、定稿,定稿可用于学生后续的继续学习中,也可作为教学资料用于教师的后续教学中。实验组的实验授课方式与理论授课截然不同,实验需要学生们自己进行实际操作,在实操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当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可进行对实验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

四、结果整理

(一)基本情况对照组共223人,实验组共223人。

(二)成绩比较两组学生所用的试卷为同一教师制订,题型一致,考点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试卷难度一致,无一样的考试题目。本研究对这两组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其中对照组不合格(<60分)占比0.8%,合格(60~69分,包含60分和69分)占比17.3%,良好(70~79分,包括70分和79分)占比71.5%,优秀(>79分)占比10.4%,平均分为73分;实验组结果:不合格(<60分)占比1.3%,合格(60~69分,包含60分和69分)占比17%,良好(70~79分,包括70分和79分)占比63.7%,优秀(>79分)占比18%,平均分为78分。

(三)数据分析通过不同组成绩的均值大小可知,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5分,可以说明通过绘制课程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说明绘制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不同分数段含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组中优秀(大于79分)学生显著多于对照组,而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可能主要来源于良好(70~79分)学生,这说明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激励学生学习,而本研究采用的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提高,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绘制课程章节的思维导图,能构建起碎片化的知识点间的清晰联系,可将厚厚的复习资料进行高度浓缩提炼,也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

五、总结

绘制课程思维导图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提供了新的方法,整体课程思维导图的绘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制作完成的,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能有效消除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学生的自学难度。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分子生物学检验的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医学教育的重难点,本研究希望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贡献绵薄之力。根据本课程的要求构建医学课程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与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更近距离的学习、总结、反思、重构,这对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而言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总之,教师教无定法,希望广大教师在教学道路上继续前行,为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人才努力。

作者:贾克利 王婉至 郭亚飞 吴泽杰 胡淼 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医学检验学院

生物学教学思考篇2

一、贴近生活情境备课,构建高效课堂

要使课堂高效,前提是知识的呈现要形象、生动,避免枯燥乏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互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热点和常见案例,结合生物学知识思考其内涵。这样,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会更贴切,更接“地气”,课堂教学会更高效。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时,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考虑如何选择贴近生活情境的素材进行教学,可以以“血常规化验单”作为案例教学。具体教学思路是:教师展示一张体检的血常规化验单,激发学生对化验单产生好奇和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教材“探究竟·资料分析”中的血常规化验单,指导学生对化验单上的数据与相应各项的正常指标进行比对,分析、判断医生的诊断与血液中的哪种成分有关,总结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分析教师准备的化验单,并诊断是否有健康问题。选用贴近生活情境的素材备课,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有利于快速掌握生物学的知识和规律,使课堂更高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成为一口“泉”。教师贴近生活的备课,就是使课堂高效的“源泉”。有了这样的“源泉”,生物学教学内容才会更接“地气”,教师授课时才会更有“底气”。

二、亲近生活情境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

《标准》课程内容“人体生理与健康”部分提到:了解传染病的危害;理解人体免疫的基本原理;认识到遵守社区、地区和国家的相关防疫要求,有助于传染病的防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人体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过程是复杂的,教学时,教师要把这些复杂的过程表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表象的来源和表象思维的形成都离不开生活情境的助力。选择与社会生产、生活存在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对实际的社会问题做出理性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疾病与预防”的内容与人体预防各种疾病、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传染病的预防”的教学,教师可以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进行教学。学生都亲身体验过疫情防控采取的相关措施,如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核酸检测、居家隔离、接种疫苗等,也感受了疫情给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良影响。选用这样的案例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亲近生活情境的案例学习,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预防传染病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这样的生活情境学习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会运用这些知识去预防传染病,解决生活中的健康问题。由于学生感受过疫情对人体健康和生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选用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学会使学生更主动地做好疫情防控,有助于树立健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源于生活情境探究,发展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尊重事实证据,崇尚严谨求实,基于证据和逻辑,运用多种科学方法,辩证地分析和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想方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思维的形成要以实验的现象或数据作为支撑,这些实验可以是源于生活情境的探究。初中生物学教学要注重源于生活情境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被子植物的生殖”这节课的扦插内容与家庭种花、作物栽培等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探究竟·实验”中月季的扦插为引子,并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串,以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深度学习。(1)剪取插枝时,为什么把上切口剪平,下切口剪成斜面?(2)如果剪取的插枝上没有芽,扦插能成功吗?(3)为什么要去掉插枝的部分叶片?(4)为什么要放在遮阴的地方?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一些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材料(如花卉的枝条)进行扦插的探究实验设计并实施,获得表象的感知和证据。在此基础上,补充生长素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思维,真正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达到对生物学知识的深度学习。生物学科的很多知识内容与生产、生活真实情境问题密切相关。《标准》在目标要求中提出,初步具有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能够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由此可见,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源于生活的探究是师生获得真知灼见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围绕生活情境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

四、结束语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缩小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变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为具体、充实的实践体验。生活作为生物学教学可靠的信息源,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做到教材知识从生活中来,又能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努力使“生活”成为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生活情境的正向作用。

作者:李雪娴 单位: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

生物学教学思考篇3

一、生态学专业开设进化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进化生物学(或演化生物学)是研究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进化过程、机制和规律的一门独立学科,其基本理论就是进化论。进化论一词最初由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传统上认为,进化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子领域;如今,进化生物学已经融入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正如著名进化生物学学者迈尔教授所言: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1](P1)。在生态学家的脑海里,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是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生物学几乎不存在统一的、普遍性的理论,而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学中唯一可能的统一理论。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自然选择学说是一个生态学理论,是在达尔文生态学观察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几乎所有的生态学问题最终都涉及自然选择和适应[2]。如今,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都直接关联着适应或者自然选择,大量生态现象都有着进化原理的解释。遗传是进化的结果,进化也是一种生态过程,毕竟遗传物质的进化需要外部环境提供的物质与资源,因此,进化过程和生态过程在根本上是不可分割的。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是紧密联系的,生态与进化作为一个大的领域,通常是对自然界的研究,这也是国际上很多学校设立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的主要原因。另外,在生态学提出之时,科学家也认识到进化生物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将动物形态学与达尔文建立的自然选择学说相联系时,提出了“生态学”学科;他进一步指出,进化理论是生态学理论和学科确立的基础[3](P3)。因此,进化生物学理应成为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

二、进化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

(一)充分挖掘天然的课程思政元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使命,而进化生物学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有效传递给本科生,将是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贡献。现举例阐述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策略以下几方面内容。1.科学精神。进化思想和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很多争论;通过比较法对比分析拉马克学说、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综合进化论等,告知学生这些理论产生的先进性和局限性,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进化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进化理论的不断进步,要归功于学术民主与科学精神。2.家国情怀。在讲授物种概念、物种形成、物种多样性维持和保护的时候,强调我国是世界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研究生态与进化的理想国度,从而为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使其在情感层面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3.生态文明。在讲授自然选择与适应的时候,特别指出生物演化与适应都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时时渗透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帮助学生形成生物—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意识。4.全球视野。在介绍“选择”对种群遗传平衡影响的时候,可以通过举例不同国家、地区的男女性别比例说明选择对人类种群遗传平衡的作用,指出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等一些国家的“重男轻女”思想和行为对人口性别的影响,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看待人口问题[4](P357)。

(二)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与生态学类似,进化生物学也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缺乏自身的技术体系[2]。与生态学不同的是,进化生物学已经融入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利用其他学科领域的技术,在本领域已取得了诸多引人注目的进展。利用基因组学领域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与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解析了许多遗传和发育功能的演化历程;利用古生物学领域的古DNA捕获技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发现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古代人类遗传、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为研究人类的进化历史与文化演变提供了重要启示;利用表观遗传学领域的高通量检测技术,进化生物学家发现环境能够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对基因组做出永久性的可遗传的改变,进而让进化论的先驱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学说得到了复兴。因此,在进化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强调新技术对传统学科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重视技术对理论创新的关键推动作用。

(三)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进化生物学常常被认为仅能提供解释生物学现象的理论框架,对自然界和生物学的理解,包括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被学生普遍认为实际应用价值不大,进而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事实上,进化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其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医学与健康、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有些强调进化生物学应用价值的学术期刊也应运而生,如EvolutionaryApplica-tions,Evolution,Medicine,PublicHealth等。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控制了分子进化,并用其给人类带来最大利益,即采用定向进化产生的酶制造从生物燃料到药品等;进化生物学手段提供了一套策略来应对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挑战,包括减少生物体与人类改变的环境之间的不匹配;“达尔文农业”就是指利用进化生物学原理选育作物和畜禽品种,渔业生物的适应性进化规律可以用来掌握捕捞对渔业种群的作用机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策略;进化生物学也被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的溯源和防控、病毒与宿主的“军备竞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等医学领域,“达尔文医学”或“进化医学”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四)进化知识与进化分析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进化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具体案例的时候,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他们无法理解这些知识或案例在实际研究中是如何得到的,进而像听故事一样只是“一听而过”,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也无法体会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快乐。因此,教师在讲授具体知识或案例的时候,可以结合自身在实验室工作的经验,在课程上展示进化生物学的实际操作和分析。例如,在介绍基于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的一般步骤的时候,可以同时讲解“分子进化遗传分析软件”MEGA的安装和应用。当学生动手操作软件的同时,教师示范在实验室如何研究进化生物学的科学问题,学生在明确问题、选择序列、多序列比对、模型选择、系统树构建等方面得到了亲身的体验,初步掌握了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技术,进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认为进化生物学研究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从而激发他们对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兴趣。

(五)教师的科研融入教学教师是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到的一线科研工作者,教师的科研工作对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学生甚至会倾向于从事授课教师的科研领域。例如,在讲到哺乳动物进化的时候,笔者提到哺乳动物食性的多样性,用一篇笔者发表的研究论文与学生一起探讨。论文2010年发表于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期刊,题目是:“PseudogenizationoftheumamitastereceptorgeneTas1r1inthegiantpandacoincidedwithitsdietaryswitchtobamboo”,截至2022年6月20日,该论文已经被引用154次[5]。该研究显示,大熊猫的近亲北极熊、黑熊等是食肉的,其祖先也是食肉的,但是如今的大熊猫是专性食竹的,其化石记录显示的食性转变时间与鲜味受体基因丢失的时间是一致的,提示大熊猫的植食性是它丢失品尝肉类鲜美的鲜味受体基因的主要原因,为哺乳动物食性进化提供了来自味觉感知方面的解释。在讲到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时候,笔者引入了新冠病毒传播情况下对蝙蝠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用一篇笔者最新参与研究发表的论文与学生一起探讨。论文2021年发表于NatureEcology&Evolution期刊,题目是:“ACE2receptorusagerevealsvariationinsus-ceptibilitytoSARS-CoVandSARS-CoV-2infectionamongbatspecies”[6]。该研究对46个蝙蝠代表物种的冠状病毒受体ACE2基因进行进化分析和细胞水平上的功能实验发现,大多数蝙蝠物种不能支持新冠病毒的感染,提示大多数蝙蝠物种不可能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同时,对46种蝙蝠的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发现蝙蝠栖息地与人类居住地的距离与蝙蝠ACE2受体能否支持新冠病毒的感染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些结果从ACE2受体使用范围的新视角提出了大多数蝙蝠物种与新冠病毒无关的观点,为该病毒传播形势下蝙蝠的物种保护提供了关键的科学证据。这些研究在课堂上的讲述,给予学生耳目一新的体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培养了他们对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兴趣。进化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已融入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进化理论是生态学理论和学科确立的基础,进化过程和生态过程在根本上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进化生物学理应成为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进化生物学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新技术、新的应用实例、进化分析实践,把教师的科研充分融入教学之中,最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好奇心和研究兴趣,不断探索和优化进化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作者:赵华斌 单位:武汉大学

上一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3篇 下一篇: 高中化学教学探讨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